相傳,六祖慧能因為得到五祖宏忍大師密示《金剛經》裡的一句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
說到解讀《金剛經》,估計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六祖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的話:「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如果我們把《金剛經》的八個字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簡化一下,就成了「無住生心」四個字,《金剛經》上的原理全在這四個字裡,是奧妙之所在。
我們時常聽學佛的人說,清淨心能生智慧,卻無法理解,清淨心怎麼能生起智慧呢?實際上清淨心能生智慧講的就是「無住生心」這四個字,所謂「無住」就是不執著,到了究竟處,一個人的如來就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了,生的就是生這個如來心。用現在話來說叫做「絕對原點」,是一個人智慧的源泉所在。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不好理解,怎麼「無住」就能生心呢?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說「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不管有相無相,本體總是存在的,當一個人「無住」於任何相的時候,這個時候剩下的就只有一顆最純粹、最清淨的心,是慧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也就是如來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了。
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講把妄想執著除掉之後,得到的這顆真如本性如來心,它是徹底清淨的,猶如一個人的智慧泉眼,它生起一個人的所有智慧。
這個時候,這隻智慧泉眼生發出來的智慧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幹擾,是絕對不偏不倚的,用大家平常說的話來說是絕對理性的。「無住生心」這四個字的微妙全在這裡,也就是這個境界的時候。
舉例來說,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當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越是危機就顯得越冷靜,時常找個清靜的地方一個人獨處,冷靜思考過後才作出重大決策,這種冷靜的處事方式,實則就是把一切雜念統統放下,用的就是「無住」的原理,這個時候得到的是相對清淨心,不受外界幹擾的時候做出的決策往往最理智。所以,歷史沿襲下來,大人物通常都是文人,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歷史看是不是這樣?
我以前跟隨過一個大老闆,在國內也算小有名氣,他遇事的時候,也是絕對不會匆忙做決定的,當有人把問題上報上來的時候,到了他這裡的通常都是大事,不管再急的事情,他總是說「明天會上討論吧」,現在回想起來,這位老闆簡直就是高明到了極點,他這樣做,一來想到到更多參考意見,更重要的是爭取時間讓自己冷靜,因為越冷靜做出的決策就往往越明智。這是「無住生心」原理活學活用的例子。
所以,《金剛經》「無住生心」這個原理,提醒我們遇事不要急躁,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危急的事情,只要不是生死大問題,要儘量保持冷靜,人越「無住」心就越清靜,這時心生出的就往往最高的智慧,事情處理起來往往就越正確。
大家不妨回頭細細想一想,許多人生事情,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往往發現它再也不重要了,如果你匆忙做決定,這些決定就往往是錯誤的;我們再回頭看一看自己的人生,過去執著的許多事情,到了現在看來,簡直不值一提;所以,「無住生心」這個原理告訴我們,暫時的擱置也是折 衷的一種「無住」,讓你保持冷靜,生起的就是智慧心,人在最冷靜的時候做的決定往往最正確。
如果我可以給大家人生的建議,我會建議大家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好找個地方休息一下,讓自己冷靜下來,讓自己有個冷靜思考的機會,越是緊急的事情就越要冷靜,只要情況允許,最好擱置它三兩天再做決定也不為遲。我的經驗是,許多事情,過了三兩天就再也不是事了,原來以為很急的事情不需要急了,原來以為天大的事情過了三兩天就變成小事了。
以上所講的這些例子也好,建議也罷,其實與《金剛經》「無住生心」這個原理是相通的,我們人生,雖不能做到那麼絕對「無住生心」,也很難見得到那個如來真如本性心,但活學活用,程度可深可淺,事事無礙,方得要領。
所謂「無住」,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於任何形式的相,儘量使自己保持清淨,等於身心把整個世界都放下了,哪還有什麼煩惱與憂愁呢?
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應用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來,你會發現妄想也好,分別、執著也罷,這些煩惱並不能解決問題,人在「無住」離相不受外界幹擾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智慧往往會顯得「無窮大」,有時「大」到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猶如靈光一閃,令人不敢相信,生活中的許多所謂「金點子」往往都是在這種「無住」心歸一處時瞬間閃耀出來的。
俗話說「心誠則靈」,心攝一處的時候心最誠,換句話說,「無住」於相不受外界幹擾的時候,心攝一處的時候是最誠的,心誠萬事就靈。
……
以上這些都是拋磚引玉,「無住生心」這個原理只要活學活用,就可以應用到我們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來,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煩惱讓生活過得更幸福,還能幫助我們做出許多重要人生決策,讓我們的人生悄然發生著改變。
所以,我們要把平時的一些習氣改變過來,重要的是要觀念上改變過來,活學活用「無住生心」這個原理,圓融處世,方為學以致用。
最後我想說個題外事,有次有個網友給我留言,說我某篇文章的觀點對她很有引導作用,我看到後興奮得一夜未合眼,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那個「引」字。本文的意思也是如此,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有緣再敘。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心得見解,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