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修好四顆心!

2020-12-14 紅塵禪緣

金剛經是一部經典著作,裡面有很多的經典名句,從這些名句中你可以明白人的一生都是在修行,無過於修好布施心、隨緣心、平常心、安定心。

布施心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人間一切功德源於布施,所謂布施並非是施捨,而是源於本心的給予並不會貪求回報,行善布施完以後就會忘記所做的善事,沒有絲毫的求回報的心,心中無所住,無所求,也就是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人相、無壽相!不執著於行善,每一次行善都是內心的感召,行善布施和財富、地位無關,布施的功德和自己的心有關,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發心得多少比布施的多少更重要!真正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獻。

隨緣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一切都是虛妄,一切都是幻想。不可說不苛求,一切自有定律;我們對世間所擁有的一切只有使用權並非佔有權,當你明白一切非我所有就會明白,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放棄自己得不到的,隨緣當下,一切盡力而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痛苦都是源於你我執著於相,今天你執著於愛你、疼你、恨你、傷你、怨你、卻不知道一切是妄念,才會讓自己深受痛苦,不去執著,一切隨緣,才會明白自己所想所要所求,才會找到真正的自我,隨緣是對自己的認識,對萬物的接納!

安定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一個人若沒有安定的心即使擁有再多也不會滿足,內心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煩惱,欲望永遠是無法填滿的,佛教認為,一念之間,人就會有八萬四千種煩惱。降伏其心。好好地掌控好自己的心念,千方百計把自己各種想入非非的想法停下,各種念頭止住了,懂得安定就不生煩惱,安定就是懂得知足!

平常心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人生歸根結底還是歸於平淡,落實到洗衣做飯的平常中,一切事情本著平常心去接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擁有平常心,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是道。真的平常心就是心止於至善,而不是忐忑不安,就是不計較輸贏,從容不迫,就是乾淨而溫和,寬容而鎮定。凡事平常心相待,得到不會大喜失去也不會大悲,安然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關焦點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好四顆心,人生少走很多彎路
    那麼人如何才能修好心呢?孟子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人生只要修好四顆心,才能真正做到上不愧於天,下不怍於地!1、 人要修的第一顆心-良心曾國藩曾經說過: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 金剛經: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是些什麼心?
    《金剛經》上佛告訴須菩提:「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際求心,為什麼會皆不可得呢?這些心都是些什麼心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很多的禪宗公案都圍繞這顆「心」,糾纏著這顆「心」,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亂來亂起,起起滅滅,這個「心」啊,不安了。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學佛就免不了要閱讀經書,而佛門眾經書中,無有能比《金剛經》,金剛般若是最殊勝的法門。《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
  • 修好自己的這顆心需要減壓心靈和高度自律
    — 01 —修好自己這顆心可以百病不侵在虔州時,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說:「關於病這個東西,格也很困難,你感覺如何?」— 02 —修好自己這顆心可以扭轉命運王陽明針對練習書法曾說:「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 王陽明:心學四大驚人智慧:修好這顆心,百病自不侵
    我離開故鄉來到這裡也有兩年了,同樣也經歷了瘴毒的傷害,但卻能安然無恙,就是因為我始終保持著豁達愉悅之心,沒有一天是像你這樣鬱鬱寡歡的。正因為王陽明無論在多糟的處境裡,都能保持一份愉悅、快樂的心情,他才能撐過貶謫路上的種種苦楚。他被貶謫到自然環境惡劣的龍場時,跟隨他來的僕人都病倒了,唯獨他一個人無事,這就是樂觀的力量。
  • 《金剛經》:理解六祖慧能的解義裡一句話,活學活用「無住生心」
    相傳,六祖慧能因為得到五祖宏忍大師密示《金剛經》裡的一句精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說到解讀《金剛經》,估計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六祖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的話:「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 捨得一詞在金剛經中的含義
    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捨得一詞的來歷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捨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延伸性的解釋。我們來看下原文《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經中提到六心,你具備幾個?
    《金剛經》在中國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縱覽《金剛經》,我們可以知道,人生需守住八顆心,便可解脫煩惱、獲得幸福、提升生命的價值。無住心: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麼事都不想。應無所住,並不妨礙起心動念,不妨礙行住坐臥。當下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已滅,現在心無往,未來心未至」。
  • 在這浮躁的社會裡,如何降服這顆心?
    其實是我們沒法降服內心,如何降服我們那顆浮躁的心呢?看完這篇文章,或許你就知道答案了。文/鬼腳七(微信公號:taobaoguijiaoqi)終於,有一天,我找到了問題的本質,這些問題的本質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想讓心靜下來,心靜不下來;想讓心忘記,但忘記不了;想讓心狀態好,但保持不住。如果歸納總結一下,抽象學術一下,就是兩個問題:如何降服自己的心?降服後,如何保持住這個狀態?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的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金剛經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句子,幾乎都是重點,都是精華,都能啟迪人的智慧,有許多人明白了金剛經中一句話就能夠悟道,就像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
  • 人的一生,修的不過這三顆心
    面對同樣一件事,心大了遇見的事情就會變小了,心小了事情就會變大了。人這一生要修好這三顆心才能過好自己的餘生!一顆寬容心人有多少福就看他有多大的肚量,大肚能容天下事,宰相肚裡能撐船。你對人越是慈悲越是寬容,你獲得的福氣也就會越多,對人越是刻薄越是斤斤計較你自己的煩惱也就會越多。快樂是自己給的,煩惱何嘗不是自己找的呢?學會寬容以待,以後的路才會廣,身邊的朋友和貴人也才會越多。
  • 佛教:讀懂《金剛經》中「無住生心」,就離開悟不遠了!
    《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經典,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同譯經家所翻譯的版本,全名略有不同。其中,尤以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版本, 在信眾當中流傳最廣。《金剛經》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與慧能祖師的弘揚不無關係。《壇經》中六祖說,他正是聽聞有人誦此經,才會有所感悟,進而發心求佛。
  • 《金剛經》:什麼是「三心不可得」?
    導語:《金剛經》中有許多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流傳甚廣。人們在其中反覆揣摩,反覆研究。有些人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些人則不能。對於很多致力與修行的人來說,弄懂其中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這部佛經,就是讓人修行的。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金剛經》全名《金剛波羅蜜經》,是般若部經中的核心經典。其內涵博大、深奧,並能以辯證的方式,來啟悟不同根性人的智慧,達到讓人明心見性,獲得不同的果位。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
  • 《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青龍疏抄》。」「那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請說來聽聽!」德山滿腹信心地答應。「《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裡個心?」
  • 不懂《金剛經》的意思,念《金剛經》有意義嗎?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讀《金剛經》是好的,但是心中有疑問,什麼疑問呢?就是覺得自己不懂《金剛經》的意思,念《金剛經》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您這樣想,那就太多慮了!為什麼呢?首先來說,佛經,特別是像《金剛經》這一類的般若經,是佛自性的流露,講的是佛的自性。而咱說的「懂」或者「不懂」,是靠大腦的思維,大腦無法思維自性的東西。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佛教經典,很受大眾歡迎。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
  • 心不可得——《金剛經》
    《金剛經》裡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怎麼理解?在哲學上講,過去心屬於過去時,過去的時間已經過去如流水,是不可挽回的,現在的心叫現在時,也就是現在發生的,現在發生的的事情給你造成假相,你以為一切都是真的,實際上,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就像時間一樣,你根本留不住,現在時不可得未來時也是剎那幻滅的。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是通向幸福快樂生活的源泉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無住生心」四個字,相傳六祖慧能就是聽五祖宏忍法師講解這四個字而頓悟的。在《金剛經》的第十品(莊嚴淨土分)裡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