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聖人之道!

2020-12-13 蜜蜂文學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聖人之才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留下把柄;善於計數的,用不著工具;善於關閉的,不用鎖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感悟:

這章的中心思想是人盡其才 取長補短 謙虛求教,暗意說聖人之德!

善於行走,即是善於思考;善於言談,即是懂得輕重;善於算計,便是能看得清得失;善於關閉,是一種成熟;善於捆綁,學得則是一種以德服人的高級品質,等等這些,是「道」厚重淳樸自然簡單的特質。

如老子此章所講,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無用之人,無用之物,只用不懂欣賞的伯樂,以及不能將其安排在合適位置的領導。人生在世,要學會用欣賞的態度看待人事,更要用發掘的眼光去成全世間的美好。

所以,我們應當把一切好的事物好的人當做自己的榜樣,把一切差的人不好的事情用來當做人生路上為人處事時的借鑑,取長補短,做一個簡單快樂卻無懈可擊的人。

你身體上並無殘疾,甚至比別人還要略勝一籌,但你為什麼沒有在某方面比他人強呢?因為你並沒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也許你不是完美的,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你要讓它儘可能的完美。

每一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輕,有時候沒有用只是沒有放對位置而已!要學會自己去挖掘自己的特性和能力,通過學習和修煉把自己提升到自己需要的能力,選擇合適自己的位置去發揮自己的能力,永遠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登上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老鷹和蝸牛,沒天賦背景做不成一飛沖天的老鷹,那就做那蝸牛!一步一步的、慢慢的、堅持不懈的給我爬!!成功是遲早的事,只不過累點苦點...

有陰就有陽,有白就有黑,有善人就有不善人。天道公平,無論怎樣的存在,都有其價值體現。體現到德行上,就是人無廢人,物無廢物。揚長避短,合理利用,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方為聖人之道。

相關焦點

  • 道德經(27)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道德經》 第二十七章,本章老子認為,善於做各種事情的人,都是因為掌握了規律,所以能事半功倍。聖人根據這個道理,善於待人接物,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02:36來自無尤居士道德經: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 因此,聖人總是善於用人,在聖人眼裡沒有無用之人;聖人也總是善於物盡其用,所以在他眼中沒有無用之物。這就是一種豁達通透的大智慧。古往今來,知人善用,對君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帝王之書,知人善用,但凡明悟其道理的,總不會太差,不至於是忠佞不分,昏庸無道。
  • 人力資源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用人
    用人主張就是唯有賢才主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最終目標。要達成這種目標就需要合理公正的考核制度。考核應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考核前將考評的標準公開化,人人都明白目的和要求,才能竭力去爭取實現。考核是手段而非目的。
  • 《道德經》流傳幾千年,道法自然的精髓,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之道
    研究分析「老子」和《道德經》的智慧,總結了如下幾個特點。一、會通性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說:老子乃「閱世久而富於經驗之人也。其所言,悉得於天道、人事、物理之會通。吾國哲學之濫觴也。」二、超越性一般來說,號稱「知識之王」的智慧,是在知識與經驗基礎之上升華出來的。但它與知識、經驗並不完全一樣,從本質上看,智慧超越了它們所具有的限度與層次。比如,《道德經》二十七章講:「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丨上坤地產發展的核心動能
    因而,上坤地產從成立之初便始終強調組織應迭代優化以進一步賦能業務發展。事實上,早上2018年,上坤地產就進行了進行了兩輪組織架構調整,分別加強了投資和融資職能,並優化了自身的運營管理體系。經過兩輪優化,上坤初步形成「投融運一體」的組織形態,公司業務增量和運營效率提升顯著。
  • 解讀《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人做事之道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作為,以「無事」的方式去做事,以無味作為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去報答怨恨。解決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做大事情要從細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的小事開始。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微信公眾號 分享乾易國學文化  共同探討智慧人生閱讀是一種智慧  分享是一種美德《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原文第77章「成而弗居」雲「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 《道德經》:聖人為腹不為目,何意?
    「聖人為腹不為目」出自《道德經》第十二章。《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原文最後一句話: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按照正常的理解就是聖人只要滿足正常的三餐溫飽即可,不追逐聲音之娛。取樸素棄奢華。這是最表面上的理解,其實老子還有更深刻的意思。這裡的腹可以理解為內在的東西,指遵循大道思想。目可以理解為外在的事物。這樣我們再來看這句話的意思:聖人要做的是遵循大道,而不是關注外表的一些事物。
  •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最後一章,如果把我們把學習老子,比做西天取經的話!那麼本章就是九九八十一難,裡面的最後一難,只有過了此關!我們可以挺起胸脯說!我們讀過道德經,懂得一點做人的道理,希望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可以毫不猶豫說,我們得到了真經!當然這個真經不是那個真經。在這段時間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從最嚴寒蕭瑟的冬天走來,我們迎接著萬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我們也經歷了瘟疫的橫掠。
  • 《道德經》中不被大眾接受的「智慧」真相不是看到的那樣
    但是,很多人利用老子的《道德經》來人性管理、政治鬥爭,駕馭人心,以及構建企業文化,可以說進步是管理人的智慧進步了,退步是因為沒有大智慧大自在了,典型的殺雞用牛刀了。那麼老子的辯證思想、樸素唯物主義、以及法的思想,都和時代精神一樣凝在一起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道德經》——第五章聖人不仁是大仁
    《道德經》全文的思想就是無為,這很容易讓人理解為不作為,不是這個意思。是讓我們要站在無為的角度去有為,這個「為」可以解釋人的欲望。作為人,生存在這世界上,我們自身有很多的欲望,吃的欲望,玩的欲望,對美好事物佔有的欲望等等等,我們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煩惱呢,正是因為這個欲望那個欲望,有一個詞語大家都會說到,叫做「無欲則剛」。
  • 帝王之道與企業之道 | 《競石說》
    >帝道,為者堯舜,也被稱為先王之道,以道德治世。為帝王者,一人為天,大權在握,審時度勢、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擁有帝王之心者,心寬以容天下,胸廣以納百川。為帝王者要有氣魄,口才,要善於招攬人心。唐玄宗下詔令玄學博士講老子,舉人加試《道德經》等,令各州縣推薦對《道德經》有研究者,予以獎賞,以示鼓勵。自己還於735年和755年兩度對《道德經》進行註疏,名《道德真經注》。註疏的宗旨是「取之於真,不崇其教,理國之要,可不然乎。」從務實主義出發,尋求治國理身的真要。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誠全歸之。基本注釋:曲,彎曲,這裡指能屈能伸,有韌性、有彈性。全,保全。枉,彎曲、委屈。正,這裡指回複本性。窪,低洼。敝,破舊、壞。得,獲得。惑,迷惑。聖人,這裡指賢明的君主。執,執守、秉持。一,這裡指自然規律。牧,管理、治理。自是,自以為是。彰,彰顯、顯赫。見,通「現」,炫耀。明,明顯、表明。伐,誇耀。功,功績。矜,自高自大。長,成長。曲全,委曲求全。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2020高考作文練習題目: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佳作賞析】: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稻草的價值在於它是稻米成長的母體,還在於能夠捆綁白菜和螃蟹,最不濟還可以燒火漚肥。只有物盡其用,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人也一樣,只有人盡其才,才能充分展現其意義。  所謂的「稻草定律」:路邊的一根稻草如果沒人理會,它永遠只是一根稻草。
  •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才是科學的人才觀!
    他們本應當在相應的高科技領域中奉獻才智,以實現「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人才觀,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人類造福。其次,這種「高射炮打蚊子」的事情一旦普遍(其實已經普遍),勢必搶斷低端人才的市場,可基層工作對低端人才來說應該適配性更強,這樣就會有兩方面的不利後果:高端人才眼高手低,對系統運轉效率不利反弊;低端人才找不到工作而生計艱難,甚至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我們才會吸引和留下更多精英!
    在教育發展的道路上,真正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我國未來的路還很遠!昨天去拜訪一個老師,他的實驗室簡陋到你想像不到,在我眼裡連作坊都不算,你看不到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切切的說跟難民營的形象差不多,自製簡易的幾個像娃娃玩一樣的小玩意兒。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唐耀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