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有嗎?有了即可開悟

2020-12-22 禪說佛語Gmtoon

「清淨心」:什麼也不想(無念、無住、保持知覺),這樣的打坐就是修行的秘訣。有一人去拜師傅,被師傅點化的當天問自己要做什麼?回復給你就是打坐,什麼也不要想。問還要做別的什麼嗎,回復別的什麼也不用做。那就不用做什麼了嗎?怎麼可能,這時候有疑問的會問很多遍,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答案。再後來那人再問做一些其他的事可以做什麼?師傅只回覆說念誦心經、佛號,除了這些還可以抄寫心經,別的就不用做了。在那幾個月時間內那人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他當然忍不住了後來又反覆問著同樣的問題,回復還是一樣的,後來那人就不問了,他打從心底覺得修行沒有這麼簡單。當然那人也沒有用心去打坐。看來真的是大道至簡——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可開悟。

《金剛經》中佛陀說他成佛什麼也沒有得到,直到現在,那人終於領悟到其含義,我們本自具足,還在索取什麼?要想證得本有的能量,放下一切的外衣(妄想、分別、執著)即可證得。這是達摩祖師說的從根本上修,心為根本。也是六祖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
    如何發起清淨心我們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髮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一個人開悟之後,他的心會清淨下來,隨著一個人心的清淨,伴隨著他的諸多狀態也會發生轉變。以前許多不明白的東西,逐漸地會越來越明白,看事物會越來越清晰。開悟的人,即使受到外界的幹擾,他的心,也會保持在清淨的狀態,有句話叫做「順勢而為」,他就能做到這樣,萬事隨緣,沒有任何煩惱。
  • 佛教: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25 09:59:17 來源: 大於娛樂大咖 舉報   很多學佛人都想知道自己學佛後,到底有沒有開悟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
  • 一切眾生都有圓覺妙心,若證得諸幻滅,即見無量清淨,現圓明覺性
    今天我們繼續《圓覺經》之三普眼菩薩第二講,本計是述說佛弘揚眾生開悟的正確方法和思維,使眾生悟入圓滿覺悟的境界。由於覺性圓明,所以心本來是清淨的。由於心是清淨的,所以看到的外境是清淨的。由於所看到的外境是清淨的,所以眼根是清淨的。由於眼根清淨,所以眼識是清淨的。由於眼識是清淨的,所以聽到的聲塵是清淨的。由於所聽到的聲塵是清淨的,所以耳根是清淨的。由於耳根是清淨的,所以耳識是清淨的。由於耳識清淨,所以人的思維覺察也是清淨的。由此類推以至鼻、舌、身、意的根、塵也都清淨。「善男子,由於根清淨,色塵也就清淨。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導語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
  • 開悟有一個環節要注意,心之用是有言、有慮,心之體是無言、無慮
    每個人都有這念心,為什麼不敢直下承擔?為什麼還要多言多慮?「絕言絕慮,無處不通」,假使現在就把這念心歇下來,絕言絕慮,明明白白一條菩提路,當下就現前。「多言多慮」,心始終在攀緣,所以要「絕言絕慮」,絕言絕慮,佛法稱之為絕學。想要「除妄想」,這又是一個心念在活動,所謂「打得念頭死」,打念頭的這個心,還是屬於妄。「求真」,這念心本來就是真,為什麼還要去求?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金剛經》裡有幾句有名的話,是我們開悟的助緣。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什麼是有為法,它是相對於無為法來說的,一切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叫「有為法」,沒有因緣做作而產生的事物叫「無為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修淨宗念佛法門,清淨心是根本
    我們同學,特別是發心學講經說法的同學,你們要發大心,要發作佛的心,十法界我們走佛的道路,不走其他的道路,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真正續佛慧命,廣度眾生。如果這裡面夾雜自私自利,不但不能廣度眾生,不能續佛慧命,怕的是自己免不了墮落,免不了三途果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開悟了也不等於永遠的開悟了,只是當下一刻,悟道了一些,但卻無法停在這種開悟的狀態下,所以學佛要勤加修行才行,這樣才有機會讓自己保持在時刻開悟的狀態,不受貪嗔痴慢疑所影響。真正開悟的人,身上會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如果你也有,就算你沒有開悟,那裡離開悟不遠了。第一個特徵:開悟的人不搞個人崇拜。
  • 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唐仲容
    如是在一切生活細節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積慧,自爾「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正是《金剛經》所說的「生清淨心」,清淨心的具體表現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不取),即是「無相三昧」。在應事接物上自然會隨感隨應,直往直來,當言而言,言得如理;當行而行,行得合度(不舍),即是「一行三昧」。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尤其在如今信奉科學的年代,學佛之人最疑惑的就是佛和菩薩真的存在嗎?存在的話又身處何方呢?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
  • 《金剛經》:八個字精髓,開悟的法門
    在佛家的觀念裡,性為體,相是體顯用的結果,這個作用「原理」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有體必有用,起用而現相,反之,無體則無用,無從起用成相。《金剛經》八個字精髓蘊含的無盡玄機,就在這個「原理」裡,是開悟的法門,若能真正參透,你就開悟了。
  •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02心靜是一種淡然《神照本如開悟詩》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 保持清淨心,是最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當耳不旁聽,眼不旁視,心不著外,專心做一件事時,有時,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忘記了勞累,這就是清淨心。而佛家講的清靜心,最圓滿。就是心裡不能有一絲毫念頭,就是念佛號,也不能有一絲的念頭。這裡的無念就是「無住」「無住」就是心裡不能有一絲毫念頭,有念就住了,要想學菩薩,先學無住,無住就是清淨心、本來無一物。一切時、一切處,一念不生。
  • 念佛總不開悟!誦經的這12個步驟你都做到了嗎
    1.專誦一經誦經不可雜,經書念的多且雜時,所思所想也就多了,什麼都想,可能剛要領悟某部經書,卻又調轉頭去參悟另一部經書,結果是自己身心疲憊,卻還是在參悟的門前徘徊;故而建議專誦一經,「一經通,則竅竅通,也就開悟了,」誦經之意義,不就是求得大徹大悟嗎!
  • 有了清淨心,處處是淨土
    馬祖禪堂有一副對聯:「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意思這是選佛的考場,心空就是淨土,心空你就考取了。《金剛經》中,佛祖問須菩提,菩薩們是否有一個莊嚴又美好的佛國?答案是否定的。菩薩們沒有比我們多一個佛國,但是菩薩們過得很好。菩薩們空此一念,這便有了清淨心,才會看到這個世界處處是淨土。當我們內心煩躁不安,是因為我們被世界一些事物影響,捲入滾滾紅塵。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