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2020-12-13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40篇

咱們繼續來聊《金剛經》,之前談了這部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也聊了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具體含義,這一章開始正式介紹裡面的內容。

首先整體說明一下,整部《金剛經》被分為了三十二品,其實最初釋迦佛說法的時候都是隨緣教化,根據弟子們的提問來回答,並不像現在的老師講課還有書本教案一樣,根本就沒這些「品」或者「章」的概念。

恰恰相反,佛涅槃後諸位弟子把他老人家四十九年說的法分類集結,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的佛經。

熟悉佛教的師兄都知道歷史上的帝王之中,對佛教最狂熱信奉的莫過於梁武帝,他一生齋僧布道,建廟弘法,福德無量,但是他的兒子昭明太子的慧根更在其父之上,他把當時影響力極大的《金剛經》按照內容劃分了三十二品,並且各自單獨起了一個名字。

這個劃分契理契法,所以後世一直留用,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字般若」的能力,把深奧晦澀的佛經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就能夠利益到更多的眾生,因此自然功德無量,遠超梁武帝,因為法布施的殊勝遠遠超過財布施。

好了,大家手邊有佛經的可以打開,沒有的話直接看文章就行,裡面佛經原文都引用並標記了,我們今天討論第一品法會因由分,說的直白點就是這次法會的由來。

這一品非常簡單,就兩句話,但第二句話其實就是釋迦佛親身為諸弟子示現的開悟甚至大徹大悟後的人該是什麼樣子,其實能夠看懂這句話,整部金剛經都參悟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也都參悟了。

02第一句:時間地點因緣

話不多說,咱們直接請上佛經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其實光這一句話,許多高僧大德都能講幾萬字好幾天,因為他們要考慮到很多對佛法毫無所知,甚至連字都不大認識的師兄,因為過去大眾普遍的文化水平都有限,弘揚佛法本身還帶有一定程度的教育的意義,就像現在的小學一樣。

不過現在不同了,尤其各位師兄之前應該也看過紅塵寫的三百多篇佛法心得共享了,基礎都非常好,所以咱們長話短說,簡單介紹一下就過去。

這裡的「如是我聞」其實也有許多種解釋,比如這個「如」字代表如如不動,如理如法之類,我們就不談那些了,就按照最簡單但最實在的一種說法來。

這裡的「我」是阿難尊者,如是就是這樣,原原本本,聞就是聽聞,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中阿難尊者以「多聞第一」著稱,簡單來說就是記憶力最好,過耳不忘,又是佛的表弟和侍者,幾乎不離佛左右。

所以佛涅槃後諸弟子推選阿難複述,然後其餘弟子們再來指正和修補,凡是這樣集結的佛經,開篇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表示這是佛陀說的法,他們只是轉述一下,相當於咱們現在的防偽標籤似的。

然後這個「一時」也很精妙,大家都知道印度人對於時間觀念很差,因為在他們看來時間就是不停循環流轉,就像是操場跑圈一樣,並不存在前後一說,你後面的很可能是反超你快一圈甚至N圈的,這個就是受佛法的影響,因此所有佛經時間統統都是「一時」,不像是我們中國習慣都是把年月日標記的清清楚楚。

這個並沒有誰對誰錯之說,兩大文明古國的文化只能說各有勝場,我們精準記錄勝在歷史研究,但古印度的隨性灑脫則勝在文化思想

然後再來說地方——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當時古印度類似我們春秋戰國的聯邦制,有許多國家,這裡的舍衛國是當時古印度的大國,給孤獨長者是國內的一位大臣兼大富豪,他非常敬仰佛陀,希望請佛陀去說法。

但是佛陀身邊有著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常隨僧團——這些弟子其實並不是佛陀一個個招來的,其中度化了三迦葉兄弟,他們原來的一千弟子也都跟過來了,再加上舍利弗和目犍連尊者的兩百人,耶舍長者子的五十人,合起來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所以說度化那些外道的大法師非常重要,這些人也都很聰明,道行很深,未必是壞人,只是心外求法而已,所以弟子門徒也很多,度得一個往往就是度化一大群。

而要能承擔這麼多人必須要有個大院子不可,所以給孤獨長者就去和當時的祗樹太子去買皇家花園,並承諾布滿黃金——這一幕在西遊記裡面也提到過,有個「布金之寺」,後來祗樹太子很感動,就把園子送給了他,兩人合力布施,所以稱為「祗樹給孤獨園」。

說到這裡,時間,地點,說法的人,聽法的人,供養的人都具備了,佛法上叫做「因緣具足」,這才有了這部金剛經。

03第二句:佛陀親身示範,大徹大悟的人是什麼樣

佛法中有個詞叫「開悟」,這也是各位師兄非常嚮往的目標,而悟到了極致就是大徹大悟,也就是成佛了。

大家都有種誤解,再加上各種邪門歪道魔子魔孫的故意帶節奏,認為開悟的人就變得很神奇,像是電視電影裡面的神仙菩薩一樣,頭頂光環,腳踩白雲,莊嚴肅穆,大放光明,舉手投足都有無限神通。

那麼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天上地下最圓滿的人應該莫過於釋迦佛了吧,咱們看看他老人家是什麼樣子的。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段話很簡單也很直白,就說當時到了吃飯的時間——也就是日中一食,佛陀穿好袈裟,手拿缽盂,帶領著眾弟子們步行去舍衛城中乞食,然後在那裡依次化緣完畢之後,再託缽回到原來的地方,吃完飯,把衣服和缽盂都收好,洗完腳,在那裡跏趺坐準備入定。

這裡有沒有半分神通的樣子呢?沒有,就和凡夫俗子一樣吃飯走路,甚至連腳都會弄髒,這簡直連個最普通的飛來飛去的小神仙都比不上,真的是大徹大悟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佛陀嗎?

但真的是,其實修行到了終點,就又回到了原點,真正開悟的人從外表看反而又變回了凡夫,總是裝出一副高深莫測高高在上樣子的人,基本都是二把刀半瓶子水忽悠人的,就像我這樣子,不過我好歹還有幾分自知之明,深知自己不過是個喜歡佛法的凡夫而已,至於別人就不知道了,這忽悠人忽悠久了往往都把自己也忽悠進去了。

不過佛陀看似在吃飯走路穿衣洗腳打坐,和凡人又不一樣,因為他根本絲毫不著外相,就像後世高僧大德所說——終日吃飯不咬一粒米,終日穿衣不著一絲紗,他們雖然衣食住行看似和普通人一樣,但心中卻沒有絲毫貪著,完全是一片清明,心包虛空,量周沙界。

相反咱們凡夫俗子,吃飯覺得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穿衣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走路嫌累想要坐車,坐車又覺得這個牌子好那個牌子差,住房子都想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景別墅等等,完全就處於一片貪嗔痴慢疑五毒和分別妄想之中,又哪裡有絲毫清明呢?

相關焦點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開悟了也不等於永遠的開悟了,只是當下一刻,悟道了一些,但卻無法停在這種開悟的狀態下,所以學佛要勤加修行才行,這樣才有機會讓自己保持在時刻開悟的狀態,不受貪嗔痴慢疑所影響。真正開悟的人,身上會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如果你也有,就算你沒有開悟,那裡離開悟不遠了。第一個特徵:開悟的人不搞個人崇拜。
  • 《金剛經》的啟示:一個人,活到極致,一定是返璞歸真
    《金剛經》的啟示:一個人,活到極致,一定是返璞歸真。《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的經典,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南懷瑾先生稱此經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那人說自己剛從蘄(qí)州黃梅縣(今湖北黃梅縣)東山寺弘忍大師那裡歸來,嘴裡念的是《金剛經》。惠能聞道,身心開悟,如獲至寶。個人智慧程度不同,讀《金剛經》的感受也不同。像六祖慧能大師,聽到某個經句就能開悟,令人敬仰。
  • 《金剛經》:八個字精髓,開悟的法門
    《金剛經》八個字精髓蘊含的無盡玄機,就在這個「原理」裡,是開悟的法門,若能真正參透,你就開悟了。整部《金剛經》就講這八個字精髓,是教人悟理見性,一個人要是見了那個真如本性,一切都可以拋之腦後了,這時法非法、相非相,假立無以立足,所以禪宗不立文字,因為文字本身就是一種相。如此理解,這八個字精髓實在無可言說,妙不可言。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
  • 《金剛經》三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今天分享《金剛經》的三個名句,和大家共同學習。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祖弘忍和尚給六祖慧能講《金剛經》,講到這句經文的時候,慧能大師就大徹大悟了。任運而生,隨緣而住,就好像一面鏡子,東西放在前面,鏡子裡就現相,東西拿走,鏡子裡乾乾淨淨,一絲痕跡都不留。嬰兒的心就比較接近真心,嬰兒哭的時候看著很傷心,但只要有人一哄她,她就笑了,剛才的不開心馬上就忘掉了,這就是因為她的心裡「無所住」。修行人常說「返璞歸真」,就是因為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妄心越來越多,真心越來越少,真心不是沒有,而是被汙染了,被障礙住了。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一說起《金剛經》,出家、在家的人,怕都是非常的熟悉。出家的人,每日早晚課,都念得會背了。在家的人,只要稍有文化,也是沒有不知的。甚至有人認為佛教念經,念的就是《金剛經》。難道還有其他的經?不是他們孤陋寡聞,而是《金剛經》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
  • 《金剛經》四大經典名句,能懂一句,也可開悟!
    《金剛經》中有許多經典名句,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四大經典名句。這四個經典名句,只要能真正弄懂其中一句,也可開悟!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在紅塵中掙扎,每走一步,都感覺人生的路,艱難萬分。其原因就是,我們將世事看得太重,將自己也看得太重。
  • 如果能夠經常誦讀《金剛經》,不僅可以破除業障,還可以明心開悟
    如果是經常打坐的朋友應該知道,《金剛經》是一部可以助力打坐的經書。如果是在打坐的時候在心中默念金剛經,對自身的修行有著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如果可以經常誦讀《金剛經》,不僅可以看清自己的內心,也可以看見人性。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今天咱們主要來講一下《金剛經》名字的由來,只有真正的明白了經書的名字,我們才能更好地奉行讀誦。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版本前面多加了兩個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換句話說,開悟之人並不是世人想像的那樣,悟了之後,就成仙悟道,過著與我們這個世間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相反,對於開悟的阿羅漢來說,儘管他自己不再有任何執念妄想,但並不代表他們時時刻刻都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因為能夠達到時時刻刻一念不生狀態的,是死人而不是阿羅漢。
  • 金剛經十大名句,句句開悟,值得反覆去讀!
    金剛經十大名句,句句開悟,值得反覆去讀!聖度文化總結了金剛經十句經典名句,分享給大家。當年六祖慧能,只是聽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言下大悟,可見金剛經卻有開悟之功,希望所有學佛者,都能常讀金剛經,功德無量,好處無限。
  • 金剛經賞析:背誦金剛經功德是什麼
    誦、聽、抄、背這幾種方法都是修行金剛經比較常見的,今天我們講的就是背誦金剛經,背誦金剛經會讓我們領悟到很多的好處,首先它能夠讓我們靜下心來,使我們全神貫注的投入進去,感悟其中的含義。那麼背誦金剛經功德是什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個問題吧。
  • 《金剛經》:這3句經文,越讀越開悟,讓你獲得無量福報
    這個是因為佛陀在開悟之後看到世間上面一切惡,都是因為眾生的愚昧無明,唯有智慧明利,才能破除愚昧無明,智慧就好像是暗室中的一盞明燈,能讓人講室內的一切看得一清二楚。因此佛陀說過「誤讀為盲,般若主導」,可見智慧在佛教中的重要性。作為般若核心的《金剛經》,這3句經文,越讀越開悟,讓你獲得無量福報。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嶽之巔,自然視野遼闊,能夠一覽眾山之小,而真正的開悟之人,往往會有兩個特徵。他一時也想不清楚拜佛的真正意義到底在哪裡,於是就回答趙州禪師,起碼拜佛是件好事啊!趙州禪師就對他說,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勝佛。其實所有的人,最大的痛苦煩惱來自什麼?——就是來自於執念,來自於我執。
  • 佛教: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2020-12-25 09:59:17 來源: 大於娛樂大咖 舉報   很多學佛人都想知道自己學佛後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