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故宮裡的藏傳佛教世界

2021-01-11 今日中國

2017-02-28 15:56: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文|張 雪 李 媛 圖|馮 進

   故宮,中國明清兩代皇家宮殿,代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最高水準,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磚木結構古建築之一,每天吸引著數以萬計中外遊客慕名而來。但如今,故宮仍有部分未開放區域,保留著神秘色彩。

 

  神秘的「雨花閣」

  在故宮的西北隅,有片區域被總稱為「中正殿」。以中正殿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著寶華殿、雨花閣、樊宗樓等十座藏傳佛教殿堂,構成了故宮內唯一全部由佛堂組成的建築區。這些現存的佛堂一直處於封閉狀態,未向遊人開放,雨花閣便是其中的一座。

故宮雨花閣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採納國師三世章嘉活佛的建議,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託林寺壇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築的基礎上改建成雨花閣,使之成為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

  雨花閣是一座外觀三層、實際上內置四層的樓閣式建築,也是清宮建築群中唯一漢藏合璧式建築。四層供奉的佛龕,分別代表著密宗功行品、行德品、瑜伽品、無上瑜伽品四部修行的不同層次。

  「雨花閣內文物保持了從乾隆到嘉慶年間的原始陳列,每一件文物放置的時間、位置都在故宮的檔案中有詳細記載。」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介紹說。

  打開雨花閣朱紅色的大門,冬日陽光灑向陳列在一層門口處的一座紫檀佛塔,抬頭可見懸掛著的乾隆皇帝御筆「智珠心印」匾額。據羅文華介紹,紫檀佛塔裡邊供奉的是當年達賴喇嘛和班禪進宮時敬獻的藏區老佛像。閣內還陳設著密宗三大本尊琺瑯壇城,以及眾多藏傳佛教珍品金銅佛像、法器、瓷塔、唐卡。這其中既有藏蒙等地向皇帝敬獻的出自中國西藏地區以及印度、尼泊爾不同時期的珍品,也有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傑作。

釋迦牟尼佛坐像局部

  雨花閣內懸掛的唐卡,大多畫於建立之初的1750年,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因光照會讓唐卡顏色受損,雨花閣平時都遮著簾幕。拉開覆在唐卡上的帘子,藉助手電筒微弱的光,唐卡礦物顏料呈現的絢爛色彩仍清晰可見。「唐卡一直懸掛在此處,從未被收起,顏色基本沒有脫落。」羅文華介紹說,目前故宮館藏唐卡有1970幅,大都出自乾隆時期西藏畫師之手。

  除為部分重心較高的大型木質、瓷質佛塔安裝先進的抗震底座外,雨花閣大量文物都保持著原有的陳設。閣內文物密集,參觀者稍不留神便會觸碰,這也是雨花閣無法向遊人開放的原因之一。為了滿足參觀者的要求,雨花閣已經被列入「數字故宮」計劃,未來還可能以VR形式向觀眾呈現。

  羅文華告訴記者,如果遊人想領略故宮藏傳佛教藝術珍品,可以參觀慈寧宮花園的鹹若館。這個2015年剛剛修復完成對外開放的原狀陳設展區,是當年太后、太妃們禮佛之所。

 

  藏傳佛教的顯赫地位

  為什麼這裡藏傳佛教文物數量如此之巨?因為故宮見證了藏傳佛教在中國最輝煌的歷史時期。

  順治十年(1653年),順治帝接見西藏喇嘛教首領五世達賴,正式賜予他「達賴喇嘛」封號。1713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正式承認達賴和班禪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藏傳佛教隨之興盛,紫禁城內的藏傳佛教佛堂也日漸增多。

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坐像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70大壽。六世班禪進宮,成為宮廷藏傳佛教活動的最後一個高潮。此後,隨著清朝的國力衰落,藏傳佛教對皇權的影響逐漸式微。

  「皇帝住在宮中時,每天早起後,一個殿一個殿燒香,然後再到辦公地乾清宮吃飯,可見這個佛堂區的重要性。」羅文華介紹說。

  從雨花閣向北,過了昭福門,便來到寶華殿小廣場。這裡是清宮每年舉辦大型佛事活動的地方,至今仍保留著清代留下來的經幡。每年歲末,皇帝都會親臨參加「打鬼」。這是宮廷最高規格的佛事活動,主要為了祛除晦氣。活動當天,皇帝會與漠北蒙古的大喇嘛、漠南蒙古的章嘉國師、西藏的達賴或者班禪並坐,足見藏傳佛教在清朝的顯赫地位。

  如今,人們仍能從故宮館藏的大量藏傳佛教藝術珍品中,感受到當年藏傳佛教的繁盛。故宮現館藏宗教文物4.2萬件,其中80%是藏傳佛教文物,可見藏傳佛教在清朝統治中的深遠影響。

 

  文物保護與對外交流

  羅文華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之後一直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是國際著名的藏傳佛教學者,精通英文,還通曉藏、梵、德等多種文字。

  談到藏傳佛教文物保護,羅文華有些憂心忡忡:「目前藏區的大量文物散落在各個寺廟中,由於資金和專業人才匱乏,大部分還沒有開展過較為正規的普查和整理工作,文物保護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

銅鍍金鑲松石塔

  為了讓藏區文物得到更有效的保護,2015年,故宮博物院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籤署了一份文物保護合作框架協議。未來,雙方將在博物館建設、藏品研究與出版、文物展覽、文物保護和修復等方面開展合作,對西藏地區的考古調查也將分步進行。目前,故宮的文物保護專家參與的西藏大昭寺的文物整理保護項目已經開始。

  近期,「梵天東土 並蒂蓮花: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在故宮午門展廳展出。羅文華是此次展覽的獨立策展人,為此他曾多次到訪印度。每次到訪印度,他都帶回大批佛教研究的書,並視若珍寶。談及與印度的合作,羅文華感慨頗多:「印度是個文物古國,古蹟比比皆是。中印在歷史上交流頻繁,彼此在文化上影響深刻。但進入近代,國民間竟然如此陌生。」在羅文華看來,現代的中印更應該懷著感恩的心走進彼此,加強文化交流。

  談及藏學在海外的影響,羅文華介紹說,藏傳佛教文物在海外倍受矚目,西方藏學研究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佛教文化起源於印度,進入現代,對藏傳佛教文化特別是喜馬拉雅地區的研究,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德國都有豐碩的成果,中國應該加強與國際的合作交流。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曾表示,未來,故宮博物院將建設成為中國的藏學研究中心,深度挖掘故宮藏傳佛教文物資源,與國內外同行深入交流、廣泛合作。這也是故宮的使命所在。

    

相關焦點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而蒙古人則比畏兀兒人、西夏人更加堅守其對藏傳佛教的信仰,藏傳佛教最終成了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直至今天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蒙古族同胞依然還是藏傳佛教徒,西方人早期對藏傳佛教的知識很多就來自他們對卡爾梅克蒙古人等流亡在俄羅斯的蒙古部落的考察和調查。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一)
    作為當代「世界宗教」的藏傳佛教 「鐵鳥騰空,佛法西漸」,這句傳為藏傳佛教祖師蓮花生大師於公元八世紀後期所作的授記,或正確預示了佛法將於二十世紀初開始於西方傳播和弘揚的歷史。  藏傳佛教於西方世界的傳播主要發生在上個世紀,特別是自1960、1970年代以來,它於全球傳播的範圍之廣和影響之遠,都是其他佛教傳統所無法比擬的。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藏傳佛教把這六個字看作是經典的根源,主張信徒循環往復持誦思維,念念不忘,認為這樣才能積功德,功德圓滿可以解脫;(2)松贊幹布《嘛呢教言集》闡述了「六字真言」的多種修持方法和深刻含義。
  • 走進故宮,走進「佛陀之光」的世界
    原文來源:微故宮,原文發布於2018年11月30日原文標題:走進故宮,走進「佛陀之光」的世界「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在故宮博物院齋宮開幕已一月有餘,但可能許多人對如何欣賞這個展覽還是難得其法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千百年來與藏民族的社會生活結為一體,建構了藏傳佛教生命關懷的傳統。除此,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的傳統中,白度母和尊勝佛母作為長壽佛菩薩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崇拜和信仰,相關的念誦法門與行持儀軌在藏傳佛教中十分流行。比如,《白度母長壽法》《尊勝佛母長壽法》是藏傳佛教中祛病求福,延年益壽的重要法門,亦是僧俗信眾念誦修持的重要法門。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藏傳佛教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之一。在香港特區基本法所賦予的宗教政策下,香港藏傳佛教的發展,有著兩個重要的意義:一個意義是傳播自身宗教文化的宗教價值和實踐;另一個意義是促進香港同胞對於包括藏傳佛教在內的藏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理解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和發展方向。
  • 第二佛陀相傳文殊菩薩轉世,將藏傳佛教推向世界
    在藏傳佛教中具有崇高地位,是著名宗教理論家、改革家、活動家,有「第二佛陀」之稱。一代大德修成之路在西藏的博物館和旅行車上,都有導遊解說員講到宗喀巴大師的故事。他從16歲來到西藏,47年從未回過家鄉,直至圓寂。宗喀巴22歲那年,母親思念兒子,讓人捎去一束白髮和一封信,希望他回家探親。
  • 藏族最隆重的節日 藏曆新年裡的藏傳佛教
    佛教自公元7世紀傳入藏區以來,經過1300年的發展演變並與藏族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極其密切的關係,基本佛教思想觀念已經成為藏民族思想精神的核心價值以及日常行為準則。 藏傳佛教經過後弘期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和格魯派等祖師大德們不懈的努力弘傳。時至今日,普通大眾的生活與藏傳佛教聯繫的非常緊密。藏曆新年的很多習俗都和藏傳佛教相關。
  • 你所不知道的藏傳佛教吉祥八寶圖(圖)
    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淨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藏傳佛教認為寶瓶象徵著阿彌陀佛,因而也象徵著靈魂的永生不死,代表佛陀之喉嚨。寶瓶象徵著吉祥、清淨和財運,又象徵著聚寶無漏、福智圓滿、永生不死。
  • 藏傳佛教思想史現代學科引領者——班班多傑
    1978 年初春,在青海民族學院溫存智教授的薦引下,班班多傑先生師從藏傳佛教高僧法尊和觀空兩位法師學習藏傳佛教。著名唯識學專家韓鏡清先生又做了全文修改後,發表於1983年第4期的《世界宗教研究》雜誌。之後,他又在郭元興居士的指導下翻譯了二世嘉樣•晉美汪波的《宗派建立寶鬘論》,譯訖後,經郭元興居士全文修改,此譯文後來收入1992 年出版的《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一書中,作為附錄。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布達拉宮景區藏傳佛教文化講解中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因其歷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得藏傳佛教講解體現出複雜性與神秘性。而布達拉宮作為藏傳佛教的聖地,每年至此的朝聖者及旅遊觀光客不計其數。本文對布達拉宮藏傳佛教文化講解的研究,將有利於讀者加深對藏傳佛教文化的理解,更有利於推進藏傳佛教的信仰傳承。藏傳佛教文化的講解是藏傳佛教作為傳統宗教的重要傳播途徑,直接影響著教眾對本教教義及精神內核的感悟與理解,更是左右著藏傳佛教以後的文化走向。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尕藏加(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李保華)一、京城藏傳佛教寺院清朝入關後出資在京城新建、改建和修復眾多藏傳佛教寺院且昔之詣五臺禮文殊,所以祝釐也,而清涼距畿輔千餘裡,掖輦行慶,向惟三至焉。若香山則去京城三十裡而近,歲可一再至。繼自今億萬年延洪演乘,茲惟其恆,是則予建寺香山之初志也。寺成,名之曰「實相」。綴以偈曰:曼殊師利,七佛之師。經歷人間,至福城東。東方世界,名曰「金色」。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摩竭陀國,其東五華,是名雪山,惟清涼境。金剛窟聚,北代州是。大士示現,妙相莊嚴。振大法輪,坐獅子座。
  • 藏傳佛教寧瑪派簡介
    藏傳佛教,教派比較多,有噶舉派,噶當派,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現在簡介藏傳佛教寧瑪派。寧瑪派的標誌圖標。
  • 佛像寶典:藏傳佛教密宗特色,有佛母度母明妃等女性化造像
    藏傳佛教及其造像運動肇興於七世紀之後。松贊幹布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吐蕃王朝,並打通了藏區與內地及南亞和帕米爾諸國的聯繫。他先後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遲尊公主,並為她們攜帶進藏的佛造像特意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大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佛像和釋迦牟尼像從寺廟裡取深埋.大昭寺成屠宰場,拆毀了赤德祖贊建立的兩座寺廟,這個時期持續了200多年,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直到赤松德贊成年之後才有所緩解,當時認識到佛教對王室有利的作用,於是決心振興佛教,此後松德贊多次派人去漢地,迎請高僧來吐蕃傳經,其中有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後來由蓮花生親自主持佛教和苯教的辯論會(有很多朋友去過色達佛學院看過辯論經文的情景)辯經的場面很熱鬧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辯論結果苯教認輸並返回故裡逐步受到冷落,佛教從此才站穩了腳跟。
  • 細說藏傳佛教裡拉薩的守護神-吉祥天母的故事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被分為3個教派,即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其中藏傳佛教屬於北傳佛教,是比較神秘的一個部分,藏傳佛教也有好多屬於自己的傳說,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屬拉薩的守護神,吉祥天女的故事了。
  • 第五屆黃寺論壇論點摘編:藏傳佛教建築看佛教中國化_宗教_中國西藏網
    本屆論壇以「從寺廟建築看佛教中國化」為主題,旨在從寺廟建築具象視角與歷史發展緯度,進一步研究佛教文化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係與交流融合特點,闡述其在佛教中國化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與現實意義,並將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審美觀念、道德準則、教義思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新時代佛教健康傳承。當今世界佛教體系按照語系主要劃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