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52章,憑良心,順天之道而為,不做任何傷害他人之事

2020-12-20 大李員外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塞其兌

閉其門

終身不勤

開其兌

濟其事

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用其光

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為習常

一種解釋的分享:

天地、太陽系是有個開始的源頭。道就是天地、太陽系的源頭,又可稱為天下萬物之母。

明白現象界、一切萬物都是由道所生化,就知道道為母、為源頭,現象界一切萬物、眾生,都是道之子。

明白現象界一切萬物、包括你我他都是道之子,也就找到了天地父母,找到了生命的源頭。與天地父母合而為一,生命安心自在,自然與天地共存,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所謂的「得道」就是如此)

不要自作聰明,不用小我狹隘的感官思維去運作,就能終身受用不盡。如自作聰明、用小我自私狹隘的感官去思維運作,一生就會忙個沒完沒了,忙到累死。

能從眼前一花一草一物的小處就見到道無所不在,這是明道之人。(莊子說:道在屎尿中。)

能實踐「柔軟 · 不爭」的功夫,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以道為體、為依歸,活出生命的喜悅、神聖,讓生命發光。憑良心、順天之道而為,不做任何傷害他人之事,自然不會有惡的果報。

這是學習道的特徵特性,體道、悟道、行道的具體呈現。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也可以悟透何為道,然後努力做個有道之人,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可見,水可以滋潤萬物,助長萬物的生長,天生就具有奉獻精神,即道的「仁愛」。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賺了多少錢,也不是靠自吹自擂,而是看他為社會、為他人做出了多大貢獻。就如杜甫詩句中所寫「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也如李商隱詩歌中所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 解讀《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人做事之道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老子《道德經》裡的天之道到底講什麼?它不在天上,不在地上,而是在……
    「曾仕強每日箴言」|全文共2500字,深度閱讀需9分鐘,受益終生|《道德經》五千言,實際上只寫了一個字,就是「道」。因此老子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老子在《道德經》第16章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第二十二章,《益謙》。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 昨日‖數九讀經 ‖六九九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其德如是,乃為真人。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其德如是,乃為豐厚也。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其德如是,乃為普博。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觀而知之也。
  •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
    投稿郵箱:13870090001@sina.cn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①益:作「增加」講。②損:作「減少」講。③取:這裡我「管理」的意思。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原文第77章「成而弗居」雲「天之道,猶張弓也。所以,你們看聖人呀,做事情幹出了成果,卻總是不據為己有獨享,功成之後也不喜歡居功。他們喜歡這樣去為人處事,就是符合天道的,他們即使做了聖賢之事,卻不喜歡讓別人像看賢人聖人一樣來看待自己。這就是符合天道的功成而不居啊。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基本注釋:曲,彎曲,這裡指能屈能伸,有韌性、有彈性。全,保全。枉,彎曲、委屈。正,這裡指回複本性。窪,低洼。敝,破舊、壞。得,獲得。惑,迷惑。聖人,這裡指賢明的君主。執,執守、秉持。一,這裡指自然規律。牧,管理、治理。自是,自以為是。彰,彰顯、顯赫。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     老子《道德經》是一座無盡的寶藏,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涵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聰慧。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王夫之說蘇軾自比於賈誼,然習的又是雕蟲小技,揣摩之術,情奪其性也久矣,安能託天下,為王介甫似之而已。 智慧出,有大偽。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出自《道德經》第77章,許多人理解為:自然之道,就是減少多餘的一補充不足的,就像大海一樣,低洼的地方,自己會被填充一樣,自然而然;人為的手段,則不一樣,因為有私心,就像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一樣,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拼命的壓榨勞動者,窮苦大眾來讓自己賺的盆滿缽滿,所謂馬太效應如是說。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唐耀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
  • 《道德經》道無處不在,普通大眾才是真正的見道者,雖非修道者!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3篇常云: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又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都是一個誠字,以誠為本,心誠則靈。誠者,道之本也;信者,德之源也。如是延伸開來,世間萬事,同樣也是以誠信為本源,因此人人都是見道者!此文詳解《道德經》第十七章,因道本玲瓏體,從各方面來解都是正確合理的,樵夫還是喜歡從自然之道的本身來做註解,言有不合之處歡迎指出批評,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 《道德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聖人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聖人之才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譯文: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留下把柄;善於計數的,用不著工具;善於關閉的,不用鎖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或者認為《道德經》無為而治,消極避世,啥都不做,也不爭取,一切。順其自然就好當然,真正的《道有經》不是這樣的,至少老子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至於能從這本經中悟出什麼樣的智慧,就因人而異了。《道德經》其實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而「道」,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他老人家寫的,與其說是老子寫的,不如說是老子編輯的,因為道德經的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為什麼說《道德經》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呢?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另外,「有名」與「萬物之母」這個聯繫,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信息。 再者,「無名,天地之始」這一句,是放在「有名,萬物之母」之前,為何放在之前,聖人可不會做無聊的事,因此也需要對這其間的深意加以理解。
  • 永遠保持敬畏之心虛懷若谷,《道德經》第四章隨筆
    0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道是虛的是空的,但是用的時候卻能夠源源不斷地提供我們所需。這句話很有意思,為什麼虛空卻能夠不枯竭。舉個例子,空水杯如何能提供源源不斷的水?這顯然不符合我們平常的認知。所以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更符合我們的認知,道是虛無縹緲的,是沒有固定形體的,我們無法準確地形容,不過他起的作用是無窮大的。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史記》全本第一冊讀後感《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尊道貴德
    《史記》全本第一冊讀後感《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尊道貴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事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