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各種佛像及唐卡——連載第一篇

2020-12-22 顯密壇城

釋迦牟尼成道相

相傳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後,在菩提樹下證悟佛法,魔王波旬覺得自己的魔力被破壞,於是變化成一群魔軍,用各種兵器,水火毒焰向他射殺,但火焰不能接近釋迦牟尼的身體,只能在他的外面形成一道光環。魔王又指使三個裸體的美女企圖以美色迷惑釋迦牟尼,但釋迦摩尼用法力使這些美女變成了醜陋的老嫗,於是,釋迦牟尼召來地神作證,降服了魔王。

因此,釋迦牟尼成道像為釋迦牟尼跏趺坐在蓮花座上,左手置放在腳上或手捧缽盂,名為「定印」,表示禪定之意;右手垂直指地,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牟尼佛犧牲自己一切來為眾生解脫,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唯有大地能夠證明

說法像

如跏趺坐,手結說法印,表示佛陀為教化眾生而顯聖世間。

旃檀像

這是一種站立形的釋迦像,據說是釋迦在世時,優填王用旃檀木按釋迦形象雕成

太子像

在拉薩大昭寺有坐覺阿殿,內中供奉著一尊金身的「覺阿」佛(藏語,意思即佛),是釋迦十二歲時的等身像。這尊像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的。這尊像頭戴天冠,面目圓潤美好,身披彩緞外衣,還掛了許多條藏族人們獻給他的哈達。供奉他的佛龕雕飾得非常精美,就像一座玲瓏剔透的小宮殿。傳說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被迎娶到吐蕃時,各種物品都用騾馬馱載進藏,唯有這尊覺阿像,唐太宗命專門造車運載,並派兩名大力士輓車。當公主一行至拉薩北門時,車陷沙中,力士怎麼也拉不出來,於是就在此地,圍繞覺阿像,建立四柱,懸白綿帳供養。後來就在此地修建小召寺,以後又將覺阿像移到大昭寺。這尊像據說原來印度造的,南北朝時輸入中國,後供奉於西藏。但從造像風格看,實際上仍帶有濃重的唐代中原漢式雕像色彩,並不像印度風格的造像。

三方佛和三世佛

藏傳佛教寺院的顯宗佛殿裡常見的三佛並坐的三世佛像。三佛是釋迦牟尼佛居中,燃燈佛居左,彌勒佛居右。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樣,只是手勢微有變化。這裡以三佛表現三世,即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

除三世佛外,還有一種以所處的空間位置橫向排列的三佛外,還有一種以所在的空間位置橫向排列的三佛,也稱橫三世佛或三方佛。這三尊佛中央是釋迦尼,左邊是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首尊阿彌陀佛。為了便於和豎三世佛區別,一般稱為三方佛。

相關焦點

  • 走進藏傳佛教:了解密宗佛像造型藝術
    自藏傳佛教誕生以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中, 藏傳密宗佛像藝術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立足於雪域高原, 在「潤物細無聲」中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乃至思維方式等。其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僅僅在於民眾虔誠的信仰, 還在於它遍布雪域、形式多樣、自然靈活, 且符合佛教義理。由於藏傳密宗佛像是佛教在融合苯教教義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因此, 作為傳播手段和工具的藏傳佛教藝術也必然是佛苯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即以苯教形象為基礎, 以佛教義理為指導的感性形態, 是佛教義理的感性顯現。
  • 揭秘唐卡背後的秘密與禁忌—— 你為什麼需要恭請佛像唐卡?
    但隨著時間的閱歷和發達的通訊和網絡,西藏的神秘越來越吸引人去探索,除了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雅魯藏布江,林芝桃花節等絕美壯闊的自然風光,還有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等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藏傳佛教的存在是西藏讓人感到神秘的主要原因,全民信教的藏族,造就了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經幡等,那些「六字真言」和嘛呢堆,雄偉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成為藏傳佛教的外部標誌。藏族積累的文字典籍浩如煙海,數量之巨僅次於漢文典籍,壁畫、塑像、唐卡等佛教藝術,散發著雪域高原上獨有的魅力。最驚豔的莫過於雪頓節上哲蚌寺的「曬佛」,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唐卡的壯觀和魅力。
  • 探訪故宮裡的藏傳佛教世界
    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介紹說。  打開雨花閣朱紅色的大門,冬日陽光灑向陳列在一層門口處的一座紫檀佛塔,抬頭可見懸掛著的乾隆皇帝御筆「智珠心印」匾額。據羅文華介紹,紫檀佛塔裡邊供奉的是當年達賴喇嘛和班禪進宮時敬獻的藏區老佛像。閣內還陳設著密宗三大本尊琺瑯壇城,以及眾多藏傳佛教珍品金銅佛像、法器、瓷塔、唐卡。
  • 佛像寶典:藏傳佛教密宗特色,有佛母度母明妃等女性化造像
    佛造像,原特指佛像雕塑藝術品,後推廣至所有具有宗教意義的人物雕塑、唐卡等。佛教的原始時期是沒有造像的,信徒們只是對著佛陀留下的舍利、靈塔和足跡寄託他們的嚮往,獻上他們的膜拜。這段無像的歷史一直延續到紀元前最後的那些年裡其間最重大的原因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影響。
  • 扎什倫布寺步行街:藏傳古藝店釋迦牟尼佛唐卡
    藏傳古藝唐卡即用藏傳佛教古老工藝製作的唐卡。在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步行街有一家藏傳古藝店唐卡展廳,據負責人孫紅旗介紹:「藏傳古藝唐卡多為手工製作,工藝精湛,顏料昂貴,有著獨特的民族藝術之美。」
  • 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
    寺內主要建築大經堂雄偉壯觀,有183根立柱,柱上的雕刻十分精美,還有精美的織繡經幢,掛幢,唐卡(捲軸畫)以及佛像,壁畫等加以修飾,同時可以容納8000人誦經。哲蚌寺保存了大量藏族的古代文獻和經籍,原有七大札倉(經學院),解放前該寺僧眾超過1萬人,擁有141個莊園與540多個牧場,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
  • 藏傳佛像與密宗佛像的關係,很多人都存在誤解!
    目前,有極大一部分人認為藏傳佛像就是密宗佛像,而密宗,不是神秘莫測,就是異端邪說。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部分人對藏傳佛教的實際情況並不了解,再加上接觸到非正規途徑的宣傳,以訛傳訛,所以導致了極大一部分人對於密宗佛像產生了誤解。那麼,藏傳佛像是否就等於密宗佛像呢?如果僅僅從概念上講,密宗一詞不能用來單獨稱呼藏傳佛教。
  • 走出民間,成為世界非遺——熱貢唐卡存在的意義
    美輪美奐的唐卡藝術創作,在熱貢地區,呈現出『家家從藝,人人學畫』的創作藝術奇觀。作為藏傳佛教藝術作品,唐卡首先是為宗教服務的,它所表現的宗教內容和宗教情感隨著藏傳佛教在青海大地的廣泛傳播而不斷地深入人心。
  • 咱們家裡能不能掛唐卡?唐卡為什麼在拍賣會上屢屢創出高價?
    咱們家裡能不能掛唐卡,首先就咱們國家來說,它屬於藏傳佛教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但是唐卡中大部分的繪畫題材還是集中在我們比較常見的佛像中。從供方的角度來說,一張唐卡和一個佛像是沒有區別的。唐卡為什麼在拍賣會上屢屢創出高價?
  • 西藏唐卡價格居高不下,除工藝繁瑣,更多的是作品本身的製作修行
    到西藏旅遊,您有沒有想過帶一幅唐卡回去?唐卡,可以看作是藏傳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形式。傳記唐卡很多不了解唐卡的人會認為,唐卡只是西藏人畫在紙張或布幔上的捲軸彩畫。但事實上經過幾個世紀的傳承,一些早期的老唐卡早已成為人們了解藏傳佛教的百科全書。
  • 「火一樣的安多唐卡」:中國美術館展示青海唐卡藝術
    展覽現場作品展覽現場作品青海安多唐卡繪畫藝術,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10至11世紀,距今1000多年,多以藏傳佛教、神話故事、史詩等為創作題材,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點,因其風格工筆重彩、色調豔麗,被譽為「火一樣的安多唐卡」。
  • 藏傳佛教噶舉派直孔提寺的輝煌歷史文化
    作為藏傳佛教直孔噶舉派的主寺,直孔寺的輝煌還表現在政治上:元朝13萬戶長時,直孔曾被設為直孔萬戶府。同時,恢復了「金剛舞」等傳統法事活動,每年藏曆三月份開始,專門訓練舞畫唪、吹奏彈的技巧和製造各種供佛的用具。藏曆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是傳統的跳神節,期間還展示布制大佛像和「仁欽貝三師徒」巨幅唐卡,二十五日為紀念仁欽貝圓寂的祭祀活動日。此跳神節一般稱之為「直孔噶爾羌」,意思是直孔提寺的夏季羌姆大法會。
  • 藏傳佛像:密宗之魂 極具升值潛力
    元亡之後,藏傳佛教對宮廷的影響並未消失,仍然受到明朝皇帝的崇奉,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宮,與宮廷往來密切。而清代統治者早在入關之前與藏傳佛教就有接觸,清朝的皇帝和后妃們,有許多都是藏傳佛教的虔誠信奉者。他們在紫禁城內宮深處,建造佛堂,供奉佛像,潛心佛事。雍正皇帝登基後,將他做皇子時的舊宅改建為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專為皇室祈禱供奉之用。藏傳佛教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唐卡藝術的起源及內蒙古五當召唐卡繪畫——嘉木揚·凱朝
    引言­­據日本學者田中公明的研究,唐卡繪畫藝術是藏傳佛教美術重要的表現形式,但其起源仍不十分明確。田中先生曾就唐卡的語源進行過探討,他認為唐卡一詞來自漢譯佛典中梵文PaTa的翻譯——「 」或「 畫」。但顯示「 畫」語源PaTa與唐卡之間有直接關係的證據至今尚未確認。
  • 手繪藏傳隨身唐卡項鍊十二生肖本命佛牌吊墜
    最近很迷藏族朋友的佛牌,手繪藏傳唐卡。一位青蘭的藏族朋友給青蘭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這些藏傳的佛牌青蘭也很喜歡,今天就分享給你們看一看,喜歡的話就和青蘭一起請這些藏傳的佛牌吧。藏傳佛教圖片欣賞一下,具體的就留青蘭下次給你們介紹哦藏傳手繪的微唐卡:阿彌陀佛(生肖:狗豬),文殊菩薩(生肖:兔)。普賢菩薩(生肖:龍蛇)。大勢至菩薩(生肖:馬)。大日如來(生肖:羊猴)。綠度母。虛空菩薩(生肖:牛虎)。千手千眼觀音(生肖:鼠)。白度母。 不動尊菩薩(生肖:雞) 。黃財神。
  • 別只會說「唐卡好看」了!看完後你就知道唐卡為什麼好看
    熱貢唐卡的構圖方式熱貢唐卡「在其繪畫的透視與構圖方式而言,其主要以『散點透視』,使得取景布局開闊,遠景近景組織在一個畫面裡面;而人物大小不受透視限制,與主題無關;每組景點又有其透視關係—強調看多熱貢的唐卡構圖給人的視覺造成很強的衝擊力,皆因他的結構繁密和飽滿,運用線條來營造結構繁密和飽滿的手法幾乎被唐卡推到了一種極致。早期藝人的傳統線描訓練主要以線的力度、圓潤度、流暢度等為主要內容, 具有較強的裝飾味。熱貢唐卡在線條、色彩、構圖、神佛形象、裝飾紋樣上都有著不俗的表現。
  • 藏傳佛教之格魯派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是藏傳佛教形成與發展時期。這個時期,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相繼產生,並形成和發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規教法和師徒傳承關係。到14世紀,藏傳佛教的最後一個教派——格魯派產生了。格魯派的產生,對藏傳佛教和藏族社會產生了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 「太陽的味道」唐卡藝術展在深圳弘法寺盛大開幕
    本次唐卡藝術展為期兩周,於10月2日至10月15日在弘法寺經堂開展。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法師出席並致辭。此次展出,有四十多幅精美絢麗的唐卡和十多尊技藝高超的佛教造像。古老傳統的唐卡藝術近距離的展現在眾人眼前,引起眾多的信眾及愛好者前來觀賞。
  • 藏傳佛教法器「金剛杵」,到底有多神秘?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收藏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各類收藏品中,蘊含深厚歷史文化、精美藝術品味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也被收藏者們所認可和追捧。在藏傳佛教眾多的收藏門類中,除了傳統上的佛像和唐卡外,法器作為一個單獨的分支逐漸受到重視,在重大的拍賣中屢屢創下天價的成交。
  • 傳承者 | 專訪米書,一位回族的唐卡畫師
    雖然在中國的民族走廊上,「回」與「藏」常常互惠往來、友好相處,但因為伊斯蘭教與佛教的信仰不同,兩者無論是習俗還是文化上,反差極大,更別說讓一個回族穆斯林去學習藏傳佛教文化之代表唐卡了。然而畢業後,米書毅然決定前往拉薩師從勉唐派唐卡大師丹巴繞旦先生,繼續學習唐卡,並皈依了藏傳佛教。人們一般認為,唐卡就是西藏人畫在布幔或紙上的捲軸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