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8 15:56: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文|張 雪 李 媛 圖|馮 進
故宮,中國明清兩代皇家宮殿,代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最高水準,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磚木結構古建築之一,每天吸引著數以萬計中外遊客慕名而來。但如今,故宮仍有部分未開放區域,保留著神秘色彩。
神秘的「雨花閣」
在故宮的西北隅,有片區域被總稱為「中正殿」。以中正殿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著寶華殿、雨花閣、樊宗樓等十座藏傳佛教殿堂,構成了故宮內唯一全部由佛堂組成的建築區。這些現存的佛堂一直處於封閉狀態,未向遊人開放,雨花閣便是其中的一座。
故宮雨花閣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採納國師三世章嘉活佛的建議,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託林寺壇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築的基礎上改建成雨花閣,使之成為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
雨花閣是一座外觀三層、實際上內置四層的樓閣式建築,也是清宮建築群中唯一漢藏合璧式建築。四層供奉的佛龕,分別代表著密宗功行品、行德品、瑜伽品、無上瑜伽品四部修行的不同層次。
「雨花閣內文物保持了從乾隆到嘉慶年間的原始陳列,每一件文物放置的時間、位置都在故宮的檔案中有詳細記載。」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介紹說。
打開雨花閣朱紅色的大門,冬日陽光灑向陳列在一層門口處的一座紫檀佛塔,抬頭可見懸掛著的乾隆皇帝御筆「智珠心印」匾額。據羅文華介紹,紫檀佛塔裡邊供奉的是當年達賴喇嘛和班禪進宮時敬獻的藏區老佛像。閣內還陳設著密宗三大本尊琺瑯壇城,以及眾多藏傳佛教珍品金銅佛像、法器、瓷塔、唐卡。這其中既有藏蒙等地向皇帝敬獻的出自中國西藏地區以及印度、尼泊爾不同時期的珍品,也有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傑作。
釋迦牟尼佛坐像局部
雨花閣內懸掛的唐卡,大多畫於建立之初的1750年,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因光照會讓唐卡顏色受損,雨花閣平時都遮著簾幕。拉開覆在唐卡上的帘子,藉助手電筒微弱的光,唐卡礦物顏料呈現的絢爛色彩仍清晰可見。「唐卡一直懸掛在此處,從未被收起,顏色基本沒有脫落。」羅文華介紹說,目前故宮館藏唐卡有1970幅,大都出自乾隆時期西藏畫師之手。
除為部分重心較高的大型木質、瓷質佛塔安裝先進的抗震底座外,雨花閣大量文物都保持著原有的陳設。閣內文物密集,參觀者稍不留神便會觸碰,這也是雨花閣無法向遊人開放的原因之一。為了滿足參觀者的要求,雨花閣已經被列入「數字故宮」計劃,未來還可能以VR形式向觀眾呈現。
羅文華告訴記者,如果遊人想領略故宮藏傳佛教藝術珍品,可以參觀慈寧宮花園的鹹若館。這個2015年剛剛修復完成對外開放的原狀陳設展區,是當年太后、太妃們禮佛之所。
藏傳佛教的顯赫地位
為什麼這裡藏傳佛教文物數量如此之巨?因為故宮見證了藏傳佛教在中國最輝煌的歷史時期。
順治十年(1653年),順治帝接見西藏喇嘛教首領五世達賴,正式賜予他「達賴喇嘛」封號。1713年,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正式承認達賴和班禪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藏傳佛教隨之興盛,紫禁城內的藏傳佛教佛堂也日漸增多。
三世章嘉若必多吉坐像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70大壽。六世班禪進宮,成為宮廷藏傳佛教活動的最後一個高潮。此後,隨著清朝的國力衰落,藏傳佛教對皇權的影響逐漸式微。
「皇帝住在宮中時,每天早起後,一個殿一個殿燒香,然後再到辦公地乾清宮吃飯,可見這個佛堂區的重要性。」羅文華介紹說。
從雨花閣向北,過了昭福門,便來到寶華殿小廣場。這裡是清宮每年舉辦大型佛事活動的地方,至今仍保留著清代留下來的經幡。每年歲末,皇帝都會親臨參加「打鬼」。這是宮廷最高規格的佛事活動,主要為了祛除晦氣。活動當天,皇帝會與漠北蒙古的大喇嘛、漠南蒙古的章嘉國師、西藏的達賴或者班禪並坐,足見藏傳佛教在清朝的顯赫地位。
如今,人們仍能從故宮館藏的大量藏傳佛教藝術珍品中,感受到當年藏傳佛教的繁盛。故宮現館藏宗教文物4.2萬件,其中80%是藏傳佛教文物,可見藏傳佛教在清朝統治中的深遠影響。
文物保護與對外交流
羅文華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之後一直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是國際著名的藏傳佛教學者,精通英文,還通曉藏、梵、德等多種文字。
談到藏傳佛教文物保護,羅文華有些憂心忡忡:「目前藏區的大量文物散落在各個寺廟中,由於資金和專業人才匱乏,大部分還沒有開展過較為正規的普查和整理工作,文物保護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
銅鍍金鑲松石塔
為了讓藏區文物得到更有效的保護,2015年,故宮博物院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籤署了一份文物保護合作框架協議。未來,雙方將在博物館建設、藏品研究與出版、文物展覽、文物保護和修復等方面開展合作,對西藏地區的考古調查也將分步進行。目前,故宮的文物保護專家參與的西藏大昭寺的文物整理保護項目已經開始。
近期,「梵天東土 並蒂蓮花: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在故宮午門展廳展出。羅文華是此次展覽的獨立策展人,為此他曾多次到訪印度。每次到訪印度,他都帶回大批佛教研究的書,並視若珍寶。談及與印度的合作,羅文華感慨頗多:「印度是個文物古國,古蹟比比皆是。中印在歷史上交流頻繁,彼此在文化上影響深刻。但進入近代,國民間竟然如此陌生。」在羅文華看來,現代的中印更應該懷著感恩的心走進彼此,加強文化交流。
談及藏學在海外的影響,羅文華介紹說,藏傳佛教文物在海外倍受矚目,西方藏學研究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佛教文化起源於印度,進入現代,對藏傳佛教文化特別是喜馬拉雅地區的研究,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德國都有豐碩的成果,中國應該加強與國際的合作交流。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曾表示,未來,故宮博物院將建設成為中國的藏學研究中心,深度挖掘故宮藏傳佛教文物資源,與國內外同行深入交流、廣泛合作。這也是故宮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