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2020-12-11 慧悟佛心

農曆二月十五,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懷念日!兩千多年前的這一天,世尊示寂,吉祥而臥入般涅槃!今天,讓我們共同緬懷偉大的佛陀,感恩佛陀的教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受持、讀誦、探討佛陀留下的經典,增添般若智慧,體悟佛陀的真實妙義,慈悲為懷,自利利他,是對佛陀最好的感恩,最好的緬懷。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

「如是降伏其心」,就是破除四相,放下執著,背塵合覺,安住清淨心。只有心淨了,一切虛妄之相將不驅而自散,從而妄心不降而自降,凡夫有相也自然無從可住,從而真心不住而安住。如此,背塵合覺,去妄歸真,才是金剛般若之妙義。

以般若關照一切,悟得非實假有,無相無住之理,從而在思想上清除一切外向染汙,無所執著心地空明清淨。絕不能執著眼睛可見的大小形狀、不同境況、各類顏色等表面現象,也不應執著於耳聞的聲音、鼻嗅的氣味、舌品的六味、身體的觸覺、意識的感覺和認識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一切概念,而應面對一切無所執著,並由此產生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腦、空寂純淨的心念。

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修得一顆清淨心,就懂得我們生活的這片大地就是淨土,就是極樂世界。因為,出離六識的清淨心,沒有煩惱、執著、妄念、名利、分別、苦難等,在生活中放下了這些,我們生活的地方不就是極樂世界嗎?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生存的大自然!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佛陀為「如是生清淨心」舉了個例子,如果有一個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看來,這個人的身體是不是很大呢?

「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常大,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佛曾說過,可見之身相併非真實之法身。法身無為,包太虛以無外,含萬象而有餘,非色法之所收,豈形象之可取。而世人所看到的身相,只是虛妄的形象、空幻有為的色相。所以,言其大,並非真性法身遍滿虛空的真大,不過是相對之大,假名為大身而已。正因為如此,我們同樣不能對其產生有住的染汙心,而應像佛剛才說的那樣無所執著,生清淨心。

以觀照般若妙義解悟,人身長大,則非大身,是彰顯一切眾生法身不二,無有限量,才說大身。法身本無處所,所以,沒有說是大身。

色身雖大,內無智慧,不為大身;色身雖小,內有智慧,才為大身。雖有智慧,不依教奉行,也不是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諸佛無上知見,心無能所限量,才是大身。

清淨心應無所諍,平等無二的對待一切眾生。無諍即是清淨行,清淨行就是除去有所得的心,如果存有所得心,就是有諍,有諍就不是清淨道,常得無所得心,就是無諍行。

不自淨其心,色著清淨處,心有所住,就是住法相。見色住色,住色生心,既是迷痴的人;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開悟的人。

住色生心就如雲遮天,陰暗無光,渾濁不清;不住色生心就如空無雲,日月常照,清淨無比。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明即煩惱不生,暗則六塵竟起。

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清淨心不執著一切境界,心中不再為虛妄的塵境奔勞,心中只有法的喜悅,只有佛陀留下來的真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金剛經》全名《金剛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核心經典。其內涵博大、深奧,並能以辯證的方式,來啟悟不同根性人的智慧,達到讓人明心見性,獲得不同的果位。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
  • 修佛必讀《金剛經》,教你掃除三心,降服煩惱,心自清淨
    這是不少人談及《金剛經》的第一印象。其優美的文辭、曉暢的翻譯、玄妙的義理賦予了它顯赫的聲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然而作為佛教般若系的核心,其智慧又往往難以理解,如「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那到底「般若」是不是「般若」呢?
  • 佛學 | 虛雲老和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總骨
    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如《金剛經》須菩提請佛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釋尊告訴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意思就是沒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這叫三輪體空,「其福德不可思量」。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五句有名偈語,其中第一句和第五句要牢記,受益終身!
    原文:「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佛對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要被世間的貪、嗔、痴所轉,不要執著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
  • 金剛經中提到六心,你具備幾個?
    《金剛經》在中國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縱覽《金剛經》,我們可以知道,人生需守住八顆心,便可解脫煩惱、獲得幸福、提升生命的價值。安定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欲望。奉獻心: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真正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獻。無相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讀完醍醐灌頂!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一個人起了妄念時,如何降伏這顆妄心?讀完醍醐灌頂!先看以下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金剛經》精華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金剛經》因其長短適中,經義精粹,而獨得宏布;與《華嚴經》並肩,俱得「經中之王」之稱。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
  • 用直覺感知一切 不加二念分別 如是降伏其心
    《金剛經》上來就敘述佛一日勞作,乞食吃飯,洗足靜坐,在與大家一樣的平常事中被當機眾須菩提窺見玄機,代大眾請法。世尊即時開示法要,如須菩提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與佛法相遇,繼而生起深信,在生活中的點滴中去踐行佛法。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三皈依文》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
  • 捨得一詞在金剛經中的含義
    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捨得一詞的來歷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捨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延伸性的解釋。我們來看下原文《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頌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品:全經主題的演繹和提出
    這就是《金剛經》說教、探討的主題之所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當一個修行善道的人,發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應該如何去修行,能夠保持菩提心不被內境動搖,外境汙染?如果修行人一旦內境起了妄念,勾引外境塵染的侵入,怎樣做才能降伏其心的躁動不安呢!
  • 修行:如何生清淨心?
    我們要如何來生出清淨心呢?釋迦摩尼佛說,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言辭簡潔優美,直指人心。如果我們的心念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這些都是雜念,還不是本心。本心不在任何相裡面。如果個人能夠心不住任何相,這樣心無所住的時候,那個就是清淨本心。本心原本清清淨淨,是人自己的雜念妄想遮蔽住本心,修行也就是要讓人從雜念妄想中脫離出來,回歸清淨本心。因此當個人在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的時候,這些感官只是表面的覺察,深層的覺察應該要回歸本心。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金剛經》裡有幾句有名的話,是我們開悟的助緣。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什麼是有為法,它是相對於無為法來說的,一切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叫「有為法」,沒有因緣做作而產生的事物叫「無為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佛說《金剛經》體現了人生要守住的八種心,是哪八種呢?
    其中佛宣說的《金剛經》整部經典也體現了我們人生中要守住的八種心,方可自在。那是哪八種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這《金剛經》裡的八種心。第一種:平常心《金剛經》中:「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 金剛經:修好四顆心!
    金剛經是一部經典著作,裡面有很多的經典名句,從這些名句中你可以明白人的一生都是在修行,無過於修好布施心、隨緣心、平常心、安定心。布施心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人間一切功德源於布施,所謂布施並非是施捨,而是源於本心的給予並不會貪求回報,行善布施完以後就會忘記所做的善事,沒有絲毫的求回報的心,心中無所住,無所求,也就是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相!
  • 大乘《金剛經》,顛覆你的人生觀,捂得大智慧!
    作為大乘經典的《金剛經》,除了《心經》外,可謂是大乘佛教人們誦讀最為廣泛之一。古今往來,因誦持《金剛經》開悟的人許多。如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所以,常誦讀佛教《金剛經》,因緣聚焦時,即能顛覆你的人生觀,開悟自在!
  • 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調者,調和、調理、調順,調其心也。」佛法是心法,學佛法最重視的就是心,心要善良,要回歸到真心,回歸到本性。調對妄心說的,要調和妄心,要回歸真心,所以說調其心。「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這個非心就是妄心,用真心降伏妄心。「《金剛經》曰: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應云何住,這說住就是心安住在哪裡?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一定要記住
    我們修行最大的問題就是此心不能清淨,怎樣獲得清淨心是我們修行中最大的難題,也可以說是千古難題,這是我們修行的核心,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就為我們問過這個難題,一定要記住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
  • 《金剛經》最經典十句,直擊內心深處,點醒執迷人生!
    《金剛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部經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名含義就是以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斬斷人生的種種煩惱,到達清淨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