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有佛性,處處有禪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佛;世事本無常,佛雖然不能改變這個事實,卻可以超脫於這個現實,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能否駕馭好自己的心。習得了平常心,以平常心對待世間無常,反而能夠得到解脫。
菩提達摩向二祖慧可傳法時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何謂「心如牆壁」?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一般來說,很多人將之解釋為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意思,即在修行過程中,要做到不為外物所擾,心中不起妄念,「牆壁當前,擋住去路,寸步難進,諸法離言,畢竟空寂,無少法可取,無少法可分別,如牆壁無路念無起處,心無行處。而聖嚴法師則形象地闡釋了自己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法師認為,心如牆壁,這個牆壁應該是透明的,牆壁本身是固定的。
而不能移動的,但是卻可以任人使用:牆壁的基本作用是作為生活的屏障,隱藏個人的隱私;除此之外,既可以用來掛東西,也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不管我們將這面牆壁做什麼用途,牆壁本身都不曾改變。
想要發揮牆的作用,必須首先得有這樣一面牆存在,也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心,給自己的心一片自由舒展的空間。
唐朝時期,宣州刺史陸亙大夫心中有個疑問,成天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於是前來向南泉禪師求教。
陸亙問道:「請問禪師,有一個人在一個玻璃瓶中養了一隻小鵝,後來小鵝慢慢長大,無法從瓶子中鑽出來了,他想將鵝平安取出,又不想打碎瓶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您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南泉禪師面無表情,突然大喝一聲:「陸大人!」
陸亙毫無防備,下意識地應了一聲。
南泉禪師哈哈一笑:「出來了!
陸亙頓時大悟,臉上再無陰霾之色。
對這則公案,聖嚴法師解釋說,陸亙之所以困惑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念頭裝進了他內心的瓶子,南泉禪師喊他的名字,他一答應,念頭就離開了瓶中的鵝,心就自由了。心自由了,才可能以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事物,才可能以超脫的目光去注視世間的無常。
想要正確地駕馭自己的心,就要達到心的自由境界。與其說心像是牆壁,不如說仿若倉庫更加貼切。聖嚴法師將心喻為倉庫,目的是解釋他常說的「內心不要留下任何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心中所有之物,無論是知識、學問,還是經驗,都是為了眾生,並非自己本身需要它們,
因此自己本身內心是「無一物」的。就像倉庫一樣,雖然庫中儲藏著無數東西,但是一件都不屬於自己,在眾生不需要的時候,應該安放不動,只有當其他人需要了,才從中取出。這樣的一顆心是無比寬容的能夠包容一切,自然不會被無常所困。
有一位禪師,因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布袋而被稱為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佛為度濟世人轉世而來。有一天一位居士在路上碰到了他,看到他手中的布袋便猜到了他的身份,於是上前和他聊了起來。
居士:「敢問和尚法號是什麼?」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碼。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居士:「和尚雲遊四方,布袋中都有什麼行李呢?
布袋和尚:一缽幹家飯,孤身萬裡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居士:「弟子愚頑,想向禪師請教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布袋和尚:「即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切不如心真實。」
布袋和尚手中的布袋又被稱做乾坤袋,從他隨口吟唱的佛偈中可知他的布袋可大可小。聖嚴法師說這個布袋代表著布袋和尚的心境和胸懷,別人給他什麼他都會收下,即使是不好的東西,只要裝進他的布袋,都會變成好的東西,他還常常將裡面的東西送人,好像永遠也掏不完。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能接受和包容的,不論善惡、好壞是非,只要在他面前都會變成沒有障礙。因此,他的心就如他的布袋打開時可以遍及十方,甚至連虛空也能裝進去。
「入時觀自在」,因為心無障礙,所以不論看什麼,都可以看得很透徹,自然就能很好地駕馭自己的心,將它修煉成一面牆,不論做什麼用途,都能夠保持不動;同時又能像倉庫一樣,不管儲藏了多少東西,都既不會成為自己的負擔,也不會成為會引發傲慢情緒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