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的開示:真正命好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希望你也有

2020-12-23 千面略懂先生

命不好的人,什麼都不會好嗎?運氣這麼差,如何才能轉運?那些命好的人,為什麼能輕易就得到自己努力半輩子都得不到的東西?這些疑問,常常會讓人心生煩悶,疲憊不堪,甚至找不到生活的勇氣。

其實,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天生命好的人,壞運氣也不會無緣無故的找到你。

一個人的命好不好?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在國際上以禪師的身份著稱,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進行弘法的佛教大師聖嚴法師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法師說:真正命好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沒有。

【一】樂善好施的慈悲心

《大智度論》中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佛教中的大慈悲心,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大慈悲心不是佛陀和那些大菩薩們才有,我們凡夫俗子,人人皆有一顆大慈悲心。

聖嚴法師也說:真正的慈悲是關懷眾生,不論是親朋好友,還是路人,都要隨時準備給對方以幫助。

那麼,如何以慈悲心來幫助他人呢?法師認為一定要通過觀念和方法,如果僅僅用財物,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必須要從心理、觀念、方法來幫助他人解決困難,這樣才是根本而能持久。

比如我們走在路上看見一根針,心裡會想:「幸好被我看見了」。為什麼幸好被你看見?是擔心自己被扎到?還是擔心別人未發現,不小心受傷?

擔心自己,是自私心。而擔心別人,就是慈悲心。同樣是撿起一跟針的小小舉動,念頭不一樣,慈悲心卻當下分明。

慈悲是真正的美德。一個人寧可沒有錢財、學問,也不能沒有慈悲。慈悲心的能量是最強大的,越有慈悲的人,越有智慧,福報也越大。

【二】不結怨仇,結善緣

《華嚴經》中有語:「菩薩未曾染著色,受想行識亦如是;不住一切諸三昧,所有功德悉回向。」慈悲的佛陀,智慧的禪者,總是能夠將自己從紅塵諸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並指引其它向佛人。

聖嚴法師也本著一顆慈悲之心告誡眾人,與人相處時要結恩不結怨。

嗔恨是一種不平衡的心理,總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不公平。為什麼不幸的事總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什麼自己做好事沒有好報,壞人卻樂哉逍遙?為什麼世人千千萬,單單自己要受苦受難?這些不平衡的心理,會給自身造成痛苦與不幸。

聖言法師三十多歲時,與其他法師共同出席活動。在向信眾介紹法師時,聖言法師總是最後一個被介紹。其他法師,會有人向他們頂禮,熱切地說「久仰」,而到了他這裡,卻是一片黯然、甚至不願多看他一眼。

儘管如此,法師心裡卻並不嗔恨,也不與人相爭。他自知是自己福報不夠,因此常常勉勵自己要多與人結善緣,不與人結怨。即使與人結緣之後,還是不受恭敬、供養也沒關係,也不會生氣。

法師認為,只有如此才能了結之前的過去,延伸到之後的未來,讓人生更開闊、有更完整的格局,這是佛家的生命觀。

西方有句諺語:當你怨恨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成了他的奴隸。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最好結恩不結怨。結恩不結怨的家庭、團體、社會,一定都能相處和諧、生活愉快,否則,只記怨而不記恩,彼此相處不會愉快,而變成一種折磨。

在面對任何人、事狀況時,心中只有包容,沒有敵人,只有慈悲,沒有怨恨,內心平安寧靜,就能達到自安而安人的目的。

【三】對別人不吝嗇讚美的溫柔心

《法句經卷上言語品》中言:「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克眾人,是為能善者」。

此偈勸誡我們不用惡言,常用善言。善言是以言語助人,讓被幫助的人也不再用言語害人害己。這樣衍生出去,一人幫助二人,十人幫助百人,大家都用慈悲語、智慧語來利益自己和眾生。

聖嚴法師也曾說:「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美德。少批評、對讚美,是避免口業最好的方法。」

口業是語言導致的因果,而語言是最傷人的利器。很多人在情緒失控時,會使用粗暴的、譏刺的攻擊性語言。表面上,對方看似沒受傷害,但其實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而那些你無意說出的讚美的話,對方看似無動於衷,卻早已深深的記在了心裡,對你滿懷感激。

對於這種語言的力量,法師開示:有時候剛硬的東西往往很脆弱,比如像金剛鑽這般堅硬的對象,也可以用切割鑽石的工具將之毀損。

反而那些看似柔弱的東西,是最堅強的。就好像惡毒的語言,雖然銳利,卻只會導致結怨;而適當讚美的語言,柔和卻直指人心。

婆娑世界裡的事物是相互的,一個尖酸刻薄之人,不會有太多朋友,也得不到別人的表揚,終日孤獨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一個不吝嗇讚美的人,能夠長久的給人帶去熱情與活力,亦給自己帶來快樂。

讚美是生活勇氣的來源,亦是自信的源泉。當你讚美別人,讓他人樹立信心,自已也可以提升人品,受人欣賞,這是藝術的表現。

總之,聖嚴法師的開示告訴我們,用慈悲心對治嗔恨心,人的內心就會充滿愛。而充滿愛心的人,從不吝嗇對他人的讚美。如此既能援助他人,亦為自己積累福報,命運自然越來越好。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居士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相關焦點

  •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 文 青衫文齋當代高僧聖嚴法師作為禪宗曹洞宗第50代傳人,具有不同於其他宗師們的豐富生活閱歷。聖嚴法師13歲出家,19歲服兵役,39歲時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 聖嚴法師開示禪宗第一義:本來面目
    長期患腎疾的聖嚴法師,在今天(2月3日)下午4時圓寂,享壽80歲。鳳凰衛視於08年底專訪聖嚴法師,成為老法師人生最後一次透過媒體向世人開示。以下為獨家專訪實錄,《智慧東方》2009年2月7日播出。我想這個您一定有深思熟慮,那麼這一方面,您給我們開開示一下,為什麼要在大殿的門口寫上「本來面目」四個字。
  • 聖嚴法師:一個美滿的家庭,往往是做到了這3點,希望你也能擁有
    佛學大師、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聖嚴法師,曾經在視頻講座中說,有一個地方,每有結婚的夫婦,當地高僧都會送給他們一尊觀世音菩薩像:一來希望他們都能虔誠供奉此尊觀音菩薩像,從此家庭不僅是你的家,也是修行的道場;二來要學習、模仿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
  • 名言啟示錄:走進聖嚴法師
    所以我覺得這個佛教的教育這個方面,是你建立正信佛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聖嚴法師:我們主張的是人間的佛教,希望這個佛教是屬於人間化的,不是屬於世俗化,屬於人間大家共同需求的一種教育,因此我們法鼓山教壇成為一個教育的園區,我們做的就是教育的工作。解說:臺灣法鼓山道場正是聖嚴法師歷經16年修建的佛學教育基地,聖嚴法師通過教育來傳播正信佛教。
  • 聖嚴法師開示:事必躬親必然累死自己
    如果弟子做事不積極,讓他做不如自己動手更省事時,在這種情況下,法師會自己動手嗎?領導者追求效率,但也要有耐心教導部屬。但在效率和教導之間,又該如何拿捏呢?聖嚴法師開示:要想帶領身邊的人落實自己的想法,且能積極做事,領導方式一定要循序漸進。帶人帶心,不能躁進。
  • 聖嚴法師:人走背運時,謹記這兩句話,福氣隨之而來
    在我們身邊,肯吃虧的人確實太少了,因為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的,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太多人缺乏這種肯吃虧的智慧,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不願捨棄眼前利益而去獲取長遠的回報。這些人往往吃了虧便斤斤計較,鬱結於心,這樣只會傷害自己,毫無作用。這種現象,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
  • 聖嚴法師:我們早就統一了,統一在中國佛教
    法師靈車開過,信眾俯身叩首,再抬頭時,不少人面上淚水雨水早已匯成一片。  雖然8日在黃曆上不宜火化安葬,但聖嚴法師沒有忌諱,「日日都好日」。2月15日一代高僧的法體將在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分裝進5隻環保紙袋,進行植葬,融進沃土。   在生命最後的清醒中,弟子問:師父,您會再來人間嗎?  「會,我會乘願再來。」
  • 聖嚴法師:心安生活就平安 三項安心的方法
    聖嚴法師表示,現在社會普遍有種不安定感,這種不安定感是由每一個人所形成的。所謂平安,有心理的、生活和生命的平安。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環境牽動,一旦環境裡產生變動,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媒體上的一個訊息,自己的心馬上就跟著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著影響生活不安,最後連生命也不安穩了。
  • 聖嚴法師自述退伍之後二度出家:東初老人為我取法名」聖嚴
    有一天,我在善導寺說起這個問題,演培法師則說:「現在由你選擇,臺灣的大德法師,誰都會樂意成就你出家的。」  以我的看法,從關係及情感上說,應該去請南老人成就;從恩義的觀點上來說,應該是請東老人成就。雖然這兩位大德法師,於德於學,各有所長,都是當今教界不易多得的大善知識。  也有人說:「你曾出過家的,你本來就有師父,何必再找一個師父的帽子戴在頭上?」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圖)
    向時代周報記者談起聖嚴法師的圓寂,北京潭柘寺副監院昌悟法師語調悲涼,心情沉痛。  「聖嚴法師對佛教貢獻很大,但無緣一見,很遺憾。聖嚴法師不僅學位高,修為更高,我們常翻印他的書,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免費送給遊客。聖嚴法師的書不是佛經,是介紹佛法入門書,通俗易懂,對想信佛又不知從何入手的人,大可啟迪。」
  • 禪門中所說的「頓悟」和「漸悟」的關係你知道多少,聖嚴法師開示
    禪門中所說的「頓悟」和「漸悟」的關係你知道多少,聖嚴法師開示。「頓悟成佛」是禪宗的核心教義。在禪宗史上,人們之所以推六祖慧能為禪宗的實際創始人,而不是早期的其他祖師,就是因為慧能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 聖嚴法師英文網站正式啟用 可上網分享其智慧人生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0年11月1日,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英文網站正式啟用,全球各地均可透過網絡瀏覽聖嚴法師的英文網站。自聖嚴法師中文網站於2010年2月開站以來,豐富的文獻、影音資料,普遍得到海外大眾的熱烈迴響,同時也收到來自各方對英文網站的需求。
  • 聖嚴法師:不悔惱過去,不擔心未來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 聖嚴法師簡介
    聖嚴法師曾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閉關與留學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從東方到西方一九七五年,聖嚴法師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首先應邀回國出席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建會。隨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及駐臺譯經院院長。東初老人於一九七八年圓寂後,聖嚴法師自美返臺承繼法務,除了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之外,隔年並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至此展開了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 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2006年,擔任「你可以不必自殺網」代言人,勸告有意自殺的人:「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自殺,還有許多的活路可走」。 曾因左腎惡性腫瘤,開刀將左腎割除,2006年右腎也因嚴重鈣化,腎功能嚴重惡化並引發貧血,必須洗腎,一度住進臺大醫院治療,此後固定每周洗腎三次,定期回臺大追蹤治療。
  • 聖嚴法師圓寂 社會界人士紛紛前往哀悼(陸續添加)
    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於2009年2月3日下午圓寂,社會界知名人士紛紛前往哀悼。 2009年2月3日晚,馬英九親赴法鼓山致意。馬英九於2月3日晚上8時,冒著綿綿雨勢,親赴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園區,向當天下午4時圓寂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致上最高的敬意。
  • 「命好」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希望你可以有
    即便是高高在上是國王,下面還是有「不聽話」的臣民,還有得不到的真情,興許,他的人生,都無法自己把握。「命好」的人,不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是想要的都會有,他們往往都有以下這三個特徵,希望你可以有。1、不爭:人生就是一個過程,爭來爭去,爭個什麼,贏了什麼,輸了什麼?
  • 緬懷效法聖嚴法師 法鼓山農禪寺各道場同步舉行傳燈儀式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2月20日晚間7點,法鼓山農禪寺以及各分支道場,同步以「傳燈」的莊嚴儀式,緬懷並發願效法聖嚴法師為弘法利生,以生命實踐、體驗佛陀教法,所開展出的慈悲與智慧。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開示時表示,聖嚴法師說:「我的生命,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我們何其有幸,能夠追隨聖嚴師父修學佛法、實踐佛法。感恩今生與聖嚴師父有約,相信這份法緣,不僅是今生有約,而是生生世世與師父有約。 果東法師強調要緬懷聖嚴法師的教澤,讓佛法永遠不斷,便是要傳承、傳持、分享法鼓山的理念、精神,以及具體實踐的方針、方法。
  • 聖嚴法師的告誡:做人,最好別太計較,不然,容易黴運纏身
    佛門有言:你得到了什麼,就會失去什麼。每天抱怨生活的苦,得到了憎惡,也就弄丟了心情,一輩子都是掃興;失去的東西,還在計較,那麼就是和「虛無縹緲」在較勁,哪怕最後強行得到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心境。01「退讓心」比「了生脫死」更有意義在開示過程中,聖嚴法師講了這麼一則故事。
  • 《風雪中的行腳僧》—聖嚴法師第一本英文傳記
    《風雪中的行腳僧》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第一本英文傳記。這本採訪體傳記的出版,緣起於2000年。一位剛接觸禪宗的文字工作者威普納(Kenneth Wapner),在拜訪東初禪寺,閱讀聖嚴法師的著作後,決定出版法師的傳記。獲聖嚴法師同意後,威普納與聖嚴法師的英文翻譯李世娟(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