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真修,需要在煩惱中悟?解讀煩惱即菩提的真義

2020-12-16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經裡經常提到「菩提」二字,如「菩提」老祖、煩惱即「菩提」等,都有提到「菩提」這個概念,甚至佛祖釋迦牟尼也是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的。

菩薩像

那麼,佛教之 中,「菩提」二字,如何理解呢?

其實「菩提」這個概念,出自於梵語bodhi,意思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也就是說,若是修行者不能達到與中道法門相應,始終不得「菩提」,那就還是門外漢,與佛道無緣。

佛像

佛經中常提到煩惱即「菩提」,其實強調的是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來說的。是指修正到一定境界之後所得的感悟。如《壇經》中說:眾生即是佛,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因此,眾生想要證悟成佛,必須通過戒、定、慧、四念處和六度萬行等的修行,才可以真正的轉煩惱為「菩提」。

關於這個道理,《大集經》如此說:「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也就是說,在煩惱中所證悟真如,才是佛所說的那個真如,才是如理作意的正和法見,而離開了煩惱去證悟「菩提」的話,那就不是正見和法見,而是倒見、邪見了。

正因為如此,脫離了生活的煩惱或厭離煩惱境緣的修行是可能明心見性的,所以,《大集經》又說「厭惡煩惱是為魔業」。意思是說,厭惡煩惱的修行就是修魔而不是修佛了,因為對菩薩來說,他是需要入世來度眾生的,所以,厭惡煩惱就是魔業,因為菩薩的入道初門就是要明心見性,而明心見性是必須深入到煩惱所生的各種活動中去探尋究竟。

換句話說,如果厭惡這個煩惱就會落入聲聞法,想要把煩惱放下,把凡塵瑣事一概不管,那就沒辦法悟了,所以,大乘法教我們,心不要去攀緣一切法,更不要去跑碼頭逛道場,因為真正的修行是煩惱中修,而不是在清淨去悟,也就是說,活著的本身就是修行的這個說並法並沒有錯,我們生活中的穿衣、吃飯、工作、學習等都是煩惱,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在這些煩惱裡面去探究它,專心用思維觀的方法在一切煩惱裡面去探究。

佛寺

這也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道理,也就是說,在世間中的各種煩惱,是修行的必需品,沒有這些煩惱,所謂的修,就是不能圓滿,不圓滿也就無法證得究竟「菩提」果。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壇經》《大集經》等

相關焦點

  • 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菩提即煩惱」? 在佛教裡,有一句話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句話叫人很難了解,菩提是清淨的正覺,為什麼清淨的正覺又說是染汙的煩惱?煩惱是妄想、無明,為什麼又說妄想、無明的煩惱就是正覺的菩提?怎麼好的說是壞的,壞的說是好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把是說成非,把非說成是,這簡直是非、好壞不分了嘛!
  • 煩惱即菩提
    雖然它們是一體,沒錯,但是它們卻不在一個維度空間,它們是需要切換的兩個維度空間,煩惱是生滅法,就是我們的分別心,在有生有滅的空間,菩提是不生不滅的法,就是我們的佛心,在不生不滅的空間,這兩個空間是不可能同時進入,需要切換,煩惱即菩提,這一句看似簡單,實際是實現把凡夫的分別心,轉換成聖者的菩提心的飛躍,是維度空間的置換,就是轉頻道。
  •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
    ,正覺總持咒第二句所說的涅盤;四種涅盤,沒有一個涅盤是可以離開如來藏而有這樣子的文字、語言戲論施設的。這是讓菩薩們應該要先了解的。 依這樣錯誤的認知,說有一些佛法裡面的外道,就依於所謂無上瑜伽的施設,依於男女和合的道理,這最低賤的欲界之法,連色界的天人都已經遠離,無色界沒有色身,更不用去提了,連淫慾之法都不能遠離,而說他竟然能夠成佛。那這麼樣子的說法,其實跟我們今天所要回答的題目是相應的,我就一併演說,一併來說明: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
  • 如何才能體悟「煩惱即菩提」裡的「菩提」?
    請問:佛法講「煩惱即菩提」,有煩惱不要怕,要在煩惱當中去體悟菩提,請問要如何才能體悟這個菩提呢?智隨法師答:「煩惱即菩提」,那要問自己還有沒有煩惱。「煩惱即菩提」是佛教裡面一個重要的概念,一般都講「斷煩惱,證菩提」,還有人從更高的層面來講,說煩惱本身就是菩提。煩惱如果是菩提的話你就不會有煩惱了,現在就要問問,我們有沒有煩惱?如果你有煩惱就說明你沒有把煩惱轉成菩提,這是需要有一個智慧的轉化。如果修行高,有智慧的人,就可以直接轉煩惱成菩提了,煩惱本來就是菩提。
  • 佛教最巨嬰的辯論:有煩惱才有菩提,有魔才有佛,有生死才有涅槃
    譬如修不淨觀,是為了出離不淨。修煩惱觀,是為了出離煩惱。這是人類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這也是人類的智慧和人類的境界。因此可以明了佛陀說「轉煩惱為菩提」,並不是說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更不是說煩惱本身就是菩提。而是要智慧的處理煩惱,不要把煩惱當成敵人,而是把煩惱當成反面教材來激勵自己,證悟菩提,出離煩惱。
  • 每一個煩惱都是未被轉化的生命智慧,佛說,煩惱放下成菩提
    所以佛經裡有句話叫:「煩惱即菩提」也就是當你為某件事煩惱、當你被某個人痛苦時,那就是那個事正在開啟你的智慧的那個門。所以,一轉身,就能夠借著煩惱和痛苦增長智慧。02 什麼是「煩惱即菩提」佛說:「煩惱即菩提」,意思就是煩惱是的智慧的機緣,也就是你起煩惱的時候的智慧的機會來了。
  • 為何說「煩惱即菩提」?想要得道,沒那麼簡單!
    心魔則會說,哪裡跑?別跑,跟我走,我給你大大的好處;而佛光就在那靜靜地閃著光,默默地等著你的歸來。學佛後才會發現自己在紅塵中染上的習氣是這麼的多,所以修行中的考驗就會越來越多,甚至已顛覆了自己過去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 心理學秘籍:南懷瑾說只有兩種人適合學佛,首先要明白佛的真義
    而在這中間的一群人,不上不下,沒有智慧的圓融,也無下愚者的堅定信念,很難在利益面前不為所動,這種人即便學佛,學來學去繞來繞去難免一味只掉進世間法中,反而誤己誤導大眾,誤解了佛學的真正內涵。個人倒是認為,人人都能學佛修禪。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學佛究竟能帶給自己什麼?為何又要去學佛呢?
  •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困惑」之外沒有解脫
    大多人習慣將它理解為阻礙,麻煩,痛苦和煩惱的包袱。困惑有很多種,比如,工作不順心,想換一份新工作,又擔心新工作還不如原有的工作滿意,該進?該退?這是困惑。感情陷入了雞肋,想提出分開,又擔心分開後悔,該放棄?該繼續?這是困惑。遇到一件需要決斷的事,卻又不知道如何決斷正確,猶豫不決,這是困惑。
  • 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本詩中的「祝髮」,這裡是去除頭髮的意思。詩人這裡化用古代的典故,而成此句。《穀梁傳》記載魯哀公年間,「吳、夷狄之國,祝髮文身。」詩中透露出作者對現狀的感傷,有一種言空未必真空的韻味。六祖曾說:「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 佛教:遠離「煩惱」的法門,就在這句經文中!
    佛門中有句話,「煩惱輕,智慧生」,持戒修定開慧,意義就在於轉煩惱為菩提。佛說眾生皆苦,根源在於眾生因「煩惱」而造諸惡業。在佛家看來,人生苦樂皆是由六種根本煩惱而起。這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惡見。所謂「貪」,即貪著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
  • 佛學心得分享:世界本空,無來無去,不思善惡,得佛真義
    所作所為,所思所慮,全不執著,無論是聖賢高人,還是凡俗常人,把人的喜怒哀樂盡情忘記,看到現象中的本質,表裡如一,這樣就無時無刻不在禪定之中。即心即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他們貪戀塵世生活,沉迷塵世欲望,在外,攀高爭勝,追名逐利;在內,患得患失,煩惱不安。塵世之人甘願忍受世間煩惱的驅使和奴役,因此,修行才不得不以禪定入手,用佛法中的智慧,讓他們安頓心靈,不再去向外追求那些浮華的富貴煙雲。如果能明白此理,就是佛。明白了此理,也就開啟了佛的知見。佛陀很早就規勸世人,要學會在自己心中,時時洞見佛的知見。
  • 《金剛經》解讀:為什麼此經不可思議?
    在《金剛經》中,佛和須菩提經常用到「不可思議」這個詞,如何理解?,如以下的這段: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善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他說的道理肯定沒問題,大部分都是對的,但是到了操作層面,總感覺跟自己的內心隔著一層,因為他本身就沒給咱說透嘛。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譯文當時,惠能大師來到廣東南華山寶林寺,韶州刺史與他的僚屬們一道進山,請惠能大師到位於城中的大梵寺講堂為大眾演說佛法大義。
  • 修佛必讀《金剛經》,教你掃除三心,降服煩惱,心自清淨
    經文結構《大般若經》記述了佛陀的十六次講法,其中前五次專談從發菩提心直到成佛的階位與觀行,可見發菩提心在修行中極為重要。作為《大般若經》的心髓,《金剛經》便是以發菩提心為核心。圍繞著這個核心,須菩提請佛陀為眾生開示如何降服妄想煩惱,從而安住在菩提心上。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懷讓回答:「如果說一件東西就不妙了。」大師問:「還可以修行證悟嗎?」懷讓回答:「修行證悟不是沒有,執著某一念頭就不會有了。」大師說:「只要不執著於某一念頭,那就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你既然是如此,我也是這樣。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禪宗祖師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是說明心見性以後,理上的疑惑已經除盡了,稱為性起圓通,這個部分應該在最前面修,欲界定、未到定、四禪以及楞嚴大定,屬於事修的行門,必須要悟後斷煩惱、除性障,靠禪定的功夫,按著它的次第循序而進,這不是因為禪悟的關係一時之間就可以得到。
  • 六祖說…(學壇經)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 佛門的「縛結」指什麼,它與煩惱有何關係?
    佛門中的縛結,是煩惱的代名詞。前面的文章中,小編蓮荷說明了何為佛門中的煩惱,它也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的生滅法,煩惱有許多自性,其中就包括纏繞眾生心行,障礙出離苦海的信念。從這個角度來看,煩惱是不是就像麻繩一樣,纏繞在眾生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