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道與企業之道 | 《競石說》

2020-10-20 競石頻道

帝王之道與企業之道

 
 
再好的帝王之術
再好的企業規劃
沒有強大的心量和心力來支撐
 一切終將成泡影
 
帝王之道=帝王之心+帝王之術

 
 
(一)
人存政舉 人亡政息
 
《中庸》哀公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這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實際國情。
中國自古以來的治理體系一直是「人治」,西方現代的治理體系更多的是「法治」。
 
「人治」的中國總是期待「聖人之治」。
中國的國情本就如此,從宏觀來看,體現為國家治理,微觀則體現為中國的企業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國人信仰缺失,在經濟潮流的引導下,金錢成了萬能的上帝。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信仰、金錢崇拜也不見得全是壞事,起碼在企業發展時,中國人依然保留了吃苦耐勞、上行下效的管理特點,每個人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金錢成為衡量價值的標杆,於是每個人都竭盡全力的把自己的潛能激發出來。
 
而且近年來,中國商業界、企業界確實出了不少的「聖人之治」現象。

 
聖人之治,當然是先出聖人,後才有聖人之治。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因為中國企業界先出了個任正非,而後才有了名震四海的華為。中國傳統生意場也是因為先有了個李嘉誠,而後才有幾乎買下半個英國公眾服務業的李氏集團。在中國創新網際網路應用界,也是因為有了馬雲、馬化騰,而後才有了阿里巴巴和騰訊。
 
「人治」與「法治」,對於世界舞臺來說,可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五百年。不管是「人治」或「法治」,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總是有其原因的。往往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覆論證才能更加看透事物的本質。

 
 
(二)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孔子在《中庸》中繼續說: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在這裡,孔子和哀公談的是「帝王之術」中的用人之道——「凡天下事、國事、家事,皆有九經。」
 
經者,常也。九經者,九種經常遇到的人事關係的處理辦法。
 
在中國做老闆特別難,這是中國的又一個特殊國情。
 
中國自古以來不重商,管子在國之四民——「士農工商」中把商人排在了最末。
 
農耕文明主導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清朝末年才在西方工業文明的進攻下土崩瓦解,而中國過去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正是因為中國沒有了支柱性的文明所導致。

 
其實我們今天的任何一個企業,哪怕是小微企業,都特別像以前的小型諸侯國的治理。
 
所以行之者,一也
 
那麼一是什麼?
是「誠」。
 
不管做哪一種職業、身處在什麼樣的地位、經營哪一種事業,關鍵只有一個:先建立自己。
要建立自己,就要誠身有道」。
「誠」是道,是原則。
 
天地永遠是誠。天地生生不息。它永遠給萬物、給人類以生命,給萬物生機。
天道的境界,就如同人的誠心,如果人心像天地一樣的開闊,就是誠身有道」的境界。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誠為第一。誠,是根本,是做人必須,更是做事的必須。
 
通過「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的深度學習,我們就能體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能夠用心研究、體悟中國古往今來的聖賢之道,不僅對我們自己修身做人很有幫助,對我們做企業會有更大的幫助。

 
 
(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大學》。
「修身」幾乎涵蓋了孔子所有文章的論說,是孔聖人所有思想的基石。
中國眾多的古聖先賢,雖然總結了很多充滿智慧的經典。但是,由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不同,古代的智者們特別喜歡用簡練到極致的語言來概括最高深的智慧。所以,很多大智慧的總結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非有緣人、非有心人、非有慧根者難以察覺和領悟。
 
所以,才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名師指路」之說。
 
但是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名師指路」這句話之後,還有一句——「名師指路還須自己開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本性,吸取每個人的優點,擯棄自身缺點,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洞察能力,並不斷修身完善自我,才有可能悟道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學習經典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這些聖人的智慧化為我們自己內心的東西,這就是「悟·道」。「悟」就是頓悟、思考,是認識、認知,是內因,「道」是宇宙的規律,是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是人心人性的規律。
 
聖人並不是發明了真理,而是發現了宇宙之道、天地之道的運行規律,發現了人性的真相和世間萬事萬物的運作規律,並且用文字總結出來,這就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的聖人之教。
 
聖人還告訴過我們,修身是悟道的前提。
關於「修身」、「修心」的重要性,孔子在很多文章都反覆提到。而且具體怎麼修身?怎麼修心?孔子也給過我們具體建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或許終其一生也難以「悟·道」和「得·道」,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修身、修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可以不斷地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選擇學習他好的方面,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對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缺點,然後改正它。

 
 
(四)
「半部論語治天下」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孔子是說,國家政治清明,要言語正直,行為端正;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
 
孔子要求自己的學生,當國家政治清明之時,可以直述其言;但國家無道時,就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禍端。這裡講的是一種為政之道,關於這一點後世有很多爭論之處。
 
後世爭論最大的就是,孔子倡導的「趨吉避兇」式的儒家文化微政之道,是打江山之道,還是治理江山大道。
 
我們回頭看中國自古以來對儒家為政之道最高的評價中——「半部論語治天下」中的「治」,其實已經說清楚了儒家思想是太平盛世時治理國家的聖賢之道,而非打江山階段的亂世英雄、梟雄之道。
 
我也認同這個觀點,打江山並非儒家思想的強項,所以,在亂世,孔子告訴儒家子弟要懂得如何避禍。反之,治世時,就是儒家嶄露頭角,一顯身手的時候。也正因如此,漢代大儒董仲舒針對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這個建議成為了西漢中後期思想發展的「大方向」、「大格局」,也成為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思想核心,奠定了儒學在中國後世官方推崇學說中的獨尊地位。
 
儒家文化,國家長治久安之道。
儒家文化,企業基業長青之道。

 
 
(五)
帝王之道=帝王之心+帝王之術
 
帝王之道其實涵蓋帝王之心和帝王之術。
 
自古以來,很多論述帝王之術的文章和研究,關於帝王之術,總結有三:
 
一為帝道,為者堯舜,也被稱為先王之道,以道德治世。
 
二為王道,成於夏商周,後世王者多有偽名效法的,依法治世,厲兵秣馬,勤政為民,圖強於列國而先自強之。
 
三為霸道,春秋五霸的代天子之術,以武力徵服天下,也稱不擇手段謀取天下之術。
 
歷史上大多有功業的帝王都不是只使用一種術,而御人之術卻是三者的共同之處。
 
先王御賢,王道御治,霸道御謀。

 
長期以來研究帝王之術的文章很多,但研究帝王之心的文章卻非常稀少。
 
殊不知,在帝王之道中,帝王之心遠比帝王之術更為重要。
 
什麼是帝王之心呢?
為帝王者,一人為天,大權在握,審時度勢、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擁有帝王之心者,心寬以容天下,胸廣以納百川。為帝王者要有氣魄,口才,要善於招攬人心。
只有擁有了帝王之心的人,才有足夠的胸懷格局來實施帝王之術這種謀略。帝王之術就是帝王用來駕馭臣子,穩定自己帝位的一種方法,核心內容是制衡。
一個深諳帝王之道的皇帝,不會讓朝堂一家獨大。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皇帝常常是讓兩個心腹大臣彼此對立,這個時候,皇帝往往一會站在這一邊,一會又站在那一邊,通過左右制衡的方式,加固皇權,穩固皇帝的威嚴。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不管是古時候想做皇帝的開國大帝,或是當下想做老闆的創業者,只有心胸寬廣,眼界獨特,審時度勢的內心強大才是真的強大。
 

 
(六)
《王道與王權》
 
筆者前面那篇《王道與王權》在個人公眾號發表後,因為首次觸及到長期實施「王道」引發帝王內心世界的扭曲這個話題,曾經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認同。
 
就像現代的市場經濟行為中,不少老闆在創業時,求才若渴,謙卑謹慎,禮賢下士;成功後,欲望爆發,大權獨攬,嫉賢妒能。這是典型的,以「王道」得天下,以「王權」治天下。
不過,這樣的行為終將導致創業功臣紛紛流失,而企業化運作畢竟不是政權打江山,企業化運作是永遠沒有止境的。這些帝心不夠強大的小老闆們,往往第一階段成功後,很難獲得第二階段的成功,即便少數機構僥倖獲得了第二階段的成功,也一定不能獲得第三階段的成功。
 
不施王道無以得天下,
亂施王權終將失天下。

 
 
 
(七)
修復受損的心靈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總在同樣的老路上走向滅亡。
 
一個企業如同一個小的王國,管理企業如同治理小型的諸侯國。
 
創業初步成功後,如何拯救企業主在創業過程中受損的心靈,如何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如何讓企業能安如磐石、萬古長青,是我們每一個企業主都必須面對的難題。
 
在中國,很多企業最終是否能做大,最終拼的是企業領袖的心量和心力。
 
前面我們說了,「內心強大才是真的強大!」

 
不管是做企業老闆,還是逐鹿天下的帝王,都需要一顆極其強大的內心——帝王之心。
 
歷史上,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擁有極其強大的帝王之心,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則是其中的典範。
中國歷史上未殺功臣並善待他們一生的人,最出色的有兩個,光武帝劉秀與宋太祖趙匡胤(一些小朝代未算在內,因為它們還未到不用功臣的時候),若說既能善待又能善用的,則唯光武帝劉秀一人了。
 
漢光武帝劉秀是一位近乎完美的開國皇帝。他對結髮妻子陰麗華非常專一,同時也是開國皇帝中不殺功臣的珍稀代言人。
 
拂去歷史的塵埃,我們發現,劉秀曾經經歷過數次性格變異,最終成就了歷史上幾乎最罕見的自信和強大的帝王之心。

 
 
(八)  
以聖人之法明智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老子寫下了《道德經》,這本奇書為後世帝王所追捧,成為修身治國必讀的經典。
 
唐朝時期,李世民下詔擴建鹿邑老子生地故裡太上老君廟;高宗李治親往鹿邑拜謁,命王公百官及舉子皆習《老子》。唐玄宗下詔令玄學博士講老子,舉人加試《道德經》等,令各州縣推薦對《道德經》有研究者,予以獎賞,以示鼓勵。自己還於735年和755年兩度對《道德經》進行註疏,名《道德真經注》。
註疏的宗旨是「取之於真,不崇其教,理國之要,可不然乎。」從務實主義出發,尋求治國理身的真要。
 
正因為唐代前幾任君王均通過學習古聖先賢之法,提升了自己,治癒了受損的心靈,所以才有了君王以王道治天下,才有了200多年的大唐盛世。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於1374年親自註解《道德經》並作序。在序言中他詳細記述了自己讀《道德經》的過程。

 
而清世祖順治皇帝,也曾御注《道德經》,並曾言:「《老子》五千言,上可以通於妙,下可以通於徼。以之求道則道得,以之治國則國治,以之修身則身安。」順治帝的金口玉言,將《道德經》推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思是說,老子寫的這5000多個字,精妙無比,想求道的,學完《道德經》就可以得道;想治國的,學完《道德經》就懂得了如何治國;想修身養性的,學完《道德經》就會身心安健。
古代君王尚且能通過聖人之法愈療自己,我們的企業主是不是也該試一試?
那些在創業過程中心靈受損的企業主,如果已經意識到自身問題,就應該儘早研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修身、修心經典,有緣且有悟性的可以嘗試研習《道德經》的內涵,爭取儘早明聖意、知聖法,淨化和滌蕩自己的心靈。

 
 
(九)
聖人之道和領導者法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這裡說的是: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潤萬物,滋養眾生,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人爭一時之長短,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這就是道。
 
事實上,《道德經》這本書,主要的說話對象就是國君,書中多有「上.....」「民......,」上,就是君上,民,指子民。
 
整本書所講述的就是君王法則、領導者法則、企業主法則。

 
在《道德經》中,老子講了兩種道:天之道和聖人之道。
 
天之道,老子是這樣說的,在人世間之上,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它支配了整個世界的形成,支配了萬物的生長,我們看不清它,但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我們應該效仿天之道來做聖人之道。
 
最終,老子通過觀察天之道悟出聖人之道。
 
那麼聖人之道是什麼呢?
 
聖人之道,就是領導者法則,又稱為「帝王之道」。
 
把天之道用於人的管理中,就是聖人之道。
 
天之道是模糊的,聖人之道是非常清晰的,因為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世間的運行規律。
 
所謂聖人之道,其核心內容就是:領導者要儘量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名利地位,盡全力為百姓謀福利。道德經通篇內容都是在講述這個問題。

 
 
(十)
利他思維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這裡說的是:
正因為你沒考慮自己的私利,為大家做事謀利,大家都來幫助你、成就你,最終你的利益是非常大的。也就是我們常常在各類文章反覆看到的「先舍後得」的轉換關係。
 
「聖人之道」延伸到現代的企業管理,就是——利他——公司管理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和名利,為客戶和員工的物質及精神利益而努力。
 
結果就是大家都願意來投奔你,都願意來成就你,那麼你的事業就會越做越大。

 
著名企業家,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講過一個故事。
 
他上大學的時候,大學宿舍共有七個人,有個北京本地的同學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會帶七個蘋果來,大家本以為他會給同學們一人分一個,沒想到他自己藏起來,自己每天吃一個。這位同學這麼做,倒也沒有錯。但是明顯他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不懂得分享。
 
後來俞敏洪創辦了著名的新東方,把老同學都拉來入股,成為合作夥伴,唯獨這個同學,俞敏宏心裡猶豫要不要請他來。
 
於是,把老同學們召集在一起開了個董事會,結果所有人一致反對,說這個人不行,從當年的小事就能看出,這個人太考慮個人私利,如果他進公司合作,他會把自己利益看得太重,和別人起衝突,當他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他一定會撈取個人利益,犧牲公司利益,這種品性不適合做公司,更不適合成為合作夥伴。

 
如果一個老闆創業,看到一點利益馬上自己撈了,員工的利益絲毫不考慮,周圍人就會慢慢離他而去,這樣的人,他的事業能有成就嗎?
 
企業主中,剛開始前呼後擁,到最後,慢慢成為孤家寡人的,不在少數。
 
那些曾經鞍前馬後,為他拼殺的兄弟慢慢都散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領導者的私慾作怪,那種看不得別人拿的好處比自己多,聽不得別人名聲比自己好的心理在作祟。
 
如果領會了聖人之道,看似前期吃了點小虧,但後期成就就會慢慢大起來,如果是公司的領導者,捨得先讓利給屬下,能人會慕名投奔,以後的公司就會越做越大。
 
這就是聖人之道,是老子通過揣摩天之道悟到的。

(黃競石.2020.9.22)


本文為《競石說》卷一「王道與王權」之第三篇
《競石說》——從「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相關焦點

  • 禮在中華教育智慧中的重要性|《競石說》
    「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它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更是極其強調禮的重要性,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就是德政和禮治。
  • | 《競石說》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順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即使遇到眾人都不喜歡去的地方,它一樣坦然的去接受。它也平等來對待任何事物。若人能夠達到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狀態,就接近於道了。
  • 成功是一種磨難 | 《競石說》
      (二) 道家說,佛家說,「高處有險,低處有道。」儒家說,「謙受益、滿招損,惟謙受福。」(黃競石.2020.10.7)本文為《競石說》卷四「現代因果觀」之第四篇《競石說》——從「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 念頭一轉 世界立變 | 《競石說》
    佛說它是從眾生的心裡來的。 徹底不生氣已經是近「道」了,如果再上一步,就是「悟道」的境界——內外分解消失,一種通靈和永恆的美妙狀態。此謂轉禍為福、起死回生之關鍵」的論述。(黃競石.2020.10.1)本文為《競石說
  • 仁義之道
    他在談到「尚志」途徑時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離婁上》)二是將仁義由個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領域。梁惠王詢問何以有利於國家,孟子回答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他還論證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離婁上》)三是從性善論的角度論證「人皆可以為堯舜」。四是從人禽之別的高度論證必須「由仁義行」,他說:「仁也者,人也。
  • 《淮南子》「太上之道」詮義
    圍繞「太上之道」,劉安等人在《原道》中從四個層面進行理論闡釋:一是總論「太上之道」的哲學要義。《原道》在論及「太上之道」時,首先概要地指出:「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從本體論、生成論的高度論述了「太上之道」的至高無上的根本意義。
  • 西漢第一位平民國相,從他的為官之道,窺探和帝王相伴之術
    相在朝堂上的存在意義,堪比帝王和整個社會的連接紐帶,稍有不慎會成為承載帝王怒氣的工具。談到和帝王相處的優秀國相,我們不妨去了解一下西漢第一位平民國相公孫弘的為官之道。上圖——公孫弘研習的《公羊傳》 一個優秀的方案,需要解決問題而非提出問題,不是說一定要寫出一堆高大上的建議,向領導點出問題後就不管了,而是要積極地尋找問題發生的根源
  • 管理之道非常道
    無論是漢朝的「文景之治」,還是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在許多歷史時期,帝王們在開創基業時往往都推崇老莊文化,以道家思想立國,以黃老之術治理天下。  道家思想在管理學上擁有豐富價值,已是不爭事實,上可治理國策政務,下可安定一方人群。直到當代,「自組織管理」「柔性管理」「慢管理」「極簡主義管理」等模式與理念,同樣可以在道家文化中尋找到有力支撐。
  • 從「土豆之道」看商標之道
    商標註冊不能太任性,法律上對「商標之道」規定得明明白白。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商標之道須遵守。如果沒有做好功課,容易觸碰法律紅線,甚至形成商標侵權。好麗友在休閒食品界頗為有名,隨著薯片與薯條業務擴展,大行「土豆之道」。
  • 道家有「尊道貴德」之說,詳解《老子》中「道」與「德」的關係
    老子所說的德,是對於人和人所處的這個社會而,屬於人之道, 即人世間的禍福興衰,成敗相互變化的規律。 如果說《道經》一書 是老子對於的天道自然的哲學思考和方法論,那麼《德經》就是老子的對於歷史高度的總結並賦予其政治指導的理論。這就可以解釋《老子》一書所其實是兩本書的問題,即《道經》與 《德經》。
  •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執政者)用政治手段來治理,用刑罰來整頓,人民只求免罪,不會有廉恥之心。這是講「仁政」在治國理政中起到治標、治本的雙重作用。即,不但能夠使得百姓表面上服從,從內心深處也敬佩,這樣的治國理政才是長久之計。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什麼是君子之道中庸,講的是道德修為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君子之道。全篇出現「君子」34次,其中有「君子之道」7次,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從表徵和內涵,來解釋君子之道。第一方面,是描述君子之道的表徵。雖然沒有直接定義君子,但是通過這些描述,我們可以管窺君子之道的威力,上及天地,下至百姓,化育萬物。
  • 杜建民:誠信是企業之魂經商之道
    中國經濟網6月28日北京(記者賈佳 郝紅波)「2012全國交通運輸企業誠信建設大會」在京舉行。浙江寶盈物資集團董事長杜建民發表講話。杜建民表示誠信是企業之魂經商之道,自2004年集團成立我們秉承以誠相待,以信為本,其中將誠信擺在前面,「誠信」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困難的。
  • 由「亢龍有悔」看政商之道
    一成立於1847年的西門子電氣公司是德國最大的私人企業和第二大工業康採恩,也是世界上第五大跨國電氣企業。他的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一生當中不知多少次進退。據說在湘軍光復武漢時,鹹豐皇帝一面高興,一面憂慮,說:「想不到曾國藩一儒生,竟能做一番大事。」其身旁的一位大臣當即說道:「曾國藩以侍郎開缺,丁憂在籍,與一鄉紳無異,自古英雄起於草莽閭裡之間,豈不令人擔憂嗎?」
  • 奇門預測三才之道
    起源和發展要說《奇門遁甲》的起源,先從一個神話開始講起吧!這是一個涉及八千多年前的神話傳說。傳說在上古時期,在古代的東方有一個黎族首領叫「蚩尤」的人為禍作亂,由於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且個個銅頭鐵骨,並具有呼風喚雨的本領,無人能敵。
  • 【世說新語】天之道 與 人之道
    ——老子《道德經》第77章學習體會歷史使人明智,哲學使人通達 古聖先賢簡簡單單的一句話 就讓我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 花錢之道
    第二屆進博會漸成消費盛宴,3000多家企業乘興而來,規模和品質均超過首屆。展會上,全球的好東西麋集於此,無論是生產端還是消費端、黑科技還是奢侈品、傳統的衣食住行還是新興的醫美健康,讓人眼界大開。中國人均GDP即將越過一萬美元,進博會此時厚積薄發,並不是偶然。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五十六:「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是對「道聽而塗說」之人、之學說的德性予以批判性地確定:「德之棄」。此種人乃是故意棄德而使壞之人,由此人所「塗說」的,則是「道」被篡改、扭曲了的「歪理邪說」。以此,孔子警示世人提升獨立思辨和審斷之能力,以拒斥此等誤導世人、腐敗心智之諸種謬論,依歸仁德、仁道之正途。
  • 李世民、皇太極的用人之道
    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是其所長;而持論常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言多利益;然其意上然諾於朋友,能自補闕,亦何以尚。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稱意。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當然,李世民從帝王的角度來評價他人,不免片面,卻基本說中了他們的優缺點。
  • 王豐:十億經濟體的企業成長之道
    文 | 王豐 和君諮詢董事長本文根據王豐博士大勢觀瀾周課第一講分享整理而來,更多內容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了解很多企業家經常和我交流未來的產經趨勢,都很希望能夠及時釐清未來的發展形勢。當前形勢變化很快,我一直在戰略諮詢工作的第一線,能夠感受到各種客戶的困惑和需求。今天說說我做大勢觀瀾背後的思考體系,我取了一個題目:十億經濟體的企業成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