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經開首,就以十二個字精妙的定義定位了宇宙萬物不變、不可懸改的本體性。只有首先確定這一宇宙全維萬事萬物萬化和全經的不變不動原點,才能應變全維有序、理律分明不錯不亂。其定位是「凡是可有以為則皆非道」而不是「道的不可為不可說」,這其中的界限不是為和說,而且是有以為與無以為。
這一定位之要,既是全經展開之本,也是觀證自然萬物運動和學經解義習道之本。所以,開經解義務必首重,否則全經無定則無定解而浮動,而惑之難徹,惑之不得正見生。
二、在「可有以為則皆非道」不變決定性的定位之下,《老子》將道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展開了道與宇宙萬物始生與玄回的宏環循行關係。使我們能清晰得知萬物的始生和終歸,使我們能在其中感悟「道在我中,我在道中」宇宙全維的渾然本來一實體。
要準確把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道生之一名無、名無極、名玄牝;一生之二名時空、名玄牝之門、名天地之根、名眾妙之門;二生之三名有、名太極」的不二說。且不可因斷句而廢失《老子》以有無論道展開全經的至綱。
欲以解讀《老子》,舍其有無之綱則全經無骨自癱,必因吾之故使經扶之不起、舉之不立、觀之不得經真解。
太極之有,既從無始,到時空合成是縱向的邏輯位序關係,又在生成中與無極成為互相轉化有無相生的平行關係。並且太極之有,無時不在有無縱向和平行的兩個關係之動態中。
三、太極之有,自動五運,復成五類,復又復生,形成了多維多樣性的生命和物質。此多維多樣性事物的有無之性統稱常有常無,而與本有三、本無一別之決不可混。但無論常有常無怎麼多樣性,其無始有生的本性不能改、不能變。所以在我們的實際生存環境中無不可以見證它的存在。
《老子》開導我們通過事物自然普遍存在的無潛之性,去觀察它原始的奧根妙因;通過事物自然普遍存在的有顯之性,去觀察它外在和可以外在的狀態功能作用。
常有、常無與本有之太極、本無之無極決不可混淆。因為在我們的低維境界認識中,常無亦在本有的太極之內。從絕對的角度常無是有而不是無,同時這又是《老子》展示的絕對法相對用。
現實常有中的五類還沒有得到有法的認證,更況太極這個物的終極子,就更不肖見其有了。它的小之極、速之極不妨藉助幾何學中點的定義,即理論上的定義點永遠不存在能夠放大的可能。那麼這個近於其小無內的點,在宇宙體中是否也存在呢?回答無疑應當是肯定的,它的名字或許恰巧叫太極,就在有無的分界處。
體無玄面,面無玄線,線無玄點,點無玄無極,體不外是點的集合。
四、「此兩者同」是闡明有無是一個實體,「異名」是認識同一實體內根因和外顯果的兩向性。
「同謂之玄」,是認識和存在的法則。即有無是全玄總軌跡總規律的根本,有無必當同用方能不離軌、不離道、不失正見。偏有則必不知其無的內本始因;偏無則必不觀其有的益用功能。前者僵象,後者頑空,這是認識包括認識本身普遍存在的兩個極端必錯。所以只有此兩者能同者,才能見真得真有真理。
「同謂之玄」的必然取向一定是:玄徹內、玄得真、玄明此、玄誠中。
五、「玄之又玄」是一律,玄的本身就是軌跡、就是左旋、就是塔序、就是周頻、就是不間斷地取向真。
《老子》告明天下的理論與實踐,只有有玄其本、無玄其始,不斷「玄之又玄」、易之又易、此之又此,才能萬象歸五、五歸三有、三有還中中之妙無真。處妙始玄牝之中穀神不死,借玄牝之門一覽宇宙萬物之眾妙,皆無以易之而儘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