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的佛教來源於印度,在傳承上卻有漢傳和藏傳的區別,藏傳佛教在吐蕃王朝之後,隨著藏地戰亂興起,漸漸式微,最終伴隨著各地封建領主、軍事將領、貴族和義軍首領割據一方,形成了各個宗派,其中不乏像密宗一樣神秘的宗派,他們誦經時手拿法器,顯得莊嚴神聖,其中左手拿的應該是鈴鐺,右手拿的應該就是金剛杵。
見下圖
鈴鐺的造型為長執柄、撇口,和電視劇《西遊記》裡賽太歲拿的那個差不多;杵的造型就像是微縮版的禪杖頭,而且雙面對稱,也有十字形四面對稱的。
這些都是現代的東西,清代乾隆朝之後,鈴鐺和金剛杵、降魔杵這樣的藏傳佛教法器有了「民間化」的傾向,逐漸傾向人間煙火,有些還頗有生活情趣,然而如果您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博物館看看,明代以前的法器,那絕對是法相莊嚴。
明代的密宗法器一般是合金打造,具體成分不詳,基本上都是官造,民間很少有實力打造這麼複雜的金屬製品,官造品多集中在永樂、宣德兩朝,尺寸基本一致,一般鈴和杵長都接近20釐米左右,人手一般大小,而且有款,很抱歉不能為大家展示一下圖片,因為這些帶款的法器都是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法器看起來如此神秘?
這恐怕得從法器的功用講起了,一般來說不同的藏傳佛教宗派法器不同,總體說來種類多樣,因此功用上難說統一,經有些人總結,大概有禮敬、供養、稱讚、護身、持驗、勸導等諸類,密宗的法器屬於持驗類,是有法力加持的,如果做成人人一眼就懂的物件,那還哪來的神秘感。
其實,鈴和杵都是有象徵的,不知出自哪位高僧的想像,鈴上部代表佛身、下部則代表佛語;杵代表鋒利之智,從其造型來看,應為武器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鋒利的那部分。
因此,手握法器誦經的過程其實是人們希望得到佛的教誨、打開心靈智慧之窗的一種儀式,用佛經中的話來說是「獲得智慧,遠離顛倒夢想」,有了思想的物件才可稱之為法器,所以話說到底,並不是密宗的法器神秘,而是佛教思想讓法器脫離凡塵。
密宗法器有何藝術之美?
這個話題恐怕只能針對明代以前的法器來談了,清代以後的法器在審美上差了一大截,明代及以前的法器有以下幾點之美。
一是造型之美:不管是鈴和杵都是上下寬、中間束腰,這與明代的青銅佛像類似,這種藝術加工,體現的是一種神聖之美,小編買不起明代的真品,請了一個仿品,每天在落日的餘暉下欣賞,心曠神怡。
二是裝飾之美:古代的青銅器,尤其是祭祀用的禮器,所採取的裝飾主要就是暗刻和浮雕,在密宗法器上,這樣的裝飾都有所體現,鈴體上浮雕獸面瓔珞紋,頂部為覆蓮瓣紋,內刻六字真言;杵中部形如圓珠,與上下蓮花襯託,兩端為雕飾精緻的金剛,分三、五、九股,造型生動、雍容華貴。
三是做工之美:明代以前的密宗法器基本都是官造的,永樂、宣德朝的皇家工藝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隨便哪個卵白釉、薰香爐現在不是天價,象徵著民族融合的法器也是結交外邦的國禮,其做工必無比精湛,尺寸比例恰當,點、線過渡圓整。
最後一個問題,今天而言,是法器還是文玩?
談到這個問題,小編覺得把法器作為文玩體現了人們的從眾心理和對收藏這件事的不成熟,說信仰無價,大家可能會說我「起高調」,而把法器尺寸縮小,用機器工製造,所用材質五花八門,這應當就沒啥意思了,大家說對不?然而,去各大網站、古玩市場瀏覽一圈,全是這些東西,小編在這裡給大家一句忠告,「能欣賞的美,不一定非得擁有,欣賞不了,得到了也是笑話」,何況您得到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仿品。
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這些法器真的能讓您的心安靜下來,那是有意義的。
關於密宗法器就介紹這麼多了,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