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2021-03-05 知聞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出身貴族世家,其父親李淵是隋朝官員,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李世民與父親李淵南徵北戰,平定眾多叛亂,抵禦外部勢力的入侵。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朝建立之時,全國沒有完全統一,李世民親自領兵出徵,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在連年的徵戰中,其威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了唐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然而父親李淵卻立李建成為太子,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後被立為太子。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登基後對內以文治天下,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為唐朝盛世奠定基礎。

政治上:知人善任,用人唯賢,出現了眾多名臣名將,例如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等;完善隋朝制度,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制,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

軍事上:出師塞北,親徵高麗,不斷拓展大唐疆土。

文化上:向全國徵集書籍,被設立機構,任免官員,保存與管理古籍。

對外:唐朝建立初期,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對於最大的威脅-突厥,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對其進行了反擊;而對於威脅較小的,則採取懷柔政策。由於李世民對外的開明政策,致使眾多地區爭相向大唐朝賀。

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7月10日)駕崩,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相關焦點

  • 貞觀之治:唐朝一位傳奇性的皇帝李世民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下,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朝代,唐朝的一位皇帝,這位皇帝,大家也是挺熟悉的,這位皇帝的名字叫做李世民。李世民是唐朝的歷史上第二位皇帝。史稱: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勵精圖治,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 貞觀,史稱:貞觀之治!
  • 春洲:貞觀之治被神化了?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春洲】提及中國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從助父太原起兵,平定各路諸侯,再到定鼎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貞觀之治。他三徵高麗,抗擊東突厥,平定吐谷渾,統一高昌,是華夏一家的「天可汗」,為唐朝世界性帝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
  • 「貞觀之治」是虛假盛世?從長安米價來看,這僅是李世民的手段!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在他統治期間,唐太宗善於聽取賢臣建議,並且做到了知人善任等。因為這一系列的舉措,唐朝很快出現了繁盛的局面。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貞觀之治」。那麼事實上「貞觀之治」真是一個繁盛的局面嗎?還是僅是史書杜撰出來的「虛假盛世」?
  • 貞觀之治,為唐朝巔峰鋪路,看唐太宗如何治理國家
    在我國的唐朝初年,在當時由於當時皇帝隋煬帝的昏庸政策,造成了當時社會的大亂,造成了當時社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民不聊生的情況,能活動的人口也在一定時期的銳減,也遭受到了外敵強國的侵略,當時的情況危急也十分的嚴重與嚴峻,社會的動蕩不安也是人人自危,李世民時期統一了當時的中原,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 李世民本來是必輸無疑,山東豪傑前來輔佐,唐太宗開啟貞觀之治
    後來對李世民奪皇位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幫唐太宗開啟了「貞觀之治」。那時,隋唐所謂的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主要包括如今的河北、山東、河南中部和北部。這些地方在隋末唐初群雄並立的時候主要是瓦崗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勢力範圍。什麼是山東豪傑呢?
  •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唐太宗在位期間,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 ,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你知道多少?
    「帝詔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績、孫伏伽、岑文本、馬周、褚遂良雜治,廢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帝為廢朝,葬以國公禮。」(《新唐書〃太宗諸子》)次子楚王李寬。李淵第五子,名李智雲,在李淵起兵之初,被隋軍殺害,武德元年被追封為楚哀王。為延續李智雲一脈的傳承,李世民的次子李寬,在幼年就過繼給了李智雲,但是沒有成年就早夭了。「太宗子。出繼從父楚哀王智雲。
  • 黃樸民:「貞觀之治」的三大特徵
    我個人認為,「貞觀之治」的顯著特色可以用六個字來表述:「創新」、「和諧」、「有節」。它們突出體現了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傑出政治智慧與高明戰略思維,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徵。01.「創新」:「貞觀之治」的活力之源政治的活力淵源於銳意開拓,不斷創新。「貞觀之治」從本質上說是創新的過程,創新的成就。換言之,「創新」精神融入了「貞觀之治」的整個過程,是「貞觀」之所以能夠超越其他歷史時期,獨領風騷的根本標誌。
  • 唐朝貞觀之治時期社會究竟是什麼樣子?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唐太宗對內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對外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這種盛世局面被後人稱之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也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 揭秘唐朝貞觀之治:君臣協作的典範和盛世之中的遺憾
    今天再綜合看待李世民和貞觀之治,李世民從一開始就有不亞於楊廣的急於求成的功利心,李世民對功業與成就的渴求,以及對那些大臣的態度前後更是並不一致。貞觀十三年(639),魏徵寫下反思貞觀之治開始中衰的《十漸不克終疏》:「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頃年以來,疲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大膽批評唐太宗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這種不當言語。在用人方面「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遠之……」魏徵於貞觀十七年病故,這樣正直的聲音就更少了。
  • 部編版:七下歷史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②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③知道武則天的治國措施及其影響。④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學習重點】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開元盛世【歷史典故】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貞觀」,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他常常痛切陳詞,觸及唐太宗思想深處的隱微,糾正了唐太宗的許多錯誤,幫助唐太宗決策,成為唐太宗的一面鏡子,對於貞觀之治的出現起了積極的作用。魏徵死後,唐太宗悲痛不已,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魏徵的犯顏直諫和唐太宗的從諫如流,成為封建社會君臣關係的典範,留給後人寶貴的啟示。
  • 貞觀之治時唐王朝究竟有多興盛,唐太宗真的愛民如子麼
    今天給大家說一段唐朝初年的歷史,聊聊唐王李世民,說一說他的豐功偉績!來瞧一瞧他的「廬山真面目」,真的是這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麼?這還要從唐朝的建立說起,話說那是隋朝末年,隋煬帝已經是亡國之君的形象了,整日裡還是只知道貪圖享樂,卻不知道自己的背後已經是殺機重重,危機四伏了!終於有一天他害怕了,因為朝中傳開了農民起義的消息,隋王朝要滅亡了。
  •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並以行書書寫的《溫泉銘》《晉祠銘》碑刻賞析
    唐太宗(599-649)隴西成紀人。姓李名世民,唐高宗李淵第二子。隋末從父起兵,屢立功勳,封秦王,任尚書令。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皇太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李世民是一位文武兼備,開創"貞觀之治"的聖明君主。
  •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上始終堅持虛心納諫,賞罰公正,選賢任能,用人不疑,推誠相待的原則,最終唐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特點。(一)選拔官吏太宗主張選拔官員應該擴大用人範圍,這也是他用人思想的關鍵之處。
  • 為什麼歷史上有「貞觀之治」,卻無「洪武之治」呢?
    看了題目大家都應該知道,我今天要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這兩個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當中,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流明星」了。在他們的一生當中,憑藉自身的天賦和辛勤努力,他們創造了歷史,同時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在這一點上,他們的功績有相同之處,但是他們帶給社會和子孫們的影響卻不盡相同。
  • 長樂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這麼寵愛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621年-643年),名李麗質,唐太宗嫡長女。貞觀二年(628年),詔封長樂郡公主;貞觀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歲長樂公主之所以這麼受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母親長孫皇后。
  • 唐太宗李世民是非常出色帝王,他是功多還是過多呢?
    李世民是個怎麼樣的帝王呢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李淵被自己逼迫退位的教訓,廢黜了強勢太子李承乾和強勢魏王李泰,立弱勢的李治為太子了,避免了玄武門之變的重演;第四是沒有吸取五胡亂華的教訓,對突厥、回紇等蠻夷不加節制信任和放權,並在蠻夷之間採取互相制衡方針,埋下了安史之亂的隱患。
  • 孟憲實:貞觀之治的當代價值
    唐太宗在位一共23年(627-649),因為治理天下成效顯著,歷史上譽為「貞觀之治」。一千多年過去了,今天回顧貞觀時代,是否還有現實意義呢?唐太宗曾經過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從隋朝的覆亡中,唐太宗一班君臣也確實獲得諸多啟發。那麼,唐太宗的時代對於今天是否也有啟發的意義呢?答案是肯定的。
  • 中國唐代的貞觀之治,是知識分子最嚮往的時代,它有何特別之處?
    如果小編問一些專家學者,最想回到中國哪個朝代生活,小編不用猜他們一定說:唐朝貞觀之治。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唯一最嚮往的時代,沒有之一。公元627年開始的22年間,正值大唐貞觀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穩定、生活殷實、民族之間和睦,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唐盛世,史稱「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