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之始——三歸

2020-12-20 道音網

相信很多同修,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修道要怎麼修?這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有一個次第關係,事物成、住、壞、空的循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循環;因果的循環……修道也是如此,一定會有一個修行次第,從易到難,再到易,因為大道至簡,沒有大家想像地那麼複雜,這個我們會一點一點地來為大家說明;從下乘、到中乘、到上乘,這也是次第問題。有人就說了,這麼區分,不是分別心嗎?這個不能叫做分別心,只是世間說法的一個參照、一個必須。

我們還講說大道無言,「行不言之教」呢,那如果從字面來看,道人們就都是啞巴了,那樣道法在世間就斷了傳承。語言和文字,只是一個媒介,是一個承載,南華真人在《南華經》當中,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祖師留下的教言、我們現在看的視頻,都是相對的,即說,即沒說,都是有為法,但我們最終都要去到無為的境界。

我們繞了這麼多圈子,那修道入門的第一步,到底是什麼?就是三歸,也可以說是「三歸戒「。這個」歸「,是回歸的歸(不是皈依的「皈」),沒有錯。不論是從《道藏》還是從經法的根本意上來說,都是回歸的「歸」字。現在社會上通行的很多經文版本,包括我們自用的《早晚功課經》當中,比如」志心皈命禮「,還是用的白反「皈」,這確實是一個別字,白反皈,是佛教專用字,不是道教用的字。我們的傳承,是回歸的「歸」字。這是首先要說明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關於「三歸「,它是什麼?它從哪來?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入道門要拜個師父,要舉行三歸依的入道儀軌。為什麼要這麼做?

它是什麼?簡單來講,三歸戒,是歸依太上無極大道。歸依太上經寶——歷劫祖師妙文釋法,是謂經寶,也可以說是歸依太上三十六部尊經,這三十六部經,三清道祖各宣說十二部。實際上,道門當中,三洞經法何止於三十六部,它們浩瀚如煙海,窮我們一生的精力,恐怕都不能夠全覽。最後是歸依大法師寶。

我們為什麼要從此「三歸」開始呢?從最簡單的方面來講,我們需要一個依憑,你憑什麼說你是一個道家弟子?你憑什麼說自己是一個道人?三歸依,是起碼的一個憑據。就像一個美國人,你偏說自己是中國人,但是你沒有中國的戶口,沒有中國的身份證,你怎麼能說你是中國人呢?哪怕你在中國工作了一輩子,但是你的養老、醫療的根本,很可能都不會在中國,最終還是要回到屬於你的那個國家。還如同,一個人,開了很多年的車,但是就是沒有駕駛證,一旦交警查到你,不管怎麼說,你都是違法的,開車二十年、三十年都沒有違章,但是無證駕駛就是違法,就要受處罰。一旦在這個過程中,再有一些大事故發生,那就更麻煩。這個道理,在我們法師行法中,也同樣適用。一切都要按照規矩,如法如儀。

第二個方面,三歸依,是一個修行法門,是入道最初,我們的本師,傳授給我們最簡單、最無上的修行法寶。這個法門直接連結到的是我們修行的根子——大道。

那麼「三歸」的傳承在哪裡?在太上。在《道德經》當中,太上告訴我們要歸根復命。這個根,在根本上,就是道。要從後天漸行漸遠,回歸向道。

五代末,有一部道家論典——《大道論》,其中有一篇《垂教篇》,當中說:「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自古以來悟道修行,都是從言開始的,就是語言。大道,不能名狀、不可名說,即便是太上道祖,也只是給了它一個」強名「,我們怎麼來認識它、體悟它?就要從道祖留下的語言、文字來參悟,這些就是經典。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大道,是用經來承載的。當我們參悟透了經典之後,明理合道,這時候,理明了,就忘言了,就不需要語言這個媒介了。

幾千年來,留下了那麼多經法,怎麼學?怎麼修?這個時候,就要由師父來傳授,道門當中,既有能教、所教,也必須有能師、所師。我們怎麼判斷這個人,是不是道門之師呢?一是看傳承,他是不是按照道門自古傳承的要求,一代一代傳承到他這裡,然後他開始傳法接脈。第二,看這個人的日用行動,是不是符合大道,是不是有德行,是不是在踐行祖師的教言,做事有章法、有規矩、有尺度,能夠讓人敬佩、信服。這兩條如果都符合,那麼你就可以提出拜師歸依的要求了。當然,弟子找師父不容易,師父找一個可以傳承自己衣缽的弟子更難,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歸依「,也叫」三歸戒「。

在《正統道藏》正一部,《傳授三洞經戒法簶略說》當中提到:「教有三乘,形分萬等,法門有漸頓……「。其中戒目第一,便是三歸戒。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出,三歸戒,自太上設教,只要是入道門,不論教派,都要遵從這個儀軌。

在《衝虛經》當中,衝虛真人說,守道要先守心,心要守得住,就不會「心猿意馬」,意就不會亂。心意即關乎我們的內在,又關乎我們的外在——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與心意相關。很多宗教,對於如何治心,都有相當大量的論述,道門當中也是如此,雖然講性命雙修,但心性依舊是根本。從來沒有見過哪一位祖師是帶著各種私慾成就大羅金仙的。那麼心意內外要如何處置呢?衝虛真人說,要「端形願容,節躬斂己,動止以禮,進退有度」,這樣就可以做到身正,身正就可以「不令而行」,怠傲慵慢就可以不欺我們之身。

什麼叫度?怎麼才叫正?有什麼判斷標準?衡量的尺度,在道門,就叫做「戒「。三歸戒是最基本戒。歸依了道經師三寶,並不是儀軌當中,我簡單給神像磕個頭,給師父磕個頭那麼簡單,而是帶著相應的誓願,完全把我們的身、神、命,交給三寶,做到完全以三寶為依止。我們磕頭禮拜祖師、禮拜師父,這實際上是在強制我們放下我們貪嗔傲慢,是修行,而不是跟神仙、跟師父來做交易和交換。道門中真正傳承的禮拜,還是一種修行法門,需要明師來指點,這裡不展開。

通常來說,三歸依的後面,一般都會直接跟著發大願。發大願,這是在幹什麼?這也是在「治心「,讓我們放舍小我,去關照眾生。我們這一脈傳承要求弟子,入道必須發大願心。修道、成道,不是為了小我,而是為了眾生。大願怎麼發?你不會發,祖師在經法當中告訴你了。

比如:

《玄門日誦早課》曰:「志心歸依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志心歸依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志心歸依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玄門日誦晚課》曰:「志心歸依無上道寶,當願眾生,深明經藏,神通莫測;志心歸依無上經寶,當願眾生,超脫一切,住最上乘;志心歸依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太上授首,成大仙道。」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懺》當中曰:「志心歸依十方道寶,當願眾生,起心回向,一切信禮;志心歸依十方經寶,當願眾生,心開悟解,守持念誦;志心歸依十方師寶,當願眾生,普上法橋,無有障礙。」

步步都在治心,步步都在修行,就看大家能不能去行。

有很多人,雖說歸依經寶,但學經還在讀滑句,這樣就很難參悟經典當中的法理;再加上不能常親近師寶,不是沒時間,就是距離遠;還有的不願意供養布施,索性不來。正一派《道門科略》當中說像這樣的道民(弟子),會遭受妖橫破喪之災,愈加蒙昧。你想啊,自己不能明經,又沒有師寶給你解惑,你還怎麼往下修呢?當你在修行中,不能再往下走的時候,一定是你當下出了問題,要及時回看自身,一定是有哪裡做得不好,及時改正。

道、經、師三寶,對應著身、神、命,關聯著我們的身、心、口三業障的消除。我們去做到:信、受、奉、行,這四個字。堅定地相信祖師的教言,受持祖師的戒格,奉行祖師的經法,踐行經典的法理。這樣去做,才可以說是真道門弟子。

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三稱)

願大家智慧增長,元亨利貞。福生無量天尊。

本文作者 | 張靜依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出自學生記錄其言行的《傳習錄》,其中學生陸澄記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關於知與行的關係,王陽明強調過多次,學生們也覺得這種觀念很重要,也不止一次地加以記錄。
  • 【朗讀詩詞】漢樂府《十五從軍徵》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點上方綠標收聽唐詩宋詞朗讀者兩漢·佚名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始:才。歸:回家。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阿:語氣詞,沒有意思。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松柏(bǎi):松樹、柏樹。
  • 當時只道是尋常借句入詩之三
    七律·當時只道是尋常借句入詩之三李晶投懷收禮醉流觴,苦盡甘來我執章。末路全因貪色笑,當時只道是尋常。
  • 風是百病之始,秋天風大,老人和小孩如何防風
    風是百病之始這種說法最早見著於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醫將外界的致病因素分為風、寒、暑、溼、燥、熱(火)六種,稱為"六淫"。將風列為"六淫"之首,可見風在眾多外來致病因素中是首當其衝。為什麼說風是百病之始,從風的三個特徵可以說明。
  • {三命通會} 第一節:原造化之始
    (這句話需要記憶,是易學的經典)2、太極者兼理氣,象數之始也。由數論言之,可見渾淪未判之先,只一氣混合,杳冥昏昧而理未嘗不在其中,與道為一,是謂太極。(需要明白什麼是理?什麼是氣? 3、孰知太極之為理而與氣自不相離也哉。所謂太極者,乃陰陽動靜之本,體,不離於形氣而實無聲臭,不窮於變化而實有凖,則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 專升本 | 考綱課文解讀 《始得西山宴遊記》
    考綱課文解讀《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 美食不僅會引起古人思想之情,還令他們從中悟出治國之道
    放之已不活,烹煮費薪兢」,可見詩人對好友的深切懷念。另有《水丘於西湖得活鯨魚三尾見遺餘頃在襄城獲數尾時歐陽永叔方自幹德移滑臺留待其至且有詩後居京師蔡仲謀者亦有以贈乃思襄時所留復有詩於今三得三詠之矣》,《研臉懷永叔》等食臉懷友之作。《聽臉懷永叔》:「高河古穴深,下有蒼鱗姆。出水獰將飛,落刀細可織。香梗炊正滑,白酒美少力。但欠平生歡,共此中路食。」
  • 讀詩——詩詞入「技之門」易,入「道之門」難
    不恰當的原因是詩詞(我這裡討論的是詩詞,其實不僅限於詩詞)不單單是個「技」的問題,還關乎「道」,而且「道」的佔比還很大。所謂「技」,就是詩詞的一些規矩:平仄、對仗、押韻、粘對、拗救等格律問題;而「道」,狹義指鍊字、謀篇、用典這些「小學(所謂「小學」指的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分別研究字形、字音與字義。)」方面的積澱。廣義則涵蓋一個人的品德、個性與修為。
  • 悟真篇(絕句六十四首)以應六十四卦之數.(悟真篇之三)—(悟真篇之六)完結.
    二物總成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赤龍黑虎各西東,四象交加戊己中。復姤自茲能運用,金丹誰道不成功。悟真篇西山白虎性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認得喚來歸舍養,配將奼女作親情。奼女遊行自有方,前行須短後須長。歸來卻入黃婆舍,嫁個金翁作老郎。悟真篇縱識硃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閒。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通過多聞、多見而獲得「知」,孔子也不排斥,如孔子曾鼓勵學生「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只是將其界定為「知之次也」。更高一層意義上的「知」,如「知者樂」「知者利仁」,「學而知之」「格物致知」,此「知」是入德之門。
  • 之子于歸,宜室宜家
    其募日月之精華,融合水之柔媚,火之熱烈,鐵之剛毅,既有著「驚鴻照影」般的豔麗,又有著特立獨行的傲岸。桃花亦叫人想起女子,葛藟則可代男子,《詩經》「桃夭」和「樛木」分別是新郎新婦的頌婚詩。一個說:「樂只君子,福履將之。」一個說:「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即便後來以桃花喻女子者浩淼,總不及《詩經》意思好正。叫人讀了心生歡喜,又清正平和。
  •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子題有:「四聖諦總說」、「佛法八正道之正見與正思維」、「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唯一佛乘」、「由三乘菩提正見檢視應成派中觀的錯誤」…等,內容精彩,不可錯過!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 他依經立論,義歸於正,竟被人這樣說道
    《原道》之「道」為何渭?諸家所說不一,或主儒,或主道,或主佛,甚至三家合一的。本文認為,劉規所論乃儒家之道,天文地文皆是道之文的顯現,人文亦不例外,乃自然之道,人文的代表是儒家經典,突出儒家文以載道的內涵,他推崇的孔子之文,「至若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鋒啟而千裡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原道》)。在他看來,儒家之道最合自然之道。
  • 《弟子規》講義之「總序」、「入則孝」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譏稱,毀譽,苦樂,利衰紙上談儒 文明,文化 三、首孝弟:孝是儒家一切學問的根本之處。中華孝文化。 《孝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52章,憑良心,順天之道而為,不做任何傷害他人之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道就是天地、太陽系的源頭,又可稱為天下萬物之母。明白現象界、一切萬物都是由道所生化,就知道道為母、為源頭,現象界一切萬物、眾生,都是道之子。明白現象界一切萬物、包括你我他都是道之子,也就找到了天地父母,找到了生命的源頭。與天地父母合而為一,生命安心自在,自然與天地共存,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
  • 奇門預測三才之道
    因此,奇門成三式中發展最好的一門學問。奇門創始之初是用在軍事上的,主要是用來行軍打仗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古代人物有:三國時的諸葛亮、漢朝張良、明朝的劉伯溫等都是「奇門遁甲」高手,大家在史書上或是電視上可以看到他們安邦定國的豐功偉績!相信大家對以上這些人一定不會陌生的!奇門遁甲陣又叫八陣分八個門: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生門為生,死門為死。入其他各門,則又見八門,周而復始。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特別是這一句「有名,萬物之母」,對於創建一個新品牌的指導意義尤大。 可能很多人會說了,不就是給品牌取個名字嘛,這麼淺顯的道理還用你搬出老子這麼一位大人物來說嗎?
  • 第一章道及其有無雙玄
    其定位是「凡是可有以為則皆非道」而不是「道的不可為不可說」,這其中的界限不是為和說,而且是有以為與無以為。這一定位之要,既是全經展開之本,也是觀證自然萬物運動和學經解義習道之本。所以,開經解義務必首重,否則全經無定則無定解而浮動,而惑之難徹,惑之不得正見生。
  • 第一章 道及其有無雙玄
    其定位是「凡是可有以為則皆非道」而不是「道的不可為不可說」,這其中的界限不是為和說,而且是有以為與無以為。這一定位之要,既是全經展開之本,也是觀證自然萬物運動和學經解義習道之本。所以,開經解義務必首重,否則全經無定則無定解而浮動,而惑之難徹,惑之不得正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