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的記述
《資治通鑑》卷一九五貞觀十三年(639)二月條寫道:
以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徵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注釋:
光祿大夫:漢武帝時所設官職,掌顧問應對,屬光祿勳;依唐制為文職從二品。
尉遲敬德:唐初大將,複姓尉遲,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屬山西朔縣)人;多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源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鏑,箭頭。瘢痍,傷痕瘡疤。
今譯:
貞觀十三年,任用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唐太宗曾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怎麼回事?」敬德回答說:「說我謀反是真的!(氣話,其意在下)我跟著陛下你南徵北討,身經百戰,現在我的命和身體都是在刀刃箭頭之下殘存的啊。如今天下安定了,卻懷疑我謀反了!」說著就把衣服脫下來扔到地上,露出身上累累傷疤。太宗見此情景,流著淚說:「你快穿上衣服,我不懷疑你,所以才對你這樣說,不必再生氣了。」
解讀:
有人告發尉遲敬德謀反。唐太宗既不查辦,也不存戒備之心加以防範,而是直言不諱,當面提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出於誠心,以德服人。太宗此舉,既不傷感情,導致關係破裂,又及時澄清問題,消除潛在危機。當為今人鑑。
尉遲敬德救回李世民
李世民能夠在亂世之中得天下, 並且開創「貞觀之治」, 與李世民的用人之能是密不可分的。
李世民麾下的能人大多來自於敵營, 大名鼎鼎的魏徵就是來自於政治對手李建成的幕府。
大將尉遲敬德也是降將,對這樣的非嫡系之人, 李世民只有四個字———用人不疑。
當時李世民派兵攻打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屢戰屢敗,最後只能率領殘兵敗將退守介休。
李世民見尉遲敬德是一位難得的猛將, 有了收為己用之心, 於是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遊說,就這樣,尉遲敬德以介休、永安二縣降唐。
尉遲敬德降唐之後,直接被任命為右一府統軍,並且沒有改編他原來的部下。要知道降將都是不被重視,別說認命統軍了,原本自身帶領的隊伍也得被打亂。但是李世民沒有,這也說明了他用人不疑的特點。
後來李世民手下尋相等降將相繼叛逃,大家都提醒李世民讓他提防尉遲敬德,但是李世民依然對他信任有加。
李世民與王世充展開決戰。
有一天, 身先士卒的李世民帶著尉遲敬德等五百騎兵巡視戰區地形, 登上魏宣武帝陵, 王世充率領一萬多步兵騎兵突然而至, 包圍了李世民!王世充手下的猛將單雄信挺長槍直奔李世民而來。就在此危難之際,尉遲敬德挑單雄信於馬下,救回李世民。之後大軍圍上打敗王世充。如果當時李世民不信任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又怎麼又機會解救李世民呢?
魏徵上諫兩百多事全接納
再說魏徵,本是太子李建成麾下謀士,還經常勸諫太子把李世民調到偏遠地方去。
就是這樣的人,在玄武門之變後,直接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也是體現除了李世民的用人不疑。
當時河北一帶,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屬因玄武門事件搞得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進行安撫。
路上魏徵正好碰見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讓將二人釋放,仍舊任命官職。李世民也並沒有責怪魏徵,反而誇獎他。
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如果不是李世民信任魏徵,用人不疑還會有後來的貞觀之治嗎?
李世民也踐行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要不然結果如何還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