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理解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活學活用「無住生心」

2020-12-14 然好

相傳,六祖慧能因為得到五祖宏忍大師密示《金剛經》裡的一句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

說到解讀《金剛經》,估計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六祖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的話:「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如果我們把《金剛經》的八個字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簡化一下,就成了「無住生心」四個字,《金剛經》上的原理全在這四個字裡,是奧妙之所在。

我們時常聽學佛的人說,清淨心能生智慧,卻無法理解,清淨心怎麼能生起智慧呢?實際上清淨心能生智慧講的就是「無住生心」這四個字,所謂「無住」就是不執著,到了究竟處,一個人的如來就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了,生的就是生這個如來心。用現在話來說叫做「絕對原點」,是一個人智慧的源泉所在。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不好理解,怎麼「無住」就能生心呢?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說「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不管有相無相,本體總是存在的,當一個人「無住」於任何相的時候,這個時候剩下的就只有一顆最純粹、最清淨的心,是慧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也就是如來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了。

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講把妄想執著除掉之後,得到的這顆真如本性如來心,它是徹底清淨的,猶如一個人的智慧泉眼,它生起一個人的所有智慧。

這個時候,這隻智慧泉眼生發出來的智慧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幹擾,是絕對不偏不倚的,用大家平常說的話來說是絕對理性的。「無住生心」這四個字的微妙全在這裡,也就是這個境界的時候。

舉例來說,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當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越是危機就顯得越冷靜,時常找個清靜的地方一個人獨處,冷靜思考過後才作出重大決策,這種冷靜的處事方式,實則就是把一切雜念統統放下,用的就是「無住」的原理,這個時候得到的是相對清淨心,不受外界幹擾的時候做出的決策往往最理智。所以,歷史沿襲下來,大人物通常都是文人,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歷史看是不是這樣?

我以前跟隨過一個大老闆,在國內也算小有名氣,他遇事的時候,也是絕對不會匆忙做決定的,當有人把問題上報上來的時候,到了他這裡的通常都是大事,不管再急的事情,他總是說「明天會上討論吧」,現在回想起來,這位老闆簡直就是高明到了極點,他這樣做,一來想到到更多參考意見,更重要的是爭取時間讓自己冷靜,因為越冷靜做出的決策就往往越明智。這是「無住生心」原理活學活用的例子。

所以,《金剛經》「無住生心」這個原理,提醒我們遇事不要急躁,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危急的事情,只要不是生死大問題,要儘量保持冷靜,人越「無住」心就越清靜,這時心生出的就往往最高的智慧,事情處理起來往往就越正確。

大家不妨回頭細細想一想,許多人生事情,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往往發現它再也不重要了,如果你匆忙做決定,這些決定就往往是錯誤的;我們再回頭看一看自己的人生,過去執著的許多事情,到了現在看來,簡直不值一提;所以,「無住生心」這個原理告訴我們,暫時的擱置也是折 衷的一種「無住」,讓你保持冷靜,生起的就是智慧心,人在最冷靜的時候做的決定往往最正確。

如果我可以給大家人生的建議,我會建議大家遇到困難的時候,最好找個地方休息一下,讓自己冷靜下來,讓自己有個冷靜思考的機會,越是緊急的事情就越要冷靜,只要情況允許,最好擱置它三兩天再做決定也不為遲。我的經驗是,許多事情,過了三兩天就再也不是事了,原來以為很急的事情不需要急了,原來以為天大的事情過了三兩天就變成小事了。

以上所講的這些例子也好,建議也罷,其實與《金剛經》「無住生心」這個原理是相通的,我們人生,雖不能做到那麼絕對「無住生心」,也很難見得到那個如來真如本性心,但活學活用,程度可深可淺,事事無礙,方得要領。

所謂「無住」,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於任何形式的相,儘量使自己保持清淨,等於身心把整個世界都放下了,哪還有什麼煩惱與憂愁呢?

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應用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來,你會發現妄想也好,分別、執著也罷,這些煩惱並不能解決問題,人在「無住」離相不受外界幹擾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智慧往往會顯得「無窮大」,有時「大」到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猶如靈光一閃,令人不敢相信,生活中的許多所謂「金點子」往往都是在這種「無住」心歸一處時瞬間閃耀出來的。

俗話說「心誠則靈」,心攝一處的時候心最誠,換句話說,「無住」於相不受外界幹擾的時候,心攝一處的時候是最誠的,心誠萬事就靈。

……

以上這些都是拋磚引玉,「無住生心」這個原理只要活學活用,就可以應用到我們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來,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煩惱讓生活過得更幸福,還能幫助我們做出許多重要人生決策,讓我們的人生悄然發生著改變。

所以,我們要把平時的一些習氣改變過來,重要的是要觀念上改變過來,活學活用「無住生心」這個原理,圓融處世,方為學以致用。

最後我想說個題外事,有次有個網友給我留言,說我某篇文章的觀點對她很有引導作用,我看到後興奮得一夜未合眼,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那個「引」字。本文的意思也是如此,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有緣再敘。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心得見解,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讀懂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一通百通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這十二個字是《金剛經》奧妙所在,用慧能大師這句話來解讀《金剛經》,幾乎一通百通。相傳,六祖慧能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精髓。如果我們把《金剛經》這八個字精髓用慧能大師十二個字來解釋,那麼「應無所住」就是不住於相(有),「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
  • 《金剛經》: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是成佛的關鍵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句話叫做「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直接地說出了如何修行成佛;到彼岸即是成佛,做到這句話,也就成佛了。在《金剛經》裡還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指出這些生滅相都是虛妄的,我們平時看到的事物都屬於生滅相,並不是真實的永恆存在,而是一種生滅變化過程的相續假相,一個接一個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我們的錯覺,所以是虛妄不實的。我們眼前的所有都逃離不了有生有滅這個性質。
  • 佛教:讀懂《金剛經》中「無住生心」,就離開悟不遠了!
    《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經典,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同譯經家所翻譯的版本,全名略有不同。其中,尤以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版本, 在信眾當中流傳最廣。《金剛經》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與慧能祖師的弘揚不無關係。《壇經》中六祖說,他正是聽聞有人誦此經,才會有所感悟,進而發心求佛。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觀因緣時至,至法性道場,解「風幡之辯」,語「仁者心動」,釋「涅槃妙義」,啟「東山法門」;時為住持之印宗法師心開意會此為忍祖之真傳,於丙子年初菩提樹下,普會四眾為薙髮,集諸名德乃授具。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六祖慧能問了一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看看有你答案嗎?
    六祖慧能的悟性很高,雖然沒有文化,但卻能開悟見性,六祖慧能開悟後,也希望更多的人,都能達到開悟的境界,六祖慧能當年為了尋找接班人,曾經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六祖慧能這個問題,誰有正確的答案,誰就離成佛不遠了,這個問題只有當時的神會給出了答案,但神會的答案卻不是慧能想要的答案。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 據說,六祖慧能出家之前,就是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後來到湖北黃梅見五祖弘忍,聽五祖講《金剛經》,再聽到這句話而豁然大悟。 《金剛經》受到漢傳佛教長久普遍的重視,是一部深入中國,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部經典。今天,我們做簡短介紹,看看《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掌握了金剛經的精髓
    《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佛教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經中有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說《金剛經》對於上根利器者,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金剛經》舍其繁絮,直指人心,故上根利器者一眼即明。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六祖慧能指出:「這個小師父怎麼說話如此輕率!」神會不滿六祖慧能的說法,便反問道:「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大師你坐禪,識見佛性了嗎?)」惠能大師用禪杖神會的頭上連續敲了三下,問:「我打你,痛還是不痛?」神會說:「亦痛亦不痛。」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壇經,六祖慧能所以因由「無住」,而能令自他皆無所系縛,並從自性平等、菩提本淨的角度來說,豈非是「無住皆佛」?六祖,壇經,慧能善知識者,為明淨眼,令人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為善津濟,令人於佛華池,得源底故。」
  • 佛教禪宗:有明子暗子之分,六祖慧能與神秀禪師二者相輔相成
    無論佛家還是道家,都皆是一個悟字,能頓悟者,無一不是根骨上上者,大智慧者,六祖慧能便是其一,這種擁有根骨悟性智慧的修行者萬裡挑一,非是根骨奇佳,悟性強,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參佛嗎?其實不然,畢竟還有大部分平凡之人,他們也可修佛,沒有好的根骨與悟性,他們只能慢慢修行,慢慢積累,以達到佛之境界。
  • 最奇特的祖師:六祖慧能,不識字,為什麼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二是六祖慧能,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他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祖師之一,很多時候,甚至有人把他提高到佛祖釋伽牟尼一樣的高度,可見的他對於中國佛教的影響有多大,儘管如此,但是在世人的眼中,他最為奇特的並不是其影響,而是他本人,因為他的一生就是傳奇。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的四句偈語,怎樣理解才能讓我們開悟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近二千年,成為了中國化後的佛教禪宗文化,最具有歷史色彩的便是漕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早年聞《金剛經》而上求佛道,來到黃梅五祖寺拜與弘忍大師座下,砍柴舂米多年,一日弘忍大師召集大眾作揭語以傳達摩衣缽。歷史上,禪宗神秀大師以做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 五祖傳了什麼法給六祖?禪宗一脈憑心而得
    一首偈子成全六祖慧能得法的因緣六祖慧能聽別人給自己讀了神秀所做的「偈語」,知道神秀所做的偈語沒有窺破境界。神秀偈強調觀心、淨心的有為修行功夫,其所追求的「清淨佛性」,也是在「時時勤拂拭」之後才有的,是與「染汙塵埃」相對的生滅法。
  • 試論《金剛經》《維摩經》與《六祖壇經》中論及「無住」觀之異同
    以及「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六祖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三經中上述的語句,均膾炙人口,深入中國各階層人士。但對三經的看法,學者與佛教大德看法不同。學者認為「禪宗則以般若實相來會通真如佛性。」「注重體悟心印而不拘言象。」
  • 淺釋《六祖壇經》中無念、無相、無住之大意(一)(深度長文)
    要了解「三無」,當探本尋源,一面從禪宗的發展與融合中國文化來看,一面則從如來藏與空宗入路,理解六祖的「自性」與般若思想的關係,故加上「兼論六祖禪宗的源流和特色」這副題,作較宏觀的探討。傳法方面,弘忍的《最上乘論》廣泛引用《金剛經》、《十地經》、《維摩經》、《心王經》、《涅槃經》、《法華經》等,其論點多取般若空宗。據《壇經》記載,五祖以《金剛經》替慧能印心,可見其心要以破執為主。由是,禪宗以後以《金剛經》代《楞伽經》傳法,所本的就是般若空觀。
  • 六祖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全文
    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自從達摩西來,為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每次吃飯時,六祖只吃肉邊菜。大家都對六祖從不吃肉,很是看不過眼。有次竟有人威逼六祖吃肉,六祖當然是堅決不從。又說獵人讓他守網捕獵,他見到生命落入網中,又會偷偷放生。我們用「佛眼」來看的話,這自然是六祖的慈悲之心。可是如果我們用凡夫的眼光來看當時六祖的行為的話,這又該是怎樣一種行為?
  • 《金剛經》:八個字精髓,開悟的法門
    相傳,六祖慧能聽五祖宏忍大師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的時候,慧能大師當即頓悟。整部《金剛經》就講這八個字精髓,是開悟的法門。再講清楚一點這八個字,是「應該無所住相,而生其心」。《金剛經》裡反覆出現「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家用四相來涵蓋一切現象乃至整個虛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精髓的意思是應該「無住」於任何形式的相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與之呼應的是《金剛經》裡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生是生個如來心,在「人人皆有佛性」的原則下,指的是一個人的真如本性,即自性。
  • 佛教 面對自性的考試慧能順利過關了!但六祖到底打了多少分呢?
    上文書我們講到,半夜三更,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慧能大師單獨講授了《金剛經》的妙義。六祖慧能大師言下大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拙作。)至此,慧能大師終於通過了五祖弘忍大師的堪驗考核,馬上就可以接受衣缽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了。那麼面對五祖弘忍大師提出的這一場有關「自心般若之性」的考試,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到底打了多少分啊?神秀大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