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五乘教法都有什麼含義?
佛教修行法門總說有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細說則有八萬四千法門之眾,這是釋迦牟尼佛為因應眾生根機,宣說的種種方便行法。好比一個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藥也就不一樣。同樣的藥用在甲身上會藥到病除,用到乙身上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次第而設五乘教法。乘是車船之意,謂依此教法可以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人乘: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想保住人身不落入三惡道中,就要以三皈五戒為乘,才能脫離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四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佛(三世諸佛)、法(佛所說的一切法)、僧(佛法的傳播者),這是皈依事相三寶。還有皈依實相三寶,何謂實相三寶?自性念念覺而不迷是自性佛,自性具足正聞正見,是自性法,自性清淨無染,是自性僧;如是事相、實相三寶具足,方為真正皈依。因為三寶功德殊勝無比,勝過一切世間珍寶,它能運載眾生超越無邊的生死苦海,遠離一切的怖畏,解脫一切的憂悲苦惱所以被稱為「寶」。皈依三寶並嚴守五戒是人乘修行的終極目標,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三皈持五戒是眾生來世繼續獲得人身的保障,是五乘教法的根基。
天乘:在人乘的基礎上進而受持十善業戒,以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超越四洲(欲界)而達天界(色界、無色界天)。十善業戒以身口意三業為修行重點,身業修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修持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業修持不貪、不嗔、不邪見三業,合稱十善業道。同時修持禪定,即色界天的四種禪定和無色界天的四無色定,合稱四禪八定法。
聲聞乘:以四諦十二行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有餘涅槃而成阿羅漢。四聖諦指苦、集、滅、道。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是四種宇宙人生真實不虛的實相,只有聖者才能深切體悟而決定無疑。聲聞乘出有佛世,聞說宣說四諦妙理依三十七道品次第修行,斷見思二惑而證果。因視三界如火宅,急求逃離,但求自保,不想利他,因此被看作是「自了漢」。
緣覺乘:以順逆觀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檗而成闢支佛。闢支是緣意,佛是覺意,因此得名。世間一切法皆為緣起,緣起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說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因果關係,都是從因緣而起的。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本。緣覺乘出無佛世,觀飛花落葉而悟生死無常之理,因而修十二因緣法,破微細(枝末)無明,斷三世兩重因果而證果。緣覺乘度生同樣重視因緣,要對機說法。你來請教他會在定中先觀察彼此是否因緣具足,若是有緣則度,無緣則去。
菩薩乘:以四攝六度萬行為乘,運載眾生,超三界越三乘之境至無上正等正覺到達涅槃彼岸。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不但自己覺悟,更能利益一切眾生,如地藏王菩薩所立弘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眾生無盡,所以菩薩悲願也無窮盡。
人天二乘,重在積集世間福報的增上心,以追求現世樂、後世樂為究竟,是五乘的初階,是五乘共修的世間法;聲聞、緣覺乘重於出世解脫的出離心,以涅槃解脫樂為最終目的;菩薩乘重在利他濟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樂為修行的極致,而四攝、六度萬行是菩薩慈悲利他濟世的具體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