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佛經裡經常提到「菩提」二字,如「菩提」老祖、煩惱即「菩提」等,都有提到「菩提」這個概念,甚至佛祖釋迦牟尼也是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的。
那麼,佛教之 中,「菩提」二字,如何理解呢?
其實「菩提」這個概念,出自於梵語bodhi,意思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也就是說,若是修行者不能達到與中道法門相應,始終不得「菩提」,那就還是門外漢,與佛道無緣。
佛經中常提到煩惱即「菩提」,其實強調的是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來說的。是指修正到一定境界之後所得的感悟。如《壇經》中說:眾生即是佛,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因此,眾生想要證悟成佛,必須通過戒、定、慧、四念處和六度萬行等的修行,才可以真正的轉煩惱為「菩提」。
關於這個道理,《大集經》如此說:「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也就是說,在煩惱中所證悟真如,才是佛所說的那個真如,才是如理作意的正和法見,而離開了煩惱去證悟「菩提」的話,那就不是正見和法見,而是倒見、邪見了。
正因為如此,脫離了生活的煩惱或厭離煩惱境緣的修行是可能明心見性的,所以,《大集經》又說「厭惡煩惱是為魔業」。意思是說,厭惡煩惱的修行就是修魔而不是修佛了,因為對菩薩來說,他是需要入世來度眾生的,所以,厭惡煩惱就是魔業,因為菩薩的入道初門就是要明心見性,而明心見性是必須深入到煩惱所生的各種活動中去探尋究竟。
換句話說,如果厭惡這個煩惱就會落入聲聞法,想要把煩惱放下,把凡塵瑣事一概不管,那就沒辦法悟了,所以,大乘法教我們,心不要去攀緣一切法,更不要去跑碼頭逛道場,因為真正的修行是煩惱中修,而不是在清淨去悟,也就是說,活著的本身就是修行的這個說並法並沒有錯,我們生活中的穿衣、吃飯、工作、學習等都是煩惱,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在這些煩惱裡面去探究它,專心用思維觀的方法在一切煩惱裡面去探究。
這也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道理,也就是說,在世間中的各種煩惱,是修行的必需品,沒有這些煩惱,所謂的修,就是不能圓滿,不圓滿也就無法證得究竟「菩提」果。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壇經》《大集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