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人的起心動念、行住坐臥無不是修行,把當下的生活過好了,不執念過去、不憂懼未來,才能實現人生的究竟自在和解脫。不必把「開悟」搞的太神秘,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一、心中無事、心無掛礙,不生任何雜念妄想。
佛教禪樂《春歌》裡寫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個人最大的福氣不是家財萬貫,而是內心的安寧與清淨。身上事少,自然苦少。「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們之所以整天煩惱不斷、憂心忡忡,就是因為想的太多,看不開、放不下,心中貪念、執念太多,既想得到這個,又想要那個,故而感受人生之諸苦。
「一切唯心造」,人生之苦樂皆由心而感知,心亂則一切亂,心安則一切安。人生在世猶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學佛應時刻觀照好自己的念頭,如如不動,心能轉境,而不被外境所轉,才能於任何境緣中處變不驚、鎮定自若。不論是遇到順境還是遭遇違緣,都能保持平靜淡然的心態,如此即為開悟的狀態。
二、為人處世中道,不走極端。
正所謂「月滿則虧,物極必反」,凡事不可強走極端,應知中庸之道,處事不偏不倚、調和折中,中間才是恰到好處。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喜歡劍走偏鋒,信佛也是迷信神力,認為自己一旦求佛,佛菩薩就必須加持自己,否則就質疑佛法的真實性,簡直是愚痴無知。
一個人如果太極端,就會深刻地感受到命運的大起大落、大是大非,從而也會令自己的心時刻處於跌宕起伏之中,不得安穩。比如,遇到得意之事,不要過於忘形,因為往往福禍相依;遇到悲傷之事,也不要過於哀愁,因為往往苦盡甘來。
凡事不要做得太滿,花開最好的時候是半開,而一旦全開,就離花落不遠了。人生最貴莫過於一個「忍」字,不大喜大悲,沒有善惡美醜之分別,時刻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自然泰然處之,遠離一切煩惱妄想,斷除一切苦厄。
三、不盲目相信和崇拜,有自己的智慧和悟性。
學佛應當向內求,「心外無物、心外無法」,不要搞形式主義、自欺欺人,更不要盲目相信和崇拜,要有自己的認知和覺性,不要人云亦云,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是否真正受到佛法的利益,要問問自己的心,不要看別人,修行是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
學佛學什麼?學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有了智慧,才能不迷惑、不迷信,建立正知正覺,不斷修福修慧修身,精進修學,從而擺脫苦厄、遠離愚痴煩惱。
以上這3大特質,你身上有嗎?希望大家都能夠持戒修行、秉持正法,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祈願正法久住、利樂有情。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