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遠離「煩惱」的法門,就在這句經文中!

2021-01-07 蓮荷居士

佛門中有句話,「煩惱輕,智慧生」,持戒修定開慧,意義就在於轉煩惱為菩提。佛說眾生皆苦,根源在於眾生因「煩惱」而造諸惡業。在佛家看來,人生苦樂皆是由六種根本煩惱而起。這六種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惡見。

所謂「貪」,即貪著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所謂「嗔」,即嗔恚,於世事無忍。所謂「痴」,即無明愚痴。所謂「慢」,即貢高我慢。所謂「疑」,即對正法心生懷疑。所謂「惡見」,即偏離正知正見的見解,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嗔痴慢疑與五惡見,合稱十煩惱。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憂悲惱苦,皆從十煩惱而來,正如《大智度論》中所說:「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佛家八萬四千法門,從細處看,每一個法門都是從煩惱著手,意在伏煩惱、斷煩惱、開智慧。《涅槃經》中開示:「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長。若常煩惱,煩惱滋多。」所以說,遠離煩惱的法門,就是從「放下」煩惱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進而放下沙塵煩惱,最後是根本無明。見思煩惱,也被稱為見思惑,包括見惑與思惑。見惑即前文所說的五惡見,思惑即前文提及的貪嗔痴慢疑。

經文中,佛說常常陷入愁苦情緒不能自拔的人,愁苦情緒會不斷增長。如同喜歡睡覺的人,會越來越昏沉。常被煩惱牽絆,不能放下的人,煩惱也會滋生。一念覺悟而放下,即是諸佛,一念迷惑而執著,即是凡夫。我們凡夫常陷入自設的煩惱陰影,沉淪其中不能出離,煩惱就會無窮。

蓮荷曾聽師父講過一則典故,有位富甲天下的商賈,身體卻多病,另有一位貧困潦倒的青年,儘管年富力強,卻鮮有積蓄。二人同時來到佛前,富商許願以金錢換健康的身體,青年許願以健康換來財富。結果陰差陽錯,二人的願望都實現了,富商破產卻有了強壯的體魄,青年變得瘦弱乾癟,卻富可敵國。

破產後的富商,因為精明能幹的經商頭腦,很快東山再起。但是,因為他常常擔心自己健康出問題,稍有不適就大驚小怪,久而久之又變成了富有卻多病的狀態。變成富人後的青年,因不善經營,仍然以過去的方式生活,很快將萬貫家財揮霍一空,雖然又過上了窮日子,但他無債一身輕,身體卻越來越好。

捫心自問,典故中的二人,不正是現實中你我嗎?人生是現實,苦樂是結果,而導致苦樂的根源,在於「煩惱」。佛經中把煩惱稱作「縛結」,執著於煩惱,它們就如同綑紮我們的繩索,讓我們難得清靜,即便因種種外緣暫時脫離,卻難以脫離諸苦。

馬祖道一禪師一生弘傳「即心即佛」,弟子法常因詞語悟入禪機,頓悟後隱居大梅山。馬祖禪師派隨從去探訪法常,對法常說:「師兄,您領悟了師父說的『即心即佛』,可師父最近又在說『非心非佛』!」法常聽後回答:「我仍是『即心即佛』。」馬祖禪師聽到隨從的回報,高興地說:「梅子熟了。」

執著,煩惱便跟著生起,紛紛攘攘,無始無終;放下,煩惱復歸平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跡。心若執著,則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放下煩惱則是「涅槃寂靜」。世間不管如何紛繁擾攘,在悟道的人看起來,千差萬別仍然歸於平等,動亂顛倒終亦歸於寂靜。放下一分,煩惱減輕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煩惱沒有了,清淨心就現前,根本智就現前。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

相關焦點

  • 佛教音樂也是一種修行法門
    佛教稱八萬四千法門,只要能慈悲濟世,利樂有情,解脫生死之苦海,皆是方便。佛教音樂在普度眾生方面,有著眾多的優勢。佛教從印度流傳到中國,最古宣傳弘揚的方法,只是翻譯佛經。後來,聰明的古德覺得只是靠佛經的翻譯流通,不能夠使佛教在廣大的群眾中推廣和普及。因此,又多採用了弘化的方法:一是經文的朗誦,二是梵唄的歌唱,三是經文演繹成通俗的故事。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念誦是藏傳佛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式,信仰者可通過念誦不同內容的經文、禮讚和祈願文等來實現個人的現實訴求,以表白自己的信仰和願望,藉此亦可修養個人的佛學素養和提高佛學知識水平。因此,念誦在藏傳佛教修行中十分重要,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尤其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中,念誦與祛病可謂信仰的一種生命價值體現,普遍流行於藏傳佛教和藏區社會。
  • 佛教的根本聖典《阿含經》,有這4大法門,佛弟子應當應知!
    (一)《阿含經》分為四部上篇筆者在強調《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故學佛應先學《阿含經》。本篇想略說《阿含》的分布及其要旨,學者由此便可知佛陀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的。《阿含經》是分為〔雜〕、〔中〕、〔長〕、〔增一〕等四部的,所以又稱為《四阿含》。四部《阿含》的內容雖然有互相類似的地方,但大體上它們的教法是各有偏重的。
  • 請遠離澳洲盧臺長心靈法門
    2011年至今,法師有關盧臺長和心靈法門的開示匯總如下,供全世界心靈法門同修們參考。   如風:頂禮師父,請問盧臺長以及心靈法門,我可以修學和傳播嗎?急盼,感恩師父。  學誠法師:用皈依、業果、戒律、三法印檢核,可先看看《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著)  威廉國王:師父,我們一家人都是正式皈依的佛教徒。
  • 打著觀世音菩薩名號瘋狂斂財 警惕「心靈法門」
    近年來,盧軍宏利用他創辦的電臺,開辦了《玄藝問答》《直話直說》《白話佛法》等欄目傳播「心靈法門」,非法出版《圖騰世界》《佛教念誦合集》《經文念誦集》《天地人》《一命二運三風水》等書籍,並在境外舉辦「法會」,假借佛教之名,製造傳播歪理邪說,大搞個人崇拜,誘騙不明真相的群眾入教。
  • 佛教:與佛有緣的人,往往有這四個特徵,看看你中了幾個!
    佛門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語,其中說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是佛教對世間萬有之間關係的認識,譬如我們到寺院,出家師父常稱我們作「有緣」,意為我們與佛有緣。事物之間存在發生關係的可能,則被稱作有緣,與之相反,就是無緣。
  • 佛教:這三種道友對您學佛有害無益,最好遠離
    學佛也不例外,雖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但是如果能有名師益友的話也是一種極大的助力,所以很多師兄在修行中也喜歡尋找「善知識」來做道友,在修行路上相互監督和幫助。只不過有下面三種類型的「道友」,對您的學佛不僅沒有幫助,反而還有妨礙,如果您身邊有的話請一定小心遠離,否則對您的修行絕對是有害無益。
  • 佛教中的無念、無相、無住,義理相通,見性成佛
    無念法門就是般若三昧,是一切「般若經」的核心。所謂無念,即在於觀諸法性空無所有,所以沒有能念、所念等可得,如此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但這種狀況是不能用言語來說明的,這是一種自我體會的境界,我們姑且稱這種狀態叫做「無念」。
  • 究竟佛教經文中,經常出現的「伽」字怎麼讀?
    究竟佛教經文中,經常出現的「伽」字怎麼讀?
  • 《金剛經》:這3句經文,越讀越開悟,讓你獲得無量福報
    佛教中有很多的經典,其中《金剛經》是人們常度的一部經文之一,更是作為幾大經典之首,金剛比喻般若智慧如同金剛利劍,能夠破除塵世間的一切迷幻,解除所有的煩惱和偏見。《金剛經》裡面講的是般若智慧,什麼是般若智慧呢?
  • 跟著易中天說禪(16),什麼是佛教中的「不二」法門?
    據說在八萬四千個佛教法門中,「不二」為第一法門,修行者入得此門,便進入了佛教的聖境,可以直見聖道,也就是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那什麼是「二」,什麼又是「不二」呢?「二」本義為由混沌分出的天、地兩極,後引申為一加一的和、排列順序中第二位,以及「有分別、不專一、不忠誠、不確定」等。佛家的「二」就是有分別,即分別心。
  • 《金剛經》中2句經文洞明其義
    想必每一位了解或是不了解佛教的朋友,都聽說過「如來佛祖」 的名號,大家也許知道這是對釋迦牟尼佛的稱謂,但你知道「如來」的意思嗎?在佛教經典《金剛經》 中有一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便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被稱作如來。那麼按如此理解,如來即無來處也無去處,便是沒有了。難道如來代表的是虛無嗎?而在《金剛經》另一段經文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大乘寶典《金剛經》五句經文,通透佛法奧妙,瞭然大千世界!
    《金剛經》也稱作《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全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此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卷。說到大乘與小乘的區別,在此為為大家稍稍解釋一下,所謂大乘在佛門被稱為菩提法門,用通俗的解讀可以理解為是以救世利他為思想宗旨的學說,正是佛家所說的普度眾生思想。小乘則是以內修為主,佛家稱之為聲聞法門,多以度修己身為宗旨。此外大乘與小乘對釋迦牟尼的看法上也略有不同,大乘視釋迦牟尼為有無邊法力、廣大神通的全知全能佛,小乘則視其為如導師、教主般的存在。
  • 《金剛經》中五句箴言,靜心拜讀,領悟佛家智慧
    #範冰冰大昭寺禮佛#《金剛經》是佛教的經典著作《金剛經》中這五句箴言,若能靜心拜讀,就可領悟佛家的無邊大智慧。第一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誦經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這些修行法門都是平等無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麼多的法門都是為了方便修行之人早日得法修行入道。
  • 【手抄經文】在於修養身心,培養禪定
    手抄經文是一種自我修持的方式,在抄寫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暫時忘記一切煩憂。
  • 佛教各種經文咒語的用途
    7、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8、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9、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不受十五種惡死也。其惡死者。
  • 佛教經典《無量壽經》四句大乘慧語,普度眾生,登極樂淨土!
    《無量壽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卷,屬於淨土三經的其中一部,全稱《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亦稱作《佛說無量壽經》,其內容是佛陀在印度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講法布道傳業解惑的敘述整編。《無量壽經》講述阿彌陀佛引導眾生脫離婆娑世界通往極樂淨土的宏願。
  •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 文 三隻眼讀史(摘)《華嚴經》又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雖說《華嚴經》是一部由各別單行的經典編集而成的經文,卻編得非常謹嚴,其組織架構、先後次第,並不重疊雜亂。
  • 《趙城金藏》遺珍——「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現身,引發學界熱議
    此次「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是公共機構收藏以外的《趙城金藏》首次公開亮相,此卷長達19米、蒙元時期原紙、燕尾收尾、品相完好。研討會圍繞「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探討《趙城金藏》的刻印與傳承,民國時期發現與搶救, 新中國成立後修復、保護、研究等議題,論證並肯定新面世的「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八」為《趙城金藏》原本,並高度評價了該件在版本、文獻及歷史方面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