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困惑」之外沒有解脫

2020-12-25 東方慧講堂

不管一個人處於什麼樣的年齡,社會地位,學識程度如何,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困惑」是什麼呢?大多人習慣將它理解為阻礙,麻煩,痛苦和煩惱的包袱。

困惑有很多種,比如,工作不順心,想換一份新工作,又擔心新工作還不如原有的工作滿意,該進?該退?這是困惑。感情陷入了雞肋,想提出分開,又擔心分開後悔,該放棄?該繼續?這是困惑。遇到一件需要決斷的事,卻又不知道如何決斷正確,猶豫不決,這是困惑。

「困惑」給人一種瘙癢難耐的感覺,就像忘記了某個重要的東西,又隱約記得在某個地方,卻怎樣都找不到。拼命想記起具體位置,又怎樣都記不清楚,想暫時停止思考這件事,卻擺脫不了這種念想。

瘙癢難耐的滋味遠比痛苦更折磨人,因為痛苦是你了解到結果,哪怕這個結果是糟糕的,至少不用再心存幻想,為最終答案憂慮。困惑最折磨人的地方,不是讓人感到無望,而是你不知道困惑後面會怎樣,因為不明朗,內心就難免充滿好的期待,在充滿好的期待下,又恐懼期待落空,最終換來更大的失望。

面對進退兩難,求之不得的困惑中,我們都容易產生一個強烈念頭,期望眼前這件事趕快結束,無論結果如何,自己都願意接受。比如,面對進退兩難的工作困惑,我們心裡想著不管是去,還是留,最好有人能推自己一把,或者直接告訴自己如何選擇。面對雞肋般的感情,我們心裡想著不管是分手,還是繼續,趕快有個結果。

「困惑」像一個無法打開的死結,當你用盡所有力氣,在困惑中掙扎到筋疲力盡時,就會本能想選擇放棄,或者逃避面對眼前這個難以解決的麻煩。困惑會讓人陷入焦慮不安,軟弱無力,你會期望有人將自己從折磨人的處境中拯救出來,你會渴望某一種方式,可以消除記憶,從此不用再面對這種讓人感到窒息的處境。

誰能拯救「困惑」中的我們呢?什麼方式又能拯救「困惑」中的我們呢?面對進退兩難的工作,如果有人跟你說,你應該放棄老工作,嘗試到新的環境,這樣才能充滿激情動力,給自己更大的上升空間,你可能會心動,認為這樣的建議非常有道理。

當你準備義無反顧放棄老工作時,又有另一個人忠告你,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你已經付出這麼多努力,雖然目前上升空間不大,卻非常穩定,如果選擇新的環境,看似機會很多,實際情況也未必有想像的樂觀,說不定更糟糕,這樣的建議聽起來同樣有道理。

第一人提出的建議有道理,第二個人提出的建議同樣有道理,道理既然都沒有錯,為什麼不能拯救陷入困惑中的我們呢?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做好面對困惑的準備,表面看我們渴望被拯救,渴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實際只是在逃避面對眼前的煩惱。

我們很容易將問題和方式看成兩種水火不容的力量,問題是讓人痛苦煎熬的,方式自然是讓人輕鬆解脫的。這恰恰是很多陷入困惑中的人,無法擺脫困惑的原因所在。

方式從哪裡來呢?為什麼會有方式呢?有個孩子對燈的忽明忽暗現象產生了興趣,興趣也是他的困惑,他弄不明白是什麼力量讓燈亮了起來,又是什麼讓燈熄滅了。經過觀察後,他發現了父母開關燈的行為,發現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又遇到了另一個新問題,他太矮小,根本碰觸不到開關。

每次經過開關位置的時候,他都會嘗試伸手碰觸一下,但還是差一點點夠不到。直到有次他拿著一根塑料棒在玩耍,無意間塑料棒碰觸到了控制開關,燈突然亮了起來,他像發現了新世界一般驚奇,又嘗試用塑料棒碰觸控制開關,燈又熄滅了,這樣他就解決了心中長久以來的困惑。

誰幫了他呢?是他手中的塑料棒嗎?並不是,應該說是他幫助了自己,他並沒有因為困惑感到痛苦,或者逃避面對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只是在不斷為解決困惑做新的思考和準備,直到問題迎刃而解為此,即使沒有塑料棒無意間幫助了他,他也會尋求到其他方式,方式本身從來不是重要的,因為他從沒有離開過面對問題,方式也會從問題中衍生出來。

在進退兩難的工作選擇中,真正的困惑是什麼呢?是選擇新工作,還是留在老工作崗位呢?困惑不在工作本身,而是根本沒有做好選擇的準備,所謂的困惑,其實是不願意面對選擇時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內心根本沒有做好跨出一步的準備,沒有做好承擔選擇的準備,又如何能夠不困惑呢?

在面對放棄和繼續的感情選擇中,真正的困惑是什麼呢?不在於放棄和繼續的選擇,而是擔心放棄了後悔,繼續又不甘心,內心從沒有真正考慮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才是最大的阻礙。

人為什麼尋求解脫呢?因為有痛苦,如果沒有痛苦,還需要解脫嗎?解脫從來離不開痛苦,如果一個人承受著痛苦,卻拼命在外面尋找解脫的方式,那麼,如何能夠真正解脫呢?

肚子餓了要吃飯,吃飯就是解脫的方式,如果肚子餓了,一味喊著難受,喊著不想肚子餓,這樣肯定解決不了肚子餓的問題。我們所經受的各種困惑,痛苦,其實都是一種人生的考驗,你解脫不了,自然還有阻礙你解脫不了的原因,如果沒有找到解脫不了的原因,沒有正視所承受的煎熬,一心想著趕快獲得輕鬆快樂,那麼,這些經歷就像消化不良的食物,一直會鬱結在你的胃部,折磨著你。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很多人把眾生和菩提看成兩種截然不同的人,認為眾生便是眾生,菩提便是菩提,這就是執迷不悟,煩惱時是眾生,解悟時便是菩提,眾生既是菩提,煩惱也是解悟,原本一體,哪有分別呢?

譬如,好人和壞人,兩者首先都是人,一個人有了惡念,做了惡事,便成為我們嘴裡所說的壞人;如若這個心存惡念的人,一念向善,悔悟當初的過錯,從此他成了我們嘴裡的善人,善人,惡人只是一念之差,卻沒有人的分別。

凡是求解脫,卻求而不得者,大抵都是在痛苦以外需求,煩惱以外尋求,卻從沒有明白解脫和痛苦的因果,困惑和悟解的因果。倘若能在某一刻明白了痛苦即為解脫之法,困惑即為悟解之法的道理,不遠離痛苦,不逃避困惑,方式便會從本心的智慧衍生出來,自解,自渡。

相關焦點

  • 煩惱即菩提
    如果我們煩惱痛苦了,就說明我們的心,絕對不在菩提心了,已經遠離了,如果修菩提心的佛子,一定要有覺悟提醒自己要注意了!說明我們的修行偏離菩提心了!我想告訴您一個什麼秘密呢?就是關鍵在覺知和轉換,有覺知才有轉換,因為我們一生都在一個又一個煩惱中,煩惱不會停止,也不會消滅,因為它本身就是我們心的本體的重要元素,是心存在的一部分,就看我們會不會轉,沒有煩惱,哪來的菩提?
  • 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菩提即煩惱」? 對於「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麼深奧的問題,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菠羅是一種水果,當菠羅才摘下來,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只要你咬一口,「哎喲!好酸喔」!但是,經過了和風的吹拂、太陽的照射之後,你再去吃它,「哎喲!好甜喔」!菠羅怎麼一下子從酸變甜了呢?這甜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酸來的。因此,甜和酸並不是兩個東西,而是同一個。
  •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由此可知,聲聞是聽聞 佛的音聲法教,雖然斷了煩惱現行——見惑與思惑,但是沒有斷除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也不斷無始無明隨眠;由於畏懼未來受生之苦,也畏懼未來去受生時,因為自己無明現起,因而造下了惡業,再一次枉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於捨壽後,心得決定而終不改易,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不在三界現身意。
  •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詩人想超越三界,跳出三界之外,擺脫一切紛擾。可殘酷的現實實在是太無情了,詩人認識到天高難問,參禪禮佛,無法使蒼天幫助自己獲得解脫。詩人既然遁入空門,寄希望獲得徹底的解脫。詩人參禪禮佛,自然想到創立頓悟學說的六祖慧能。詩人所處之地,與六祖的傳法之地近在咫尺的距離。
  • 如何才能體悟「煩惱即菩提」裡的「菩提」?
    請問:佛法講「煩惱即菩提」,有煩惱不要怕,要在煩惱當中去體悟菩提,請問要如何才能體悟這個菩提呢?智隨法師答:「煩惱即菩提」,那要問自己還有沒有煩惱。「煩惱即菩提」是佛教裡面一個重要的概念,一般都講「斷煩惱,證菩提」,還有人從更高的層面來講,說煩惱本身就是菩提。煩惱如果是菩提的話你就不會有煩惱了,現在就要問問,我們有沒有煩惱?如果你有煩惱就說明你沒有把煩惱轉成菩提,這是需要有一個智慧的轉化。如果修行高,有智慧的人,就可以直接轉煩惱成菩提了,煩惱本來就是菩提。
  • 意根與修學解脫道的關係
    解脫道,所謂解脫到底要解脫什麼?解脫就是相對於束縛,也就是說你被束縛住了;如果你沒有被綁住,哪來的解脫?
  • 佛教之中,所尋求的「解脫」,其實可分為4個層次
    佛像—、解脫煩惱,在佛教中,所謂的煩惱就是菩提,就是世俗之中的前塵往事、衣食住行、生老病痛等,就像《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唱的那樣:什麼都忘不了。佛像二、解脫執著,執著在佛教中也稱為著相,執於幻相。因為「本我」沒有生死,永恆存在,就如同《心經》上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之所說有生死,是因為還沒有悟見本心。一旦悟見本心,就無所謂生死了,也就是解脫生死了。
  • 解脫煩惱困擾,達到真正的聽聞解脫
    心跟身不平衡,這裡講的心是知見、因為眾生煩惱執著是妄心,這個知見跟他的身見(生活環境)是不平衡的,他的知見往這邊扭、他身體的感覺要往那邊扭,他在撕扯自己脆弱的心靈,撕扯拉鋸兩邊都在使勁兒、結果兩邊越來越不平衡註定了他要崩潰;這時候改變環境是不行的、徒勞而無益,從心裡改變、看清楚「我心裡想的是什麼」、要面對自己的知見(對眾生來說是知見),想幹什麼一定要看清楚、然後想辦法把條件平衡馬上心裡就平衡了,這個煩惱立即就解脫了
  • 為何說真修,需要在煩惱中悟?解讀煩惱即菩提的真義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經裡經常提到「菩提」二字,如「菩提」老祖、煩惱即「菩提」等,都有提到「菩提」這個概念,甚至佛祖釋迦牟尼也是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的。佛像佛經中常提到煩惱即「菩提」,其實強調的是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來說的。是指修正到一定境界之後所得的感悟。
  • 為何說「煩惱即菩提」?想要得道,沒那麼簡單!
    從此走上了解脫之路,依教奉行、自覺覺他。皈依後也是為了不再造新秧。皈依就意味著學佛的開始,學佛才能夠成佛。學佛就是向佛學習,學佛的心態,佛的心量。有了佛的心量,心態,就敢把自己的身口意布施給眾生了。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普渡眾生」。更是為了回到自己的生命本源,為了尋找真心自性。
  •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
    而不生不滅法呢?菩薩們或許還記得,我們在上個單元曾經提到過,六祖依《金剛經》而開悟,開悟的時候他說,他所悟的就是這一個如來藏。前善、中善、後善之所以前善、中善、後善,因為吾道一以貫之,佛法裡面的道、佛法裡面的宗,就是只有這個真心這個一宗--涅盤如來藏心宗。所以三乘菩提各有它的涅盤要實證,而不管是「五陰十八界,涅盤如來藏。」,正覺總持咒第二句所說的涅盤;四種涅盤,沒有一個涅盤是可以離開如來藏而有這樣子的文字、語言戲論施設的。這是讓菩薩們應該要先了解的。
  • 每一個煩惱都是未被轉化的生命智慧,佛說,煩惱放下成菩提
    01 煩惱放下成菩提,心情轉念即晴天說起煩惱大家都有,事不可控,所以才煩惱。如果煩惱能解決問題,那可以繼續;如果煩惱不能解決問題,那煩惱就是愚蠢,逃避就是無能。其實解決煩惱沒那麼複雜,很簡單,我們可以把它化成一種動力,這個時候讓自己的心沉下來。心安,可步步生蓮;心清,可以一切清明。所以把這些不爽是事該放下就放下,煩惱放下成菩提,心情轉念即是晴天。
  • 菩薩階次與兩種解脫
    如《成唯識論》卷九云:「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抉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初資量位:菩薩發起堅固信願——菩提心,欲求無上佛道,遂需廣植福德、積集資糧。
  • 修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道出真相)
    心的超越沒有時空限制,正是由於自心不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等界的限制,才被障礙在時空三界之內。如果悟透,超越三界的不是肉體,而是自心的超越。「十地頓超無難事,不歷僧祗獲法身」。因此,頓悟之後既可一念超越三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所謂求解脫,修行人總是迷惑在肉體和靈魂的解脫上,真正的解脫,是要把你那真我本性從重重障礙中解脫出來。
  • 佛教最巨嬰的辯論:有煩惱才有菩提,有魔才有佛,有生死才有涅槃
    因此只要有貪嗔痴,你就不可能成佛;只要有煩惱,你就不可能成就菩提;只要沒有證悟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你就不能稱之為大乘涅槃。轉煩惱為菩提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和一種境界。並不是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了,因為真正的實相是,只有真正的沒有煩惱了,才能夠證悟菩提。若還有一絲的煩惱尚存,你就不可能證悟菩提,這就是諸法實相。
  • 「空」不是沒有,佛大弟子須菩提解說「空」的含義
    結果多年後,當須菩提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居然真的以「恆樂安定、善解空義、志在空寂」著稱,號稱「解空第一」。在佛的1250位大阿羅漢弟子中,須菩提對於「空」的解釋,無出其右。學佛之人都知道,「空」並不等於沒有。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菩提是什麼意思?菩提的由來是什麼?
    菩提是梵語(bodh)的音譯,意譯是覺、智。廣義而言,菩提就是斷絕煩惱,因此,佛、緣覺、聲聞在各自境界上所證得的覺智都可以稱為菩提。而在這三種菩提中,佛的菩提是最圓滿最究竟的,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