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一個人處於什麼樣的年齡,社會地位,學識程度如何,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困惑」是什麼呢?大多人習慣將它理解為阻礙,麻煩,痛苦和煩惱的包袱。
困惑有很多種,比如,工作不順心,想換一份新工作,又擔心新工作還不如原有的工作滿意,該進?該退?這是困惑。感情陷入了雞肋,想提出分開,又擔心分開後悔,該放棄?該繼續?這是困惑。遇到一件需要決斷的事,卻又不知道如何決斷正確,猶豫不決,這是困惑。
「困惑」給人一種瘙癢難耐的感覺,就像忘記了某個重要的東西,又隱約記得在某個地方,卻怎樣都找不到。拼命想記起具體位置,又怎樣都記不清楚,想暫時停止思考這件事,卻擺脫不了這種念想。
瘙癢難耐的滋味遠比痛苦更折磨人,因為痛苦是你了解到結果,哪怕這個結果是糟糕的,至少不用再心存幻想,為最終答案憂慮。困惑最折磨人的地方,不是讓人感到無望,而是你不知道困惑後面會怎樣,因為不明朗,內心就難免充滿好的期待,在充滿好的期待下,又恐懼期待落空,最終換來更大的失望。
面對進退兩難,求之不得的困惑中,我們都容易產生一個強烈念頭,期望眼前這件事趕快結束,無論結果如何,自己都願意接受。比如,面對進退兩難的工作困惑,我們心裡想著不管是去,還是留,最好有人能推自己一把,或者直接告訴自己如何選擇。面對雞肋般的感情,我們心裡想著不管是分手,還是繼續,趕快有個結果。
「困惑」像一個無法打開的死結,當你用盡所有力氣,在困惑中掙扎到筋疲力盡時,就會本能想選擇放棄,或者逃避面對眼前這個難以解決的麻煩。困惑會讓人陷入焦慮不安,軟弱無力,你會期望有人將自己從折磨人的處境中拯救出來,你會渴望某一種方式,可以消除記憶,從此不用再面對這種讓人感到窒息的處境。
誰能拯救「困惑」中的我們呢?什麼方式又能拯救「困惑」中的我們呢?面對進退兩難的工作,如果有人跟你說,你應該放棄老工作,嘗試到新的環境,這樣才能充滿激情動力,給自己更大的上升空間,你可能會心動,認為這樣的建議非常有道理。
當你準備義無反顧放棄老工作時,又有另一個人忠告你,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你已經付出這麼多努力,雖然目前上升空間不大,卻非常穩定,如果選擇新的環境,看似機會很多,實際情況也未必有想像的樂觀,說不定更糟糕,這樣的建議聽起來同樣有道理。
第一人提出的建議有道理,第二個人提出的建議同樣有道理,道理既然都沒有錯,為什麼不能拯救陷入困惑中的我們呢?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做好面對困惑的準備,表面看我們渴望被拯救,渴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實際只是在逃避面對眼前的煩惱。
我們很容易將問題和方式看成兩種水火不容的力量,問題是讓人痛苦煎熬的,方式自然是讓人輕鬆解脫的。這恰恰是很多陷入困惑中的人,無法擺脫困惑的原因所在。
方式從哪裡來呢?為什麼會有方式呢?有個孩子對燈的忽明忽暗現象產生了興趣,興趣也是他的困惑,他弄不明白是什麼力量讓燈亮了起來,又是什麼讓燈熄滅了。經過觀察後,他發現了父母開關燈的行為,發現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又遇到了另一個新問題,他太矮小,根本碰觸不到開關。
每次經過開關位置的時候,他都會嘗試伸手碰觸一下,但還是差一點點夠不到。直到有次他拿著一根塑料棒在玩耍,無意間塑料棒碰觸到了控制開關,燈突然亮了起來,他像發現了新世界一般驚奇,又嘗試用塑料棒碰觸控制開關,燈又熄滅了,這樣他就解決了心中長久以來的困惑。
誰幫了他呢?是他手中的塑料棒嗎?並不是,應該說是他幫助了自己,他並沒有因為困惑感到痛苦,或者逃避面對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只是在不斷為解決困惑做新的思考和準備,直到問題迎刃而解為此,即使沒有塑料棒無意間幫助了他,他也會尋求到其他方式,方式本身從來不是重要的,因為他從沒有離開過面對問題,方式也會從問題中衍生出來。
在進退兩難的工作選擇中,真正的困惑是什麼呢?是選擇新工作,還是留在老工作崗位呢?困惑不在工作本身,而是根本沒有做好選擇的準備,所謂的困惑,其實是不願意面對選擇時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內心根本沒有做好跨出一步的準備,沒有做好承擔選擇的準備,又如何能夠不困惑呢?
在面對放棄和繼續的感情選擇中,真正的困惑是什麼呢?不在於放棄和繼續的選擇,而是擔心放棄了後悔,繼續又不甘心,內心從沒有真正考慮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才是最大的阻礙。
人為什麼尋求解脫呢?因為有痛苦,如果沒有痛苦,還需要解脫嗎?解脫從來離不開痛苦,如果一個人承受著痛苦,卻拼命在外面尋找解脫的方式,那麼,如何能夠真正解脫呢?
肚子餓了要吃飯,吃飯就是解脫的方式,如果肚子餓了,一味喊著難受,喊著不想肚子餓,這樣肯定解決不了肚子餓的問題。我們所經受的各種困惑,痛苦,其實都是一種人生的考驗,你解脫不了,自然還有阻礙你解脫不了的原因,如果沒有找到解脫不了的原因,沒有正視所承受的煎熬,一心想著趕快獲得輕鬆快樂,那麼,這些經歷就像消化不良的食物,一直會鬱結在你的胃部,折磨著你。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很多人把眾生和菩提看成兩種截然不同的人,認為眾生便是眾生,菩提便是菩提,這就是執迷不悟,煩惱時是眾生,解悟時便是菩提,眾生既是菩提,煩惱也是解悟,原本一體,哪有分別呢?
譬如,好人和壞人,兩者首先都是人,一個人有了惡念,做了惡事,便成為我們嘴裡所說的壞人;如若這個心存惡念的人,一念向善,悔悟當初的過錯,從此他成了我們嘴裡的善人,善人,惡人只是一念之差,卻沒有人的分別。
凡是求解脫,卻求而不得者,大抵都是在痛苦以外需求,煩惱以外尋求,卻從沒有明白解脫和痛苦的因果,困惑和悟解的因果。倘若能在某一刻明白了痛苦即為解脫之法,困惑即為悟解之法的道理,不遠離痛苦,不逃避困惑,方式便會從本心的智慧衍生出來,自解,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