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不二法門,兩句偈語讓你開悟!

2021-01-07 大茶經

【不二】是佛教術語,在佛教文化也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大概的意思就是沒有分別,不分彼此。在佛學大辭典中記載: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中提倡平等、和諧的同時,也把這種觀念如實的落實在經典中,方便大家理解。在歷史上很多的高僧大德為此還作下了許多關於不二法門的偈語。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教的不二法門,寶志禪師的兩句偈語,讓你開悟!

第一句:菩提煩惱不二

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大道只在目前,迷倒愚人不少。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不識三毒虛假,妄執浮沉生老。昔時迷未為晚,今日始覺非早。大茶經解析:眾生不了解其中不二的真道,就一心想著如何去斷除煩惱。煩惱本來就是空的寂靜的不動的,如果執著於去斷除這種煩惱只會讓道越來越遠。

一念煩惱而生,一念亦落於菩提,此心便是一念之心,此心甚真,不需要在其他地方尋找追求。佛道就在我們的身邊,眾生不了解其中的真義,故而迷失在佛道當中。眾生的佛性是本來具足的,不需要特殊的因緣去修持。如果不認識貪、嗔、痴是虛幻不真實的,妄想執著於苦海生老病死不得解脫。

第二句:佛與眾生不二

眾生與佛無殊,大智不異於愚。何須向外求寶,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聖同途。迷悟本無差別,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緣空寂,唯求意想清虛。無有一法可得,悠然自入無餘。眾生跟佛都是沒有差別的,大智慧的人跟愚笨的人也都是一樣的。我們不需要向外去尋找人生的真諦,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本來就有人生的真諦。

正道跟邪道也是不二,要明白凡人跟聖人也是一樣的,有了好就有了壞,不落二邊,所以此亦為不二。迷失的人和開悟的人也是沒有分別的,涅槃跟生死也是一樣的。所謂的「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指修行入道的門徑。大概意思就是說,觀察任何事物的道理,要離開相對的兩個極端而用「處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實在,而後又來比喻獨一無二的門徑。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處處有分別心,或許一下做不到修行的高境界,但在我們生活中,遇到困境,任何挫折時,還是遇到幸運時,所謂的不二法門,也可以用兩端衡量,懂得利與弊,也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消極人生觀,用一顆懺悔的心,反省當下,關照當下,用一顆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一切,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有益的選擇呢?

相關焦點

  • 佛教一首偈語,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
    其中,中國佛教文化中,有一首偈語,讓後人侃侃而談,若能深解,方可開悟!許多人對佛教的開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能夠津津樂道,佛教的創立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開悟成佛的榜樣。從佛陀成佛之後,現代人對佛家的開悟就有不同的說法。特別是中國史上,對成佛的概念理解也不同。在中國,六祖慧能大師被西方尊稱為東方三聖之一,他與中國的分家老子,儒家孔子的像被樹立在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
  •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的四句偈語,怎樣理解才能讓我們開悟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近二千年,成為了中國化後的佛教禪宗文化,最具有歷史色彩的便是漕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早年聞《金剛經》而上求佛道,來到黃梅五祖寺拜與弘忍大師座下,砍柴舂米多年,一日弘忍大師召集大眾作揭語以傳達摩衣缽。歷史上,禪宗神秀大師以做揭「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 這樣的「佛教偈語」走過路過別錯過!
    由淨名精舍主辦,蓮竹書社和《書法人物》編輯部承辦,雅元藝術館、武漢·淨名讀書交流小組協辦的佛教偈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原計劃今年3月在武漢舉辦,因新冠疫情影響,直到現在依然無法舉行現場展覽活動。為此,我們特推出雲展,以饗讀者。 讓我們一起學習佛教經典中的智慧和欣賞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
  • 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
    五祖讓弟子各作一首偈語,明心見性之人,可以繼承衣缽。弟子中最有能力繼承衣缽的人是神秀,他作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未達到明心見性。惠能是外來人,不是他的弟子,他作的偈語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知道惠能已經開悟,於是半夜三更,悄悄把衣缽傳給他,成為後來的禪宗六祖。
  • 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唐仲容
    理入、行入兩相融通,實質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故談不二法門必須理行雙入,內外俱闡,方能對見性開悟的殊勝方便,有著近乎全面而曲盡其妙的說明。依「瑜伽」教理談,理入的不二法門是「根本無分別智」實證真如的正行;行入的不二法門是「後得無分別智」隨順法相的正行。故此中所談內外兼備的不二法門,實是直接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問:為什麼不二法門一定要在現實生活上入呢?
  • 佛教:什麼是開悟?開悟需要具備什麼?其實佛陀早已給出答案!
    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文/阿宣說事兒佛教中常以「開悟」來表現出一個信徒的佛法到了哪種程度。在小編看來,開悟並不是難事!與諸多道理相同,若是你總是向著一個模稜兩可的目標前進,在途中得到了一些或對或錯的答案,就說已開悟,這是不正確的。往往在修行中,這種修行是進入了一個誤區,自己覺得開悟並非難事,但是往往還是遙不可及。
  • 為什麼說達摩的這首偈語,隱藏著禪宗衣缽傳承的使命與軌跡?
    眾所周知,南北朝的時候,菩提達摩來華,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因為從此,中國佛教多了一個宗派,即中國禪宗。其實在他還沒有到中國之前,他的師傅般若多羅就已經準確的預測到他到中國傳法的經歷,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那首讖語,即:「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恓恓暗渡江。
  • 佛教5句偈語,蘊藏無上智慧,說透世事天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同時也是對我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宗教,佛教自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漸漸與我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時至今日已經與最初傳入之時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如今我們所說的佛教多是指中國佛教。
  • 佛教:開悟的人,處於什麼狀態?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開悟的,也就是說,不僅禪宗講開悟,其它教派也一樣講開悟,如淨土說的破除迷悟,其實說的也是開悟。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換句話說,處於開悟狀態的人,他們的今生,一般是會著開悟之前的狀態或者人生軌跡這一生,肉身死去,最後進入無餘涅槃,不再來了,這就是開悟的人的狀態。
  • 佛家的偈語,一生掌握這3句就足夠,想明白了會讓人醍醐灌頂
    佛家的偈語,一生掌握這3句就足夠,想明白了會讓人醍醐灌頂 佛教擁有很長的歷史,也有很多人信奉佛教。我們都聽過佛教很多有道理的話語,能夠給我們解憂答疑,讓我們看的開眼前的迷霧,不會因為暫時的困擾而想不開甚至憤怒。
  • 為什麼說這首偈語,道出了佛教的本質,即這三個內容?
    眾所周知,世界上學佛的人很多,但是,佛教到底是什麼?卻很少有人真的懂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往往會天真地認為,燒香拜佛或信佛就是佛教,這樣的認識,事實上,已經誤解了佛教的本質。因為佛教的本身並不是這些內容,甚至可以說,這些內容不過是佛教外在的一種表現方式,並不是佛教的真正內涵與本質。換句話說,如果認為這些東西就是佛教的話,那你就錯了,因為在在佛教當中,所謂的佛,指的並不是一個人,也不是某位無所不能的神,而是指覺悟,覺悟非人,所以,並不需要你去拜,甚至可以說,燒香拜佛本身並非佛教,真正的佛教並沒有這些內容。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導語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 佛教:生活不如意時,牢記這兩句話,福氣自然來!
    當生活不如意時,牢記下面兩句話,福氣自然來。第一句,萬事只求半稱心。曾在寺院中見過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求半稱心,就是佛法的「中道觀」。不偏不倚,行於中道,則事事圓融,法法無礙。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
  • 佛教: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能使一切眾生遠離苦惱,破除邪見惡念
    你如果有幸到過長江下遊太湖之濱無錫馬山的靈山景區,一定會被那裡的規模魔大、氣勢恢宏,集自然山水與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佛教文化以及融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於一體的人類智慧所震撼,那裡真堪稱是人間淨土、江南福地、中國長江流域佛教文化藝術的大觀園。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大乘《金剛經》,顛覆你的人生觀,捂得大智慧!
    作為大乘經典的《金剛經》,除了《心經》外,可謂是大乘佛教人們誦讀最為廣泛之一。古今往來,因誦持《金剛經》開悟的人許多。如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所以,常誦讀佛教《金剛經》,因緣聚焦時,即能顛覆你的人生觀,開悟自在!
  • 「佛教偈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書法人物趙錕
    「佛教偈語」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入展書家專題推介系列簡介趙錕,1969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阜南,畢業於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專業。現為國家二級美術師,蘇州市文藝之家副主任,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蘇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吳門書道館副館長。
  • 文身文化 文身の佛教素材
    可是當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這麼多宗教混合在一起,就有點傻傻分不清楚了,本期就先從佛教開始咯~ 這個佛教的起源嘛,詳情問度娘,簡略就是,印度有個王子,他叫喬達摩·悉達多(真的不要再簡稱成達摩了,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他歷經千辛萬苦修行啊修行,成為了釋迦牟尼佛,約莫兩漢之際,佛教從印度而來,向東方而去,千百年間,基於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