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2021-02-19 健身的真諦

由正覺多位親教師輪番共同講述,述說三乘菩提異同之梗概,幫助學佛人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見,突破佛法修行的瓶頸跟困境,進而發心求佛菩提。子題有:「四聖諦總說」、「佛法八正道之正見與正思維」、「三乘菩提之不共道」、「唯一佛乘」、「由三乘菩提正見檢視應成派中觀的錯誤」…等,內容精彩,不可錯過!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佛弟子們於修學佛法一段時間後,漸漸會知道佛法有三乘菩提之分,那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然而,這三乘菩提到底有什麼內涵?有什麼實質的差異?很多人不懂,乃至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出現。譬如有人認為,只要瞭解四聖諦、八正道等法,就已經全面瞭解佛法了;或者有人錯將解脫道認為是成佛之道;或者有人將男女邪淫法,當作成佛之道,等等。不僅誤會大了,而且還誤導眾生,相將入火坑也,危害大矣。

  所以說,應該將三乘菩提的內涵加以說明,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瞭解三乘菩提的全貌;既然能夠瞭解三乘菩提全貌,就會清楚三乘菩提到底有沒有差異,就不會隨著錯悟大師說法而在修行走偏了,乃至有人走上與佛法完全無關的男女邪淫法中,再回頭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了。如果能夠了知三乘菩提的差異以後,就可以衡量自己屬於哪一種性人——是聲聞種性,是緣覺種性,還是菩薩種性;待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性之後,就會如實的去修行,去求證屬於自己的種性所應證的果德;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才不會被錯悟大師所誤導,乃至與三乘菩提完全背道而馳,越走越遠了。

  所謂的聲聞菩提,就是學人聽聞 佛的音聲之法教開示,悟了四聖諦等理,因而斷了見惑、思惑,死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說,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的須陀洹;薄貪瞋痴,成為二果的斯陀含;斷五下分結,成為三果的阿那含;斷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成為四果的阿羅漢以後,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了。

  由於聲聞人聽聞 佛的音聲開示,在蘊處界去作詳細觀行,覺悟蘊處界真實虛妄,因此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後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儘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在三界出現,這樣成就聲聞四果的菩提法,名為聲聞菩提。由此可知,聲聞是聽聞 佛的音聲法教,雖然斷了煩惱現行——見惑與思惑,但是沒有斷除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也不斷無始無明隨眠;由於畏懼未來受生之苦,也畏懼未來去受生時,因為自己無明現起,因而造下了惡業,再一次枉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於捨壽後,心得決定而終不改易,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不在三界現身意。

  然而,阿羅漢要入無餘涅槃之前會思惟: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以後,入無餘涅槃會不會是斷滅空?因為有這個疑存在,阿羅漢會請 佛開示。佛告訴阿羅漢們:四果的阿羅漢願意滅儘自己的蘊處界以後,還有無餘涅槃本際存在,不是捨壽以後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由於阿羅漢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己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所謂的緣覺菩提,是指緣覺專精思惟十因緣、十二因緣,了知自己的蘊處界、其他有情的蘊處界都是虛妄,將自己的見惑、思惑斷盡,於捨壽後如同聲聞一樣,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儘自己的蘊處界,不在三界現身意。由於緣覺是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證得蘊處界虛妄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名為緣覺菩提。雖然名為緣覺,但仍然出生於有佛的世界,依佛所說的法教十因緣、十二因緣詳細加以觀察,因而斷了三縛結而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成就四果的阿羅漢,本質仍然是聲聞人,聽聞佛的音聲開示而悟入緣覺菩提。

  既然緣覺是覺悟十因緣、十二因緣而成就緣覺菩提,因此,有必要將十因緣、十二因緣簡單加以說明。

  首先談十因緣。緣覺思惟十因緣最後一個法「老病死」,由這個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老病死」跟著出現了?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老病死」出生了?思惟的結果,因為有「生」的關係,使得「老病死」的現象出生了。接著以「生」為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一一經歷了「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因為有「名色」的關係,使得「六入」的現象出現了。接著再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名」與「色」出現了?又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名色」出生了?思惟的結果發現,因為有一個「識」存在,所以「名色」就出現了。

  接著 佛開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也就是說,「名色」到了這個「識」就必須退回來,不能再往前推溯超過那個「識」;緣於這個「識」才會有「名色」出現,緣於「名色」才會有順推回來的「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種種苦出現,所以五陰的大苦也就聚集起來了。緣覺對十因緣作整個逆推、順推,思惟的結果,知道有一個「識」存在,才會有「名色」等一切法出現;所以這個「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不能外於這個「識」而有一切法,這個「識」就是佛在《阿含經》所說的「入胎識」。

  接著緣覺以十因緣為基礎,再來觀察十二因緣。仍然是由最後一個法「老病死」為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什麼法沒有的緣故,使得「老病死」跟著消滅了?是因為什麼法消滅的緣故,使得「老病死」不再出現了?思惟的結果,因為「生」消滅了,「老病死」也跟著消滅了。接著以「生」為基礎,往上逆推,一一經歷了「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接著再思惟:什麼法沒有的緣故,使得「行」跟著滅了?是因為什麼法消滅的緣故,使得「行」不再出現了?思惟的結果知道,「無明」滅了「行」就滅了,「行」滅了識陰六識也就跟著滅了。一一順推回來經歷了「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也跟著消滅了,所以五陰所聚集的大苦也就消滅了。

  從十因緣推究的結果,知道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乃是「名色」等一切法出生的根本,這個「識」就是 佛在《阿含經》所說的「入胎識」;因為有這個入胎識,才會有五陰的出現,有了五陰的出現,就會有種種苦聚集而受苦了。接著以十因緣為基礎,再來觀察十二因緣,「無明」等十二法都是可滅之法,所以緣覺發現,將一切法滅盡以後,仍然還有入胎識存在,不是將自己蘊處界全部滅盡以後成為斷滅空。所以,緣覺如同聲聞人一樣,斷了三縛結成為初果,乃至斷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我消滅,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從上面分析可知:緣覺與聲聞都是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解脫於三界生死。也就是說,緣覺、聲聞二乘菩提乃是斷了我見、我執,對世間的法,包括了五陰世間以及器世間之所有的一切法,都沒有任何眷念;因此於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消滅,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使得自己不再於三界出生,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從這裡可以歸納三個重點:第一點,既然二乘人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可以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入胎識存在,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第二點,緣覺觀察十因緣,發現有個入胎識存在,不同於聲聞,聲聞聞佛語開示,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緣覺的智慧比聲聞好,這也是緣覺名為中乘、聲聞名為小乘之所由來。第三點,聲聞經由 佛的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可是祂在哪裡?不知道。緣覺雖然觀察十因緣知道有個入胎識,祂真實存在,不是不存在,可是祂在哪裡?如同聲聞人一樣,不知道。由此可以證明,二乘人根本不知道入胎識在哪裡。既然連祂在哪裡都不知道,還有可能實證嗎?可想而知,當然不可能有所實證。

  前面已說二乘菩提的內涵,接下來談佛菩提。菩薩的佛菩提與二乘菩提,有什麼樣同與不同,就是現在要探討的地方。

  所謂的佛菩提,乃是菩薩要經歷菩薩五十二階位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也就是說,菩薩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後,才能成就佛道的。然而菩薩要成就佛道,最基本就是要先明心見性,才能轉入內門修六度萬行,乃至於內門修十度萬行;如果沒有明心見性,終究只是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無法進入內門修六度萬行。所以,菩薩修學佛法所為何事?那就是要明心見性,如果沒有明心見性,學法無益。

  然而菩薩要明心見性,則先要經過十信位,對佛菩薩開示產生具足信心,這要經過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大劫,圓滿十信位以後,才能轉入十住位,修菩薩的六度。菩薩在初住位的發心住,開始行六度波羅蜜多第一度、布施;二住位的治地住,開始修六度的第二度、持戒;乃至六住的正心住,開始修第六度的般若。於六住位修集圓滿前,進行斷除五陰中無有真實常住不壞我的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證能取空與所取空,不再將意識我、色身我當作真實我,成就世間至高無上的法,也成就聲聞初果斷我見的功德,因而圓滿六住位,轉入七住位。在七住的不退住,開始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的次法,去培植所需要的福德、定力,以及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究生命實相到底在哪裡;於因緣成熟時明心真見道,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

  當菩薩於參禪明心時,可以現前觀察到三個重點:第一點,親眼看見自他有情自心如來真實存在。這個自心如來,也就是二乘人自己所無法親證的無餘涅槃本際、入胎識等等;因為這樣的緣故,菩薩發起了二乘人所沒有的法身德,這個法身德可以讓菩薩於三大無量數劫後成就佛道。第二點,當菩薩看見一切有情的入胎識時,發現祂本來就涅槃,沒有不涅槃的。既然菩薩當下就已經證涅槃,為什麼還要急著入涅槃呢?所以,菩薩不像二乘人急著要入涅槃,反而依照自己所親證自心如來的法身德,發起了二乘人所沒有的般若智慧的般若德;努力地修除自己的煩惱及所知障,努力的去圓滿自己的般若智慧,努力的去度化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第三點,菩薩明心了,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沒有真實不壞的我,非常虛妄,所以是空。如同《心經》所說的情形一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告訴大眾,當菩薩找到自心如來時,一者,依事相的立場來觀待,菩薩可以現前觀照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沒有不虛妄的。雖然菩薩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樣,將我見、我執斷除,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與二乘人同樣具備了解脫的功德;可是菩薩明心時,已經知道當下即是涅槃,何必急著入涅槃呢?所以,菩薩不以滅儘自己的蘊處界為己任,反而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無量生的蘊處界,繼續修學佛法,去圓滿三賢位菩薩應有的別相智、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乃至圓成佛地的一切種智。二者,菩薩依真心的實際理地來觀待,雖然蘊處界沒有真實我,可是一切有情的蘊處界莫不以自心如來為根本依,因此才會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有情蘊處界不斷的出生;如果將蘊處界攝歸於不生不滅的自心如來,一切有情的蘊處界也就不生不滅了;既然不生不滅,根本沒有所謂苦不苦厄的事情發生,所以就度了一切苦厄,不是嗎?

  從上面分析可知,菩薩明心了,發起了三種功德:

  第一、法身德,那就是菩薩親證二乘人所沒有親證的自心如來,這個自心如來真實存在,不是不存在。可以證明,聲聞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這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就是自心如來;以及緣覺透過十因緣觀察,自己了知「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入胎識,這個入胎識就是自心如來。既然二乘人連法身在哪裡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能夠知道法身還有哪些功德了。因此,菩薩的法身德,是二乘人所沒有的,是不共二乘的。

  第二是般若德,那就是菩薩親證自心如來以後,發起了總相的般若智慧。這樣的智慧並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二乘人連自心如來都無法親證,更不用說能夠知道菩薩親證自心如來後所發起的智慧了。如果有證悟的菩薩們聚集在一起討論自心如來的內容,他們可以用很多的層面來描述自心如來的功德;可是對二乘人以及凡夫而言,他們都無法了知,乃至覺得他們的說法前後顛倒。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描述菩薩的智慧真的不可思議。

  古時候,龐蘊居士一家有三口,都是證悟明心的人。有一天,龐蘊居士脫口而出:「明心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很難!很難!」龐婆,也就是龐蘊居士的同修,在旁邊聽了說:「很容易!很容易!」龐蘊居士的女兒靈照聽了說:「不難也不易!」如果是一般凡夫在旁邊聽了,一定會說龐蘊居士一家三口都瘋了。如果是二乘人,他們心裡很清楚知道,這已經超過他們的境界,所以不敢隨便回答;因為他們知道,一旦答錯了菩薩就會藉機說法,所說的法卻是連二乘人也無法回答,只能口掛壁上,緘默以對,乖乖地聽菩薩說法了。所以才會說,菩薩所發起的智慧,是不共二乘的。

  第三是解脫德,二乘人有解脫三界的功德,菩薩同樣也有這樣的功德,可以解脫於三界,所以說解脫德是共三乘的。雖然三乘同有解脫德,可是菩薩與二乘的解脫德,還是有些微差異;二乘人是滅儘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現身意;菩薩卻是故意留惑潤生,也就是菩薩故意留一分思惑,去投胎,去取得未來的蘊處界,繼續修學佛法,繼續去圓滿菩薩在佛菩提道上應有的智慧、福德以及定力,以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所以說,三乘菩提的共道就是解脫道。

  最後作個總結:三乘有共道與不共道,共道的部分是三乘同有解脫德,可以解脫於三界的生死;不共道的部分是菩薩有法身德、般若德,二乘人沒有法身德、般若德,是二乘人所沒有的,所以是不共二乘的,這也是三乘菩提的最大分野。

  由於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恭錄自《三乘菩提概說》第081集

相關焦點

  • 三乘菩提與三士道_不應以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二)
    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三乘菩提與三士道〉第二集,這個題目有個子題叫作「兼談『以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的過失』」。上一集之中說到宗喀巴在否定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之前提下,建立了他自己的「三士道」,而妄想以之來取代五乘佛法、三乘菩提。這會有什麼過失呢?
  • 意根與修學解脫道的關係
    解脫道,所謂解脫到底要解脫什麼?解脫就是相對於束縛,也就是說你被束縛住了;如果你沒有被綁住,哪來的解脫?
  • 二乘解脫道之兩種涅槃(上)
    由正覺多位親教師輪番共同講述,述說三乘菩提異同之梗概,幫助學佛人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見,突破佛法修行的瓶頸跟困境,進而發心求佛菩提。
  • 法海寶藏五28-三士道/菩薩(菩提薩埵/十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
    三士道    五道可以全部歸納到三士道中,小乘五道屬於三士道裡面的中士道。大乘五道屬於上士道。三士道又分共與不共的道。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小乘共同的道,因為大小乘都要修下士道和中士道。上士道是不共同的道,因為上士道僅僅是大乘修行者要修的道。    中士道主要修的是出離心和戒定慧。出離心和戒定慧大小乘都會修,是大小乘共同的法門。下士道修的是人生無常、皈依心、因果,也是大小乘共同的法門。
  • 成立究竟一佛乘觀
    成立究竟一佛乘觀:有能知成立究竟一乘之言教者,若據經時,《妙法蓮華經》卷3:「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
  •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
    答:為隨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別,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問:金剛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義云何?答: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恆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講法華05:其實修行沒有那麼多的複雜,什麼三乘的果位,其實就是成佛之道.這些是佛陀在成佛之道過程當中設立了三個休息站,如此而已
    你修的是人天乘,你修的是二乘的空性,你修的是菩薩道,都沒關係。也就是說,如果沒學《法華經》,成佛之道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三階段。我們一般可能就是先修人天乘,然後在人天果報裡面享受一下人世間的榮華富貴;來覺得不對了,這個富貴有過失,開始發出離心,修空性,從安樂道到解脫道;最後再慢慢慢慢到菩薩道。所以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如果你不學《法華經》,成佛之道對你來說是三個階段。
  • 菩提是什麼意思?菩提的由來是什麼?
    菩提是梵語(bodh)的音譯,意譯是覺、智。廣義而言,菩提就是斷絕煩惱,因此,佛、緣覺、聲聞在各自境界上所證得的覺智都可以稱為菩提。而在這三種菩提中,佛的菩提是最圓滿最究竟的,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
  • 圓瑛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一)
    具足一種(具三字),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題明是單法立題。以菩提心,是性法;乃眾生自性本具之法。勸發二字,是修法。既經勸發,必依菩提心,而起菩提行,修諸行門,求證菩提之道。題中明文無有人喻字面,故曰明是單法立題。若以義推,實含人法能所。既有所勸發菩提心之法,必有能勸發菩提心之人。若無其人,誰為勸發?
  • 智瀚法師講《維摩詰經》:什麼是輪迴解脫之道?
    《維摩詰經》也稱《維摩詰不思議經》、《不可思議解脫經》,是維摩詰生病時,佛弟子前至探望的交談內容,在佛教歷史上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什麼是輪迴解脫之道?怎樣能歸淨土解脫生死輪迴?智瀚法師依據《維摩詰經》經典原文為大家闡述道:「一是要善發三心,即直心、深心、回向心;二是要發四量心、菩提心和做好六度四攝,三是要按次遞修三十七道品,四是依十善業道攝心學修。
  • 《頓悟入道要門論》
    答:為隨事方便,假立二名,本體是一,無二無別,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問:《金剛經》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義云何?答:般若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可說;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恆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學佛三要》:​一、信願.慈悲.智慧
    「統攝一切學佛法門而會歸一道」的三大綱要──學佛三要 ... 4 (二)別詳「學佛三要的『內容』」 .... 4 1.總說「一切依三要而學;一切修學,為了圓成此三德」.. 42.別詳 ....  5 (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願)──信願 5 (2)大悲為上首(大悲心)──慈悲 ....5
  • 《頓悟入道要門論》-(2)原文和白話文 - 上卷(一) 附:慧律法師視頻講解
    《頓悟入道要門論》為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禪師所作,分為上下兩卷,以對話形式闡明修行解脫之道。
  •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困惑」之外沒有解脫
    經過觀察後,他發現了父母開關燈的行為,發現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又遇到了另一個新問題,他太矮小,根本碰觸不到開關。每次經過開關位置的時候,他都會嘗試伸手碰觸一下,但還是差一點點夠不到。人為什麼尋求解脫呢?因為有痛苦,如果沒有痛苦,還需要解脫嗎?解脫從來離不開痛苦,如果一個人承受著痛苦,卻拼命在外面尋找解脫的方式,那麼,如何能夠真正解脫呢?肚子餓了要吃飯,吃飯就是解脫的方式,如果肚子餓了,一味喊著難受,喊著不想肚子餓,這樣肯定解決不了肚子餓的問題。
  • 《童蒙止觀》四曰小止觀 實大部之梗概 入道之樞機 021 視頻
    【入道之樞機】此句意為《童蒙止觀》中所介紹的修行方法,就是證入無上道法的關鍵所在。入:是證入。道:指到達目的地的通路。《俱舍論》卷二十五中說「道」是通往涅槃(菩提)之路,為求涅槃果之所依。準此,道是達成佛教終極目的的修行法則。
  • 掌中解脫有聲書(7)
    在這些教授中,有的時候甚至連三寶都沒有明確提及,更不要說有生起「三主要道」體驗的方法了。正如一切江河的源頭應該出自雪山一樣,正法的源頭也必須出自大師佛陀。如果師長有時間並且知道如何詳細解說的話,應該從大師佛陀開始,講解「道次第」所有傳承師長的傳記,亦即師長們如何依此道獲得果位的情況。由於傳承師長數量太多、內容又很長,所以現在沒有時間詳談,在此我只能簡單地介紹一下。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本文題目的略為解說
    於別題中先講發菩提心四字,分為三個層次來講: 一、菩提:菩提是印度話,譯來中國,有舊譯與新譯的不同。唐朝以前的舊譯,翻之為道;唐朝以後的新譯,譯名為覺。比較來講,以諸佛聖者所體會的妙理及所成就的智德說,把菩提譯為道,未嘗不可,不過新譯為覺,更為恰當而已。覺與覺悟的悟字,意義是差不多的,覺即是悟,悟即是覺,不過,通常總聯結在一起稱為覺悟。
  • 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
    佛教修行法門總說有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細說則有八萬四千法門之眾,這是釋迦牟尼佛為因應眾生根機,宣說的種種方便行法。好比一個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藥也就不一樣。同樣的藥用在甲身上會藥到病除,用到乙身上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次第而設五乘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