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修,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修道要怎麼修?這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有一個次第關係,事物成、住、壞、空的循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循環;因果的循環……修道也是如此,一定會有一個修行次第,從易到難,再到易,因為大道至簡,沒有大家想像地那麼複雜,這個我們會一點一點地來為大家說明;從下乘、到中乘、到上乘,這也是次第問題。有人就說了,這麼區分,不是分別心嗎?這個不能叫做分別心,只是世間說法的一個參照、一個必須。
我們還講說大道無言,「行不言之教」呢,那如果從字面來看,道人們就都是啞巴了,那樣道法在世間就斷了傳承。語言和文字,只是一個媒介,是一個承載,南華真人在《南華經》當中,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祖師留下的教言、我們現在看的視頻,都是相對的,即說,即沒說,都是有為法,但我們最終都要去到無為的境界。
我們繞了這麼多圈子,那修道入門的第一步,到底是什麼?就是三歸,也可以說是「三歸戒「。這個」歸「,是回歸的歸(不是皈依的「皈」),沒有錯。不論是從《道藏》還是從經法的根本意上來說,都是回歸的「歸」字。現在社會上通行的很多經文版本,包括我們自用的《早晚功課經》當中,比如」志心皈命禮「,還是用的白反「皈」,這確實是一個別字,白反皈,是佛教專用字,不是道教用的字。我們的傳承,是回歸的「歸」字。這是首先要說明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關於「三歸「,它是什麼?它從哪來?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入道門要拜個師父,要舉行三歸依的入道儀軌。為什麼要這麼做?
它是什麼?簡單來講,三歸戒,是歸依太上無極大道。歸依太上經寶——歷劫祖師妙文釋法,是謂經寶,也可以說是歸依太上三十六部尊經,這三十六部經,三清道祖各宣說十二部。實際上,道門當中,三洞經法何止於三十六部,它們浩瀚如煙海,窮我們一生的精力,恐怕都不能夠全覽。最後是歸依大法師寶。
我們為什麼要從此「三歸」開始呢?從最簡單的方面來講,我們需要一個依憑,你憑什麼說你是一個道家弟子?你憑什麼說自己是一個道人?三歸依,是起碼的一個憑據。就像一個美國人,你偏說自己是中國人,但是你沒有中國的戶口,沒有中國的身份證,你怎麼能說你是中國人呢?哪怕你在中國工作了一輩子,但是你的養老、醫療的根本,很可能都不會在中國,最終還是要回到屬於你的那個國家。還如同,一個人,開了很多年的車,但是就是沒有駕駛證,一旦交警查到你,不管怎麼說,你都是違法的,開車二十年、三十年都沒有違章,但是無證駕駛就是違法,就要受處罰。一旦在這個過程中,再有一些大事故發生,那就更麻煩。這個道理,在我們法師行法中,也同樣適用。一切都要按照規矩,如法如儀。
第二個方面,三歸依,是一個修行法門,是入道最初,我們的本師,傳授給我們最簡單、最無上的修行法寶。這個法門直接連結到的是我們修行的根子——大道。
那麼「三歸」的傳承在哪裡?在太上。在《道德經》當中,太上告訴我們要歸根復命。這個根,在根本上,就是道。要從後天漸行漸遠,回歸向道。
五代末,有一部道家論典——《大道論》,其中有一篇《垂教篇》,當中說:「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自古以來悟道修行,都是從言開始的,就是語言。大道,不能名狀、不可名說,即便是太上道祖,也只是給了它一個」強名「,我們怎麼來認識它、體悟它?就要從道祖留下的語言、文字來參悟,這些就是經典。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大道,是用經來承載的。當我們參悟透了經典之後,明理合道,這時候,理明了,就忘言了,就不需要語言這個媒介了。
幾千年來,留下了那麼多經法,怎麼學?怎麼修?這個時候,就要由師父來傳授,道門當中,既有能教、所教,也必須有能師、所師。我們怎麼判斷這個人,是不是道門之師呢?一是看傳承,他是不是按照道門自古傳承的要求,一代一代傳承到他這裡,然後他開始傳法接脈。第二,看這個人的日用行動,是不是符合大道,是不是有德行,是不是在踐行祖師的教言,做事有章法、有規矩、有尺度,能夠讓人敬佩、信服。這兩條如果都符合,那麼你就可以提出拜師歸依的要求了。當然,弟子找師父不容易,師父找一個可以傳承自己衣缽的弟子更難,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歸依「,也叫」三歸戒「。
在《正統道藏》正一部,《傳授三洞經戒法簶略說》當中提到:「教有三乘,形分萬等,法門有漸頓……「。其中戒目第一,便是三歸戒。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出,三歸戒,自太上設教,只要是入道門,不論教派,都要遵從這個儀軌。
在《衝虛經》當中,衝虛真人說,守道要先守心,心要守得住,就不會「心猿意馬」,意就不會亂。心意即關乎我們的內在,又關乎我們的外在——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與心意相關。很多宗教,對於如何治心,都有相當大量的論述,道門當中也是如此,雖然講性命雙修,但心性依舊是根本。從來沒有見過哪一位祖師是帶著各種私慾成就大羅金仙的。那麼心意內外要如何處置呢?衝虛真人說,要「端形願容,節躬斂己,動止以禮,進退有度」,這樣就可以做到身正,身正就可以「不令而行」,怠傲慵慢就可以不欺我們之身。
什麼叫度?怎麼才叫正?有什麼判斷標準?衡量的尺度,在道門,就叫做「戒「。三歸戒是最基本戒。歸依了道經師三寶,並不是儀軌當中,我簡單給神像磕個頭,給師父磕個頭那麼簡單,而是帶著相應的誓願,完全把我們的身、神、命,交給三寶,做到完全以三寶為依止。我們磕頭禮拜祖師、禮拜師父,這實際上是在強制我們放下我們貪嗔傲慢,是修行,而不是跟神仙、跟師父來做交易和交換。道門中真正傳承的禮拜,還是一種修行法門,需要明師來指點,這裡不展開。
通常來說,三歸依的後面,一般都會直接跟著發大願。發大願,這是在幹什麼?這也是在「治心「,讓我們放舍小我,去關照眾生。我們這一脈傳承要求弟子,入道必須發大願心。修道、成道,不是為了小我,而是為了眾生。大願怎麼發?你不會發,祖師在經法當中告訴你了。
比如:
《玄門日誦早課》曰:「志心歸依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志心歸依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志心歸依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玄門日誦晚課》曰:「志心歸依無上道寶,當願眾生,深明經藏,神通莫測;志心歸依無上經寶,當願眾生,超脫一切,住最上乘;志心歸依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太上授首,成大仙道。」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懺》當中曰:「志心歸依十方道寶,當願眾生,起心回向,一切信禮;志心歸依十方經寶,當願眾生,心開悟解,守持念誦;志心歸依十方師寶,當願眾生,普上法橋,無有障礙。」
步步都在治心,步步都在修行,就看大家能不能去行。
有很多人,雖說歸依經寶,但學經還在讀滑句,這樣就很難參悟經典當中的法理;再加上不能常親近師寶,不是沒時間,就是距離遠;還有的不願意供養布施,索性不來。正一派《道門科略》當中說像這樣的道民(弟子),會遭受妖橫破喪之災,愈加蒙昧。你想啊,自己不能明經,又沒有師寶給你解惑,你還怎麼往下修呢?當你在修行中,不能再往下走的時候,一定是你當下出了問題,要及時回看自身,一定是有哪裡做得不好,及時改正。
道、經、師三寶,對應著身、神、命,關聯著我們的身、心、口三業障的消除。我們去做到:信、受、奉、行,這四個字。堅定地相信祖師的教言,受持祖師的戒格,奉行祖師的經法,踐行經典的法理。這樣去做,才可以說是真道門弟子。
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三稱)
願大家智慧增長,元亨利貞。福生無量天尊。
本文作者 | 張靜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