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2020-12-13 舒放的後花園

藏傳佛教藝術中,動物形象的種類以及寓意和作用淺述

文/舒放

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上就出現了其他動物。作為歷史比人類更加久遠的各類飛禽走獸,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動物尤其是大型猛獸類動物具有人類所羨慕的力量,不論是以人類為敵時,還是在對抗(適應)生存環境方面,都有著人類所不具有的優勢。從人類早期巖畫中不難看出人類對動物的某種崇拜心理。

這種心理可以理解為深層次的渴望:希望我們能像鳥一樣飛翔,能有獅子老虎一樣的奔跑、打鬥能力,或者是像魚一樣能夠在水中遨遊。這種崇拜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是「我們」的變體,是另一種「我們」。是早期人類對自身體能、技能方面的追求。隨著越來越多的動物被人類馴化,動物在巖畫中的角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更多的是具有財富象徵和某種可利用的工具。這在後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逐漸演變為宗教信仰中「通道」和某種境界意境的象徵。許多民族的圖騰都是動物形象,可以看作是這種心理的具體化表現。

隨著文明的誕生,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動物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有的作用延續至今。這種與動物的密切關係很自然地表現在各類宗教和藝術當中,本文從泛藏傳佛教角度,粗略地探討動物形象在佛教造型中的種類和寓意。

動物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型中廣泛出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具有特定的含義。這一現象在藏區民間和各時代的藝術創作中也極為常見。從象徵意義而言,藏區民間以及各時期(包括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動物形象,基本是從藏傳佛教中引用,其內涵要小於藏傳佛教動物形象。

從種類而言,藏傳佛教動物形象主要包含有以下幾大類:

一、大中型陸地動物:獅子、老虎、鹿、牛、大象、諸、駱駝、狗、狐狸等。

二、小型陸地動物:老鼠、貓、鼬、蠍子、兔子、蛇、青蛙等。

三、飛禽及昆蟲:禿鷲、孔雀、烏鴉、蝴蝶、蜜蜂等。

四、水生動物:魚、蚌、貝類等。

五、屬於佛教六道或創作(想像)出的動物:龍(糅合了龍族和漢地龍的形象)、大鵬鳥等。

通常,某一種動物具有特定的象徵,但這種象徵要視出現的場景來區分。場景的不同,動物所代表的寓意有可能正相反,如護佑和破壞。這種矛盾統一性恰恰也是選定該動物作為象徵的原因。在觀看含有動物形象的造型時,我們要避免以約定促成先入為主的觀念進行評判。

如狗這一形象,就具有堅韌和破壞這兩個完全對立的象徵,同時還有使者和通道的含義。在藏區流傳很廣的一個小故事,說一位修行者主修文殊(也有說是彌勒)心法,數十年如一日苦修但沒有證悟,心灰意冷之下從苦修的洞穴中起身,準備放棄修行,返回塵世。

在路上,這位修行者見到一條後半部幾乎完全腐爛的母狗奄奄一息地臥著,腐爛的地方生滿了蛆。修行者慈悲心大動,準備用手撥開母狗身上的蛆,後來又一想,這樣會傷害蛆,也是殺生。於是他跪了下來,準備用舌頭輕輕挑開那些蛆。就在舌頭剛剛觸到一條蛆的時候,金光一閃,母狗不見了,本尊文殊菩薩出現在面前,原來這條母狗是文殊菩薩示現的。

修行者大哭:「這麼多年,為什麼不見怙主,而等我準備放棄修行的今日,才出現呢?」文殊菩薩答道:「我一直在你身邊啊,你看不見而已。今天由於你不想殺生而用舌頭撥去那些蛆,正是這種慈悲心才得以看見我。你若不相信,我坐在你的肩頭,我們一起到集市,看看別人能不能看見我。」

就這樣,文殊菩薩坐在修行者的肩上,一起到了集市。修行者不斷問迎面而來的人,自己的肩上有什麼?沒有人能夠看見文殊菩薩,後來只有一個業障較淺的老婦人能見修行者的肩上是一條半身腐爛的老母狗。

在這個故事裡面,狗直接象徵了文殊(彌勒)菩薩,但具有秘密性,能看到狗這一形象的都尚屬不易。這一含義賦予了狗這一形象還具有通道的象徵。

動物形象從來源而言,可分為三大類:外來物種、本土、非世間種類,也就是想像出的動物。

外來物種如大象,駱駝、孔雀等。大象作為吉祥之物,早在佛教創立之前就存在於印度神話,被佛教吸收後隨佛教一起傳入藏地。另一外來物種駱駝的出現比較特殊。在西藏相關文獻資料中,記載了駱駝作為交通和運輸工具,隨主人一起出現在入藏進行傳教和商貿活動的阿拉伯人隊伍之中。這一現象的發生,使得駱駝對藏區而言,不算陌生。等後來格魯派在蒙古地區廣為傳播之後,蒙古族的高僧有意將駱駝作為一些神靈的坐騎,這是力圖將格魯派本土化的一種努力。現存的古老唐卡,可以見到以駱駝為坐騎的吉祥天女。

本土物種形象的出現,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佛教原本的動物種類與本土重合,另一類則為「原創」或半原創。如獅子,在藏傳佛教中多以「雪獅」出現。雪獅是獅子的一種,但頗具本土色彩。此外還有禿鷲等高原動物也是此類情況。

這種原創、半原創動物形象的出現,是場景(意境)的需要,也就是下面要說的第三點:動物形象的作用。大致來說,動物形象有以下四類作用:

1、動物作為本尊或護法的象徵

這一類動物形象,也表現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印度神話吸收進佛教的神靈,如象鼻財神、吉祥天女等,此類形象是動物和人身的結合,此外還有單獨以動物形象出現的,如大鵬鳥。另外一類是諸佛、菩薩的忿怒相示現,如馬頭明王,牛頭明王,金剛亥母等。

2、動物作為坐騎出現

作為諸佛、菩薩坐騎的動物,與本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通常都象徵抵達著本尊心法的道路,或坐騎印證著個修行道路上的一個點位和成果。

3、動物作為修行侍從

猴子作為其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按照佛教教義,猴子是最像人,且比人更具靈性的非人。在藏區更有神猴和羅剎女結合從而繁衍出人類的古老神話傳說,從中可見猴子的重要性。在表現羅漢等成就者進行苦修生活的畫面中,猴子是作為修行的侍從出現的。擔任為修行者採摘果實,提供飲水等職責,同時也指代資糧。

4、動物作為境界或障礙的象徵

藏傳佛教中經常以兇猛的黑色野豬作為光明的象徵。但這種象徵並非是野豬本身。而是指野豬在奔跑之際會令大地震動,從而引起光的折射,或者野豬巨大的身影遮蔽住光。因此這種象徵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渴望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障礙——這種修行道路上的障礙,具有一定的神聖性,所以需要神靈對其進行降伏,而不是簡單進行驅逐或採用其他手段,這也是一種心態的表現。

如果出現水生動物,通常寓意著修行場地在臨水處,其中的殊勝緣起,已經提供給後來的觀看者,如何領悟在於自身。

5、動物單獨出現作為祥瑞吉祥象徵

這就是一種瑞獸、瑞鳥、瑞禽,最為典型的當屬和睦四瑞圖。

此外,如五姓財神手中的吐寶鼠(貓鼬),則是一種具體而微的表現。海螺在腳底出現則寓意財神可深海取寶。老鼠作為吉祥天女(班丹拉姆)的使者,不僅作為形象出現,在現實中,老鼠出現在神像左右也有著吉祥意味。

縱觀藏傳佛教藝術中的動物形象,可以說幾乎涉及到了海、陸、空等所有可以生存的領域,這些動物的出現,不僅與場景(意境)密不可分,在領悟佛理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進一步而言,動物作為一個元素,所構成的圖像本身,也昭示著一種存在,用來表明這種存在的相續性。它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給後來者在觀看之際提供一個機遇,從而能夠抵達畫面所呈現的那個境界。

#藏傳佛教#

相關焦點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展覽攝影作品,藝術家妮珍本人肖像(圖片來源:Pitts Rivers博物館官網)不得不說,藝術的力量是巨大和不可抵禦的,這些圖片所呈現的同一個人的兩種完全不同、且形成強烈比照的藝術形象(一種是他/她於現實中與其身份有關的造型打扮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他們或都曾有各自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訴求,然而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交流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共同的佛教信仰為基礎的文化融合。西夏是世界歷史上有數幾個以佛教為國教的王國之一,這當和西夏統治者的藏傳佛教信仰有直接的關係。與漢傳佛教相比,藏傳佛教於整個西夏時代居明顯的主導地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西夏最早建立了「帝師」制度,而今天為人所知的西夏帝師全都是西藏喇嘛,他們對西夏佛教有引領作用。
  • 布達拉宮景區藏傳佛教文化講解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楊建容認為在藏傳佛教文化的講解中,導遊必須全面掌握藏傳佛教的文化內涵,靈活運用導遊講解的技巧,滿足遊客心理上對藏傳佛教神秘性的探奇。[2]崔瑩則認為藏傳佛教講解並不是單純向遊客進行佛教造像藝術或佛教建築藝術的解說。隨著藏傳佛教對國內外人民的影響力逐漸加大,以及近些年來布達拉宮的旅遊開發力度的增大。
  • 以固定生動表情呈現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藝術,其源流和主要分類
    以固定生動表情呈現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藝術,其源流和主要分類文/舒放西藏面具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形象的神秘性和深刻內涵,還在於西藏面具藝術經過漫長發展,從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至今,不論是面具本身還是使用面具的舞蹈,都保留有大量的原始信息,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活化石」。西藏面具藝術從種類而言,主要有三大分類:民間歌舞、藏戲和金剛法舞(羌姆)。
  • 藏傳佛教影響下的青海造像藝術
    攝影:姚浩然  青海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遠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生活在這裡。自公元4世紀以後至7世紀下半葉,吐谷渾人成為青海歷史的主角。吐蕃政權崛起後,逐漸向甘青地區擴張,於公元663年滅吐谷渾。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習近平總書記說:「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在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的講話)。龍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佛教寺廟建築中的廣泛存在,對最終形成中國佛教文化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 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 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時間:2020-12-11 17: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光輝印象:詮釋佛教文化,賦予蓮紋佛飾美好寓意 藏傳佛教,在許多人心目中都充滿著神秘色彩,其各類佛飾佛具都有著濃烈的藏傳佛教氣息,尤其是代表著吉祥如意和驅邪避禍的藏傳佛飾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反映了隋唐以後佛教塑畫藝術逐漸走下高冷的神壇,世俗審美情趣增強,日益崇尚寫實自然之風的審美趨勢。佛教造像越來越有煙火氣、人情味了。 由於水月觀音等33種觀音在民間深入人心,而33種觀音在漢傳佛教傳說中又幾乎化現為溫婉慈悲的女子形象,佛畫佛像以及戲曲影視等亦多將觀音菩薩塑造為女相,因此,後世有了觀音菩薩為女身的誤會。
  • 探訪故宮裡的藏傳佛教世界
    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介紹說。  打開雨花閣朱紅色的大門,冬日陽光灑向陳列在一層門口處的一座紫檀佛塔,抬頭可見懸掛著的乾隆皇帝御筆「智珠心印」匾額。據羅文華介紹,紫檀佛塔裡邊供奉的是當年達賴喇嘛和班禪進宮時敬獻的藏區老佛像。閣內還陳設著密宗三大本尊琺瑯壇城,以及眾多藏傳佛教珍品金銅佛像、法器、瓷塔、唐卡。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念誦是藏傳佛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式,信仰者可通過念誦不同內容的經文、禮讚和祈願文等來實現個人的現實訴求,以表白自己的信仰和願望,藉此亦可修養個人的佛學素養和提高佛學知識水平。因此,念誦在藏傳佛教修行中十分重要,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尤其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中,念誦與祛病可謂信仰的一種生命價值體現,普遍流行於藏傳佛教和藏區社會。
  • 張洹:從行為藝術到藏傳佛教
    他的工作室很像一個工廠,有100多名助手在大量炮製巨大的銅質佛像,用從寺廟裡收集來的香灰繪製圖畫,製作刻有文革場景的門、不鏽鋼熊貓以及毛絨牛馬,有一次還做了漢德爾歌劇中的一幕。他的理念是製作任何他想像到的東西,不考慮連貫性。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_宗教_中國西藏網
    習近平總書記說:「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在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的講話)。龍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佛教寺廟建築中的廣泛存在,對最終形成中國佛教文化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
    藏傳佛教把這六個字看作是經典的根源,主張信徒循環往復持誦思維,念念不忘,認為這樣才能積功德,功德圓滿可以解脫;(2)松贊幹布《嘛呢教言集》闡述了「六字真言」的多種修持方法和深刻含義。他研究認為:廣泛流傳於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系直接由密教而來。「六字真言」原是在印度的一句禱祝詞,被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繼承下來,更為密教所吸取。作為密教的誦咒,輾轉流播,其古意漸漸為人淡忘。知其然而莫解其所以然了。「六字真言」的首尾兩字是虛詞,中間兩字是實詞。梵文原意讀為「嗡!嘛呢叭、咪,吽!」「嗡」、「吽」為虛詞,在印度古文化中具有「神聖」和「吉祥」意思。
  • 藏傳佛教法器「金剛杵」,到底有多神秘?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收藏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各類收藏品中,蘊含深厚歷史文化、精美藝術品味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也被收藏者們所認可和追捧。在藏傳佛教眾多的收藏門類中,除了傳統上的佛像和唐卡外,法器作為一個單獨的分支逐漸受到重視,在重大的拍賣中屢屢創下天價的成交。
  • 細說藏傳佛教裡拉薩的守護神-吉祥天母的故事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被分為3個教派,即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其中藏傳佛教屬於北傳佛教,是比較神秘的一個部分,藏傳佛教也有好多屬於自己的傳說,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屬拉薩的守護神,吉祥天女的故事了。
  • 你所不知道的藏傳佛教吉祥八寶圖(圖)
    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淨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藏傳佛教認為寶瓶象徵著阿彌陀佛,因而也象徵著靈魂的永生不死,代表佛陀之喉嚨。寶瓶象徵著吉祥、清淨和財運,又象徵著聚寶無漏、福智圓滿、永生不死。
  • 佛像寶典:藏傳佛教密宗特色,有佛母度母明妃等女性化造像
    在這幾個高峰期,造像藝術發展得很快,佛陀的形象迅速遍布了中國南起雲貴,北至遼西,西有敦煌、榆林窟的壁畫摩崖,東有雲岡、龍門、飛來峰以及青州的石雕。其中,尤以藏式造像對於元代以後佛像藝術的發展影響最大。藏傳佛教及其造像運動肇興於七世紀之後。
  • 藏族最隆重的節日 藏曆新年裡的藏傳佛教
    佛教自公元7世紀傳入藏區以來,經過1300年的發展演變並與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極其密切的關係,基本佛教思想觀念已經成為藏民族思想精神的核心價值以及日常行為準則。 藏傳佛教經過後弘期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等祖師大德們不懈的努力弘傳。時至今日,普通大眾的生活與藏傳佛教聯繫的非常緊密。藏曆新年的很多習俗都和藏傳佛教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