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用意就這四個字

2020-12-13 千面略懂先生

學佛就免不了要閱讀經書,而佛門眾經書中,無有能比《金剛經》,金剛般若是最殊勝的法門。

《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這句話告訴我們,世間諸佛都是以《金剛經》之法門得道,世間諸法都是從《金剛經》中受到啟發,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

《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是重點,都蘊含著佛門的精髓,有許多人讀懂了其中一句話就能夠覺悟超脫。

如禪宗六祖,在聽五祖講解其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大徹大悟,曰: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就是《金剛經》的殊勝之處,它能破除眾生的無明,通達事物的本相,染淨萬法的根源。

佛說「修佛就是修心」,心是人的最根本,眾生沉溺苦海皆因執著妄想,故而,《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其用意就這四個字:放下我執。

若能放下,離成佛也就不遠了。

01「三心」不可得,是說過去、現在、未來都在變化當中

要想徹底明白「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的要義,首先就先得明白這「三心」代表了什麼。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代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種時光都是不可捉摸的。

過去的時光已經徹底消失,永遠也回不來,未來還沒發生,還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有人或許會說,「現在」不是能把握住嗎?

但「現在」存在於當下的一剎那,當自己有珍惜「現在」的念頭時,這個念頭就已經成了過去,想著這一秒,就來到了下一秒。

心念如流水,現在剎那就成了過去,下一秒即成現在,當自己察覺到心念的到來時,它就已經成為過去的了。

現在、過去、未來都不是處於一個定量,念頭剎那生、剎那滅,現在心剛起,就已消散成過去,因此,過去在不斷增加,未來已不斷變成現在,現在也不斷成為過去。

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也正印證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這句話,世間萬物都是如夢幻泡影般不可捉摸,也如霧靄閃電般快速變化。

《金剛經》說三心不可得,正是告誡眾生,萬法皆空,萬物本身自帶空性,心中起了什麼念頭,想要留住什麼,終不可得,終會消散。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就是金剛經的魅力之處,讀懂了一句,就會破除我們的無明,了達生命的本相,睹見本來面目,徹見萬法根源。佛在金剛經中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能明白這句話的真義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什麼意思?
  • 《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青龍疏抄》。」「那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請說來聽聽!」德山滿腹信心地答應。「《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哪裡個心?」
  • 佛陀為什麼在金剛經中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要正確的理解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就必須要牢記,金剛經的主旨是要實現正等正覺。如果脫離了正等正覺,偏離了正等正覺,我們就無法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讀《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陀跟須菩提說起如來有五眼,其實就是告訴他:眾生一切見,如來皆見;眾生所有心,如來皆知。如來五眼和眾生五眼的區別就在於:如來徹底覺悟,五眼全部睜開,而眾生五眼,則是隨緣有開有合,故而如來能見眾生之見,而眾生不能見如來之見,就好比醒著的人能看見閉眼的人,而閉眼的人卻看不見醒著的人。繼續讀第十八品 《金剛經·一體同現分》。
  • 《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那什麼心可得?
    經文的意思是:成佛、入佛知見這件事情,有兩個次第。第一個,先解脫,然後度眾生,最後才成佛,所謂自覺、覺他、然後覺行圓滿。這裡的自覺,覺到底覺什麼?覺我們這個常是不可得,覺是這個世界是流動變化、因緣和合而成,遷流變化的,沒有一刻停止,而我們的心常常是停滯的。《金剛經》裡面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什麼心可得?這句話當中有很多簡略詞。所以執著過去的心,那顆心應該放下,執著未來的心,未來的執著要放下,當下這個執著也要放下。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古德禪寺這其中體現了上人對自己佛學的自信,以及「頓悟」對原始佛教的衝擊。於是上人隨身攜帶自己的著作,沿長江南下參禪問道。上人來到湖南的地界,聽說龍潭禪師盛名並直奔龍潭寺。開餅店的婆婆說;上人帶著什麼經書?上人回答說:《金剛經》。婆婆說:我有疑問請教大師。大師如果答對,東西分文不要。如果答錯,請到別處去買。婆婆說:《金剛經》: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均不可得,不知道大師要點是哪個心?
  • 金剛經: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是些什麼心?
    《金剛經》上佛告訴須菩提:「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際求心,為什麼會皆不可得呢?就像二祖慧可求達摩祖師為其「安心」,最後找來找去,也沒找到,「覓心,了不可得」,佛祖早知道你找不到,要不然怎麼會作出如此英明的決斷:「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講到這裡,又想到一個公案,真人真事。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這裡所說的這一切心啊!全都不是世間人都理解的那個心,只是現在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所以者何?之所以這樣說;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因為世間人所理解成的那個心,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不可得的。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個「不可得」,真實地闡述了事物的空性。有人說,這種「不可得」是因為事物本來沒有的緣故,也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得到,所以才是空。再加上我們看到的事物,都是因緣化合,所以也都是空,最後歸於虛空,就都不存在了。很多人都對事物都持這種態度。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那我們的「心」該放哪?
    有世界的動力造就了萬有世界的種種,如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等,這個動力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形成了眾生的共業,這一面其實就是我們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針對這三心,《金剛經》裡曾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經裡要我們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金剛經裡這句話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 金剛經第二十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皆不可得
    ,這一篇輪到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的後半部分,上一篇我們聊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這次繼續聊後面的「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這三心。這一篇很重要,而且在其餘的佛經中很少提及——至少就我看到的佛經中沒有,所以各位師兄一定要好好的體會和感悟,機會難得。關於這一品的破題和綜述我們在上一篇已經聊過了,所以話不多說,直接看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
  •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所以你應該享受「當下」,這就是實相(980321);過去是用來被遺忘的。忘記過去是非常重要的。不用解釋你的父親,你的母親,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現在你屬於這個家庭,這是一個充滿聖人的神聖家族。你正在「他們」中間坐著(850901)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不應該談論你的過去。因為過去已經結束。現在你是霎哈嘉瑜伽士,你是自覺的靈。所以你不需要說你過去的任何一個字。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我們還要談...
    問:師父,既然《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我們還要談「心」? 慧廣法師:這裡的「不可得」有兩重含義:第一是不要執著;第二是「心」並非實有的存在,你只管讓它來者自來,去者自去,不要在乎。整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執著過去,不要執著現在,也不要執著未來,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是說壓根就沒有「心」。
  • 心不可得——《金剛經》
    《金剛經》裡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怎麼理解?在哲學上講,過去心屬於過去時,過去的時間已經過去如流水,是不可挽回的,現在的心叫現在時,也就是現在發生的,現在發生的的事情給你造成假相,你以為一切都是真的,實際上,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就像時間一樣,你根本留不住,現在時不可得未來時也是剎那幻滅的。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說的就是忘。忘,亡心也。亡,古讀作「無」,也是「無」的意思。所以「忘」就是亡心,「亡心」就是無心,「無心」就是心不在焉。無論何時何地何人,心不在這裡就是忘。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自然就沒有,所以心不可得,就是忘。過去的事是你的嗎?你有的只是回憶。未來的事是你的嗎?你有的只是憧憬或者擔優。所以只有此時此刻才屬於你。可是此時此刻又在哪裡?就在你說此時此刻的時候,那一個此時此刻已經屬於過去。
  • 《金剛經》:什麼是「三心不可得」?
    導語:《金剛經》中有許多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流傳甚廣。人們在其中反覆揣摩,反覆研究。有些人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有些人則不能。對於很多致力與修行的人來說,弄懂其中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這部佛經,就是讓人修行的。
  • 淺釋《金剛經》中「三心不可得」的含義
    這是寫給我自己的。也是分享給和我一樣從來沒有接觸佛法,最多知道世間有佛這個概念,最多知道有一本書,名叫《金剛經》的人。當他們開始讀誦此經時,這些或許有所幫助。《金剛經》裡,「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話怎麼理解?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
    這段文字好明白的,師徒兩個討論佛陀的五中眼睛,介紹佛陀的神通。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礙,就不能見;天眼是天人的眼,遠近晝夜,都能得見;慧眼是聲聞的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法眼是菩薩的眼,能澈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門;佛眼是如來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能無事不知,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 佛教:讀懂《金剛經》中「無住生心」,就離開悟不遠了!
    慧能祖師是聽五祖講「無住生心」而言下大悟,寫本文的緣起,也是因為讀到一則與這四個字有關的公案。唐代有位著名的德山宣鑑禪師,他俗家姓周,又善講《金剛經》,所以世人稱其為「周金剛」。德山禪師本為教下弟子,精研經律,並將自己對《金剛經》的理解著述成冊,取名《青龍疏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