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2021-01-08 網易

2020-12-25 09:59:17 來源: 大於娛樂大咖

舉報

  很多學佛人都想知道自己學佛後,到底有沒有開悟?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要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先看一看釋迦牟尼佛,他在成佛前和成佛後的變化?基本上就能知道,一個人開悟後和開悟之前有什麼不同了。

  佛陀的開悟也叫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陀在開悟之前,很多道理都不明白,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例如: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是誰?人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怎樣才能不生不死?

  

  這些問題的答案,佛陀在覺悟後,全部都瞭然於心,在沒有任何困惑,佛陀開悟後,他的內心深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只有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才能親身體驗到。

  不過佛陀在成佛後,外在的變化我們是可以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後,他的行為上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生活還是跟過去差不多,每天吃飯、睡覺、為人講法。

  《金剛經》的第一品就提到了佛陀的生活,佛陀住在舍衛國,與大比丘眾住在一起,到了吃飯的時間,佛陀就去化緣,吃完飯,回到住所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腳,整理好座位,然後打坐,或是為眾生說法。

  

  這就是佛陀平時的生活,佛陀除了要講法之外,其他的時間,跟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差不多,也要吃飯和睡覺。

  其實一個人真正開悟之後,行為上基本跟開悟之間差不多,悟道前,每天砍柴、挑水,在他悟道後,依然每天,挑水、砍柴。

  一個人開悟前,會經常感到煩惱和痛苦,而一個人開悟後,雖然每天還是做同樣的事情,但這種煩惱和痛苦的感受就沒有了。

  

  六祖壇經上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求兔角。大道就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悟道前和悟道後,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一樣也不會多,一樣也不會少,只是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加清淨、慈悲。

  平常心就是道,一個人開悟後,他的心會時刻安住當下,不被妄念所牽,生活變得簡簡單單,能真正做到用一顆平常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用一顆平等心去為人處世,用一顆慈悲心去待人接物,能做到這些的人,即使還沒有成佛,也已經開悟了。

  大家覺得一個人開悟後,和從前有什麼不一樣?歡迎留言討論,感恩閱讀與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換句話說,開悟之人並不是世人想像的那樣,悟了之後,就成仙悟道,過著與我們這個世間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相反,對於開悟的阿羅漢來說,儘管他自己不再有任何執念妄想,但並不代表他們時時刻刻都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因為能夠達到時時刻刻一念不生狀態的,是死人而不是阿羅漢。
  • 佛教:什麼是開悟?開悟需要具備什麼?其實佛陀早已給出答案!
    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文/阿宣說事兒佛教中常以「開悟」來表現出一個信徒的佛法到了哪種程度。其實早在佛陀時期就以及有了「開悟」的說法:佛陀自出家之後,歷時六年遊走恆河流域,也只是了解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究竟是為什麼?人們眾說紛紜!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轉自嶧山興國寺 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如果沒有這些現量變化作為基礎,沒有對內心固有情結造成的感覺障礙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悟。一般來說,開悟主要包括以下具體證量:氣脈變化 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乃是開悟在本質上不同於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淺表感覺體悟的一個根本關鍵。
  • 開悟是一種什麼體驗
    現在有很多描述,絕大部分都不要看,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開悟的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 一個人「開悟」前的三種跡象,你身上若有一種,就要恭喜了
    一個人真正「開悟」前,也會有這三種跡象,你身上若有一種,就要恭喜了。如何讓自己「開悟」?記住《中庸》裡面的三個字——學、思、行,你也可以做到。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如何用這三個字開悟自己。絕大部分人,不是生而知道,而是需要經過後天的教化和薰陶,才能知書達理、知道知義。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有文字,可以記載、傳教、發揚,而動物身上體現得更多的本能、進化、生存。一個人如果沒有讀書學習,一切都是按照本能來做人做事,其實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書籍是人類的精神糧食,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與認知,讓人變得更加高尚。
  • 佛教的不二法門,兩句偈語讓你開悟!
    【不二】是佛教術語,在佛教文化也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大概的意思就是沒有分別,不分彼此。在佛學大辭典中記載: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中提倡平等、和諧的同時,也把這種觀念如實的落實在經典中,方便大家理解。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
  • 開悟前的麻木冷血階段!
    生命無意義,我在這幹嘛呢,沒什麼意義,但是我哪也去不了。會有這麼一個階段。或者覺得麻木了,殺人放火也是好的;道德楷模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我就是得了病死了也沒什麼可怕的;就算情感很美滿也沒什麼可自豪可驕傲的。這有意思嗎?麻木了。或者不知所從了,啥都沒意義。這是什麼意思呢。打比喻你沒覺醒之前,你是在兔子洞裡面,當你開悟,你來到荒涼的地方,你是出了兔子洞。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引言: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
  • 佛開悟後第一句話說了什麼?
    佛教在世界宗教裡,信眾是最多的。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了解佛教。大多數信眾都屬於迷信狀態。這邊為什麼稱佛弟子為信眾而不是信徒?在佛陀的眼裡眾生平等。佛教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意思是依靠「覺」覺而不迷,依靠「正」正而不邪,依靠「淨」淨而不染。佛教傳入中國至今快2000年了。原本中國國教是「道教」。想要了解佛教應該先從教主和教義入手。「佛」是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意思是覺悟者,智者聖人。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尤其在如今信奉科學的年代,學佛之人最疑惑的就是佛和菩薩真的存在嗎?存在的話又身處何方呢?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
  • 《金剛經》:八個字精髓,開悟的法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精髓的意思是應該「無住」於任何形式的相而生其心,生個什麼心?與之呼應的是《金剛經》裡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生是生個如來心,在「人人皆有佛性」的原則下,指的是一個人的真如本性,即自性。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佛教一首偈語,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
    其中,中國佛教文化中,有一首偈語,讓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許多人對佛教的開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能夠津津樂道,佛教的創立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開悟成佛的榜樣。從佛陀成佛之後,現代人對佛家的開悟就有不同的說法。特別是中國史上,對成佛的概念理解也不同。在中國,六祖慧能大師被西方尊稱為東方三聖之一,他與中國的分家老子,儒家孔子的像被樹立在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心經》中將其闡述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般若空性,然後從觀空五蘊開始,直到把四聖諦、十二因緣全部觀空,才會達到「遠離顛倒夢想」的涅槃境界。淨空法師:開悟是什麼樣子?跟普通人一樣,普普通通。不一樣在哪裡?心裡頭乾淨,一塵不染。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就是功夫。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學佛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讓自己開悟,開悟與明心見性不同,開悟的解釋是指開智悟理。也就是悟道一些道理的人,都可以說是當時開悟了,這種開悟與佛教常提到的明心見性則不同,簡單理解平常的開悟,也就是小悟,而真正的覺悟,則是大徹大悟。真正學佛開悟的人很多,但達到大徹大悟境界的人卻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