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2020-12-17 佛語點悟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心經》中將其闡述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般若空性,然後從觀空五蘊開始,直到把四聖諦、十二因緣全部觀空,才會達到「遠離顛倒夢想」的涅槃境界。

淨空法師:開悟是什麼樣子?跟普通人一樣,普普通通。不一樣在哪裡?心裡頭乾淨,一塵不染。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就是功夫。所以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你要是問他,無論問什麼,他都能給你解答。不問,他一無所知;你問他,無所不知,這真開悟了。

一個人開悟之後,他的心會清淨下來,隨著一個人心的清淨,伴隨著他的諸多狀態也會發生轉變。以前許多不明白的東西,逐漸地會越來越明白,看事物會越來越清晰。

開悟的人,即使受到外界的幹擾,他的心,也會保持在清淨的狀態,有句話叫做「順勢而為」,他就能做到這樣,萬事隨緣,沒有任何煩惱。

開悟的人,因為心態清淨,隨之而來的,就會有許多的狀態發生改變。在佛教中,就叫得到了大智大慧。比如明白因果,時時歡喜,心地善良、慈悲等等。甚至連說話,也保持著一種不疾不徐的狀態,讓人感覺很親切,喜歡親近他。

一般開悟的人有如下特徵:第一,說話不急不慢,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對生活事業的成功,急功近利,脾氣暴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積累和沉澱的。一個人的說話水平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而性格又關乎著命運。開悟的人內心平靜如水,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能冷靜面對、智慧處理,做到不急不慢。一張一弛,儘是內心世界的平靜。

第二、吃飯不鹹不淡,一個開悟的人時常保持一顆平常心,洞察世間的空性和虛幻無常,心中沒有任何執念,也沒有分別心,懂得萬事隨緣,逆來順受。有些人在生活中挑三揀四,分別心很重,因而給自己招來很多麻煩。佛法說道「無二無分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分別,就不會有煩惱。所以,吃飯的智慧和人生是一樣的。佛說有求皆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無論任何環境,開悟的人都能坦然處之,隨緣了事。

第三、遇事不嗔不痴,許多人遇到煩心事往往大發脾氣,怨天尤人,這是沒智慧的表現。要知道,「嗔恚心一起,火燒功德林」。嗔恨心一旦生起,福氣也就遠離了。菩薩就常行忍辱,謂若菩薩或自心有憂悲苦惱。隨生起時。菩薩安然悉能忍受不起嗔心。而《法華經》中教導我們「常行忍辱」,這就是截斷惡業循環的一把智慧寶劍。一個開悟的人內心柔順,遇煩心事也會不嗔不痴,因為他有智慧,悟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四、待人不分貴賤,因為開悟的人見到了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他能平等待人。佛說眾生平等,無論貴賤,都應該相互尊重。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不論貧富貴賤皆是前世因果,種善因才得善果,每個人都在隨業流轉。所以一個開悟的人,不以分別心看人。

第五、不計得失,一個開悟的人,已經看透了世間的一切。開悟的人明白現在擁有的只是暫時的,說不定哪一天就付之東流。所以不會與人爭,有句話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金剛經》裡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我們證得空性,不著任何相,而內心清淨無礙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見到了佛性。開悟的人還有很多特徵,就不一一列舉了。

開悟是識得自我,即自己的神識看到自己的肉體,或躺或坐,神識離體輕明。開悟的人知道開始修行了,可不像世俗人,聽誰講得好不好,有沒有道理,語言生不生動等,全都放下。知道體內有神識,知道地獄輪迴苦;世間萬事都可捨棄,就是修行萬萬不能捨棄。

所以,禪宗人講開悟是修行的開始,而不是結束。禪宗人修到開悟時快馬加鞭,一刻不敢停,爭分奪秒,時間比什麼都寶貴。你開悟之後,悟後還要起修。所以通途講,你首先要悟道——悟道就是要見道,見道才能修道,修道才能證道。你的見道,就等於開悟了,知道你的路向怎麼走。「起修」就是斷煩惱惑;把煩惱惑斷盡,你才能證道;你證道,才能了生死。光是見道,還不能了生死、

大安法師說過,你靠自力,一定要得到禪定,而且不是四禪八定,一定要得到九次第定;你一定要有甚深的那種智慧,像利劍斬煩惱賊:禪定、智慧要具足,才能滅煩惱賊,見、思惑全都滅盡,你才能夠出離三界的火宅。如果見、思惑還有一毫沒有破乾淨,三界的輪迴決定出去不了。這就是靠自力之難。

所以,淨土念佛法門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念「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淨土,就可一生成佛。不但出三界解脫生死六道輪迴,還可以返回來廣渡眾生。能否往生就看你是否有真信切願,而不在你念佛功夫是否已經念到一心不亂,念佛的時候是否已經沒有妄想了。

《印祖文鈔》中講:「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即使你未得一心不亂,但你如果有信願也絕對能往生。如果沒有信願,即使你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

相關焦點

  •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其實「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這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修行人的開悟,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 大安法師:破地獄的偈
    就是聞《法華經》一偈的功德都有這麼大,所以你看看這又聞到大乘佛法,又瞻仰到了佛陀的真身舍利,又修涅槃的懺法,又遇到了這麼多善友,又具足這樣的佛法僧三寶都具足的勝緣,那就更難了。那種難中之難,在這麼難的時候,不在今日發出大乘菩提心還更待何時啊?這八種難你在每一種當中你都……你又得出家,你既然出家,趕緊發心。又具大戒,趕緊發心。又遇道場,趕緊發心。又聞佛法,更是不能推延,趕緊發心。
  • 大安法師開示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樣
    那年春天,我與幾位師兄到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法師正在會客,我們坐在一旁等待。農婦眼睛滿是淚水,對大安法師說:「我不懂女人只有一次機會,要不然打死我也不會還俗了。如今我一心想在寺廟修行,求師父開示,我該怎麼辦?」大安法師溫和地說:「你一心向佛是好的,說明你宿世很有善根。但是你撇下家中老小偷偷跑出來出家,這就不對了。出家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需要因緣具足才能剃度,若父母、配偶或孩子有一方不同意,你就不能說走就走。
  • 佛教:你的善根有多深,通過一個行為就可看出,大安法師開示
    佛教:你的善根有多深,通過一個行為就可看出,大安法師開示。什麼是善根,比如佛曾說,與塵世有善根智慧之人喜結善緣。《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就有:爾時世尊而作是言:「……或有利根,聞既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
  • 佛教:燒香拜佛到底有沒有用,看完你就明白了,大安法師開示
    佛教:燒香拜佛到底有沒有用,看完你就明白了,大安法師開示。到寺廟拜佛燒香是少不了的,燒香自古至今,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拜佛儀式。人們似乎覺得到寺院如果不燒香,就顯得自己誠意不夠,對佛菩薩不夠恭敬,甚至懷疑不燒香就無法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開悟了也不等於永遠的開悟了,只是當下一刻,悟道了一些,但卻無法停在這種開悟的狀態下,所以學佛要勤加修行才行,這樣才有機會讓自己保持在時刻開悟的狀態,不受貪嗔痴慢疑所影響。真正開悟的人,身上會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如果你也有,就算你沒有開悟,那裡離開悟不遠了。第一個特徵:開悟的人不搞個人崇拜。
  • 聖嚴法師的開示:真正命好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希望你也有
    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在國際上以禪師的身份著稱,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進行弘法的佛教大師聖嚴法師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法師說:真正命好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沒有。【一】樂善好施的慈悲心《大智度論》中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 大安法師告訴你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問:道教與佛教我都很歡喜,知道其中的大智慧,但我一直很迷惑,在誦經時,時常兩個同誦,已成習慣,不知可否,請開示。大安法師答:道教你很歡喜,說明你可能跟道教有點因緣,道教的道德經也不錯。但是他們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道教終究還是屬於世間法。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身邊有沒?
    如果他依然對你笑,那就是個高僧;如果不動聲色,那就是個很厲害的和尚;如果拂袖而去,說明水平也還行;如果跟你對罵,那估計是個普通角色;如果一幫和尚出來打你,那你就趕緊跑吧!這是那位同行半開玩笑說的話,但是卻也從表明,像高僧這種開悟的人,他們早已將人世喧譁放下了。那麼真正開悟的人,都有什麼特徵?特徵一:開悟的人,生命會由繁至簡。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修心如何才算是開悟?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陷入迷茫,就像船在狂風暴雨中沒有方向一樣,永遠也駛不到終點。
  • 東林寺第夏令營大安法師講解《廬山蓮社發願文》
    大安法師拈香接著,大安大和尚又為大眾開示道:為何此文標題中會有「廬山」二字呢?因為念佛求生淨土的修行法門是非常超越的,要想在中國弘傳,必須要有一個相應的地方來落地。廬山,是在震旦國中具有極為獨特的隱逸文化特徵的一座山,是魏晉南北朝亂世中一處寧靜的世外桃園。並且這座山的得名都與修道有著直接的關係。自古以來儒道釋三家的隱士都很鍾情於這座山,也寄託著當時中國知識份子的一種終極的精神關懷。
  • 佛法: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在我們保持內心平靜的時候,我們都能悟道一些人生智慧,但當我們進入紛繁世俗之中時,我們所悟道的道理又會不知不覺地被遺忘,所以這種開悟只能被稱為小悟,是短暫的存在,不能長久的。要想做到大徹大悟就要在平日勤加修行,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一直保持開悟的狀態,不受各種情緒左右,遠離一切煩惱。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身上是否也有呢?
  • 八聖道的學習修持——《內觀禪開示》·大願法師
    生死學‖禪修教育給直面內心、深度體驗的人的雜誌點擊「生死禪」,你有權利關注生命、生活、生死。有用嗎?你不知道這個中間具體的修法,你只是來念誦,那是買櫝還珠的佛教徒,是鸚鵡學舌的佛弟子。  要去實踐,知道這個中間每一步,每一步,微細的、平實的、踏實的、樸素的修法,而且用這個修法,當下就能息苦,這樣才對。不是當下的身心狀態,你虛妄地去觀想一個什麼,之後就等待有一個什麼結果出來了,然後就等待開悟了。可能嗎?
  •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聖嚴法師有漫長的入世修行經歷,他開示大家,說現代禪修的目的是為了解身心秘密、緩解生活壓力、舒緩緊張情緒,以達到身心放鬆、心態平衡,從而過上幸福健康的生活,最終頓悟當下、開悟人生。為了使參禪實修簡單易行,在大眾中普及,聖嚴法師用3句話對參禪實修進行了開示:一、放鬆身心參禪實修時,坐姿要自然舒適,不可刻意用力,全身放鬆,雙手垂放腿部,雙腳平放於地,微閉雙眼,臉部肌肉放鬆,隨意輕緩呼吸,排除心中若有掛念,僅僅享受呼吸之間舒暢的感覺。
  • 人死後會去哪裡,一般有7個去處,本源法師開示
    人死後會去哪裡,一般有7個去處,本源法師開示。一般人會認為,「人死如燈滅,一死百了」。實際上這也是自相矛盾的,每年祭奠亡人,不只是精神上的一種寄託,而且在以往會燒紙錢。很多人認為亡者能夠收到,並在陰間裡享用,說明人普遍認為人死了是魂還在的。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真正開悟的高僧大德,即使有心點撥一二有悟性的弟子,也不會誇誇其談,因為一開口便是錯。蓮荷翻閱禪門高僧的開悟經歷,發現祖師開悟前,常具有下面這三個特徵。第一,喜聞佛法。學佛是聞思修的過程,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要實證般若空性,離不開文字。
  • 古來聞一句法都很難,為什麼開悟的人多(夢參老和尚)
    古來聞一句法都很難,為什麼開悟的人多夢參老和尚現在我們學戒,大概大家都是從戒學開始學起的,那你們是怎樣學的呢?吃飯、穿衣、排洩大小便、睡覺,你們是都可以開悟的,這都是在修行當中。你們作這個觀想了嗎?咱們在吃飯的時候,大家念念吃飯的偈子,這裡有普賢菩薩、有文殊師利菩薩所教授我們的修行方法,你真正去觀想了嗎? 我每天跟我們這些男眾弟子說:佛菩薩給我們安排、教授我們的方法,隨時你都可以開悟的,並不是要聽到很多,而是聽了要去做。古來聞一句法都是很難的。在我小的時候,我看見哪個法師在講經,就自己籌備聽經的糧食,到常住講經的地方去,把糧食交了,還要交很多現金,常住才掛你的單。
  • 「金剛肉身」成就者彌光法師談閉關:開悟是個次第,有三見
    彌光法師:高旻寺三年。在浙江杭州,那不是大城裡,就在杭州蕭山農村裡頭,在那裡閉關閉了一年。我本來準備閉三年,居士太熱鬧太多了,太多了修行不安定,有往來,我就出關了。記者:你自己每一次閉關感受怎麼樣?彌光法師:閉關多少是有點進步。
  •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仁清法師開示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 仁清法師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出自《六祖壇經》,是五祖對六祖說的。如果沒有認識本心所在(沒有親證本心)的話,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所以學法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