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有句話,「煩惱輕,智慧生」,持戒修定開慧,意義就在於轉煩惱為菩提。佛說眾生皆苦,根源在於眾生因「煩惱」而造諸惡業。在佛家看來,人生苦樂皆是由六種根本煩惱而起。這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惡見。
所謂「貪」,即貪著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所謂「嗔」,即嗔恚,於世事無忍。所謂「痴」,即無明愚痴。所謂「慢」,即貢高我慢。所謂「疑」,即對正法心生懷疑。所謂「惡見」,即偏離正知正見的見解,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嗔痴慢疑與五惡見,合稱十煩惱。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憂悲惱苦,皆從十煩惱而來,正如《大智度論》中所說:「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佛家八萬四千法門,從細處看,每一個法門都是從煩惱著手,意在伏煩惱、斷煩惱、開智慧。《涅槃經》中開示:「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長。若常煩惱,煩惱滋多。」所以說,遠離煩惱的法門,就是從「放下」煩惱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進而放下沙塵煩惱,最後是根本無明。見思煩惱,也被稱為見思惑,包括見惑與思惑。見惑即前文所說的五惡見,思惑即前文提及的貪嗔痴慢疑。
經文中,佛說常常陷入愁苦情緒不能自拔的人,愁苦情緒會不斷增長。如同喜歡睡覺的人,會越來越昏沉。常被煩惱牽絆,不能放下的人,煩惱也會滋生。一念覺悟而放下,即是諸佛,一念迷惑而執著,即是凡夫。我們凡夫常陷入自設的煩惱陰影,沉淪其中不能出離,煩惱就會無窮。
蓮荷曾聽師父講過一則典故,有位富甲天下的商賈,身體卻多病,另有一位貧困潦倒的青年,儘管年富力強,卻鮮有積蓄。二人同時來到佛前,富商許願以金錢換健康的身體,青年許願以健康換來財富。結果陰差陽錯,二人的願望都實現了,富商破產卻有了強壯的體魄,青年變得瘦弱乾癟,卻富可敵國。
破產後的富商,因為精明能幹的經商頭腦,很快東山再起。但是,因為他常常擔心自己健康出問題,稍有不適就大驚小怪,久而久之又變成了富有卻多病的狀態。變成富人後的青年,因不善經營,仍然以過去的方式生活,很快將萬貫家財揮霍一空,雖然又過上了窮日子,但他無債一身輕,身體卻越來越好。
捫心自問,典故中的二人,不正是現實中你我嗎?人生是現實,苦樂是結果,而導致苦樂的根源,在於「煩惱」。佛經中把煩惱稱作「縛結」,執著於煩惱,它們就如同綑紮我們的繩索,讓我們難得清靜,即便因種種外緣暫時脫離,卻難以脫離諸苦。
馬祖道一禪師一生弘傳「即心即佛」,弟子法常因詞語悟入禪機,頓悟後隱居大梅山。馬祖禪師派隨從去探訪法常,對法常說:「師兄,您領悟了師父說的『即心即佛』,可師父最近又在說『非心非佛』!」法常聽後回答:「我仍是『即心即佛』。」馬祖禪師聽到隨從的回報,高興地說:「梅子熟了。」
執著,煩惱便跟著生起,紛紛攘攘,無始無終;放下,煩惱復歸平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跡。心若執著,則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放下煩惱則是「涅槃寂靜」。世間不管如何紛繁擾攘,在悟道的人看起來,千差萬別仍然歸於平等,動亂顛倒終亦歸於寂靜。放下一分,煩惱減輕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煩惱沒有了,清淨心就現前,根本智就現前。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