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難,難在未易盡知;用人難,難在才非所用。但與盡其才相比,前二者還要顯得容易些。欲使群臣竭其智,盡其能,畢其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必得有非常之手段。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他巧施方略,妙馭群臣,終使得臣下為其披肝瀝膽,勞神勞力,協助他共同開創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而他的秘訣卻也非常簡單一一個「愛」字一個「信」字而已。然而正是這不起眼的兩個字,使得李世民在用人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舉攬服了眾臣之心。房玄齡是齊臨淄縣人,曾在隋朝為官,任隰城縣縣尉,因犯法而被除名,後遷移到上郡。李世民巡視渭水北岸一帶,玄齡持策在軍門前等候。
李世民一見如故,封他為渭北道行寫記室參軍。玄齡遇到了知己之主,便竭盡心力為朝廷服務。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以皇太子身份入主東宮,提拔玄齡為太子左庶子。玄齡身任宰相總管朝廷各個部門,日夜虔誠恭敬盡心盡職,不願一物失其所。房玄齡對各級官府之事精通幹練,成為李世民的得力輔臣。
貞觀十三年,房玄齡又被封為太子少師。因自己久居宰相之位,房玄齡便屢次上表,請求辭掉官位。李世民自不願失去這位股肱之臣,於是屢下褒美嘉獎的詔書,而對辭職一事卻絕口不提貞觀十六年,又進封他司空之職,仍讓他總理朝政,監修國史。
貞觀十六年,房玄齡又以老病請辭,李世民不得不發話了,讓使臣轉告他說,「國家長時間地任用你,有一天突然沒有了良相,如同失去兩手一樣。你若身體還未衰退,不要辭職讓位。在自知身體確實不能勝任時,當再上奏。」這樣,在李世民情意切切的再三挽留之下,房玄齡終於停止了辭官的要求,拖著老病之軀,繼續為朝廷嘔心瀝血。
李世民常常追思創業的艱難和房玄齡輔佐自己建功立業的功勞,曾作一篇《威風賦》自喻,並把這篇文章賜給房玄齡。後來,他還稱讚房玄齡等人說:「皆國家與之存亡,安危治亂者也。」這樣,又贊又捧,房玄齡又如何不更為兢兢業業地為之賣命呢?貞觀十七年,房玄齡的母親去世,房玄齡依禮制丁憂離職李世民特意下敕賜給昭陵葬地,以安葬房母。不久又請房玄齡起複本官。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駕幸玉華宮。這時房玄齡老病復發,李世民就請他帶病留守。房玄齡病越來越重,李世民又派人把他接到玉華宮,來人用擔架把房玄齡一直抬到宮殿裡,到李世民的座位旁邊才放下。李世民看到房玄齡病成這個樣子,心裡難過,不覺流下淚來。房玄齡也感動得不能自禁,嗚咽抽泣。李世民派名醫為房玄齡療治,派人每天送去御膳供房玄齡食用。
如果房玄齡的病稍有好轉李世民就喜見於色;如果聽說他病情加重,就為之改容悽愴。當時李世民正積極籌劃攻打遼東,房玄齡深為李世民之情意所感動,一改以往恭順之態,抱病冒顏上表,勸諫李世民休兵罷戰李世民看完奏表,頗為感動,對自己的女兒,房玄齡的兒媳高陽公主說:「這人病至如此,在為國家擔憂,真是精神可嘉。」而房玄齡之所以能如此,可以說與李世民平日的關愛讚賞大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