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古德又言:「心即是佛。」昔日佛陀於雪山修行,日食一麻一粟,苦行六年終無所得。隨即毅然放棄苦行,在尼連禪河畔接受牧羊女的乳粥供養,又在河水中洗淨身軀,結跏趺坐,日夜參悟,終於睹明星而悟道。
釋迦牟尼徹悟成佛的典故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不過,佛世時尚有大機緣的眾生從佛修行,得聖賢果位,而佛入滅後,開悟明心者可謂寥寥無幾。
俗諺說:「雞寒上樹,鴨寒下河。」用它來說明世人開悟的方式,雖然言辭粗糙,但道理去不粗糙。畢竟每個人的機緣不同,開悟的方式也必然是千差萬別。
小編自然是沒有開悟的,不過從經文和祖師的開示中,卻也找到了他們接引後世佛弟子的隻言片語,所以本文我們就一起做做鸚鵡禪的功夫,看看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是怎樣的狀態。
開悟,雖然聽上去很玄乎,但在祖師們看來,並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歷代祖師幾乎都有小悟多少,大悟多少的說法,密教的密勒日巴尊者說得更通俗,他直言發現錯誤就是開悟,改正錯誤即修行;發現所有錯誤即徹悟,改正所有錯誤,那就是圓滿了。
也就是說,儘管顯密教均認可開悟是一剎那的事情,所謂「頓見佛性」,就像黑夜中划過一道閃電,「三際坐斷,豁然開朗」。但是,它有一個從淺入深,次第修證的過程,真正開悟的瞬間就像捅破一層窗戶紙。然而,開悟了並不是一悟百了,最多通過窗紙上那個「窟窿眼兒」一窺佛法全貌,所以才有「悟了還同未悟人之說」。所謂的登堂入室,成佛作祖,只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福慧兩足的大修行人才能做到。
我們非常熟悉的憨山大師,他開悟的經歷就頗為耐人尋味。經籍中載,憨山時年三十歲,前往五臺龍門精修。期間專修念佛,勇猛精進,甚至到了不識一字的境界,身心安樂,如同在極樂淨土一般。但是次年夏天,山中風雨不定,雷雨聲響若驚雷,風吹山林似萬馬狂奔,憨山大師因此不能入定,於是請教同參妙峰師兄。
妙峰對他說:「境自心生,非從外來,聽古人道:『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圓通。』」憨山大師聽後心有所感,就到小溪旁靜坐念佛,開始的時候水聲潺潺不斷;後來動念時能聽到水聲,不動念則不聞水聲;一日忽然忘卻身心, 一切聲響突然消失不見。又一日憨山大師漫步途中,攝心歸一,忽然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然,如大圓鏡,山河大地盡現其中。及出定,則智慧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
小編覺得,妙峰所說的正是觀世音菩薩反聞自性的修行法門,不知諸位佛友是否認同,不妨在評論區留言,與眾多共修一道參究。
開悟法門眾多,唯獨念佛最為方便,古德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倘若眾生皆如憨山大師,一句彌陀念到雷聲入耳而不聞,何愁不開悟呢?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