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2020-12-16 青青與世界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初,藏傳佛教隨著西藏封建制度的確立和鞏固,在各地方勢力的鼎力支持下,發展較快。

13世紀中期,元朝統一了西藏,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封薩迦五祖八思巴為大寶法王、帝師,並將西藏的13萬戶封賜給八思巴,作為他的供養。佛教在元朝政權的支持下,迅速傳播到了蒙藏各地。到14世紀後期,薩迦勢力漸衰,被興起的帕竹政權所取代。

在薩迦王朝時期,由於受元廷的推崇支持,薩迦的一些上層僧人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權,沉湎與歌舞宴飲中。到元末明初時,寧瑪、噶舉僧侶也日趨腐化,呈現出戒律廢弛,僧人墮落的一派頹萎之象。佛教在人們的心中變得黯然無光。

藏傳佛教格魯派就是在這樣一種嚴峻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了。格魯派自其創始人宗喀巴創立之後,發起了整頓宗風、重振正法的宗教改革運動。他提倡以戒律範行,以教義治心,使僧俗人等同皈佛門。

宗喀巴致力於創建甘丹寺,舉行萬人祈願法會,創辦辯經法會和修復彌勒佛像等一系列重大社會宗教活動。同時,還為格魯派寺僧制定了一整套生活準則、學經規程及答辯升遷等制度。這些組織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對後來格魯派寺院教育的規範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格魯派在西藏興起後,迅速發展成為全藏信奉的宗教勢力,並遠播川藏、甘青各地。入清後,請廷對藏區採取以教固政的策略,利用格魯派的勢力和影響,安撫邊民。1658年,五世達賴入京覲見了清順治皇帝,順治賜封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統領天釋教普通瓦喇怛喇達賴喇嘛。

五世達賴受封后,他利用政治上的地位擴大格魯派的勢力。在川康、甘青各地廣建寺院,在甘青相繼建立了拉卜楞寺和塔爾寺。在寺院發展的過程中,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寺院教育的體系,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寺規之嚴,是遠近各寺無法相比的。寺院設有天文歷算、藏醫藏藥、文學藝術、佛教哲學等,控制了當地文化教育的命脈。因此,寺院不僅成了當地的宗教中心,而且也成為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廣大的僧侶就是藏族的知識分子。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的5大派系和寺廟
    公元7世紀,佛教進入西藏與當地原始宗教——苯教長期鬥爭融合,逐漸形成了藏傳佛教。公元8世紀天竺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入藏,分別傳播顯、密兩系佛教,為教派傳承播下種子。寧瑪派形成於公元11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最早的教派,以密宗修習為主,因該派宣揚遵從先弘時期的法統,重視佛教徒匿藏的經典,所有稱為「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僧人戴紅色僧帽,又俗稱為「紅教」。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先從藏地密碼談起,藏地密碼指的是公元八世紀朗達瑪贊普第一次禁佛運動,禁止吐蕃範圍內的民眾信仰佛教,驅逐印度和漢族僧人,停止修建的佛寺,桑耶寺,大昭寺等所有的佛教場所被查封,小昭寺被當牛圈。直到赤松德贊成年之後才有所緩解,當時認識到佛教對王室有利的作用,於是決心振興佛教,此後松德贊多次派人去漢地,迎請高僧來吐蕃傳經,其中有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後來由蓮花生親自主持佛教和苯教的辯論會(有很多朋友去過色達佛學院看過辯論經文的情景)辯經的場面很熱鬧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辯論結果苯教認輸並返回故裡逐步受到冷落,佛教從此才站穩了腳跟。
  • 藏傳佛教飲食揭秘:奶肉為主輔以茶果珍羞
    話藏傳佛教飲食(資料圖)藏傳佛教格魯派興起以來,在青藏高原逐漸取得獨尊的地位。清代為了安撫蒙古諸部,對格魯派更是恩寵有加。由於具有獨尊的地位,以格魯派為代表的藏傳佛教不事生產,飲食全賴信徒供養。除遵守佛教戒律外,飲食與藏族飲食習慣略同。由於青藏高原氣候寒冷故而其飲食以肉製品和奶製品為主。其中,肉製品以幹肉為主,其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將肉切割成條狀風乾、貯藏,食使用時以刀割取即可。乳製品分為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級類,是日常的食品。此外,糌粑與酥油茶也屬於必備的主食。
  • 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
    哲蚌寺原名「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位於拉薩市西郊,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於公元1416年創建,系格魯派六大寺廟之一,也是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寺院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
  • 黃教≠格魯派?!
    非藏傳佛教信眾,每每提到藏傳佛教各教派時,往往以紅教、花教、白教與黃教予以代之,這種稱呼好比你是黃皮膚的人,所以稱你為「黃人」,黑皮膚的人被稱為「黑人」,這種「以貌取人」的方式,是不被人認可與尊重的!(本圖片來自網絡)藏傳佛教發展至今,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與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然各大派別的名號,皆具有特定的內涵,非口頭上的稱呼。
  • 第二佛陀相傳文殊菩薩轉世,將藏傳佛教推向世界
    在藏傳佛教中具有崇高地位,是著名宗教理論家、改革家、活動家,有「第二佛陀」之稱。一代大德修成之路在西藏的博物館和旅行車上,都有導遊解說員講到宗喀巴大師的故事。他從16歲來到西藏,47年從未回過家鄉,直至圓寂。宗喀巴22歲那年,母親思念兒子,讓人捎去一束白髮和一封信,希望他回家探親。
  • 藏傳佛教寧瑪派簡介
    藏傳佛教,教派比較多,有噶舉派,噶當派,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現在簡介藏傳佛教寧瑪派。寧瑪派的標誌圖標。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此次論壇,多位與會代表聚焦藏傳佛教,深入研討、交流,今擷取其部分論點,從藏傳佛教建築來看佛教的中國化。——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王長魚 《從龍文化在佛教寺廟建造中的體現看佛教中囯化——由西黃寺修繕工作所想到的》  藏傳佛教因其獨有的弘傳方式影響了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長達千年之久。眾所周知,蒙藏地區民眾多有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寺院是信眾的心靈寄託、精神依止。此外,藏傳佛教寺院具有教育、醫療、公益慈善機構等諸多社會角色。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20世紀70年代,歐美興起探索新宗教的風氣,在對東方神秘主義的崇拜下,也促成藏傳佛教在歐美的發展。而在香港發展可算是藏傳佛教在開發歐美市場之後的一次延伸,他們找到這個具有漢傳佛教基礎的地方,信眾虔誠,又很樂於布施,自然吸引大量藏傳佛教來港弘法。所以,近30年來香港成立了不少的藏傳佛教道場。
  • 格魯派六大寺院,沒有大昭寺,也不含布達拉宮,閱讀全文了解一下
    格魯派六大寺院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創立最晚的一個教派。15世紀由宗喀巴大師所創建。格魯,意為「戒律」,以主張僧人嚴守戒律和修學次第而得名。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俗稱「黃教」。格魯派創立之後便取代薩迦派,在藏區佔統治地位。因此格魯派六大寺院也可算是藏傳佛教六大寺院。通常,提起格魯派著名寺院,人們都會想到大昭寺,或者是布達拉宮。這裡面有個概念上的錯誤。布達拉宮,是宮殿而非寺院。所以不管建築規格如何,都不歸屬寺院範疇。大昭寺因供奉有佛陀十二歲等身像而聞名於世,在廣大信徒心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尊高地位。
  • 「活佛圓寂,靈童降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前世今生
    西藏小活佛【活佛轉世的起源和傳說】「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藏傳佛教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在西藏得到了空前發展。最初的藏傳佛教採用的是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當時薩迦派首領「八思巴」被元朝皇帝「忽必烈」賜予了國師的稱號,掌管天下佛教及統領吐蕃事務。成為了西藏政治和宗教的領袖。洪武元年明朝接替了元朝繼承了治理西藏的權利。冊封了藏傳佛教三個教派的首領為「法王」。明永樂五年噶舉派首領「德新謝巴」入京覲見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被賜予「大寶法王」的稱號。
  • 藏傳佛教辯經制度的來源和特點
    藏傳佛教因明學有1200多年的歷史,其間的傳承與實踐從未間斷過。後來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對恰巴曲桑創立的辯經理論和制度,做了一些修改、捨去了一些、增補了一些適合格魯派學僧學習的新內容,逐步形成了格魯派的辯經制度。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_宗教_中國西藏網
    此次論壇,多位與會代表聚焦藏傳佛教,深入研討、交流,今擷取其部分論點,從藏傳佛教建築來看佛教的中國化。——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王長魚 《從龍文化在佛教寺廟建造中的體現看佛教中囯化——由西黃寺修繕工作所想到的》  藏傳佛教因其獨有的弘傳方式影響了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長達千年之久。眾所周知,蒙藏地區民眾多有信仰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寺院是信眾的心靈寄託、精神依止。此外,藏傳佛教寺院具有教育、醫療、公益慈善機構等諸多社會角色。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我們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也被人俗稱黃廟和青廟。它們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也存在一些的不同。現如今,漢藏佛教兩者卻在五臺山共同存在,那兩者之間到底是青中有黃,還是黃中有青呢?還是各念各經,互不來往呢?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而且,「吐蕃僧諍」原本只是佛教內部不同教派之間展開的一場對話,即使和尚果真輸掉了這場爭論,他的主張亦不該就此被判定為異端邪說。遺憾的是,為了強調藏傳佛教之純淨而無雜染的印度淵源,後世藏傳佛教史家創造和構建出了一個與歷史真相完全不同的敘事傳統,將曾於吐蕃王室和民間皆深得人心的「和尚教」打入了另冊。
  • 清代藏傳佛教格魯派四大活佛體系簡介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歸屬於大乘佛教。藏傳佛教的流傳地集中在中國藏族地區(藏、青、川、甘、滇)、蒙古、尼泊爾、不丹、印度的喜馬偕爾邦、拉達克和達蘭薩拉。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故宜宣講教乘,開導愚蒙,使知生佛之不二,身心之本幻,而悉入如如法門,莫不優遊於廣大無礙圓通之境。清代該寺系民間藏傳佛教寺院。康熙五十年(1711),在京城專門給章嘉活佛建造一座寺院;翌年,康熙帝親書寺額「嵩祝寺」。乾隆時期,第三世章嘉活佛居住嵩祝寺,乾隆帝常去聽經習法,並與章嘉活佛商議決策西藏大事及蒙古地區藏傳佛教事務,所賜物品甚多,寺院為之興隆。
  • 它曾是松贊幹布為公主所建造,現在是藏傳佛教信徒朝聖的終點!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屬於格魯派(黃教)。大召寺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又稱「銀佛寺」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 葬佔密宗之格魯派及其「顯密貫通」法
    A、格魯派簡說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最後形成的一個重要宗派。它的創始人是宗喀巴·洛桑札巴(1357——1419年)。拉薩三大寺的建立奠定了格魯派蓬勃發展的堅實基礎。   繼三大寺之後,宗喀巴大師的又一弟子根敦珠巴(1391一1474年),於1447年在後藏日喀則修建扎西倫布寺。此後不久,下喜饒桑布在康區建昌都寺,上喜饒桑布在西部阿里修建達摩寺;在青海塔爾寺逐漸形成。至此,格魯派在整個藏族地區建立了比較穩定的基礎。格魯派正可謂後來者居上,其發展之迅猛,在藏傳佛教史上從未有過。
  • 藏族最隆重的節日 藏曆新年裡的藏傳佛教
    佛教自公元7世紀傳入藏區以來,經過1300年的發展演變並與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極其密切的關係,基本佛教思想觀念已經成為藏民族思想精神的核心價值以及日常行為準則。 藏傳佛教經過後弘期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等祖師大德們不懈的努力弘傳。時至今日,普通大眾的生活與藏傳佛教聯繫的非常緊密。藏曆新年的很多習俗都和藏傳佛教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