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佛教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經中有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說《金剛經》對於上根利器者,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金剛經》舍其繁絮,直指人心,故上根利器者一眼即明。
六祖慧能大師雖然極具佛智慧根,但是早年家貧,以賣柴為業。一日聽到一個客人吟誦經文,心下便生悟境,禮問客人所誦何經,客人答曰《金剛經》。經此因緣,慧能來到五祖弘忍大師所住持的寺廟,精修佛法。
慧能砍柴踏碓八月有餘,一日弘忍大師暗示他深夜獨進丈室,傳授《金剛經》之精髓。當傳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慧能當即開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其實即是《金剛經》的實修之法,是實修的核心所在。此句的原文在《金剛經》第十品之中: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在《楞嚴經》之中,指出唯有妙明之真心,是真實存在的,其餘形質皆是真心染著塵垢後虛生之幻象。這種幻象,表現為「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追逐之,為其所迷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生清淨心、平等心,不被「色聲香味觸法」等虛象所迷惑。慧能大師在《壇經》之中,對此有深入的解析: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於諸境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旨在說明應當堪破「相」、「境」之諸幻象,從而直窺「心」這個本質。
其實,大道相通,歷代之聖賢,都有相同的證悟。例如老子在《道德經》之中,描述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究其本質,其實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金剛經》五千言,審其宗旨,不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範圍。《金剛經》直窺本心,指出「見性成佛」的法理,於上根利器者最為契合。
當然,非上根利器者,常讀常悟《金剛經》,亦是受益頗大。經中多次提到,「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即是說《金剛經》為無上之福田,常讀常悟者,縱然只是受持四句偈,亦是獲福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