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2020-12-17 蓮荷居士

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古德又言:「心即是佛。」昔日佛陀於雪山修行,日食一麻一粟,苦行六年終無所得。隨即毅然放棄苦行,在尼連禪河畔接受牧羊女的乳粥供養,又在河水中洗淨身軀,結跏趺坐,日夜參悟,終於睹明星而悟道。

釋迦牟尼徹悟成佛的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的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

俗諺說:「雞寒上樹,鴨寒下河。」用它來說明世人開悟的方式,雖然言辭粗糙,但道理去不粗糙。畢竟每個人的機緣不同,開悟的方式也必然是千差萬別。

小編自然是沒有開悟的,不過從經文和祖師的開示中,卻也找到了他們接引後世佛弟子的隻言片語,所以本文我們就一起做做鸚鵡禪的功夫,看看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是怎樣的狀態。

開悟,雖然聽上去很玄乎,但在祖師們看來,並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歷代祖師幾乎都有小悟多少,大悟多少的說法,密教的密勒日巴尊者說得更通俗,他直言發現錯誤就是開悟,改正錯誤即修行;發現所有錯誤即徹悟,改正所有錯誤,那就是圓滿了。

也就是說,儘管顯密教均認可開悟是一剎那的事情,所謂「頓見佛性」,就像黑夜中划過一道閃電,「三際坐斷,豁然開朗」。但是,它有一個從淺入深,次第修證的過程,真正開悟的瞬間就像捅破一層窗戶紙。然而,開悟了並不是一悟百了,最多通過窗紙上那個「窟窿眼兒」一窺佛法全貌,所以才有「悟了還同未悟人之說」。所謂的登堂入室,成佛作祖,只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福慧兩足的大修行人才能做到。

我們非常熟悉的憨山大師,他開悟的經歷就頗為耐人尋味。經籍中載,憨山時年三十歲,前往五臺龍門精修。期間專修念佛,勇猛精進,甚至到了不識一字的境界,身心安樂,如同在極樂淨土一般。但是次年夏天,山中風雨不定,雷雨聲響若驚雷,風吹山林似萬馬狂奔,憨山大師因此不能入定,於是請教同參妙峰師兄。

妙峰對他說:「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聽古人道:『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圓通。』」憨山大師聽後心有所感,就到小溪旁靜坐念佛,開始的時候水聲潺潺不斷;後來動念時能聽到水聲,不動念則不聞水聲;一日忽然忘卻身心, 一切聲響突然消失不見。又一日憨山大師漫步途中,攝心歸一,忽然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然,如大圓鏡,山河大地盡現其中。及出定,則智慧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

小編覺得,妙峰所說的正是觀世音菩薩反聞自性的修行法門,不知諸位佛友是否認同,不妨在評論區留言,與眾多共修一道參究。

開悟法門眾多,唯獨念佛最為方便,古德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倘若眾生皆如憨山大師,一句彌陀念到雷聲入耳而不聞,何愁不開悟呢?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換句話說,處於開悟狀態的人,他們的今生,一般是會著開悟之前的狀態或者人生軌跡這一生,肉身死去,最後進入無餘涅槃,不再來了,這就是開悟的人的狀態。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導語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學佛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讓自己開悟,開悟與明心見性不同,開悟的解釋是指開智悟理。也就是悟道一些道理的人,都可以說是當時開悟了,這種開悟與佛教常提到的明心見性則不同,簡單理解平常的開悟,也就是小悟,而真正的覺悟,則是大徹大悟。真正學佛開悟的人很多,但達到大徹大悟境界的人卻寥寥無幾。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學佛使人消極?「佛系」是真正的佛教精神嗎?六祖說…(學壇經)
    人在沒有見到「清淨自性」時是凡人,見到後就是「佛」了。可見,人之自心具足一切佛法。既然如此,解脫煩惱之道就應該是,面向自心,力求頓見自心中那個恆常不變的清淨本體(真如本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切不可盲目向外追求 。
  • 佛教:什麼是開悟?開悟需要具備什麼?其實佛陀早已給出答案!
    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文/阿宣說事兒佛教中常以「開悟」來表現出一個信徒的佛法到了哪種程度。沒錯,開悟是一件難事嗎?說難不難,說簡單卻也不簡單。若是聰明的修習者,開悟必定會快於平庸者,這是先天因素。若是這樣,難道愚鈍的修行者就不會開悟嗎?怎樣開悟,佛陀早已給出答案。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
  •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開悟的人也會有各種情緒悲傷憤怒難過都有和沒開悟的區別在於就算悲傷憤怒難過也屬於在「愛」裡面悲傷憤怒難過「愛」就是將各種現象與發生都當成恩典欣然接納因為你的心就是問題的根源沒有任何規律需要去方向因為你創造自己的規律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 真正開悟了的人是什麼樣子?
    現在有些人說自己開悟了、見性了,然後特別自私自利。是否真正見性了,開悟了,就看你內心的慈悲心是不是特別的強烈。若真見性了、開悟了,慈悲心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來,是控制不了的。如是有這樣強烈的慈悲之心,那你真的是見性了、證悟了,也可以說是證悟、見性的徵兆。既然有了這麼強烈的慈悲之心,還能不去度化眾生嗎?你會千方百計,不辭辛勞地度化眾生!因為內心的慈悲之心特別強烈!要給予眾生安樂,這叫慈心;要拔除眾生痛苦,這叫悲心。現在有些人特別喜歡錢,不擇手段地去賺錢,因為他對錢的欲望太大了,太喜歡錢了,所以不擇手段,甚至連命都不要了。
  • 佛教: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能使一切眾生遠離苦惱,破除邪見惡念
    你如果有幸到過長江下遊太湖之濱無錫馬山的靈山景區,一定會被那裡的規模魔大、氣勢恢宏,集自然山水與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佛教文化以及融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人類智慧所震撼,那裡真堪稱是人間淨土、江南福地、中國長江流域佛教文化藝術的大觀園。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熟悉佛教的師兄都知道歷史上的帝王之中,對佛教最狂熱信奉的莫過於梁武帝,他一生齋僧布道,建廟弘法,福德無量,但是他的兒子昭明太子的慧根更在其父之上,他把當時影響力極大的《金剛經》按照內容劃分了三十二品,並且各自單獨起了一個名字。
  • 佛教的不二法門,兩句偈語讓你開悟!
    【不二】是佛教術語,在佛教文化也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大概的意思就是沒有分別,不分彼此。在佛學大辭典中記載: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中提倡平等、和諧的同時,也把這種觀念如實的落實在經典中,方便大家理解。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一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因此,真正意義的開悟,不僅包括知見範圍的突破,同時也是整個生理結構乃至心理結構的突變。它不僅有認識上的變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應變化。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嶽之巔,自然視野遼闊,能夠一覽眾山之小,而真正的開悟之人,往往會有兩個特徵。他一時也想不清楚拜佛的真正意義到底在哪裡,於是就回答趙州禪師,起碼拜佛是件好事啊!趙州禪師就對他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勝佛。其實所有的人,最大的痛苦煩惱來自什麼?——就是來自於執念,來自於我執。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 佛教一首偈語,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
    其中,中國佛教文化中,有一首偈語,讓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許多人對佛教的開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能夠津津樂道,佛教的創立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開悟成佛的榜樣。從佛陀成佛之後,現代人對佛家的開悟就有不同的說法。特別是中國史上,對成佛的概念理解也不同。在中國,六祖慧能大師被西方尊稱為東方三聖之一,他與中國的分家老子,儒家孔子的像被樹立在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
  • 佛開悟後第一句話說了什麼?
    佛教在世界宗教裡,信眾是最多的。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了解佛教。大多數信眾都屬於迷信狀態。這邊為什麼稱佛弟子為信眾而不是信徒?在佛陀的眼裡眾生平等。所以沒有「信徒」一說,這是後來人的叫法,在還未舉行三皈依儀式的都稱為信眾,(跟入黨儀式差不多)。皈依好了就成為佛皈依弟子,佛的四眾弟子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佛教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意思是依靠「覺」覺而不迷,依靠「正」正而不邪,依靠「淨」淨而不染。佛教傳入中國至今快2000年了。原本中國國教是「道教」。
  • 佛教: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到底有沒有開悟?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要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先看一看釋迦牟尼佛,他在成佛前和成佛後的變化?基本上就能知道,一個人開悟後和開悟之前有什麼不同了。  佛陀的開悟也叫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陀在開悟之前,很多道理都不明白,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例如: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是誰?人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怎樣才能不生不死?
  • 佛教:學佛以後,如果放不下這一「障」,你永遠都不會開悟!
    佛教:學佛以後,如果放不下這一「障」,你永遠都不會開悟!放不下所知障在得遇明師之前,由於多年的修學,許多修行者都掌握了一些佛學知識。有些人讀過許多經書,甚至還能熟背,或者講起經論頭頭是道。但是,每個明師各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他不可能按照你的習慣和意願來教學。因此,有些人就不理解,或者接受不了明師的教學方法。或者總愛拿自己以前學習和理解的佛學知識來分別,來判斷明師的每句教導是對是錯,這就是分別心和所知障。有些人確實心也很誠,也很想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