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

2020-12-16 百家號

知人難,難在未易盡知;用人難,難在才非所用。但與盡其才相比,前二者還要顯得容易些。欲使群臣竭其智,盡其能,畢其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必得有非常之手段。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他巧施方略,妙馭群臣,終使得臣下為其披肝瀝膽,勞神勞力,協助他共同開創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而他的秘訣卻也非常簡單一一個「愛」字一個「信」字而已。然而正是這不起眼的兩個字,使得李世民在用人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舉攬服了眾臣之心。房玄齡是齊臨淄縣人,曾在隋朝為官,任隰城縣縣尉,因犯法而被除名,後遷移到上郡。李世民巡視渭水北岸一帶,玄齡持策在軍門前等候。

李世民一見如故,封他為渭北道行寫記室參軍。玄齡遇到了知己之主,便竭盡心力為朝廷服務。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以皇太子身份入主東宮,提拔玄齡為太子左庶子。玄齡身任宰相總管朝廷各個部門,日夜虔誠恭敬盡心盡職,不願一物失其所。房玄齡對各級官府之事精通幹練,成為李世民的得力輔臣。

貞觀十三年,房玄齡又被封為太子少師。因自己久居宰相之位,房玄齡便屢次上表,請求辭掉官位。李世民自不願失去這位股肱之臣,於是屢下褒美嘉獎的詔書,而對辭職一事卻絕口不提貞觀十六年,又進封他司空之職,仍讓他總理朝政,監修國史。

貞觀十六年,房玄齡又以老病請辭,李世民不得不發話了,讓使臣轉告他說,「國家長時間地任用你,有一天突然沒有了良相,如同失去兩手一樣。你若身體還未衰退,不要辭職讓位。在自知身體確實不能勝任時,當再上奏。」這樣,在李世民情意切切的再三挽留之下,房玄齡終於停止了辭官的要求,拖著老病之軀,繼續為朝廷嘔心瀝血。

李世民常常追思創業的艱難和房玄齡輔佐自己建功立業的功勞,曾作一篇《威風賦》自喻,並把這篇文章賜給房玄齡。後來,他還稱讚房玄齡等人說:「皆國家與之存亡,安危治亂者也。」這樣,又贊又捧,房玄齡又如何不更為兢兢業業地為之賣命呢?貞觀十七年,房玄齡的母親去世,房玄齡依禮制丁憂離職李世民特意下敕賜給昭陵葬地,以安葬房母。不久又請房玄齡起複本官。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駕幸玉華宮。這時房玄齡老病復發,李世民就請他帶病留守。房玄齡病越來越重,李世民又派人把他接到玉華宮,來人用擔架把房玄齡一直抬到宮殿裡,到李世民的座位旁邊才放下。李世民看到房玄齡病成這個樣子,心裡難過,不覺流下淚來。房玄齡也感動得不能自禁,嗚咽抽泣。李世民派名醫為房玄齡療治,派人每天送去御膳供房玄齡食用。

如果房玄齡的病稍有好轉李世民就喜見於色;如果聽說他病情加重,就為之改容悽愴。當時李世民正積極籌劃攻打遼東,房玄齡深為李世民之情意所感動,一改以往恭順之態,抱病冒顏上表,勸諫李世民休兵罷戰李世民看完奏表,頗為感動,對自己的女兒,房玄齡的兒媳高陽公主說:「這人病至如此,在為國家擔憂,真是精神可嘉。」而房玄齡之所以能如此,可以說與李世民平日的關愛讚賞大有關係。

相關焦點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出身貴族世家,其父親李淵是隋朝官員,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李世民與父親李淵南徵北戰,平定眾多叛亂,抵禦外部勢力的入侵。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 李世民的用人觀,至今仍受用無窮
    曹操能稱霸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劉備能稱王主要是因為他能聽得進去勸告,能用「巧語」得到人才的忠心。所以,作為一個好的領導,也需要具備管理團隊的能力,能處理好自己和員工的關係又能選拔、用好人才。今天,思響哥就以著名的唐朝CEO李世民為例,看看他是如何組建、管理團隊的。
  • 貞觀之治:唐朝一位傳奇性的皇帝李世民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下,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朝代,唐朝的一位皇帝,這位皇帝,大家也是挺熟悉的,這位皇帝的名字叫做李世民。李世民是唐朝的歷史上第二位皇帝。史稱: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勵精圖治,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 貞觀,史稱:貞觀之治!
  • 李世民、皇太極的用人之道
    岑文本性道敦厚,文章是其所長;而持論常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言多利益;然其意上然諾於朋友,能自補闕,亦何以尚。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至於論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稱意。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當然,李世民從帝王的角度來評價他人,不免片面,卻基本說中了他們的優缺點。
  • 中國唐代的貞觀之治,是知識分子最嚮往的時代,它有何特別之處?
    如果小編問一些專家學者,最想回到中國哪個朝代生活,小編不用猜他們一定說:唐朝貞觀之治。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唯一最嚮往的時代,沒有之一。公元627年開始的22年間,正值大唐貞觀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穩定、生活殷實、民族之間和睦,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唐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 黃樸民:「貞觀之治」的三大特徵
    我個人認為,「貞觀之治」的顯著特色可以用六個字來表述:「創新」、「和諧」、「有節」。它們突出體現了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傑出政治智慧與高明戰略思維,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徵。01.這一點,在貞觀的治國實踐中可謂有淋漓盡致、駕輕就熟的表現。換言之,以互補的方式實現「和諧」,乃是「貞觀之治」的鮮明特色。如在用人上,唐太宗深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責備,而是根據屬僚群臣的不同特點,作出準確的定位,加以合適的任用,用其所長而避其所短,從而使不同類型的人才皆得其所,心情舒暢地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
  •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其時年號為「貞觀」 ,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所以,他統治的這一時期史稱「貞觀之治」。後世之人一直認為: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 「貞觀之治」是虛假盛世?從長安米價來看,這僅是李世民的手段!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在他統治期間,唐太宗善於聽取賢臣建議,並且做到了知人善任等。因為這一系列的舉措,唐朝很快出現了繁盛的局面。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貞觀之治」。那麼事實上「貞觀之治」真是一個繁盛的局面嗎?還是僅是史書杜撰出來的「虛假盛世」?
  • 貞觀年間李世民改國子監,興學重教育人才
    貞觀時期,李世民在發展教育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開國子監、立最高學府,以及其他「諸學」的蓬勃興起,正是大唐文化教育高度發展的前奏。貞觀二年,李世民改國子學為國子監,作為全國的最高學府。國子學原隸屬於太常寺,李世民將其改名為監,使其成為獨立的教育機構,此舉標誌著國子監地位的提高,也是李世民重視發展教育的表現。
  • 春洲:貞觀之治被神化了?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春洲】提及中國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從助父太原起兵,平定各路諸侯,再到定鼎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貞觀之治。他三徵高麗,抗擊東突厥,平定吐谷渾,統一高昌,是華夏一家的「天可汗」,為唐朝世界性帝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
  • 揭秘唐朝貞觀之治:君臣協作的典範和盛世之中的遺憾
    今天再綜合看待李世民和貞觀之治,李世民從一開始就有不亞於楊廣的急於求成的功利心,李世民對功業與成就的渴求,以及對那些大臣的態度前後更是並不一致。貞觀十三年(639),魏徵寫下反思貞觀之治開始中衰的《十漸不克終疏》:「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頃年以來,疲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大膽批評唐太宗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這種不當言語。在用人方面「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遠之……」魏徵於貞觀十七年病故,這樣正直的聲音就更少了。
  • 李世民認為的大丈夫生在世間三大樂事是哪三件?
    李世民作為中國不世出的幾位卓有成就的偉大人物之一,其「天可汗」的威名和貞觀盛世的印記已經證明了他的歷史地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排名可謂真知灼見。但李世民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興趣愛好。他曾說過大丈夫生於世間有三大樂事,小編茲於眾位朋友共享如下。第一,尚武打獵。
  •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上始終堅持虛心納諫,賞罰公正,選賢任能,用人不疑,推誠相待的原則,最終唐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特點。(一)選拔官吏太宗主張選拔官員應該擴大用人範圍,這也是他用人思想的關鍵之處。
  • 唐朝名將常何墓碑出土,揭開李世民真實面目,玄武門之變確有隱情
    然而,逝去的那段時光裡,李建成、李元吉真的就那麼一無是處,平庸且嫉妒懷有大才的秦王李世民嗎?李建成、李元吉真的欲對李世民除之而後快?或許,千古名君李世民並不是如正史的記載中那麼光輝偉岸。而得出這一結論的證據,就來源於一位親身參加過玄武門之變的將領常何的墓志銘。
  • 用人者要有的四種素養
    因此,在用人這一問題上,老一輩革命家都極為重視。要使人盡其才,作為領導幹部必須具備識才之眼、盡才之能、容才之心、育才之德四種素養,缺一不可。經世之道,識人為先。具有一雙「識才」的慧眼是任用人才的前提,領導幹部要摘去選才的「有色眼鏡」,不以出身、階層、年齡、性別作為選才任賢的唯一依據。在這方面,商湯堪稱楷模。夏朝末年,夏桀暴虐,商湯意欲取而代之,並為此作了大量準備工作。
  • 千古一帝李世民:番外:高句麗興亡史
    (參見:千古一帝李世民:決勝神州 之 秦王掃六合(2):軍事過硬)想給高句麗寫個番外,是因為棒國。大家都知道,棒國是個自信心無限膨脹的國家,雖說舉凡是小國,自信心都容易無限膨脹,就像是微商愛在朋友圈炫富一樣,但棒國老是從中國薅文化遺產,實在是有點過分。高句麗這個國家,在歷史上,確實也比同期的其他小國牛逼那麼一點點,就被棒國拿來大做文章。
  •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 為啥說李世民是古代皇帝中最能打仗的
    唐太宗李世民年號貞觀。在位期間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 唐太宗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有人為他平定天下,有人救他性命!
    尉遲敬德:唐初大將,複姓尉遲,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屬山西朔縣)人;多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源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鏑,箭頭。瘢痍,傷痕瘡疤。 今譯:貞觀十三年,任用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唐太宗曾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怎麼回事?」敬德回答說:「說我謀反是真的!
  • 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為何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李世民統治時期勸課農桑、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文治武功確實擔得起「千古一帝」這一稱號,不過與其輝煌的成就相比,他自身的「汙點」同樣「出類拔萃」,其中最被人詬病的當屬「玄武門之變」以及霸佔弟媳,其實除去這兩件事,他最被人所稱道的「知人善用」的優點也存在商榷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