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說的就是忘。
忘,亡心也。亡,古讀作「無」,也是「無」的意思。所以「忘」就是亡心,「亡心」就是無心,「無心」就是心不在焉。無論何時何地何人,心不在這裡就是忘。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自然就沒有,所以心不可得,就是忘。
過去的事是你的嗎?你有的只是回憶。未來的事是你的嗎?你有的只是憧憬或者擔優。所以只有此時此刻才屬於你。可是此時此刻又在哪裡?就在你說此時此刻的時候,那一個此時此刻已經屬於過去。
也許你曾經有過成就,有過失意,有過快樂,有過優愁,可是那一切都已經與你無關。你或者耿耿於懷,或者學著把它忘掉。耿耿於懷就是把它背負在身上,越來越沉重;忘掉就是把它拋棄在路上,一身輕鬆。你是智者嗎?智者會怎樣選擇?
忘是一種境界,忘是一種了不起的修行。
比如陶淵明的「欲辯已忘言」就是一種化境。到達這種化境,就不必刻意去忘掉什麼,而是一種與宇宙滄桑相融的愛乎自然的忘。還說什麼呢?需要說什麼嗎?佛說:不可說不可說。為
什麼不可說?因為他忘了。
比如莊子的「相満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就是一種超乎天地間的大仁義。魚兒離開水,你吐口唾沫救它,表面看起來好像大慈大悲,而實際上對它有什麼意義呢?不如你不認識它,或者不記得它,而它此刻正邀遊於江湖。
所以讓我們每一個自我去忘吧,盡情地忘掉一切。包括一切善一切惡,不過忘掉的善最好是你曾經的善行。忘掉的惡最好是你曾經的惡念。
而眾生呢,則讓我們相忘於江湖吧。
忘,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