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

2020-12-14 另一隻眼閱紅塵
玄奘法師塔

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

佛教修行法門總說有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細說則有八萬四千法門之眾,這是釋迦牟尼佛為因應眾生根機,宣說的種種方便行法。好比一個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藥也就不一樣。同樣的藥用在甲身上會藥到病除,用到乙身上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次第而設五乘教法。乘是車船之意,謂依此教法可以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人乘: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想保住人身不落入三惡道中,就要以三皈五戒為乘,才能脫離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四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佛(三世諸佛)、法(佛所說的一切法)、僧(佛法的傳播者),這是皈依事相三寶。還有皈依實相三寶,何謂實相三寶?自性念念覺而不迷是自性佛,自性具足正聞正見,是自性法,自性清淨無染,是自性僧;如是事相、實相三寶具足,方為真正皈依。因為三寶功德殊勝無比,勝過一切世間珍寶,它能運載眾生超越無邊的生死苦海,遠離一切的怖畏,解脫一切的憂悲苦惱所以被稱為「寶」。皈依三寶並嚴守五戒是人乘修行的終極目標,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三皈持五戒是眾生來世繼續獲得人身的保障,是五乘教法的根基。

窺基法師塔

天乘:在人乘的基礎上進而受持十善業戒,以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超越四洲(欲界)而達天界(色界、無色界天)。十善業戒以身口意三業為修行重點,身業修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修持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業修持不貪、不嗔、不邪見三業,合稱十善業道。同時修持禪定,即色界天的四種禪定和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合稱四禪八定法。

聲聞乘:以四諦十二行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有餘涅槃而成阿羅漢。四聖諦指苦、集、滅、道。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是四種宇宙人生真實不虛的實相,只有聖者才能深切體悟而決定無疑。聲聞乘出有佛世,聞說宣說四諦妙理依三十七道品次第修行,斷見思二惑而證果。因視三界如火宅,急求逃離,但求自保,不想利他,因此被看作是「自了漢」。

緣覺乘:以順逆觀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檗而成闢支佛。闢支是緣意,佛是覺意,因此得名。世間一切法皆為緣起,緣起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說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因果關係,都是從因緣而起的。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本。緣覺乘出無佛世,觀飛花落葉而悟生死無常之理,因而修十二因緣法,破微細(枝末)無明,斷三世兩重因果而證果。緣覺乘度生同樣重視因緣,要對機說法。你來請教他會在定中先觀察彼此是否因緣具足,若是有緣則度,無緣則去。

菩薩乘:以四攝六度萬行為乘,運載眾生,超三界越三乘之境至無上正等正覺到達涅槃彼岸。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不但自己覺悟,更能利益一切眾生,如地藏王菩薩所立弘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眾生無盡,所以菩薩悲願也無窮盡。

北京靈光寺

人天二乘,重在積集世間福報的增上心,以追求現世樂、後世樂為究竟,是五乘的初階,是五乘共修的世間法;聲聞、緣覺乘重於出世解脫的出離心,以涅槃解脫樂為最終目的;菩薩乘重在利他濟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樂為修行的極致,而四攝、六度萬行是菩薩慈悲利他濟世的具體踐行。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三乘教法?
    菩薩乘就是發心「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聖者修行的道路,菩薩們修行的具體方法是「六波羅蜜」。大菩薩既懂的「空」,又懂得「非空」,同時擺脫了「我執」和「法執」。這三種教法是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而提出的。世尊在《法華經》中又提出,「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 佛教所說的「三乘」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所說的「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眾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種法門。(一)就眾生根機之鈍、中、利,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1、聲聞乘,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稱聲聞。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此四諦為乘。2、緣覺乘,又作闢支佛乘、獨覺乘。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稱緣覺。始觀無明乃至老死,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由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乃以此十二因緣為乘。3、菩薩乘,又作大乘、佛乘、如來乘。
  • 佛教:學佛人身邊有「三寶」,佛寶的含義,你知道是什麼嗎?
    雖然我們時常去寺院裡燒香拜佛,或者也喜歡和朋友喝著茶高談闊論一些佛法內容,但是可能對佛法裡最基本的一些詞彙理解上都還是會有缺憾和迷亂。在學佛時,好多佛教專業名詞曾經無數次在嘴巴上掛著或在耳朵邊遛著 ,但就是不知道其中內藏的深邃意義,作為佛弟子,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專有名詞也記不住,學了也毫無用處。如果僅僅知道一些簡單的皈依等意思,而佛教最甚深的教義卻一竅不通的話,也不一定能配得上佛教徒的名稱。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是佛寶的含義。三寶是佛門裡講的皈依對境,而佛寶是三寶之一。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
    在大乘看來,小乘佛教是「在小道行進的車輛」,是佛陀為小根器之人所說的教法。小乘佛教在教義和實踐上較多地保持了早期佛教的特點,在理論上,小乘佛教主張「我空法有」,即否認實有的我體,但不否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對佛陀,認為佛陀是歷史性人物,他所達到的解脫境界,是一般世俗之人所不能達到的。
  • 佛教經典解讀:《觀經四帖疏》中的「五乘不測其邊」是什麼意思?
    「五乘不測其邊」,什麼是「五乘」呢?大家了解佛法知識的都知道,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乘,這樣講到的,就是說不管你是人天乘來講,是一般的凡夫,三界內輪迴的眾生,聲聞緣覺算是跳出三界外了,但是還沒有成佛的這一段路程,菩薩已經越來越近了,但是他的修行更加的,可以說是更加的艱辛跋涉。
  • 密宗將佛教歸劃為一道、二教、四乘、四心,密乘是實相的最高認識
    一行站在密教的立場上對當時各家各派的教法進行判別比較,樹立了密宗特殊的地位。一行的判教大致可以總結為,一道、二教、四乘,四心判教。一行首先以一道來統領各家各宗,認為不管哪種教法,歸根結底都是佛法的內容,並不脫離佛之所說。只要是佛法,就都是通往解脫之路。所有的佛法都是大毗盧遮那佛所說。
  • 佛教:什麼是佛教?
    凡學佛的人,首先就要懂得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教?所謂佛教,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佛陀的教法。佛即佛陀,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教即教學的方法或教導;所以,佛教指的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導,又或者是覺悟者的教導等。
  • 佛教:開光、燒香、供燈,都有什麼含義?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它是一種教育,而不是迷信。每一種形式的背後,都有它表達的意義,但如果你不懂其中的道理,而是盲目地去相信,去崇拜,就變成迷信了。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些佛教常識,關於開光、燒香、供燈的含義,希望大家能正信佛教,而不是把佛教當成迷信。
  • 佛教:去寺廟「開光」,有什麼含義?
    很多朋友應該都有過這樣的一個經歷,就是拿著自己的貼身之物,像佛珠、玉佩之類的,去寺廟開光。然後覺得開過光的東西,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平安帶來福氣的。 「開光」,大概是普通人最為熟知的一種佛教儀式,但你知道到底什麼是「開光」嗎?為何要「開光」呢?「開光」究竟有什麼含義呢?
  • 會議|菩提道果:薩迦派文本、教法與歷史
    實際上,夏魯、覺囊、格魯,甚至噶舉派的早期著名上師等,都曾是薩迦派的弟子,例如一世班禪喇嘛克珠傑、他空見的創始人朵波巴、帕莫竹巴的開創者多結傑波等,都曾與薩迦派有過十分緊密的聯繫,可見道果法在藏傳佛教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實際上,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形成是相對晚期的事情,而最早更需要重視的是幾個教法的傳承,如道果法、大圓滿、大手印等。
  •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但由於因緣果報的關係,所以現前的生命形態各有不同。而佛陀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
  • 詳說佛教的「皈依」含義
    佛陀在生死輪迴,還沒覺悟的時候,所做之一切都是為了眾生;佛陀無量劫努力不懈,修種種的難行、苦行都是為了度化眾生;佛陀修行圓滿,證得涅槃,不辭勞苦的為眾生闡釋佛法,把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能解脫生死,故佛陀對我們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偉大的聖者,我們應該報答他的恩典。所以我們應該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禮拜佛陀。禮拜佛陀並不是向他祈求什麼,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 賢首宗的五教十宗判教法
    五教是依所詮法義的淺深,把佛一代所說教相分為五類。如《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說:「就法分教,教類有五。」
  • 「天」在佛教裡面實際的含義是什麼?幾乎沒人真懂!
    天當中有二十八重天,二十八重天用印度教的話來說,在傳統上來講,是有二十八種不同福氣的、不同能力的、不同神通的人。比如說我們現在一個學校一個年級分多少個班,什麼好一點的班,差一點的班,很多班。好的跟好學生,差的跟差學生,有二十八重天之多,這是印度教。佛教佛陀說法是借鑑運用了當時的很多觀念,但是他大大地改造。
  • 深入剖析:從本質對比本教與佛教
    對於皈依,本教與藏傳佛教所講的都是一致的,除了之前所說的外皈依,本教也次第講授了內皈依、密皈依和極密皈依的教法:除佛法外別無任何外道教法會有如此的皈依!換句話說,如果連皈依佛法僧三寶都不是佛教,那就連佛教這個詞都不用提及了。終極鑑別:判定一個教法是不是佛法的根本,佛陀早就給出了具體的標準,也就是印證是否為佛法的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是世界上二支不同的大乘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承襲印度大乘佛教初期的顯乘教法(般若乘),而藏傳佛教則更多接受了印度大乘佛教晚期的傳統,即以密乘佛教(金剛乘)為主要特色。漢、藏佛教於歷史上曾有過很深的關聯,互相間有過很多的交流和影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至今依然擁有不少明顯的共性。
  • 金剛乘中一切的技巧均有賴於上師的加持丨大手印教言 20
    因為佛陀的開示及教法,具足種種不同的層次,雖然他們的本質精義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引導眾生成佛,但其中不同的層次,有的是針對初學者,有一些是談到相對層次的教法,有一些是絕對層次的教法,在方法上針對不同的眾生給予不同的教法,因此為了要了解這些教法,重要的是要有老師的指導。
  • 佛教:「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學佛必讀的五部經,你讀過嗎?
    相信幾乎每位學佛人,都聽過這兩句佛偈,乃至有的善男信女初學佛時,發心勇猛,誓願通讀三藏。然而,三藏十二分教,可謂浩如煙海,加之佛經翻譯多在唐宋及兩朝之前,現代人讀古文,著實不容易理解。那麼,是不是說今人就與三藏無緣了呢?其實不然。一者,祖師大德對經藏多有註解,譬如淨宗印祖有《文鈔》傳世,稱其為「小三藏」亦不為過。能通讀祖師的著作,也能基本把握三藏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