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2020-12-22 大聖唐卡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

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

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西藏藝術旨在體現早已由宗教義理和儀軌所固定的模式、形象和精神, 這種具有集體主義性質的藝術, 掩蓋了個性、個體的意志和感情的任意發揮,它所傳達的不是個體的創造性, 而是一種整體的宗教精神;同時也掩蓋了歷史的遺蹟, 追求一種永恆的、模式基本不變的, 也不宜提倡變化的藝術品格。

雖然, 密宗佛像藝術產生、發展的基礎是宗教, 但由於社會的發展, 人類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 宗教藝術中的審美因素越來越受到世俗民眾的重視, 人們往往從審美的角度來觀照、看待這些宗教藝術品。

藏傳密宗佛教造型藝術主要有佛像、唐卡等種類, 它們以靜態的、視覺的、具體的形象傳達著佛教思想, 在感性直觀中刺激著芸芸眾生的心理、精神。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形象的造型主要有三類:善相 (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度母、無量壽佛等),怒相 (如大威德金剛、金剛橛、馬頭金剛或馬頭明王、金剛手等),善怒合一相 (如密集金剛、上樂、喜金剛、時輪金剛和金剛亥母等)。

(善相:綠度母)

(怒像:金剛手菩薩)

(善怒合一像:金剛亥母)

密宗佛像通過將直觀可感的形象呈現給廣大信徒, 讓崇拜者們既感到佛的偉岸可親, 又感受到各種欲望的危害。佛教的「三身說」 (即法身、化身、報身)使藏傳佛教藝術既是佛理抽象觀念的形象表達, 使艱澀、深奧的義理變化為直觀的藝術形象, 又給工藝師傅們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使他們創作的藝術形象透過宗教迷霧折射出人性的光彩。

相關焦點

  • 藏傳佛像與密宗佛像的關係,很多人都存在誤解!
    目前,有極大一部分人認為藏傳佛像就是密宗佛像,而密宗,不是神秘莫測,就是異端邪說。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部分人對藏傳佛教的實際情況並不了解,再加上接觸到非正規途徑的宣傳,以訛傳訛,所以導致了極大一部分人對於密宗佛像產生了誤解。那麼,藏傳佛像是否就等於密宗佛像呢?如果僅僅從概念上講,密宗一詞不能用來單獨稱呼藏傳佛教。
  • 藏傳佛像:密宗之魂 極具升值潛力
    從近幾年國內外市場行情來看,佛教造像成交價一直呈上揚趨勢,藏傳佛教作為佛教中的重要一支,其造像極具升值潛力。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由釋迦牟尼創立。傳入中國大約在東漢初年,此後,佛教經過不斷發展,產生了許多宗派,比如華嚴宗、淨土宗、天台宗、禪宗、密宗等。
  • 佛像寶典:藏傳佛教密宗特色,有佛母度母明妃等女性化造像
    佛造像,原特指佛像雕塑藝術品,後推廣至所有具有宗教意義的人物雕塑、唐卡等。佛教的原始時期是沒有造像的,信徒們只是對著佛陀留下的舍利、靈塔和足跡寄託他們的嚮往,獻上他們的膜拜。這段無像的歷史一直延續到紀元前最後的那些年裡其間最重大的原因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影響。
  • 探訪故宮裡的藏傳佛教世界
    四層供奉的佛龕,分別代表著密宗功行品、行德品、瑜伽品、無上瑜伽品四部修行的不同層次。  「雨花閣內文物保持了從乾隆到嘉慶年間的原始陳列,每一件文物放置的時間、位置都在故宮的檔案中有詳細記載。」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介紹說。
  • 自駕西藏,了解藏傳佛教的四大宗教體系
    大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佛像和釋迦牟尼像從寺廟裡取深埋.大昭寺成屠宰場,拆毀了赤德祖贊建立的兩座寺廟,這個時期持續了200多年,在歷史上影響很大。直到赤松德贊成年之後才有所緩解,當時認識到佛教對王室有利的作用,於是決心振興佛教,此後松德贊多次派人去漢地,迎請高僧來吐蕃傳經,其中有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後來由蓮花生親自主持佛教和苯教的辯論會(有很多朋友去過色達佛學院看過辯論經文的情景)辯經的場面很熱鬧雙方經過多次激烈的唇槍舌戰.最後辯論結果苯教認輸並返回故裡逐步受到冷落,佛教從此才站穩了腳跟。
  • 水月觀音:佛教藝術中的「東方維納斯」
    、婉轉扭動等更為貼近現實生活、更富有動感,甚至頗有道法自然逍遙意趣的變化,折射出佛教中國化在藝術創作形式上的潛移默化,反映了隋唐以後佛教塑畫藝術逐漸走下高冷的神壇,世俗審美情趣增強,日益崇尚寫實自然之風的審美趨勢。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今天,五臺山以菩薩頂為首的8座黃廟,全都傳承了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法脈。格魯派於公元15世紀興起,由於集各家所長,特點鮮明,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後期藏傳佛教最重要的一個派別。藏傳佛教格魯派,倡導僧人嚴守戒律。學經必須遵循次第,主張顯密雙修,先顯後密,兼行並重。所以,在顯宗的基礎上,才存在後續的密宗。
  • 走進松贊林寺,感受藏傳佛教的莊重神秘,領悟香格裡拉的真實意境
    秋高氣爽的時節,來到香格裡拉,走進了嚮往已久的松贊林寺。這是一個特殊的角度,屬於松贊林寺的左前方位,遊人很少來到。此處看到的廟宇,依山而建,層層遞進,形如古堡,氣派莊嚴。松贊林寺是雲南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一,還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
  • 藏傳佛教影響下的青海造像藝術
    圖為青海省博物館收藏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造像的臺座前沿處刻有藏文字款,意為「扎西利瑪造像」,是扎什倫布寺製作的佛像。攝影:姚浩然  青海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後蒙元崛起後,藏傳佛教很快在蒙古族民眾中流傳。明代對藏傳佛教採取寬容和扶持態度,使藏傳佛教在青海地區有了較大發展。而清代時,青海地區更是「無日不修寺廟,漸至數千餘所」。
  • 尕藏加:清宮在京新建與修繕的藏傳佛教寺院
    清雍正元年(1723),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及四十九旗札薩克、七旗喀爾喀、厄魯特眾札薩克汗、王、貝勒、貝子、公、額駙,札薩克臺吉、塔布囊等,合詞上奏,以籌資四萬三千兩白銀建造三世諸佛像及八座佛塔等,供奉於該寺,一併修繕寺宇,使其煥然一新。清康熙四年(1665),為移供鷲峰寺旃檀佛像,特擇景山西之善地,創建殿宇,提名「弘仁寺」,俗稱「旃檀寺」。
  • 關於藏傳密宗裡面的藏密神聖禮儀你知道多少?
    藏傳佛教在重視顯宗(理論學習)的同時,尤其強調密宗(實踐修煉)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宗教實踐必須遵循的宗教禮儀就被藏傳佛教更加注重起來,並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創造出符合自己宗教信念的一整套千姿百態的宗教禮儀。  由於藏傳佛教具備全面系統的宗教禮儀,在舉行每一宗教活動時都要按照具體規定的宗教禮儀進行。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文章作者根據相關的文獻和實地觀察所得的資料,介紹了香港藏傳佛教;作為宗教、學術和文化的近30年,特別是「九七回歸」後的一般發展狀況,以及與本土佛教的關係等,進而展望香港藏傳佛教的發展前景。一、藏傳佛教文化早期傳入香港的概況從現有的資料看,藏傳佛教文化開始傳入香港應在19世紀20年代初,傳承方面是以寧瑪派及格魯派為主。
  • 藏傳佛教噶舉派直孔提寺的輝煌歷史文化
    作為藏傳佛教直孔噶舉派的主寺,直孔寺的輝煌還表現在政治上:元朝13萬戶長時,直孔曾被設為直孔萬戶府。直孔噶舉教派的傳承者曾經首創過馬年轉岡底斯山、猴年轉扎日神山、羊年轉納木湖的盛大宗教活動,而且直孔提寺的密宗禪修、破瓦超度以及壇城天葬都極有特色。
  • 佛教法器簡介,那些杵、鈴有什麼特殊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的佛教來源於印度,在傳承上卻有漢傳和藏傳的區別,藏傳佛教在吐蕃王朝之後,隨著藏地戰亂興起,漸漸式微,最終伴隨著各地封建領主、軍事將領、貴族和義軍首領割據一方,形成了各個宗派,其中不乏像密宗一樣神秘的宗派,他們誦經時手拿法器,顯得莊嚴神聖,其中左手拿的應該是鈴鐺,右手拿的應該就是金剛杵
  • 藏傳佛教法器「金剛杵」,到底有多神秘?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收藏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各類收藏品中,蘊含深厚歷史文化、精美藝術品味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也被收藏者們所認可和追捧。在藏傳佛教眾多的收藏門類中,除了傳統上的佛像和唐卡外,法器作為一個單獨的分支逐漸受到重視,在重大的拍賣中屢屢創下天價的成交。
  • 張洹:從行為藝術到藏傳佛教
    他的工作室很像一個工廠,有100多名助手在大量炮製巨大的銅質佛像,用從寺廟裡收集來的香灰繪製圖畫,製作刻有文革場景的門、不鏽鋼熊貓以及毛絨牛馬,有一次還做了漢德爾歌劇中的一幕。他的理念是製作任何他想像到的東西,不考慮連貫性。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第二佛陀相傳文殊菩薩轉世,將藏傳佛教推向世界
    接信後,宗喀巴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1幅,並在信中發願:若能在我出生地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與我見面一樣。為佛陀大願,視蒼生為父母。此生此世,父母兄弟一場,分別即是永訣!
  • 內蒙整理出藏傳佛教密宗樂舞《娜若-卡吉德瑪》
    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24日電(宋景軍)據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文體局介紹,根據錄像資料等整理的藏傳佛教密宗樂舞《娜若·卡吉德瑪》,現已完成全部圖、文、曲譜資料的製作,準備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藏傳佛教:各種佛像及唐卡——連載第一篇
    三方佛和三世佛藏傳佛教寺院的顯宗佛殿裡常見的三佛並坐的三世佛像。三佛是釋迦牟尼佛居中,燃燈佛居左,彌勒佛居右。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樣,只是手勢微有變化。這裡以三佛表現三世,即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