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學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佛學裡面包含很多哲理,涵蓋了為人處世等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指導人生有很大價值。
最近我一個朋友迷上了《金剛經》,說《金剛經》裡有很多奧秘,於是便來找我探討。
《金剛經》,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
《金剛經》內有很多大智慧,可以啟發智慧、明心見性。《金剛經》內有四句話概括了整篇內容的精髓,哪怕參透一句都會功德無量。
0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看起來似乎很難理解,但是我們只要找到一個關鍵詞就能迎刃而解,「有為法」也即有所作為,指人的所作所為,《金剛經》中有為法說的正是我們這些凡夫自以為的、真實存在的種種事物。
這句話意思是「一切由條件構成的現象,都是虛幻的,好像夢幻泡影,露水閃電一樣,應該這樣看待這個世界」,這其實是佛教空觀的一個經典表達。
人生在世,我們所有有可為的事情其實皆為虛無,能夠看到的擁有的都會如夢幻泡影般轉瞬即逝,比如我們能夠看到日出日落,風雲變幻,我們能夠在影視中獲得共鳴,我們能夠努力獲得一些金錢等。
這些我們看到的做到的,都讓我們心生眷戀,或歡喜,或憂愁,但是這背後其實都是虛幻的,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終究都像一場夢,我們所見皆為虛無。
貧富貴賤還是美醜與否,這些都給我們帶不來實質的影響,能夠明白這些,那麼我們也便不會有煩惱。所以這句話其實就是教我們心清淨,修得菩提需要心清淨。
世間輪迴皆有其規律,我們的存在並不影響日出日落,潮漲潮落,所以能夠有條件構成的現象,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存在並不影響世界的運轉和發展,時間存在了幾千萬年,而人類只是初來乍到。
所以我們並不該因外界變化而傷春悲秋,學會坦然面對生活才是幸福安樂的真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淡自然輕鬆,好好過好每一天就是最好的修行。
0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看到這句話,可能很多人感到迷惑。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我們看到的表象,都是虛假,如果能守住本心,有過表面看到本質,能夠理解看到的並非真相,那麼就能達到如來的境地了。
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其實那是你以為的真相,你以為你看到的皆為真實,其實那是你認為的真實,這就是說之後脫離自我狹隘認知,吸收廣大見聞,才有可能接近真實,自己所看到的始終只是「己見」。
只有當內心澄澈,心神安定時,才能夠用心感受到真相,眼睛看到的往往可能只是假象。
據記載,南北朝時期五臺山西北方的靈鷲寺裡,有一天來了一個貧困的婦人,抱著兩個孩子牽著一條狗,因為饑寒交困,只得在寺中乞討。寺中師父思考之後,給了她一些食物。
後來女子說自己的狗也餓了,還需要食物,此時師父有些不滿,但並沒有拒絕。
說完之後,婦人又說自己肚子裡還有孩子,他也需要食物。
師父終於忍不了,開始呵責婦人。
婦人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
說完這話之後婦人變身為溫宿菩薩。看到此狀,眾人跪求懺悔。
這顯然是神話故事,然而卻有現實意義。寺中師父以為眼看到的就是真,用區別心對待貧婦,但是卻忘記了用心對待,忘記了佛家眾生平等,這其實已經背離了信仰,這也使他自己陷入虛幻的假象,最終帶來麻煩。
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憑眼見,那麼我們是無法看到真相的。
如果用穿戴好壞評判一個人是否有錢,用說話方式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學問,用漂亮與否判斷一個人是否幸福,那麼這必然會使自己陷入虛無,更容易招來禍患。
所見皆為空,只有用心對待,平等視之,才能懂得真諦,所以生活中我們不能單純相信自己所見,也不能用自己的刻板印象去區別對待他人和食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參透真諦。
03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無我」是大乘佛教核心精神之一,「無我」就是舍己利他,為他人著想,這就是說我們首先要摒除私心,才能心中懷人,這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境界,而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方法是:忍。
忍是一種退讓,更是一種精進。忍是忍耐,是堅韌,是不畏懼。只有能夠在困境中忍受折磨的人,才能明白苦盡甘來後的甜蜜,只有能夠在困苦中不懼磨難的人,才能夠明白自己的實力。
生活中我們也許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苦難,比如工作上的難題,人際交往中的煩惱,家庭中的煩事,這些困境都會讓人焦頭爛額,但是只有挺過來,才會收穫成功、收穫友誼、收穫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