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皇太極的用人之道

2021-02-15 白馬晉一

作者簡介:趙丹陽,90後新秀,精擅諸子百家理論研究及品論歷代風物,四大門戶專欄作家


反經中的管理學(任長)篇:御才之要 揚長避短

 

【闡微】

 

「任」者,取任用、駕馭之意,「長」者,即長處、優勢之謂。從題目可知,本篇要討論的是如何令形形色色的人才各安其分、盡其所能的問題。宋朝詩人盧梅坡曾經有言:「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在現實的職場中亦是如此,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能過於天真的要求屬下「眾理皆備,行無微瑕」,而要在充分了解員工綜合素質的基礎之上,根據其特點授予職務。

 

被人譽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的唐太宗,就深識此理。公元644年,他對手下群臣作了一番品藻,說道:「(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而總兵攻戰,非所長也。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聰悟,臨難既不改節,為官亦無朋黨;所少者骨鯁規諫耳。唐儉言辭便利,善和解人,酒杯流行,發言啟齒;事朕三十載,遂無一言論國家得失。楊師道性行純善,自無愆過;而情實怯懦,未甚任事,緩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是其所長;而持論常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言多利益;然其意上然諾於朋友,能自補闕,亦何以尚。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稱意。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當然,李世民從帝王的角度來評價他人,不免片面,卻基本說中了他們的優缺點。正是憑藉著對這批傑出人物的熟悉,每位文膽和武將都被放到了最合適他們的崗位上,從而為日後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

 

【經文】

 

臣聞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聖人,誰能兼茲百行,備貫眾理乎?故舜合群司,隨才授位;漢述功臣,三傑異稱。況非此儔,而可備責耶?

 

[夫剛略之人,不能理微,故論其大體則弘略而高遠,歷纖理微則宕往而疏越;亢厲之人,不能回撓,其論法直則括據而公正,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寬恕之人,不能速捷,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造權譎則倜儻而瑰壯,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

 

又曰:王化之政,宜於統大,以之理小則迂;策術之政,宜於理難,以之理平則無奇;矯亢之政,宜於治侈,以之治弊則殘;公刻之政,宜於糾奸,以之治邊則失其眾;威猛之政,宜於討亂,以之治善則暴;伎倆之政,宜於治富,以之治貧則民勞而下困。此已上皆偏材也。【1】]

 

昔伊尹之興土工也,強脊者使之負土,眇者使之推,傴者使之塗,各有所宜,而人性齊矣。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閒習,臣不如陰朋,請立以為大行;闢土聚粟,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以為司田;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以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不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以為大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避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

 

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則夷吾在此。」黃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決取其利,愚者不愛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兇於奚毒[附子也],然而良醫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企,及其下也,牧豎能追之。才有修短也。胡人便於馬,趙人便於舟。異形殊類,易事則悸矣。」

 

魏武詔曰:「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者,任其長也。」

 

由此觀之,使韓信下幃,仲舒當戎,於公馳說,陸賈聽訟,必無曩時之勳,而顯今日之名也。故「任長」之道,不可不察。

 

[議曰:魏桓範云:「帝王用人,度世授才。爭奪之時,書策為先。分定之後,忠義為首。故晉文行舅犯之計而賞雍季之言,高祖用陳平之智而託後於周勃。」古語云:「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倉卒之時,功多者賞厚。」【2】

 

諸葛亮曰:「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尾生長於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於明臧否,不可以養人物。」【3】此任長之術者也。]

 

【註疏】

 

【1】筆者按:《人物誌•材能第五》原文曰『王化之政,宜於統大,以之治小則迂。辨護之政,宜於治煩,以之治易則無易。策術之政,宜於治難,以之治平則無奇。矯抗之政,宜於治侈,以之治弊則殘。諧和之政,宜於治新,以之治舊則虛。公刻之政,宜於糾奸,以之治邊則失眾。威猛之政,宜於討亂,以之治善則暴。伎倆之政,宜於治富,以之治貧則勞而下困。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審也。』趙蕤引文脫「辯護之政」、「諧和之政」。

 

【2】筆者按:其文蓋引自《三國志·魏志》桓範薦徐宣語,原文曰:「臣聞帝王用人,度世授才。爭奪之時,以策略為先;分定之後,以忠義為首。故晉文行舅犯之計,而賞雍季之言;高祖用陳平之智,而託後於周勃也。古語云:『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倉卒之時,功多者賞厚』。竊見尚書徐宣,體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御覽·六百三十一》作「墜」。)世俗,確然難動,有社稷之節,歷位州郡,所在稱職。今僕射缺,宣行掌後事。腹心任重,莫宜宣者。」

 

【3】筆者按:其文見於諸葛亮四論之《論諸子》,另有《論光武》、《論讓奪》、《論交》 。

 

 

【譯文】

 

我聽說,考察、衡量人的才能,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務之一。既然我們不是聖人,誰又能通曉各行各業,懂得天下各門各科的理論呢?所以舜統管各個部門,根據每個人的才能而委以不同的責任;漢高祖劉邦講論功臣,對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的才幹各有不同的說法。何況一般人不能和這些人相比,怎麼可以求全責備呢?

 

[根據人的個性及其相應的長處和短處,劉邵的《人物誌》大略概括如下:

 

性格剛正、志向高遠的人,不善於做細緻瑣碎的事情。所以應當用全面的觀點看待這種人——既要看到他志趣恢宏遠大的一面,也要看到他處理瑣碎小事的粗魯和大意;嚴厲亢奮的人,不會靈活處事,這種人在法理方面可以做到有理有據,正直公平,說到變通可能就會變得暴躁而不通情理;寬容遲緩的人,往往不講辦事效率,至於說到仁義,其為人則弘大周全而寬厚文雅,但對時勢則不能迅速準確地把握;好奇求異的人,放縱不羈,追求新奇,運用權謀、詭計則卓異出眾,以清靜元為之道來考究,這種人往往違背常規而不近人情。

 

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實行王道德化的統治,適合於全局性、長遠性的治理,用來處理具體事務就顯得遼闊;講究權謀的統治,適合於扶危救難,在安定太平的時局下就不會有顯著的效果;匡正時弊的統治,適合於糾正侈奢墜落的風氣,靠它來治理已經病人膏盲的國家只會越弄越糟;苛刻寡恩的統治,適用於糾正朝廷裡的邪惡勢力,靠它來治理中央機關之外的不正之風就容易失去民眾;威猛暴烈的統治,適合於討伐內亂,靠它來管理和平時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大殘暴了;注重技能的統治,宜於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用來解決貧窮衰弱,只能勞民傷財,給民眾增加困苦。

 

以上種種,都是針對某種流弊而採取的一時之計,對治理天下都不是長遠的方略。

 

從前伊尹大興土木的時候,用脊力強健的人來背土,獨眼人來推車,駝背的人來塗抹。各人做其適宜做的事,從而使每個人的特點都得到了充分發揮。管仲在向齊桓公推薦人才的時候說:「對各種進退有序的朝班禮儀,我不如隰朋,請讓他來作大行吧;開荒種地,充分發揮地利,發展農業,我不如寧戚,請讓他來作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三軍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讓他來作大司馬吧;處理案件,秉公執法,不濫殺無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賓須無,請讓他來作大理吧;敢於犯顏直諫,不畏權貴,盡職盡忠,以死抗爭,我不如東郭牙,請讓他來作大諫吧。你若想富國強兵,那麼,有這五個人就夠了。若想成就霸業,那就得靠我管仲了。」

 

黃石公說:「起用有智謀、有勇氣、貪財、愚鈍的人,使智者爭相立功,使勇者得遂其志,使貪者發財,使愚者勇於犧牲。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性情來使用他們,這就是用兵時最微妙的權謀。」]

 

《淮南子》說:「天下的東西沒有毒過附子這種草藥的,但是高明的醫生卻把它收藏起來,這是因為它有獨特的藥用價值。麋鹿上山的時候,善於奔馳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時候,牧童也能追得上。這就是說,在不同的環境中,任何才能都會有長短不同。比如胡人騎馬方便,越人乘船方便,形式和種類雖然都不同,但彼此都覺得很方便,然而一旦換過來去做,就顯得很荒謬了。」基於這一道理,魏武帝曹操下詔說:「有進取心的人,未必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進取心。陳平有什麼忠厚的品德?

 

蘇秦何曾守過信義?可是,陳平卻奠定了漢王朝的基業,蘇秦卻拯救了弱小的燕國。原因就在於他們都發揮了各自的特長。」

 

由此看來,讓韓信當謀士,讓董仲舒去打仗,讓於公去遊說,讓陸賈去辦案,誰也不會創立先前那樣的功勳,也就不有今天這樣的美名。所以,「任長」的原則,不能不仔細研究。

 

[魏時桓範說:「帝王用人的原則是審時度勢,合理使用人才。打天下的時候,以任用懂得軍事戰略的人為先;天下安定之後,以任用忠臣義士為主。

 

晉文公重耳先是遵照舅舅子犯的計謀行事,而後在奪取政權時又因雍季的忠言獎賞了他。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的智謀,臨終時把鞏固政權的重任託付給了周勃。」古語說:「和平時期,品德高尚的人職位高貴;戰亂發生的時候,戰功多的人得到重賞。」諸葛亮說:「老子善於養性,但不善於解救危難;商鞅善於法治,但不善於施行道德教化;蘇秦、張儀善於遊說,但不能靠他們締結盟約;白起善於攻城掠地,但不善於團結民眾;伍子胥善於圖謀敵國,但不善於保全自己的性命;尾生能守信,但不能應變;前秦方士王嘉善於知遇明主,但不能讓他來事奉昏君;許子將善於評論別人的優劣好壞,但不能靠他來攏絡人才。」這就是用人之所長的藝術。

 

【史海縱橫】

 

在明亡清興的六十年中,有一位梟雄堪稱別具手眼、驚世震俗。其自少年起便隨父兄徵戰四方,騎射嫻熟,且兼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繼承祖業之後,他更是奮發圖強,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無敵。就連吳三桂、朱由檢、李自成、多爾袞等等眾人稱羨的角色,亦對其畏忌有加。此人便是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

 

其實,清太宗皇太極不僅是一個智勇皆備的優秀君王,而且也是一位思賢如渴,善於惠政攬人、敢於大膽用人、能夠充分信任和器重人才的卓越領導者。在他統治的17年裡,他充分認識人才的重要作用,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廣攬滿、漢、蒙古(尤其漢族知識分子)各族人才,並善加任用,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政治舞臺,最終使得天下群豪納土稱降。

 

魏源云:「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正因為知道這個淺顯易明的道理,皇太極在建立「大清國」之後即實行開科取土,為興盛大清暢通薦才渠道。即便在殘酷的戰爭年代,他也時刻不廢渴求人才拳拳之心,並一再提醒部下:「惟多得人為可喜耳。金銀幣帛,用之有盡,如收得一二賢能之人,堪為國家助力,其利賴寧有窮乎?

 

為了從更大的範圍聚集賢士,明崇禎八年,後金(清)天聰九年,亦即1635年,他面向全國下達了不拘一格網絡天下英才的《薦賢詔》:「朕惟圖治以人才為本,人臣以薦賢為要。爾滿、漢、蒙古各官果有深知灼見之人,即當悉行舉薦。所舉之人,無論舊歸新附,及己仕未仕,但有居心公正、克服任使者,即呈送吏部;有通曉文藝,居心公正、足備任使者,即呈送禮部。該部貝勒奏聞,朕將量才錄用。天下才全德備之人,實不易得。但能公忠任事者,其速行舉薦。

 

身為帝王,想要讓所有的巖穴之士都「入吾彀中 」,固然可貴。但皇太極的厲害之處,不僅在於他具備「不求全備、不計仇怨、不問門第」的用人觀和「小則隨事酬勞,大則量才錄用」的魄力,關鍵是他懂得把什麼類型的人放在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令其揚長避短,建立事功。

 

范文程字憲鬥,號輝嶽,遼東瀋陽人,是宋代名臣範仲淹之後。公元1618年,後金八旗攻下撫順,范文程與兄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投降後金。由於他是萬曆二十五年瀋陽縣學生員,算得上是半個「明朝遺後」,所以很多人譏刺他毫無貞操,見風使舵,是個不折不扣的「貳臣賊子」。皇太極卻認為他善於「運籌策劃,管理機要,創製規模」,是難得的「謀主」之才,破格提拔他為秘書院大學士。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由於他自命清高、怙才驕物,八旗子弟都議論他愛慕虛名、巧偽趨利,認為應該處死,或至少加以圈禁。皇太極卻贊他「經營勤勞、負時譽久」,是個「經略」之才,可以置於身畔,當作顧問。所以不僅留而未殺,還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以示優容。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是和碩莊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其自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努爾哈赤南徵北討,因戰功受封為和碩貝勒。由於其為人陰鷙,沉默寡言,親王貝勒們都對他「敬而遠之」。但皇太極很看好這個人「處憂患而不驚,肩弘鉅而不亂」的氣度,把他看作是「救時」之才,認為一旦社稷有變,能起到「架海金梁」之作用的必是此人。所以自己在世時常與他共柄國政,不敢自專。

 

索尼屬於滿洲名門赫舍裡氏,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碩色是大學士赫舍裡·希福的兄長,清太祖時,他們就自海西女真哈達部攜家眷來朝歸順。由於這個人早年間剛毅太過,眼裡不揉沙子,被很多贓官汙吏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甚至連貝勒圖倫第二子屯齊私下裡都認為他的性格不適合久居樞要,強烈要求索尼遠離政治中心。可皇太極卻欣賞他「忠於事主,始終一節」,是「理亂」之才,故在「己巳之變」以後,擢升他為「牛錄章京」。

 

這四個人在其身後所發揮的功效,果如皇太極所料。范文程不僅在「計取中原」時立下了殊勳,在「開國定製」方面也頗有建樹;洪承疇則在「平定江南」上棋高一著,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寧國、徽州(今安徽黃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濟爾哈朗身處睿親王與肅親王兩虎相爭、怒目相向的危境下,毅然擁立福臨,止息幹戈,使得廟堂穩固;索尼於順治年間協領百官,和衷共濟,還提倡墾荒,開設獎勵條例,顯見成效,耕地面積穩步增長。與此同時,賑濟蠲免,以紓民力。後期更多次力排眾議,建言上書,為康熙親政鋪平了道路,掃除了障礙。

 

 

【古為今用】

 

職業講師、旅德學者梁富宏曾經說過:「作為一個企業的掌舵人,能夠發現並運用一個人的優點,固不足奇——類似『達斯汀·莫斯科維茨』、『斯利姆·埃盧』式的金融大鱷都能做到。但如果想要成為像『裡歐·萬塔』一樣的人物,能夠左右世界商業格局,你就必須容忍一個人的缺點,併合理利用他的不足為自己創造生產力!」

 

這句話可能會令很多經理人摸不著頭腦,但65歲的嚴永強卻明曉其中的奧妙。

 

嚴永強曾是豐裕智庫的研究員,專於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研究,著作等身。40歲時,不甘平庸的他聯合了15名退休的大學教師,斥資1000萬,在當地辦了一所高中。該校以「疏通知遠」為訓,力求使人通達無礙、遇事不惑、學以致用,自開辦以來,多次被省級媒體報導,盛極一時。但自零五年起,嚴永強漸漸感覺到,在當今這個並驅爭先、互爭雄長的時代,單單培養一些只會「坐而論道」的書生遠遠不夠,還要切實鍛造一批工科尖子,造福社會,於是將先前的事業委於戰友和弟弟,自己另起爐灶。現為一家省重點技校的董事長,兼任當地老教授協會的副會長。

 

 

嚴永強在總結其近三十年的行政管理經驗時指出,揚長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的長處和短處並不是絕對的,沒有靜止不變的長,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短。在不同的情景和條件下,長與短都會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長的可以變短,短的可以變長。這種長與短互換的規律,是長短辯證關係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部分。用人的關鍵並不在於用這個人而不用那個人,而在於怎樣使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得到最適當的位置,發揮最大的潛能。有人性格倔強,固執己見,但他同時必然頗有主見,不會隨波逐流,輕易附和;有人辦事緩慢,手裡不出活,但他同時往往辦事有條有理,踏實細緻;有人性格不合群,經常我行我素,但他同時可能有諸多發明創造,甚至碩果纍纍。管理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短中見長,善用其短。

 

有一次,在年終考評期間,副院長王江對金融系、外語系的兩名老師老陳和小李大發雷霆,並聲稱要開除他們。

 

嚴永強過問內中原委,王江怒氣衝衝道:「這兩個人缺點突出,屢犯校規。雖加嚴訓痛懲,迄無顯效。」細詢之下,原來是老陳這個人平素嫉惡如仇,並且太愛挑人毛病,牢騷不斷,有的時候甚至會爆粗口;小李則在衣著、髮型和行為方面過於追求新奇,罔顧同事們對她的批評建議。

 

嚴永強平和一笑,沒有直接駁斥王江,反而「顧左右而言他」道:「小王啊,聽說你是歷史學系畢業的,你聽說過關於楊時齋的用人之道嗎?」

 

王江坦言道:「您說的是福康安的手下楊遇春嗎?他的一些作為我在《清史稿》裡略有所聞,網上也有很多他的段子。」

 

嚴永強道:「不妨說說看。」

 

王江道:「楊遇春,字時齋,他可以說是乾隆時期的一個常勝將軍,他認為軍營中沒有無用之人。聾者,安排在左右當侍者,因耳塞少聽可避免洩露重要軍事機密;啞者,派他傳遞密信,因守口如瓶可免通風報信而令其傳遞密信被敵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之外,再也問不出更多的東西;跛者,命令他去守護炮臺,因艱於行走很難棄陣而逃;盲者,聽覺特別好,命他戰前伏在陣前竊聽敵軍的動靜。」

 

嚴永強『嗯』了一聲,點了點頭,道:「楊時齋的用人觀點雖有誇張之嫌,但卻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人的短處之中肯定蘊藏著可用的長處。就拿老陳來說,他為人嫉惡如仇,而且很愛挑刺,若要發揮其優勢,為什麼不讓他承擔有關風績、考勤方面的任務呢?至於小李,總是追求標新立異,如果讓她去素質拓展中心指導大學生創業,說不定會有什麼出人意表的好想法!」

 

果然,自從老陳變為考勤主任之後,他「嫉惡如仇,愛挑毛病」的短處很快轉化成了「執法必嚴,違規必究」的優勢,校園內很明顯的一個變化是,沒有人再敢無故曠課、遲到;小李到了「素質拓展中心」以後,其「不守常規、追異求奇」的作風也隨之化為「勇於進取,銳意創新」的氣概,動漫專業的學生肖麗在她的影響和幫助下,成功的開發出了符合當地娛樂風格的桌遊,當年盈利不下40萬。很多同事也在小李的點播下,效仿楊明泰的套路,創立具有革命性的中小學好萊塢大片式網絡互動學習平臺(專業名師+電影工業科技+計算機科學=具有革命性的中小學學習課堂),亦即「超級課堂」。超級課堂以一種既有趣又高效的方式傳遞知識,並準確預測考點,讓該校的學生不但提高了應試成績,而且對學習的意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范文正公曰:「人有才能而無過,朝廷自應用之。若其實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議,不因事起之,遂為廢人矣。

 

是的,如果天下沒有被廢棄的人,世間也就不會有荒廢的事情。不是像範仲淹、嚴永強這樣有胸懷和遠見的人,是無法認識到這一點的。

作者  趙丹陽   新學社執行長  微信號:zhaodanyangok

本文節選自《「反經」中的管理學》

相關焦點

  • 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
    知人難,難在未易盡知;用人難,難在才非所用。但與盡其才相比,前二者還要顯得容易些。欲使群臣竭其智,盡其能,畢其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必得有非常之手段。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他巧施方略,妙馭群臣,終使得臣下為其披肝瀝膽,勞神勞力,協助他共同開創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而他的秘訣卻也非常簡單一一個「愛」字一個「信」字而已。然而正是這不起眼的兩個字,使得李世民在用人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舉攬服了眾臣之心。房玄齡是齊臨淄縣人,曾在隋朝為官,任隰城縣縣尉,因犯法而被除名,後遷移到上郡。
  • 李世民的用人觀,至今仍受用無窮
    曹操能稱霸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劉備能稱王主要是因為他能聽得進去勸告,能用「巧語」得到人才的忠心。所以,作為一個好的領導,也需要具備管理團隊的能力,能處理好自己和員工的關係又能選拔、用好人才。今天,思響哥就以著名的唐朝CEO李世民為例,看看他是如何組建、管理團隊的。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出身貴族世家,其父親李淵是隋朝官員,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李世民與父親李淵南徵北戰,平定眾多叛亂,抵禦外部勢力的入侵。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 皇太極如此英明,為何不提前選定皇位繼承人?都讓海蘭珠耽誤了
    值得慶幸的,睿親王多爾袞在關鍵時刻做出讓步,推舉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才算平息了皇位之爭,才有了八旗軍隊揮師入關、問鼎中原並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200餘年的大一統王朝。那麼,被後世評價為「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的皇太極,作為清朝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有為君主,為何不提前選定皇位繼承人,從根本上杜絕皇位爭奪的內耗情況出現呢?其實,這件事都怪被皇太極捧在手心、寵上天際的寵妃——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 元代「傳國玉璽」是怎麼到了皇太極手裡,又是怎麼神秘消失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沒有得到秦璽之前,就已開始自製玉璽,但是要想證明自己的正統性,最好還是使用前朝皇帝用過的印鑑為佳。我們知道,清朝原名為大金,1636年,皇太極改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並自稱皇帝,建立清朝。這時候皇太極使用的玉璽,就是一方相傳屬於元朝皇帝的「制誥之寶」。為什麼不是明朝玉璽呢?因為滿洲在入主中原之前一直是關外民族,根本談不上「受命於天」。
  • 海蘭珠與皇太極的絕世之戀 皇太極處處寵信海蘭珠為什麼不封她為後?
    海蘭珠與皇太極的絕世之戀 皇太極處處寵信海蘭珠為什麼不封她為後?時間:2019-12-28 15:5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蘭珠與皇太極的絕世之戀 皇太極處處寵信海蘭珠為什麼不封她為後?
  • 此人在清朝立國中與努爾哈赤皇太極齊名,死後卻只封兩月皇帝
    順治時期,多爾袞充分利用吳三桂與李自成的矛盾,讓他們互相殘殺,並奪取山海關,把李自成攆出北京,並遷都到北京,成為中原之主。其五,掃清李自成農民軍殘餘勢力。多爾袞把李自成攆到陝西一帶後,又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消滅李自成的殘餘勢力,避免大順政權死灰復燃。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歷代王朝中清朝前幾位皇帝廟號有點特殊: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皇太極廟號太宗、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有沒發現皇太極有點尷尬:父親、兒子和孫子廟號都是祖號,為何自己卻是太宗?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我們來分析一下。先說說康熙廟號為何是祖號的聖祖?
  • 情理與法理的較量:皇太極與康熙,誰更有資格稱「祖」?
    (清太祖努爾哈赤) 所謂廟號,即皇帝死後在太廟供奉時所用的尊號,簡而言之,就是帶「祖」字或「宗」字的,如「唐宗宋祖」便是唐太宗和宋太祖的簡稱,分別指的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
  • 麥當勞用人之道
    McJob一詞由貶到褒背後,麥當勞用人之道也漸趨成熟。心理需求及榜樣力量陳麒亦指出,「一個家庭般的環境,對我們的員工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工作環境只是一個硬體,打情感牌的僱主需要更多手段,其中的一個關鍵是對員工心理有著準確的拿捏。不同層級的員工有著不同的心理預期。首先,最基層的員工需要的是鼓勵和認可。
  • 唐太宗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有人為他平定天下,有人救他性命!
    尉遲敬德:唐初大將,複姓尉遲,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屬山西朔縣)人;多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源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鏑,箭頭。瘢痍,傷痕瘡疤。 今譯:貞觀十三年,任用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唐太宗曾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怎麼回事?」敬德回答說:「說我謀反是真的!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與唐朝奠基人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密不可分。 唐太宗李世民,無論用兵之道還是治   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唯一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皇太極的本名其實不叫皇太極,皇太極是他的職務,那他到底叫啥?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據朝鮮人李星齡所著《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努爾哈赤臨死,謂代善曰:『九王子應立而年幼,汝可攝位,後傳於九王。』代善以為嫌逼,遂推舉皇太極襲承汗位。
  • 皇太極,好霸氣的名字!
    好聽一些的比如:石頭、掃把、點棍……愛新覺羅一家不這樣想,名字不取則已,要取就要把宇宙給吞了,所以才有了「皇太極」這個名字!估計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名字能夠比得上「皇太極」這三字的了。列位如果不信,找一個試試看,門都沒有。不信你從三皇五帝開始數,一直數到晚清宣統皇帝,有一個算一個,沒有吧?!不過,名字如果取得太逆天,據老人們講,會不堪重負。
  • 從「皇太極」名稱來源,看蒙古及漢文化對滿洲肇興的滲透與影響
    這種稱謂,很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稱號——在「可汗」之前加上「天」字,以區別於普通的「可汗」,更顯得尊貴和神聖。「黃臺吉」一詞傳入女真(滿族)地區後,我們本文的主角愛新覺羅·皇太極也即將登場了,這個名字將追隨他一生。
  • 代善為何主動讓位給皇太極?不是他大度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事實上,代善主動讓位皇太極並非是心甘情願的,而是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說是形勢所逼。早在努爾哈赤在世時,代善與皇太極的矛盾就很尖銳。太祖生前,雖未明言傳位於皇太極,但後期對他確有偏愛,這自必引起代善的猜忌。
  • 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為何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李世民統治時期勸課農桑、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文治武功確實擔得起「千古一帝」這一稱號,不過與其輝煌的成就相比,他自身的「汙點」同樣「出類拔萃」,其中最被人詬病的當屬「玄武門之變」以及霸佔弟媳,其實除去這兩件事,他最被人所稱道的「知人善用」的優點也存在商榷的餘地!
  • 兩面派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沒錯,羅織罪名,陷害吳王李恪的正是長孫無忌,而李恪的這句話實際上揭露了李世民在用人上的一大失誤! 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李淵還是唐國公時,長孫無忌就與李世民相交莫逆,後來還與李世民成為「郎舅」,李淵起義後,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立功無數,後來又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深受李世民信任。
  • 她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后妃,生子被定繼承人,卻只活了不到7個月
    在《詩經》中有一句詩是這樣說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中的意境十分的美妙,皇太極便用這樣的一首詩形容她的一位后妃,她就是湘妹子今天要和您聊的,皇太極第一寵妃海蘭珠。皇太極稱帝後,五宮並建,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十日,海蘭珠也被冊封為東宮宸妃,其地位是僅次於皇后哲哲,位居四妃之首,且被賜東宮名為「關雎宮」,這位後來居上的宸妃,深深俘虜了皇太極的心,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八日,宸妃生下了與皇太極的第一個男嬰,排行第八。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政治家們對李世民也多有讚美,像康熙皇帝說過:「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比隆三皇五帝,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也是許多臣子對皇帝的諛詞,但李世民確實當得起這個說法。既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傳說唐太宗誕生滿三天,就有書生拜謁唐高祖李淵,說:「公是貴人,必有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