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2020-12-23 青衫文齋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 文 青衫文齋

當代高僧聖嚴法師作為禪宗曹洞宗第50代傳人,具有不同於其他宗師們的豐富生活閱歷。聖嚴法師13歲出家,19歲服兵役,39歲時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後,聖嚴法師四方行腳,拜謁眾多禪宗大德,請益佛法,印證所學,後來創建了臺灣三大道場之一的法鼓山道場,弘揚自己的禪學思想,除親身參禪實修外,還著書立說,為新時代佛學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在弘法過程中,聖嚴法師常常被問及參禪實修中的許多問題,特別是在入手階段怎樣才能儘快進入禪修的靜境。

聖嚴法師有漫長的入世修行經歷,他開示大家,說現代禪修的目的是為了解身心秘密、緩解生活壓力、舒緩緊張情緒,以達到身心放鬆、心態平衡,從而過上幸福健康的生活,最終頓悟當下、開悟人生。

為了使參禪實修簡單易行,在大眾中普及,聖嚴法師用3句話對參禪實修進行了開示:

一、放鬆身心

參禪實修時,坐姿要自然舒適,不可刻意用力,全身放鬆,雙手垂放腿部,雙腳平放於地,微閉雙眼,臉部肌肉放鬆,隨意輕緩呼吸,排除心中若有掛念,僅僅享受呼吸之間舒暢的感覺。

這樣的放鬆,從頭部開始,逐漸到肩、胸、腹、腿和手足,整個身心如無一物,完全地融入了整個自然當中,這一過程與道家周天功中的「調息」非常類似。

二、統一身心

當身體的感覺不再成為內心的負擔時,一種親切、和諧便油然而生,感覺如同與整個宇宙合而為一。達到這一步後,行、走、坐、臥皆可參禪。身在哪裡,心就在那裡;身在做什麼,心就在做什麼,身心逐漸合一,正念產生。

然而,此時自我中心仍然存在,要想真正了解身心的內外秘密,唯有進一步放下身心,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

三、放下身心

禪修所謂的「放下」,並非「放棄」之意,當身心合一後,身體和念頭依然存在,只是念念不留,不再執著自我,六祖惠能大師曾經說「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做麼長。」意思是不立知見,沒有我執,雖對境起念,然而卻念念不留,真心自性不生不滅。

從實修的經驗看,觀念上的「無我」有助於實證「無我」的境界,得到頓悟、開悟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效果不是通過技術來做到的,它是放下身心後的一種自然和必然。

其實,參禪實修就是破解本身具足的身心秘密,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了參禪實修法門,對身與心的關係進行了詳解。

聖嚴法師開示說,正確的修行態度與觀念是重視內心的自在,修正對生活的錯誤認識,而不是把修行神化,這才是實修法門。目前,有一部分人對參禪實修存在誤解,或者根本就一無所知,要麼迷於神通本領,要麼就橫加指責,完全與參禪是為了揭示身心秘密的究竟大道背道而馳。

生活中的實修,就是要少一些妄想,多一點正念,使智慧日增,真心顯現,開啟內心的慧眼。聖嚴法師所說的3句話,看似見到,實際上是對參禪實修的詳解。慧眼一開,煩惱遁跡,身心才得以穩定。參禪實修的唯一法門,就是練習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則妄念日減,最後進入開悟世間一切的境界。

相關焦點

  • 禪門中所說的「頓悟」和「漸悟」的關係你知道多少,聖嚴法師開示
    禪門中所說的「頓悟」和「漸悟」的關係你知道多少,聖嚴法師開示。「頓悟成佛」是禪宗的核心教義。在禪宗史上,人們之所以推六祖慧能為禪宗的實際創始人,而不是早期的其他祖師,就是因為慧能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 聖嚴法師開示禪宗第一義:本來面目
    長期患腎疾的聖嚴法師,在今天(2月3日)下午4時圓寂,享壽80歲。鳳凰衛視於08年底專訪聖嚴法師,成為老法師人生最後一次透過媒體向世人開示。以下為獨家專訪實錄,《智慧東方》2009年2月7日播出。聖嚴:對,就是誰都不知道,因此呢我們實際上呢生活,就在本來面目中,我們的生命,就來在本來面目中,自己不清楚,如果有智慧,到處都可以看到自己是生活在本來面目中。王魯湘:到處都可以關照。
  • 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釋聖嚴,或尊稱為聖嚴法師(1930年-2009年2月3日),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尊稱為「師父」,俗名張志德(張保康),生於江蘇省南通縣,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法鼓山創辦人。
  • 請遠離澳洲盧臺長心靈法門
    2011年至今,法師有關盧臺長和心靈法門的開示匯總如下,供全世界心靈法門同修們參考。   如風:頂禮師父,請問盧臺長以及心靈法門,我可以修學和傳播嗎?急盼,感恩師父。  學誠法師:用皈依、業果、戒律、三法印檢核,可先看看《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著)  威廉國王:師父,我們一家人都是正式皈依的佛教徒。
  • 八聖道的學習修持——《內觀禪開示》·大願法師
    大願法師   禪門溈仰宗第10代法脈傳人、曹洞宗第25代法脈傳人;唐密法系(金胎二部大法及藥師法門等五部別行法系)當世傳承者。著述120餘部。佛陀早就在《大念住經》上說過了:不從當下的身心去起修,是難以證實相般若的。
  • 名言啟示錄:走進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後來回憶說,「在大聖寺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為混亂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大聖寺的經歷也成為聖嚴法師日後倡導「正信佛教」的原因。1977年,聖嚴法師在接下師傅東初老人的衣缽後,一面嘗試組織禪修活動,一面積極撰寫禪學著作。在聖嚴看來,持守和傳播正信的佛教,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養。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圖)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時代周報記者 李瀛寰 發自北京  「一個風雪中的行腳僧,走完此期八十年的弘化歷程。」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研究所教授溫金玉以這句話來描述聖嚴法師之生命傳奇。  2月3日下午4時4分,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享年79歲。噩耗傳出,海內外梵眾驚愕,無不惋惜。聖嚴法師作為當代世界佛教界當代大德之一,在佛教學術、修行與弘法諸方面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曾獲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  大批民眾自發前往法鼓山弔唁。馬英九、林青霞等臺灣政界、演藝界人士親往奠拜。
  • 緬懷效法聖嚴法師 法鼓山農禪寺各道場同步舉行傳燈儀式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6年2月20日晚間7點,法鼓山農禪寺以及各分支道場,同步以「傳燈」的莊嚴儀式,緬懷並發願效法聖嚴法師為弘法利生,以生命實踐、體驗佛陀教法,所開展出的慈悲與智慧。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開示時表示,聖嚴法師說:「我的生命,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我們何其有幸,能夠追隨聖嚴師父修學佛法、實踐佛法。感恩今生與聖嚴師父有約,相信這份法緣,不僅是今生有約,而是生生世世與師父有約。 果東法師強調要緬懷聖嚴法師的教澤,讓佛法永遠不斷,便是要傳承、傳持、分享法鼓山的理念、精神,以及具體實踐的方針、方法。
  • 聖嚴法師:我們早就統一了,統一在中國佛教
    中新社發 陳立宇 攝  早在臺海局勢緊張的本世紀初,聖嚴法師就曾表示「我們早就統一了,統一在中國佛教」  文/黃雲(發自臺北) 何婧(發自北京)  「起,恭送法鼓山開山,上聖下嚴老和尚,起駕!」  在阿彌陀佛的誦念聲中,2009年2月8日上午9時58分,聖嚴法師入殮蓋棺。
  • 聖嚴法師開示:事必躬親必然累死自己
    如果弟子做事不積極,讓他做不如自己動手更省事時,在這種情況下,法師會自己動手嗎?領導者追求效率,但也要有耐心教導部屬。但在效率和教導之間,又該如何拿捏呢?聖嚴法師開示:要想帶領身邊的人落實自己的想法,且能積極做事,領導方式一定要循序漸進。帶人帶心,不能躁進。
  • 聖嚴法師英文網站正式啟用 可上網分享其智慧人生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0年11月1日,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英文網站正式啟用,全球各地均可透過網絡瀏覽聖嚴法師的英文網站。自聖嚴法師中文網站於2010年2月開站以來,豐富的文獻、影音資料,普遍得到海外大眾的熱烈迴響,同時也收到來自各方對英文網站的需求。
  • 聖嚴法師的開示:真正命好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希望你也有
    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在國際上以禪師的身份著稱,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進行弘法的佛教大師聖嚴法師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法師說:真正命好的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沒有。【一】樂善好施的慈悲心《大智度論》中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 聖嚴法師:現代人該如何學佛?
    聖嚴法師
  • 為什麼有很多學佛的人,都尊敬「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英語:Master Sheng-Yen,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江蘇南通人,俗姓張,乳名保康、私塾學名志德,曾服兵役十年,更名採薇,以準尉退伍。日本立正大學博士,是臺灣第一位獲得碩、博士學位的比丘,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尊稱為「聖嚴師父」。我沒有詳細讀過聖嚴法師的著作,也不愛看那些俗世所加給他的名頭。但我偶然下讀到過聖嚴法師的遺囑,細細品咂之下,心裡感動莫名,浮在眼前的只有四個字——「一代宗師」。
  • 聖嚴法師:不悔惱過去,不擔心未來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2012-12-14 13:01  來源:時代周報
  • 供養藥師佛,讓生下來的小孩聰明少病(忠明法師藥師法門開示9)
    藥師法門裡的佛寶,就藥師佛;法寶,就是《藥師經》;僧寶,就是修學及弘揚藥師法門的法師,當然藥師會上諸佛菩薩也是僧寶。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弘揚護持藥師法門的大菩薩也是僧,但這裡僧是僧寶,專指出家的法師。「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大家有沒有在供養僧寶啊?大家不要認為參加藥師法會是在敲自己的竹槓啊?
  • 我們修的功德少,造的罪業太重,抵不過(淨空法師)
    應該用什麼態度對我們修學不同的宗派法門?要讚嘆。你看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每個人修學的法門不一樣,都不相同,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些善知識接見,對自己修學的法門非常謙虛,都讚嘆別人。都是說我自己善根淺薄,能力薄弱,我只知道修學這一個法門,我比不上他們那些大菩薩們,他們智慧、德能都超過我。都是自己謙虛,讚嘆別人!
  • 《風雪中的行腳僧》—聖嚴法師第一本英文傳記
    《風雪中的行腳僧》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第一本英文傳記。這本採訪體傳記的出版,緣起於2000年。一位剛接觸禪宗的文字工作者威普納(Kenneth Wapner),在拜訪東初禪寺,閱讀聖嚴法師的著作後,決定出版法師的傳記。獲聖嚴法師同意後,威普納與聖嚴法師的英文翻譯李世娟(Dr.
  • 聖嚴法師圓寂 社會界人士紛紛前往哀悼(陸續添加)
    佛教在線臺灣訊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於2009年2月3日下午圓寂,社會界知名人士紛紛前往哀悼。 2009年2月3日晚,馬英九親赴法鼓山致意。馬英九於2月3日晚上8時,冒著綿綿雨勢,親赴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園區,向當天下午4時圓寂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致上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