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
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
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西藏藝術旨在體現早已由宗教義理和儀軌所固定的模式、形象和精神, 這種具有集體主義性質的藝術, 掩蓋了個性、個體的意志和感情的任意發揮,它所傳達的不是個體的創造性, 而是一種整體的宗教精神;同時也掩蓋了歷史的遺蹟, 追求一種永恆的、模式基本不變的, 也不宜提倡變化的藝術品格。
雖然, 密宗佛像藝術產生、發展的基礎是宗教, 但由於社會的發展, 人類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 宗教藝術中的審美因素越來越受到世俗民眾的重視, 人們往往從審美的角度來觀照、看待這些宗教藝術品。
藏傳密宗佛教造型藝術主要有佛像、唐卡等種類, 它們以靜態的、視覺的、具體的形象傳達著佛教思想, 在感性直觀中刺激著芸芸眾生的心理、精神。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形象的造型主要有三類:善相 (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度母、無量壽佛等),怒相 (如大威德金剛、金剛橛、馬頭金剛或馬頭明王、金剛手等),善怒合一相 (如密集金剛、上樂、喜金剛、時輪金剛和金剛亥母等)。
(善相:綠度母)
(怒像:金剛手菩薩)
(善怒合一像:金剛亥母)
密宗佛像通過將直觀可感的形象呈現給廣大信徒, 讓崇拜者們既感到佛的偉岸可親, 又感受到各種欲望的危害。佛教的「三身說」 (即法身、化身、報身)使藏傳佛教藝術既是佛理抽象觀念的形象表達, 使艱澀、深奧的義理變化為直觀的藝術形象, 又給工藝師傅們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使他們創作的藝術形象透過宗教迷霧折射出人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