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
▼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
他以中、日、英三種語言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他的著作之中發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具體的情形,無目的的享受應該捨棄,有理由的享受必須維持。
佛要金裝,是裝給眾生看的;人要衣裝,是裝給一定的社會層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場。
在需要威儀、禮節的場合和環境,如物質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享受是一種禮貌、隆重的表示,是可以的。
可是在物質條件貧乏、自己經濟能力薄弱、社會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縱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當捨去所有的享受和大眾共度難關,例如印度的甘地就是如此。
並且當今的社會,為了禮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場合、某些環境或者會見某一些人,必須衣冠整齊,必須乘用私家汽車,日間有日間的禮服,晚間有晚間的禮服。
佛法重視因果,今生的福報是由於過去世的布施而來。享受福報,猶如向銀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終有提空之時;今生享受愈多,福報所剩愈少,終有用畢之日。
應該一方面繼續修福,同時也要惜福,才能達到福德圓滿的程度;否則縱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生活中享受的內容,應該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戴的和各種娛樂設施。這便是節流更重於開源,布施是為福報開源,減少不必要享受是為福報節流。
可是,釋迦世尊的身相,就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是一種福德、莊嚴、智慧相。傳說釋迦世尊也接受金縷袈裟的布施供養,也接受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買下了精舍而供養佛陀。
當時的福德長者們供佛齋僧時都用上好美味的飲食,並且莊嚴修飾精舍和供佛齋僧的場所,許多有名的說法之處後來都成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園和花園。
從佛經裡面所見到的佛國淨土,例如西方的彌陀淨土以及《華嚴經》的彌勒樓閣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見的諸大菩薩的宮殿,都是金碧輝煌,極莊嚴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與他們的生活同在,而以他們財富表現出來。
而貧賤的人身相醜陋、皮膚粗糙,富貴的人身相莊嚴、皮膚潤滑,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福報顯現,與放棄享受或貪圖享受無關。
我們這裡所要放棄的享受,應該是指貪圖個人的口腹之慾,飲食山珍海味等,只為了表現一己的富有;或為使得他人羨慕、過分打扮以滿足自己的虛榮;或者去歌舞廳等場所揮金如土,這些行為當然是學佛者應該放棄的。
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現代生活中的享受,無目的享受應該捨棄,有正當理由的享受還是要維持。
編輯|建君
審稿|偉昭 燕芳 果果
素材來源|《學佛群疑》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他把老房改成28000m²神秘寺廟,完成聖嚴法師生前遺願,吸引百萬人朝拜
原創 | 寂靜法師:信仰到底「信」什麼?如何讓信仰變成生命的財富?(最新開示)
古訓:層次低的人,有4大「衰相」;境界高的人,有4大「貴相」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禪者Changer】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