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所德吉卓瑪(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編者按:佛教與醫學因緣甚深,對痛苦的關注和分析,成為佛家和醫家共同的追求。2018年4月8日-9日,第二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在廈門石室禪院舉行,海峽兩岸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教與醫學的關係。鳳凰網佛教特別策劃專題《醫者佛心》,展示此次論壇上更多元的視角,更理性的分析,共同尋找生命苦旅中的珍貴良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所德吉卓瑪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的主題演講。鳳凰網佛教編發德吉卓瑪論文觀點如下(本文系摘錄)。

念誦是藏傳佛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式,信仰者可通過念誦不同內容的經文、禮讚和祈願文等來實現個人的現實訴求,以表白自己的信仰和願望,藉此亦可修養個人的佛學素養和提高佛學知識水平。因此,念誦在藏傳佛教修行中十分重要,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尤其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中,念誦與祛病可謂信仰的一種生命價值體現,普遍流行於藏傳佛教和藏區社會。

基於生命關懷的念誦傳統:念誦是其中最重要的善巧方便

念誦對人們而言,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尤其在藏傳佛教中念誦作為信仰者的一種修行,得到了普遍的奉行,而且每一種念誦都有其內在的價值意義和功德,信仰者可通過念誦的內容來加以表達或流露個人的信仰和訴求。因此,在藏傳佛教中,念誦的內容紛繁多樣,十分豐富,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或八萬四千法門皆可作為念誦的內容,因此從僧團集體到信仰者個人悉皆形成念誦的修行傳統,故而,念誦本身業已成為藏傳佛教修行傳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藏傳佛教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根據筆者的田野考察,藏傳佛教各宗派均有以自己法脈傳統所行持的關於消解生、老、病、死等生命問題的相應教法和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而且這些教法的行持是在非常規範的、具有一定程序的儀軌和次第中進行的,念誦是其中最重要的善巧方便。

就一般而言,在藏傳佛教有關祛病的教法行持當中,最流行的莫過於念誦行持藥師八佛與三長壽尊:即無量壽佛、白度母和尊勝佛母相關的各種法門。除此,諸如持明長壽法等密法的修持也十分流行。比如,藥師法門的誦持,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雖然每個宗派都有各自相關的念誦法和修行儀軌,以及固定程式的法事儀軌,但是藥師法門的行持或念誦各寺院卻一致地將藏曆初八制定為藥師佛及其相關法門的修持時日,在各寺院中建制固定的法事儀軌,千百年來一直在延續這一傳統。 具有特點的是,藏傳佛教每個宗派依藥師經修持的過程中派生出各自宗派的修行儀軌,比如,寧瑪派的《藥師琉璃光法流儀軌》、薩迦派的藥師八佛儀軌功德述要,噶舉派的噶瑪喬麥天法藥師經、格魯派的四世班禪大師羅桑卻吉堅贊於扎什倫布寺著造的《藥師佛儀軌》等經、續儀軌繁簡的藥師佛修行法及其儀軌為數甚多,且形成了各個宗派的藥師佛修行特點和法脈傳統,從而建構了藏傳佛教藥師佛修行傳統及其生命意義的人文關懷,對藏傳佛教意義深遠。

 當然,藏傳佛教基於生命意義的人文關懷不僅只體現於藥師經的修持,藏傳佛教的三長壽尊:即無量壽佛、白度母和尊勝佛母相關的各種法門中,諸如《無量壽經》從公元7、8世紀在藏傳佛教中十分流行,現存的數千萬件的敦煌吐蕃藏文寫經中,僅《無量壽經》的手抄本就佔據相當的比例。公元9世紀初期,贊普赤德祖贊•熱巴巾繼任吐蕃第四十二代國王時,就抄寫了一千卷的《無量壽經》以作善緣功德,近年來在麥積山石窟發現的藏文《無量壽經》,也是吐蕃王朝時期的藏傳佛教寫經,由此觀之,自藏傳佛教「前弘期」已經對人的生命給予廣泛的關注,,並通過佛經的抄寫和念誦及修持體現出藏傳佛教對於生命對關懷,以及對人的生命現象的探索和解釋,形成了藏傳佛教生命關懷的母題及其人文精神的基礎和特徵。千百年來與藏民族的社會生活結為一體,建構了藏傳佛教生命關懷的傳統。

除此,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的傳統中,白度母和尊勝佛母作為長壽佛菩薩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崇拜和信仰,相關的念誦法門與行持儀軌在藏傳佛教中十分流行。比如,《白度母長壽法》《尊勝佛母長壽法》是藏傳佛教中祛病求福,延年益壽的重要法門,亦是僧俗信眾念誦修持的重要法門。藏傳佛教認為,念誦並修持《白度母長壽法》《尊勝佛母長壽法》及其陀羅尼,即真言、密咒,能增長壽命及福慧,淨除業障,美麗健康和智慧,這些教法它所體現的對於人的生命關懷與對生命崇拜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對藏族地區的僧俗信眾影響極其深廣。

在藏傳佛教中,基於生命關懷意義的教法儀軌在密宗修行中亦佔據重要地位,各類長壽祈修法十分豐富。比如,長壽持明修持法,是藏傳佛教從一地至十地成就四種「持明果位」的密宗修行法之一,亦是基於密法修行次第和果位要達到的一種長壽持明成就。「持明」在藏傳佛教可解釋為「明覺」,指了悟心性者;亦指持有如來、蓮花、金剛等五部之佛種性者,即為持明。長壽持明,為四種「持明果位」,即異熟持明、長壽持明、大手印持明、任運持明修行次第過程中,要成就的一種持明果位,或者說壽命自在持明。《業次第論》中云:「究竟趨入現見義,修行資糧之成就,身界生處有漏盡,成金剛身壽持明,所見之法定涅槃,不捨身體至佛地,遠離諸畏神變圓。」所以說,長壽持明是通過修行究竟勝法位以後,獲得金剛身而無生無死,心得見道,身體住於勝法位的長壽成就法,堪稱是藏傳佛教一種高境界的長壽修行法門。同樣,這些關乎人的生命或壽命及身體與心性的密宗修行法也建構了藏傳佛教基於生命關懷的念修傳統。

藏傳佛教對生命的關懷思想,也滲透到了雪域藏地的高山大川山河等大自然的崇拜,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在藏民族的信仰中,是一位美麗的長壽女神,珠穆朗瑪峰及其周邊五山峰,構成五長壽女神峰並尊為雪域藏地的保護神形成了一系列的念誦祈願及其奉行儀軌,也已成為藏傳佛教生命關懷念修傳統的組成部分。可以說,基於念誦與修行的生命關懷體現出了藏傳佛教生命意義的人文精神和思想。

祛病意義的念誦:誦持經文、真言密咒,對治不同病人和事用

藏傳佛教的生命關懷是通過修行實踐來體現的。當信仰者有生命關懷的訴求時,可通過寺院的法事儀軌、僧尼經懺或念誦相關的經文,來滿足信仰者的宗教需求。以寺院為例,有如期舉行的多種法事儀軌。從個人而言,可誦持相關的經文、真言密咒,對治不同病人和事用。

以藥師法門的誦持為例,《藥師經》在藏傳佛教念誦或諷誦、修持中十分重要,特別是基於生命關懷的修行、經懺和法事儀軌當中,《藥師經》的修持不可或缺。藏曆每月初八,作藥師佛時節,或藥師佛供奉日,藏傳佛教每個寺院都有念修《藥師經》及其祈願與奉行相關儀軌的傳統,業已形成藏傳佛教寺院固定程式的法事儀軌。法不孤起,仗緣方生。藥師佛,為東方淨琉璃世界或剎土之主尊,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等,是藏傳佛教信奉的重要佛菩薩或崇拜的客體,藥師佛信仰在藏族具有廣泛的影響。藥師佛,在藏傳佛教中,以藥師八佛(指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藥師七佛)組成崇拜客體,及觀修的本尊。也就是說,藏傳佛教信仰的藥師八佛,以其功德和加持力贏得了信眾的崇拜。如《天法密意伏藏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中言:

藥師八位如來天尊眾,祈請降臨此處賜加持,

賜我具緣具信勝灌頂,遣除導向邪道壽障礙!

藥師佛被藏傳佛教尊為「藥師天尊八聖佛」,認為藥師八位如來天尊能隨病設藥,以妙藥滅除眾生心身病痛,能令一切有情脫離疾病,除滅一切病痛。藥師佛行菩薩道,發十二大願。藥師佛發十二大願的旨趣,是「令諸有情,所求皆得。」莊嚴其身,身善安住,不墮惡趣,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為眾生應病施藥,為眾生解除疾病之苦,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消災延壽,讓人健康快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和華鬘、皆令滿足。

藥師佛為眾生所發的誓願及其人文精神和思想,對藏傳佛教影響深刻,對信仰者而言,也極賦有感染力。所以,藏傳佛教基於祛病意義的念誦或修持中,藥師佛的法事儀軌充當其首,相關的法事儀軌亦很多。這些法事儀軌,可通過念誦、供養、修持來奉行,比如念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供奉藥師佛千供儀軌、念藥師佛心咒,行持藥師佛祛病法,等等。如第四世班禪大師羅桑卻吉堅贊著造的《藥師佛儀軌》,是藏傳佛教格魯派行持的藥師佛儀軌之一,其行持次第,首先是皈依婆伽梵藥師八佛眾眷屬,依次為發心、觀修四無量心、頂禮、供養七支供、念誦偈頌、祈願並結手印和吹奏各類樂器,行持正行、結行、回向、發願、誦吉祥偈,在整個藥師佛儀軌的行持過程中,念誦始終貫穿於其中,正如藥師佛十二大願中所言:「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念誦是行持藥師佛儀軌,以達祛病目的的最基本之行儀。

信仰者在行持藥師佛儀軌過程中,通過念誦表達著眾生的訴求,以及對藥師佛的虔誠信仰。信仰者通過頂禮、讚頌藥師佛,以此修行達成他們修養心身、祛除病苦的願望。故此,在藏傳佛教中,修行者注重念誦,如《藥師經》所言:「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念誦藥師佛心咒:

die ya ta ongbeikanzebeikanze ma ha beikanze la zasa mu ga die so ha 

喋雅他 嗡 貝堪則 貝堪則 瑪哈貝堪則 喇雜薩目 嘎喋 梭哈

可謂修行者祛病強身的日常念誦之一,每日一百零八遍,一千零八十遍的念誦藥師佛心咒,已融入藏民族的日常修行和生活當中,在生命關懷方面發揮來積極等作用。如藏傳佛教各宗派普遍奉行的《藥師佛千供儀軌》,就是以「一千」足數的各種供品、磕拜頂禮、誦經持咒、轉經繞塔等一千遍次的儀軌,修持藥師佛法門,為病者和信仰者祛病增福壽。《藥師佛千供儀軌》已從寺院進入普通藏族百姓家庭,以滿足人們的宗教需求和生命意義的人文關懷。筆者曾在四川藏區做田野調查時,在喇榮一寧瑪派道場菩提薩埵法事儀軌的現場目睹數千人僧俗信眾齊誦《藥師經》的盛大場面,莊嚴恢宏的念誦場景中充滿修行者對生命的關懷。

從藏傳佛教密宗而言,在藥師佛的觀修中,修行者可通過藥師琉璃光如來觀修, 從東方諸佛各自剎土中迎請藥師佛等無量本智尊,融入自觀和對觀諸聖眾之中,達到調養心身,消除煩惱, 發大菩提心,救度一切病苦眾生,成就藥師佛之果位等境界。

綜上所述,念誦在藏傳佛教中十分重要,且意義重大,在祛病強身的修行中亦不例外。藏傳佛教基於生命關懷的念誦修行,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藥物以外的修養心身的一種智慧善巧和方法,它給信仰者的是信心和一種特殊力量,修行者通過念誦修行不僅能修養自己的心身,以達延年益壽的目的和功用,而且為他人念誦祈願令人增強信心,也增加了修行的力量,有助於人們淨化內心,消除煩惱,起到祛病康復的作用,從而具有養心健身,延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
    法語六字金剛聲,諸佛如來皆加持,法藏精要至無上,乞求灌頂並加持;(4)《藏語系佛教念誦集》雲:「嗡」具五智慧,「嘛」遍一切慈,「呢」引導六眾,「叭」息一切苦,「咪」梵眾苦厄,「吽」聚諸功德。六字被加持,雪域眾有』情,願往解脫道!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他們或都曾有各自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訴求,然而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交流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共同的佛教信仰為基礎的文化融合。西夏是世界歷史上有數幾個以佛教為國教的王國之一,這當和西夏統治者的藏傳佛教信仰有直接的關係。與漢傳佛教相比,藏傳佛教於整個西夏時代居明顯的主導地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西夏最早建立了「帝師」制度,而今天為人所知的西夏帝師全都是西藏喇嘛,他們對西夏佛教有引領作用。
  • 布達拉宮景區藏傳佛教文化講解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因其獨到的教義、傳承與文化特色成為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因其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得藏傳佛教講解體現出複雜性與神秘性。而布達拉宮作為藏傳佛教的聖地,每年至此的朝聖者及旅遊觀光客不計其數。本文對布達拉宮藏傳佛教文化講解的研究,將有利於讀者加深對藏傳佛教文化的理解,更有利於推進藏傳佛教的信仰傳承。藏傳佛教文化的講解是藏傳佛教作為傳統宗教的重要傳播途徑,直接影響著教眾對本教教義及精神內核的感悟與理解,更是左右著藏傳佛教以後的文化走向。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今天,藏傳佛教無處不在,其影響無遠弗屆,儼然已是一種世界宗教。可是,於世界佛教複雜的傳統和體系中,甚至說在人類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的總體架構中,藏傳佛教的身份認同(identity)卻經常左右失據,無處安立,處於一種變化不定的狀態之中。
  • 為什麼藏傳佛教「三字咒」具有驚世駭俗的功德?
    編者按: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藏傳佛教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此期間,「六字大明咒」隨著不同寺院、不同明星的傳唱,逐漸為漢地大眾所熟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何謂佛教,也不了解藏傳佛教有何秘密,卻懂得哼唱六字大明咒。與六字大明咒相比,「普賢王如來三字明咒」在漢地影響力相對小一些,但同樣不可以忽視。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千僧齋會,是五臺山一個傳統的佛事活動,法會設在藏傳寺廟羅睺寺,屆時山上所有四眾弟子,誦經念佛、虔誠頂禮。在一片鐘磬和鳴、梵唄清音中,法會分別以藏傳、漢傳兩種方式舉行。古代的千僧齋會,是以無遮大齋法會的形式來舉行的,不限制人數,不限制教派,所有信教群眾,甚至還包括其它教派的信眾,都可以參加。
  • 噶丹·松贊林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噶丹·松贊林寺是 雲南 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還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小布達拉宮。和很多景區一樣,松贊林寺依靠景區的區間車進出,寺廟很大,依山而建,參觀寺廟需要爬很高的樓梯,寺廟裡面有專門講解的人員,應該也是藏傳佛教的信徒,講解員會專門帶你從一定規律的門進出。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此次論壇,多位與會代表聚焦藏傳佛教,深入研討、交流,今擷取其部分論點,從藏傳佛教建築來看佛教的中國化。習近平總書記說:「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在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的講話)。龍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佛教寺廟建築中的廣泛存在,對最終形成中國佛教文化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先從藏地密碼談起,藏地密碼指的是公元八世紀朗達瑪贊普第一次禁佛運動,禁止吐蕃範圍內的民眾信仰佛教,驅逐印度和漢族僧人,停止修建的佛寺,桑耶寺,大昭寺等所有的佛教場所被查封,小昭寺被當牛圈。直到赤松德贊成年之後才有所緩解,當時認識到佛教對王室有利的作用,於是決心振興佛教,此後松德贊多次派人去漢地,迎請高僧來吐蕃傳經,其中有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後來由蓮花生親自主持佛教和苯教的辯論會(有很多朋友去過色達佛學院看過辯論經文的情景)辯經的場面很熱鬧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辯論結果苯教認輸並返回故裡逐步受到冷落,佛教從此才站穩了腳跟。
  • 藏傳佛教思想史現代學科引領者——班班多傑
    回想起這段歷史,班班多傑先生說:「研究藏傳佛教需要具備的條件很多,一個人經歷和生命有限,要達到這諸多的條件很難,但最基本的條件是必須要有的,否則一切研究工作都無從談起。在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下,雖然我接受基礎教育遇到了非常多、非常大的困難,但是我很幸運,同時我也很堅持,終於能夠一路走下來,沒有間斷。這為我以後能夠從事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20世紀70年代,歐美興起探索新宗教的風氣,在對東方神秘主義的崇拜下,也促成藏傳佛教在歐美的發展。而在香港發展可算是藏傳佛教在開發歐美市場之後的一次延伸,他們找到這個具有漢傳佛教基礎的地方,信眾虔誠,又很樂於布施,自然吸引大量藏傳佛教來港弘法。所以,近30年來香港成立了不少的藏傳佛教道場。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_宗教_中國西藏網
    此次論壇,多位與會代表聚焦藏傳佛教,深入研討、交流,今擷取其部分論點,從藏傳佛教建築來看佛教的中國化。習近平總書記說:「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在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的講話)。龍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佛教寺廟建築中的廣泛存在,對最終形成中國佛教文化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祈福—藏傳佛教薩迦派結古寺新年祈福法會在玉樹舉行
    佛教在線青海訊 2015年1月1日,藏曆木馬年十一月十一日,為期5天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結古寺新年祈福法會在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嘉那瑪尼石堆廣場舉行。此次新年祈福法會系玉樹結古寺第16年舉行,目前已成為中國藏區規模最大的薩迦派法會,信教民眾參與人數最高峰時將超過10萬人,為歷年之最。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據《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記載:天神大皇帝為了增盛佛教和眾生的幸福,歷年不斷地修建不可思議的眾多佛殿和身語意三所依(經、像、塔)。這些寺中都建立了僧伽,他們有的學習顯密經論,有的學習密集、勝樂、大威德、時輪、無量壽、普明大日如來、藥師、上座部等各種儀軌,有的念誦經部論典,有的做護法神的酬報法事。總而言之,凡是西藏有的,這裡無所不有,這些無一不是章嘉國師操心的結果。
  •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文/舒放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被人類馴化,動物在巖畫中的角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更多的是具有財富象徵和某種可利用的工具。這在後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逐漸演變為宗教信仰中「通道」和某種境界意境的象徵。許多民族的圖騰都是動物形象,可以看作是這種心理的具體化表現。隨著文明的誕生,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
  • 藏傳佛教的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原來是這個意思
    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對「六字真言」的詮釋頗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幾種:1、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
  • 探訪故宮裡的藏傳佛教世界
    藏傳佛教的顯赫地位  為什麼這裡藏傳佛教文物數量如此之巨?因為故宮見證了藏傳佛教在中國最輝煌的歷史時期。藏傳佛教隨之興盛,紫禁城內的藏傳佛教佛堂也日漸增多。活動當天,皇帝會與漠北蒙古的大喇嘛、漠南蒙古的章嘉國師、西藏的達賴或者班禪並坐,足見藏傳佛教在清朝的顯赫地位。  如今,人們仍能從故宮館藏的大量藏傳佛教藝術珍品中,感受到當年藏傳佛教的繁盛。故宮現館藏宗教文物4.2萬件,其中80%是藏傳佛教文物,可見藏傳佛教在清朝統治中的深遠影響。
  • 它曾是松贊幹布為公主所建造,現在是藏傳佛教信徒朝聖的終點!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屬於格魯派(黃教)。大召寺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又稱「銀佛寺」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