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紅塵說禪》系列第338篇
之前咱們聊了《金剛經》名氣和影響力為什麼會這麼大,一方面和禪宗用來「印心」以及包含了很多名句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和六祖惠能的相得益彰——這兩者一個是僧寶的代表,一個是法寶的代表,再加上佛寶本師釋迦佛,正好是佛家三寶。
今天咱們主要來講一下《金剛經》名字的由來,只有真正的明白了經書的名字,我們才能更好地奉行讀誦。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版本前面多加了兩個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
02金剛——其體最堅,其相最明,其用最利
我和《金剛經》的結緣非常非常早,就在我小時候看86版《西遊記》最後一集的時候,如來佛祖就讓阿難和摩柯迦葉兩位侍者把唐僧師徒取走的佛經報一遍名字,這一幕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
兩位尊者就提到《金剛經》一部——這也是我唯一記住的佛經的名字,當時我很小,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意思,只是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很親切,似乎有種熟悉的感覺。
當然了,學佛之後我才明白,這其實就是前緣,我在前世或者再前世一定和《金剛經》很有緣分,所以雖然只有幾歲,卻一聽名字就很有感覺,而後來也是莫名的對這部經有好感。
這裡的「金剛」指的並不是四大金剛等護法神,也不是我們常說的珍貴的金剛石(鑽石),而是佛法中所說的一種寶物——金剛玉。
在佛法中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體相用」,這個比較深奧,這裡咱們就以這個「金剛玉」為例簡單說明一下,各位師兄有個大概印象就行。
體就是本體,相就是外相,用就是作用,比如說金剛玉的本體是全世界最堅固的物質,沒有一種東西能夠摧毀它,而它的外相則最為光明,一小粒就能照亮周圍一大片地方,它的作用最鋒利,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
這個金剛玉其實只是個譬喻,分別用來形容般若智慧的永恆不滅,破迷開悟以及斬斷塵勞。
再比如說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其中法身佛就是體,報身佛就是相,應化身佛就是用,可以說「體相用」的妙用是無處不在的,這也是很高級別的佛法,以後我們遇到還會再講。
所以這就是「金剛」兩字的含義——最堅固,最明亮,最鋒利,《金剛經》也是如此。
03般若——最圓滿的智慧
般若(讀音bo re,波惹),各位師兄應該都看過《大話西遊》吧,每次星爺拿著月光寶盒想要穿梭時間的時候就會大聲喊一個密咒——般若波羅蜜,說的就是這個。
這個般若乃是梵語的音譯,一般來說翻譯為智慧,可能有師兄問了,乾脆直接就叫智慧好了,幹嗎還般若啊菠菜什麼的,實在太拗口了,還不好理解。
這裡面其實有好幾個原因,第一,我們讀的《金剛經》主要是鳩摩羅什大師的版本,他是姚秦時代的人,比隋唐還要早得多,所以到現在許多發音都變化了,類似的還有「南無」也讀做「那摩」,而不是本音男無。
第二,翻譯佛經的時候有五個不翻譯的原則,比如密咒不翻譯,多重含義不翻譯等等,還有一個生善不翻,像是般若和智慧的關係就屬於包含與被包含。
我們世俗間的智慧往往和聰明才能相提並論,比如說一個人反應靈敏,耳聰目明,能說會道,計算能力強等等都算,而般若卻絕不僅僅只是這些,而是世間世外最圓滿的智慧,非要強行給個定義就是「全知全能」,所以智慧只是般若的一種,如果把般若翻譯成智慧,那範圍就縮小太多了。
這個可能有點抽象,我們再舉個例子說明好了,比如說聖賢是個非常崇高的稱呼,孔夫子,老子,孟夫子,韓非子,鬼谷子,墨子,太史公等人都算在內,但是反過來卻是不成立的,不能說其中的某一位就代表了所有聖賢。
而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明心見性,獲得和佛陀一樣的般若智慧,當然了,這個般若也不是外來的,而是我們自己本心自備,這個大家先有個印象就行了。
正因為般若如此重要,所以才把佛法中代表最高智慧的一類經文統稱為「般若部」,《金剛經》正是其中代表。
04波羅蜜——到達彼岸
波羅蜜可不是我們吃的那個「菠蘿蜜」水果,這同樣是個梵語的音譯,非要翻譯的話就是「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