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文/阿宣說事兒
佛教中常以「開悟」來表現出一個信徒的佛法到了哪種程度。其實早在佛陀時期就以及有了「開悟」的說法:佛陀自出家之後,歷時六年遊走恆河流域,也只是了解到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這究竟是為什麼?人們眾說紛紜!

方向。
在小編看來,開悟並不是難事!與諸多道理相同,若是你總是向著一個模稜兩可的目標前進,在途中得到了一些或對或錯的答案,就說已開悟,這是不正確的。往往在修行中,這種修行是進入了一個誤區,自己覺得開悟並非難事,但是往往還是遙不可及。
這也成就了一個道理,並非所有「在路上」,就向著成功,關鍵在於目標是否明確。佛陀並沒有事事都教育弟子,某事該如何如何,而是放任他們自己頓悟。這不光體現出佛陀的大智慧,也說明了佛陀遠見獨特。
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貴在堅持。
有大德的高僧曾經講經時說道,開悟就在一念間,於是信徒們堅持了很久,卻還是沒有開悟,懷抱滿腹疑慮來請教高僧。高僧回答道,就差那麼一點點。
這一點點到底說多少?而一念間到底拿什麼來衡量?
首先要明白的,開悟不是修行多久就能達到的,若是在某一天明白了修行的真諦,即是開悟,這就是一念間。但是若是修行了十年才開悟,那不能說「一念間」才降臨到自己身上,而是這十年來堅持修行的結果。
榜樣。
沒錯,開悟是一件難事嗎?說難不難,說簡單卻也不簡單。若是聰明的修習者,開悟必定會快於平庸者,這是先天因素。若是這樣,難道愚鈍的修行者就不會開悟嗎?
怎樣開悟,佛陀早已給出答案。

愚鈍相較於聰慧,肯定會稍遜一籌,但是佛教講求的是眾生平等,而愚鈍的修行者要開悟也並不難,或許相較於聰慧,更容易開悟。此話怎講呢?只要按照佛陀的意思修行,修持佛陀的教法,並且加上刻苦的思修,便已經是開悟了。

在諸多佛法種,都時常提到如何開悟,這就說明開悟對於修行是十分重要的。又或者說,開悟是修行的前提,而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開悟。

關於修行,小編是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成就大覺的人,都不會時常抱怨。而是將目標一直定在最顯眼的地方,憑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大跨步前進。而這個道理也可以合理運用的修習佛法上面,若是沒有一技之長,堅持才是硬道理!
以上只是小編的一點愚見,不喜勿噴喲~
喜歡的別忘了點讚~分享~收藏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