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2020-12-16 紫檀香子

轉自嶧山興國寺

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

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

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一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

因此,真正意義的開悟,不僅包括知見範圍的突破,同時也是整個生理結構乃至心理結構的突變。它不僅有認識上的變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應變化。如果沒有這些現量變化作為基礎,沒有對內心固有情結造成的感覺障礙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悟。

一般來說,開悟主要包括以下具體證量:

氣脈變化

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乃是開悟在本質上不同於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淺表感覺體悟的一個根本關鍵。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心輪脈結開散,第二個是業氣進入中脈。

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譬如《楞嚴經》有關二十五位聖者悟道經驗的部分,就有如下相關描述:「其心豁然」、「心開漏淨」、「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我即心開」、「爾時心開」、「自得心開」等等。在禪宗根本經典古本《六祖壇經》(法海本)中,有關「心開」的內容共有六處,如:「心開悟解」、「若悟心開」、「若得心開,汝悟無別」、「惠能得聞,言下心開」、「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後來通行的曹溪本《六祖壇經》中只剩三處,其意義也變得更加隱晦)。相對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經典,對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反而介紹得比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許可,不能窺見其中奧妙而已。

由於開悟時上述氣脈變化證量的決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對此皆有大致統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脫落」、「花開見佛」,等等。由於心輪打開後,修行者在的心氣合於中脈(人體氣脈渦心部位)中客觀存在的、與萬物本體同樣不二的真空體性,所以,開悟,密宗又稱作「證入空性」,顯宗則稱作「證佛法身」,禪宗則稱為開啟「真空如來藏」,得見「本來面目」。

知覺變化

開悟的知覺變化,包括知覺能力的變化與覺知範圍的變化。

一般沒有開悟的眾生,他們感知能力一般是受業氣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滅性、局限性、虛幻性,藉由這種感知所獲得的感覺,佛家一般稱之為偏執覺、錯覺、或者幻覺。對於開悟者來說,由於業氣進入中脈融入中脈真空法性(而轉變成明空智慧氣),這時,他們的感知能力也會發生相應的突變,即會從原來的有生滅、有方向、有障礙的感知而轉變成為恆常的、遍察的、通徹無礙的感知。——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覺」的產生。

由於「正覺」的獲得,開悟者對心身內外的事物會感覺到特別清晰和透徹。對此,《楞嚴經》的相關描述是:「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離垢消塵、法眼清淨」、「心見發光、光極知見」、「見覺明圓」、「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心身發光、洞徹無礙」、「十方圓明」等。對此,禪宗的《六祖壇經》及其它有關祖師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內外明徹」,「洞然明白」,「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以及「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鷺鷥立雪」之類的比喻等。與此相仿,在佛教密宗與淨土宗中,對於開悟也各有「得見明體」與「心地開明」之說。

因此,在真正的開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們一般都能夠無礙地觀察到心身內外存在的煩惱現象,以及一般眾生的修行狀態,並能有效地幫助有緣眾生改變心身狀態。所以,密宗又把開悟叫做證得「轉法輪智」。這一點,也是古代明師能夠觀機而教的奧妙所在,禪宗之所以被稱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緣由也在於此。

心態變化

開悟過程中心間脈輪的打開,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礙清淨到一定程度後,內在善根的增長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心輪的打開,本質上也就是修行者心靈深處所有的意識情結的解脫與內心緊張(煩惱)的終結。由於這一關鍵性的變化,在心輪打開的同時,開悟者的心靈會感到一種徹底的輕鬆,此時,隨著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後心身緊張的消除,開悟者的整個身心會立刻感覺到一種極度的輕鬆與喜悅。這種輕鬆與喜悅,甚至可以瀰漫到全身的每個細胞和每個毛孔。因此,在《楞嚴經》、《楞伽經》等經典中,開悟所達至的「見道位」通常叫作「極喜地」,這種極喜的境界,也就是隱藏於我們內心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由於心輪脈結的開散和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開悟者在開悟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內心一般都會自然安住於這種「空樂」之中。這時,由於心結的開散,開悟者的我執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難生起心力或者念力來打破這種「空樂」,(也包括難以用念力、神通幫助他人,除非得更高修為的明師指點,否則很難生起大機大用)。由於這種原因,開悟者的內心會長期沉浸在「空樂」之中,不會因一般外來刺激而引生煩惱。這種心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涅槃」(涅槃分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此處乃有餘涅槃),這種自然不受外在影響的狀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解脫」和「無生法忍」的狀態。

氣質變化

開悟者的氣質變化,準確地說是一種氣質隱化。造成這種氣質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業氣從打開的心輪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輪脈結開散後內心造作習慣的止息,其三是開悟者自性本覺能量的顯現。

由於上述原因,多數的開悟者在開悟之後,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與衝突而形成的粗重、熱惱、緊張的氣質,往往會頓然一掃而淨,由此而轉變為清淨、寬和、喜樂的氣質狀態。這種清淨喜樂的氣質,不僅能使開悟者自身時常體會到一種清涼喜樂的感受,由此恆久地不離內心的自在與安樂。對於一些誠心親近開悟者的有緣人來說,這種氣質往往也會顯現出極大的感染作用,並使他們內心的煩惱頓歸息滅,由此轉變為寧靜和歡喜。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開悟也被叫做「登清涼地」。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第四祖澄觀大師,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為「清涼國師」,關鍵就在於這種氣質的感染作用能夠「清涼帝心」的緣故。

形相變化

開悟者的形相變化,是由內在的氣脈變化與心態變化造成的。一般來說,相對小乘道的開悟者而言,大乘菩薩道的開悟者的相貌變化更加明顯。

由於心間脈結的消除、業氣融入中脈空性法身、開悟者心身壓力及其緊張作用的消除,以及內心造作行為的中止,開悟者心身從此進入極大的平衡狀態,通常情況下,開悟者的心身狀況會因此發生極大的改變,許多宿疾會自然不藥而愈,身體健康出現明顯好轉,其肌膚會變得柔嫩,臉色會變得圓潤,目光會變得清澈,原有性格習慣所顯現的面部特徵(譬如橫肉、皺紋等)將逐漸淡化,而部分顯現出童子般相好而且莊嚴的相貌特徵。

開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佛法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有著多種具體的證量體現。

開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夠,方法對路,許多人即生都可以獲得。這一點,佛陀時代就有許多人已經用事實加以證明。

開悟,其所證者只是自性法身,僅僅是報身與化身修證的開始。開悟之後,顯宗還要修證十個大的次第才能圓滿;禪宗還要經過向上、保任、除習、使見行打成一片,才能產生大機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報身與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證。這些,都是我們修行中所必須正視的和不斷努力的。

願一切眾生早成無上正覺!

相關焦點

  • 佛教: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到底有沒有開悟?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要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先看一看釋迦牟尼佛,他在成佛前和成佛後的變化?基本上就能知道,一個人開悟後和開悟之前有什麼不同了。  佛陀的開悟也叫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陀在開悟之前,很多道理都不明白,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例如: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是誰?人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怎樣才能不生不死?
  •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開悟的人也會有各種情緒悲傷憤怒難過都有和沒開悟的區別在於就算悲傷憤怒難過也屬於在「愛」裡面悲傷憤怒難過「愛」就是將各種現象與發生都當成恩典欣然接納讓一種情緒只是在肉體上有感覺和你的內心的寧靜沒有什麼關係能做到痛與苦的分離就算你真的很生氣很難過在肉體上表現得再多麼的極端你的內心永遠是寧靜的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也許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
  • 開悟是一種什麼體驗
    所以孔子問禮於老子後,感嘆的說:我見到的老子,就像龍一樣,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將他捕獲。有人說,我不希望開悟,做個平凡人就好了!這句話很矛盾,因為開悟的人才是平凡的,也只有開悟的人才甘願接受自己的平凡。你的頭腦時刻都在告訴自己,要有鬥志,要有理想,要為了夢想而拼搏,要成為一個非凡的人。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佛教:什麼是開悟?開悟需要具備什麼?其實佛陀早已給出答案!
    其實早在佛陀時期就以及有了「開悟」的說法:佛陀自出家之後,歷時六年遊走恆河流域,也只是了解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究竟是為什麼?人們眾說紛紜!在小編看來,開悟並不是難事!與諸多道理相同,若是你總是向著一個模稜兩可的目標前進,在途中得到了一些或對或錯的答案,就說已開悟,這是不正確的。往往在修行中,這種修行是進入了一個誤區,自己覺得開悟並非難事,但是往往還是遙不可及。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已經知曉萬事萬物皆幻的真相,因上,不會再有任何那執著之心,更不會再有世人的一切煩惱。甚至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他的一切言行跟普通人沒有太大的不同,也沒有開悟以後就出家的這種現象,他們依然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家帶娃,當然,出家修行證悟,即開悟的人,也沒有在開悟之後再還俗的說法,他們依然念佛誦經,禮佛拜懺,隨遇而安。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想一想,開悟之前的人,其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不信你可以去問一問佛家的創始人,如果開悟之後,這點表現都沒有的話,那開悟還有什麼用?開悟幹嘛?閒得沒事才這麼做的嗎?或許,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了,講開悟關李白什麼事啊。實際上,是有關係,李白生活在蜀中,當時那個地方,道士很多,李白在那個地方一邊求仙問道,一邊學習,而這樣的生活也過得蠻久了,像李白這樣聰明的人,我想,他在出去求官之前,就已經開悟了,要不然也寫不出這麼浪漫、闊達的詩。
  • 幾位大德告訴你:到底什麼是開悟,什麼是明心見性?
    悟,是觀念的改變,智能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韁利鎖的 捆綁,衝破情關慾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
  • 什麼人容易開悟,悟道者一語道破:生理是基礎,後天可培養
    中樞神經系統是智慧的生理基礎,後天增加腦容量是困難的,千年一見的悟道者的身體必然有特別的地方。普通人如果能夠放棄舊觀念,也不是沒有機會成為開悟者開悟的都是些什麼人?>開悟的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當時我只是七八歲的小屁孩,談不上有什麼知識,要靠我的主動分析去辨別是非,這是不現實的。實際上這是我的身體自動處理分析信息後,提示我:她們說的這個玩意說服力不夠,不靠譜,你可別輕易相信!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修心如何才算是開悟?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陷入迷茫,就像船在狂風暴雨中沒有方向一樣,永遠也駛不到終點。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佛開悟後第一句話說了什麼?
    佛陀在開悟的時候說了一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佛陀是導師,他把成佛之道「覺悟宇宙真理」的方法分享出來了。目的就是為了使眾生都能夠破迷開悟。眾生根性難調難伏。
  • 萬行大和尚答疑解惑:開悟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問:見性後還會不會墮落?當達到無念的時候,是不是就開悟了?東華禪:首發心 重修證 滿行願問:見性後還會不會墮落?萬行大和尚:見性後,你的貪、嗔、痴不斷,怎麼會不墮落呢?如果你什麼都不愛好(財色名利、吃、穿、用等種種享受),說明你已經超越了六根。什麼都不執著了,見性後就不會墮落。就像我特別愛聽音樂,臨命終時就可能被音樂接走。我剛出家時,一位法師對我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天天什麼都不做(不看、不聽、不講,六根不工作,不追逐外境),又不感到寂寞,這樣用功修道就比較快。」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 開悟的人,和普通人有何不同?
    世尊在菩提樹下開悟,知曉了人生萬有皆「空」,抵達了涅槃寂靜的境界,但是,不少人把開悟之人當成是持有神通,其實也是一種謬誤,開悟之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不執著妄想。紅塵之中的萬有,都具足了「空」,家人親朋,知己寇讎,無非是一期一會而已,到底是無有。五蘊和合而生的自我,本身就緣起性空,到頭來也會歸於無有,可是輪轉之後的「我」,也就不再是「我」了。因此,我們唯有眼前一世。對於覺悟之人來說,諸般緣法,在時猶動念,而離時則不執迷,即心無掛礙。開悟之人不會在生活之中有異。
  • 見性與開悟,非同非異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佛法中真正的見性是指見到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也就是真如自性,解悟法本不生隨緣顯現之理;而開悟則是指開發顯明自心本有妙覺智光,悟不可得之深義。對於上根利器之人來說,見真如自性的同時就已頓悟了萬法皆唯心現量、究竟不可得之理,因此見性也就無異於開悟。
  • 禪宗開悟破三關,都有怎樣的體驗?
    禪宗開悟,必過三關: 初關——明心; 重關——見性; 末後牢關——無我。初關——明心: 何為明心?明心,是知「心」之所在。 要想知這「心」之所在,必須去刻苦鍛鍊『觀察』能力。 什麼是「觀察」? 觀察是時時刻刻知道,自己正在想什麼?自己正在做什麼?自己正在起什麼情緒?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身邊有沒?
    這是那位同行半開玩笑說的話,但是卻也從表明,像高僧這種開悟的人,他們早已將人世喧譁放下了。那麼真正開悟的人,都有什麼特徵?特徵一:開悟的人,生命會由繁至簡。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開悟的人,並不會立馬成仙,或者立地成佛。所以他們在外表上,和普通人不會有多大區別。但在他們和一般人心境上,心境還是有很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