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虛懷若谷,能藏能用

2020-12-14 夏雨之野

眾生有佛性,處處有禪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佛;世事本無常,佛雖然不能改變這個事實,卻可以超脫於這個現實,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於能否駕馭好自己的心。習得了平常心,以平常心對待世間無常,反而能夠得到解脫。

菩提達摩向二祖慧可傳法時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何謂「心如牆壁」?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一般來說,很多人將之解釋為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意思,即在修行過程中,要做到不為外物所擾,心中不起妄念,「牆壁當前,擋住去路,寸步難進,諸法離言,畢竟空寂,無少法可取,無少法可分別,如牆壁無路念無起處,心無行處。而聖嚴法師則形象地闡釋了自己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法師認為,心如牆壁,這個牆壁應該是透明的,牆壁本身是固定的。

而不能移動的,但是卻可以任人使用:牆壁的基本作用是作為生活的屏障,隱藏個人的隱私;除此之外,既可以用來掛東西,也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不管我們將這面牆壁做什麼用途,牆壁本身都不曾改變。

想要發揮牆的作用,必須首先得有這樣一面牆存在,也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心,給自己的心一片自由舒展的空間。

唐朝時期,宣州刺史陸亙大夫心中有個疑問,成天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於是前來向南泉禪師求教。

陸亙問道:「請問禪師,有一個人在一個玻璃瓶中養了一隻小鵝,後來小鵝慢慢長大,無法從瓶子中鑽出來了,他想將鵝平安取出,又不想打碎瓶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您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南泉禪師面無表情,突然大喝一聲:「陸大人!」

陸亙毫無防備,下意識地應了一聲。

南泉禪師哈哈一笑:「出來了!

陸亙頓時大悟,臉上再無陰霾之色。

對這則公案,聖嚴法師解釋說,陸亙之所以困惑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念頭裝進了他內心的瓶子,南泉禪師喊他的名字,他一答應,念頭就離開了瓶中的鵝,心就自由了。心自由了,才可能以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事物,才可能以超脫的目光去注視世間的無常。

想要正確地駕馭自己的心,就要達到心的自由境界。與其說心像是牆壁,不如說仿若倉庫更加貼切。聖嚴法師將心喻為倉庫,目的是解釋他常說的「內心不要留下任何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心中所有之物,無論是知識、學問,還是經驗,都是為了眾生,並非自己本身需要它們,

因此自己本身內心是「無一物」的。就像倉庫一樣,雖然庫中儲藏著無數東西,但是一件都不屬於自己,在眾生不需要的時候,應該安放不動,只有當其他人需要了,才從中取出。這樣的一顆心是無比寬容的能夠包容一切,自然不會被無常所困。

有一位禪師,因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布袋而被稱為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佛為度濟世人轉世而來。有一天一位居士在路上碰到了他,看到他手中的布袋便猜到了他的身份,於是上前和他聊了起來。

居士:「敢問和尚法號是什麼?」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碼。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居士:「和尚雲遊四方,布袋中都有什麼行李呢?

布袋和尚:一缽幹家飯,孤身萬裡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居士:「弟子愚頑,想向禪師請教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布袋和尚:「即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切不如心真實。」

布袋和尚手中的布袋又被稱做乾坤袋,從他隨口吟唱的佛偈中可知他的布袋可大可小。聖嚴法師說這個布袋代表著布袋和尚的心境和胸懷,別人給他什麼他都會收下,即使是不好的東西,只要裝進他的布袋,都會變成好的東西,他還常常將裡面的東西送人,好像永遠也掏不完。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能接受和包容的,不論善惡、好壞是非,只要在他面前都會變成沒有障礙。因此,他的心就如他的布袋打開時可以遍及十方,甚至連虛空也能裝進去。

「入時觀自在」,因為心無障礙,所以不論看什麼,都可以看得很透徹,自然就能很好地駕馭自己的心,將它修煉成一面牆,不論做什麼用途,都能夠保持不動;同時又能像倉庫一樣,不管儲藏了多少東西,都既不會成為自己的負擔,也不會成為會引發傲慢情緒的引子。

相關焦點

  • 聖嚴法師簡介
    法脈法源聖嚴法師同時傳承臨濟及曹洞兩系法脈,臨濟宗法脈傳自靈源老和尚,法名知剛,法號惟柔,禪法傳承第67代,臨濟正宗第57代;曹洞宗師承東初老人,法名慧空,法號聖嚴,為禪法傳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
  • 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聖嚴法師在2008年12月31日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罹患泌尿道相關癌症,在醫護人員建議下,於2009年1月5日入住臺大醫院進行治療。後於17日當天向醫院請假外出,回到農禪寺、雲來寺文化館、與北投的主題花園安排與信眾見面。因多年腎臟病纏身,臺大醫院曾建議換腎,但聖嚴法師仍堅持不換。法鼓山一名師父說:「師父本身對生死有一定的看法,他的佛法觀念就是,腎身敗壞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不用再去做額外的事情。
  • 名言啟示錄:走進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後來回憶說,「在大聖寺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為混亂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大聖寺的經歷也成為聖嚴法師日後倡導「正信佛教」的原因。1977年,聖嚴法師在接下師傅東初老人的衣缽後,一面嘗試組織禪修活動,一面積極撰寫禪學著作。在聖嚴看來,持守和傳播正信的佛教,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養。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圖)
    積極入世的「學問僧」  聖嚴法師祖籍江蘇南通,自幼體弱多病,十三歲在狼山出家後,歷經經懺、軍旅生涯,而後再度出家。儘管一生顛沛流離,但聖嚴法師堅持弘揚佛法。聖嚴法師得臨濟宗及曹洞宗的傳承,是近代禪宗大師虛雲的第三代法嗣。  身為臺灣佛教領袖之一,聖嚴法師永遠一襲清瘦身影與哲思臉龐,其「學問僧」的形象深植人心。
  • 聖嚴法師:我們早就統一了,統一在中國佛教
    中新社發 陳立宇 攝  早在臺海局勢緊張的本世紀初,聖嚴法師就曾表示「我們早就統一了,統一在中國佛教」  文/黃雲(發自臺北) 何婧(發自北京)  「起,恭送法鼓山開山,上聖下嚴老和尚,起駕!」  在阿彌陀佛的誦念聲中,2009年2月8日上午9時58分,聖嚴法師入殮蓋棺。
  • 聖嚴法師:一個美滿的家庭,往往是做到了這3點,希望你也能擁有
    佛學大師、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聖嚴法師,曾經在視頻講座中說,有一個地方,每有結婚的夫婦,當地高僧都會送給他們一尊觀世音菩薩像:一來希望他們都能虔誠供奉此尊觀音菩薩像,從此家庭不僅是你的家,也是修行的道場;二來要學習、模仿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2012-12-14 13:01  來源:時代周報
  •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聖嚴法師用3句話,開示身心秘密,詳解參禪實修法門 | 文 青衫文齋當代高僧聖嚴法師作為禪宗曹洞宗第50代傳人,具有不同於其他宗師們的豐富生活閱歷。聖嚴法師13歲出家,19歲服兵役,39歲時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 聖嚴法師荼毗出舍利子和舍利花
    2月10日臺灣「今日新聞」報導,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法體,8日下午進行荼毗(火化)儀式。雖然聖嚴法師在遺書中載明,要求弟子「勿撿拾堅固子(舍利子)」,但外界仍舊相當關切,聖嚴法師的法體究竟是否燒出舍利。根據當天為聖嚴法師進行荼毗(火化)儀式的管理員透露,聖嚴法師法體的確燒出了舍利子和舍利花,不過,法鼓山也將之視為骨灰。
  • 聖嚴法師:佛本多情,普度眾生
    在聖嚴法師眼裡,慈悲是佛法的開端,也是佛法的精髓。釋迦牟尼佛終生修習慈悲並體現慈悲,佛陀出家即是因為慈悲心,在其傳法度人的一生中,他的慈悲心就像是環繞周身的清新空氣,從來不曾遠離世間所有的生靈。釋迎年尼外出,看到一隻飢餓的老鷹正在追捕一隻鴿子。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聖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圖]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左二)在座談會上宣布,法鼓山要為四川災區重建做六件實事:為綿陽市安縣秀水鎮重建二所小學;為秀水鎮建一所中學;在秀水鎮建一所醫院;為秀水鎮重建自來水廠;重建新村,為村民蓋房子;設立獎學金幫助受災青少年完成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業。曾主持臺灣「九二一」地震重建的蕭萬長(左一)及著名影星李連杰(右二)也出席座談會。
  • 聖嚴法師自述退伍之後二度出家:東初老人為我取法名」聖嚴
    因緣是不可思議的,在大陸來臺的老輩法師之中,認識最久的是白聖法師,親近最多的是南亭法師,見面最晚的是東初法師。我在辦理退役的過程中,最先請求的是白聖法師,其次相助的是南亭法師,最後助成的是東初法師。我與東老人第一次的見面,是在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的佛誕節,那是在臺北市新公園的音樂臺前,浴佛大典尚未開始的時候,是由於我的同學,當時《人生》月刊的編輯性如法師的介紹。
  • 聖嚴法師開示禪宗第一義:本來面目
    長期患腎疾的聖嚴法師,在今天(2月3日)下午4時圓寂,享壽80歲。鳳凰衛視於08年底專訪聖嚴法師,成為老法師人生最後一次透過媒體向世人開示。以下為獨家專訪實錄,《智慧東方》2009年2月7日播出。聖嚴:對,就是誰都不知道,因此呢我們實際上呢生活,就在本來面目中,我們的生命,就來在本來面目中,自己不清楚,如果有智慧,到處都可以看到自己是生活在本來面目中。王魯湘:到處都可以關照。
  • 聖嚴法師:心安生活就平安 三項安心的方法
    聖嚴法師表示,現在社會普遍有種不安定感,這種不安定感是由每一個人所形成的。所謂平安,有心理的、生活和生命的平安。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環境牽動,一旦環境裡產生變動,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媒體上的一個訊息,自己的心馬上就跟著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著影響生活不安,最後連生命也不安穩了。
  • 聖嚴法師:現代人該如何學佛?
    聖嚴法師
  • 臺灣傳奇高僧聖嚴法師傳記《枯木開花》出版
    《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 施叔青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年3月出版 (資料圖)聖嚴法師曾被《天下》雜誌推選為「四百年來對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法師雖為出家人,但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法師出身江蘇農家,親歷水患、兵災。十四歲在南通狼山廣教寺出家,作經懺僧,因戰亂又到上海大聖寺,入佛學院。1949年從軍赴臺,十年後再度出家,拜東初老人為師,閉關六年潛心佛學。又負笈東瀛,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此後聖嚴法師創建法鼓山,以「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聖嚴法師繼承禪宗臨濟、默照法脈,在世界各地指導禪修,提倡「心靈環保」,接引無數中西方人士。
  • 李富華:沉重悼念聖嚴法師_佛教_鳳凰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華(圖起前排右一)突聞臺灣聖嚴法師圓寂的消息,十分震驚與悲痛!1993年,在臺灣參加學術會議期間,有幸在法鼓山第一次見到仰慕已久的聖嚴法師併合影留念,之後,在大陸,在臺灣,又幾次聆聽法師的教誨。法師略顯清瘦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腦海中。法師無論在臺灣的佛教界,還是在大陸的佛教界,都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有著崇高地位的僧界領袖。他的圓寂不僅是臺灣佛教界的損失,也是全中國佛教界的損失。
  • 聖嚴法師:不悔惱過去,不擔心未來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 聖嚴法師圓寂四周年 農禪寺辦水月映空感恩晚會
    聖嚴法師圓寂四周年農禪寺辦水月映空感恩晚會(圖片來源:法鼓山)聖嚴法師是著名的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為了感念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恩德與教澤,臺灣法鼓山將聖嚴法師圓寂的當日定為「法鼓傳燈日」。臺灣農禪寺舉辦水月映空感恩晚會,表達弟子對於師父最深摯的感恩與緬懷。為了感念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恩德與教澤,臺灣法鼓山將聖嚴法師圓寂的當日定為「法鼓傳燈日」。
  • 《風雪中的行腳僧》—聖嚴法師第一本英文傳記
    《風雪中的行腳僧》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第一本英文傳記。這本採訪體傳記的出版,緣起於2000年。一位剛接觸禪宗的文字工作者威普納(Kenneth Wapner),在拜訪東初禪寺,閱讀聖嚴法師的著作後,決定出版法師的傳記。獲聖嚴法師同意後,威普納與聖嚴法師的英文翻譯李世娟(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