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出身貴族世家,其父親李淵是隋朝官員,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李世民與父親李淵南徵北戰,平定眾多叛亂,抵禦外部勢力的入侵。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朝建立之時,全國沒有完全統一,李世民親自領兵出徵,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在連年的徵戰中,其威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了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然而父親李淵卻立李建成為太子,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後被立為太子。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登基後對內以文治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為唐朝盛世奠定基礎。
政治上:知人善任,用人唯賢,出現了眾多名臣名將,例如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等;完善隋朝制度,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制,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
軍事上:出師塞北,親徵高麗,不斷拓展大唐疆土。
文化上:向全國徵集書籍,被設立機構,任免官員,保存與管理古籍。
對外:唐朝建立初期,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對於最大的威脅-突厥,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對其進行了反擊;而對於威脅較小的,則採取懷柔政策。由於李世民對外的開明政策,致使眾多地區爭相向大唐朝賀。
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7月10日)駕崩,廟號太宗,葬於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