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收到密奏,說有人謀反,他卻殺了告密之人

2020-12-25 翼想天開

唐太宗正在徵討遼東,這一天,長安突然來人告密,說有人要謀反。太宗大怒,說,把告密的人殺了,手下的人都懵了,不殺謀反的人,怎麼把告密的人殺了?

原來在太宗徵討遼東的時候,讓房玄齡留守長安,並且告訴他,一切事情可以自行處理,不必請示。那意思是,沒事別來煩我,授權給你,相信你。

這一天,房玄齡家裡來了一人,說要告發某人謀反。這可是大事兒,必須重視。老房屏退左右,小聲兒地問,你說吧,誰要謀反。

那人高聲斷喝,就是你要謀反。老房嚇了一跳,說你小點聲兒。然後開始反思,我沒做過什麼出格兒的事兒啊。這人肯定是誣告,看我不收拾你。

你可別忘了,現在皇上不在,讓我自行處理。但是老房並沒有治那人的罪。而是讓手下的人備上馬車,把告密的這個人送到了太宗的軍中。

這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太宗一問,才知道他要告密的是房玄齡。立馬變臉,將此人斬首。然後寫了一封信給房玄齡,這點小事都來煩我,不是讓你自行處理了嗎,頗有責怪之意。

@翼想天開說,這個故事來自《隋唐佳話》,房玄齡和唐太宗在這次考驗中,都交了滿意的答卷。

首先說房玄齡,唐太宗出兵在外,讓房玄齡在家全權處理一切事物,這是多大的信任啊。要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大臣有異心,尤其皇上還在外面沒回來。

房玄齡收到有人要告他謀反,這在當時就是一顆炸彈,什麼錯都可以商量,就是謀反這條紅線不能碰,這是要革皇帝的命啊。

房玄齡完全可以把這個人處理掉,把事情壓下來。但是他沒有,他反而把這個告密的人,給太宗送過去了,讓太宗自己去問。這叫什麼,這叫避嫌。因為這個人是告自己的,如果房玄齡自己處理了,這不被人說你心虛嗎?

還有一種可能,如果房玄齡真的自己處理了,你就肯定沒有第三人知道?被皇上的耳目知道了,就是另一個說法了,說不清了。

再看唐太宗,一聽是告房玄齡謀反,二話不說,就把告密的人殺了。還告訴房玄齡別來煩他。為啥?怎麼就不調查清楚呢?這麼信任房玄齡嗎?

太宗確實信任房玄齡,不然不會讓他管家。另外,這件事兒上,房玄齡為了避嫌,把告密的人給太宗送來,就說明他身子正,不怕影子歪。

另外,在給房玄齡的回信上,再次說明,我很信任你,放心幹吧。

你看當領導的充分授權,信任你,你能不賣力地幹活嗎?

當下屬的,也不會真的什麼都自己處理,在關鍵問題上,還是要領導拍板,領導雖然表面上責怪你,其實,心裡在誇你會辦事兒呢。

相關焦點

  • 房玄齡被告謀反,李世民不假思索就將告密之人處置,原因很簡單
    房玄齡被告謀反,李世民不假思索就將告密之人處置,原因很簡單古代皇帝奪得天下後,要想位子坐得穩,就必須在處理政事上做出正確的判斷,而文武百官起到的作用就是為皇帝諫言,如果皇帝身邊有奸佞小人,皇帝聽信後國將大亂,如果皇帝身邊有一個忠心愛國的良相
  • 職場告密:告密最可怕的是,一知半解,害人害己遭人恨!
    材料:有位宮女告向煬帝奏說外間有人謀反,煬帝大怒,斬之。後來又有人對蕭後說起,蕭後說:「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從此以後,再也無人向隋煬帝說起外間情形。
  • 唐太宗14個兒子,只有2個是正常老去?!
    (讓人醉了的劇照圖)唐太宗是英明大帝,雖然他身上也存有道德汙點,但還是很有作為的。不過治理天下是能手,吸收人才是高手,但是教育兒子卻是低手,或者說也很無奈,操碎了心,結果最終還是保不全所有兒子的性命。唐太宗兒子不算最多,在所有的皇帝中,只能算是中等,他有14個兒子,但是這14個兒子,卻只有2個活到正常死亡,其他12個全部非正常離世。
  • 唐太宗丨最好的皇帝,不孝的兒子,失職的父親
    「玄武門之變」作為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政變,歷來為人津津樂道。如果不是李世民本人英明神武,廣開言路,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得大唐萬邦來朝,想必唐太宗的名聲也不會比殺兄弒父的楊廣好多少。即使是這樣,也有不少人批評他殺兄弟侄兒,逼迫父親退位的行為。這點我不否認,骨肉相殘,躁血禁門,畢竟是一件貽笑千古的醜事,再怎麼洗白也枉然。
  • 唐太宗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有人為他平定天下,有人救他性命!
    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徵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注釋:光祿大夫:漢武帝時所設官職,掌顧問應對,屬光祿勳;依唐制為文職從二品。
  • 「千古一帝」唐太宗,曾讓400名死囚回家過年,卻多次冤殺大臣
    刑部尚書張亮被殺的罪名是「謀反」。因為其為官地相州被人傳言是「形勝之地,不出數年有王者起」,因為有人發現了「有弓長之君當別都」的圖讖,因為他私下裡與幾個江湖術士談論了這些敏感話題,因為其老婆喜歡巫術進而幹預政事對他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這位農民出身的凌煙閣功臣成員,很快就被推上了「謀反」的風口浪尖。「謀反」,是皇帝最不願意聽到的字眼,不管是真是假,必欲除之而後快。
  • 用陰謀和告密的方式上位,「請君入甕」是對他們最好的懲罰
    為了除掉這些政敵,武則天下令,全國上下,不論誰發現有人謀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於是,在那個特殊時期,很多告密有功的人,往往能得到大量的獎賞,還能加官晉爵。於是,這就導致大家都不走正道,告密的人越來越多,有的甚至把這當成升官發財的捷徑。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來俊臣與周興。
  • 皇帝問將軍:是不是想謀反?將軍聽完脫下盔甲,皇帝看後淚流滿面
    他們會把認為對國家有威脅的人都想盡辦法的殺了,尤其是開國皇帝,比如說靠著韓信等人滅秦、滅項羽的劉邦,再比如說後來殺了三十多位功臣的朱元璋。而在他們中間也有不少皇帝都想殺功臣,有這麼一位將軍。他同樣是功勳卓著,國家穩定之後皇帝就開始問他是否要謀反,而這位將軍聽完之後脫下了自己的衣服,皇帝看了都留下眼淚再也不懷疑他。
  •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你知道多少?
    但是時間沒有不透風的牆,後因被告密其謀反,被廢為庶人。「帝詔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績、孫伏伽、岑文本、馬周、褚遂良雜治,廢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帝為廢朝,葬以國公禮。」(《新唐書〃太宗諸子》)次子楚王李寬。李淵第五子,名李智雲,在李淵起兵之初,被隋軍殺害,武德元年被追封為楚哀王。
  • 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二人皆被賜死,為何房遺直得以保全性命?
    雖然歷朝歷代,謀反罪實在是統治者們難以饒恕的大罪,但不同時期處理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唐朝時期對謀反罪的懲罰是歷朝歷代中最輕的。即便如此,也不可否認,《唐律》對於謀反罪的處罰相當嚴厲。比如那些雖然沒有直接行動證據,但是有說過逆反言語的人,都要流放兩千裡;只要是犯了謀逆罪的人,不管是興師動眾還是惡言犯法,一律都要斬首處死,兄弟也要連坐。這是舊的唐律規定。
  • 尉遲敬德大鬧宴席,唐太宗說了什麼?竟讓對方性情大變,成為智臣
    引發這場衝突的是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頭功的尉遲敬德。因為居功自傲,尉遲敬德的脾氣很壞,宴會上,見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幾杯酒下肚,他勃然大怒衝過去吼叫起來:「你有什麼功勞,膽敢位居我上?」想來坐在上席的這位也不是隨便捏的軟柿子,見尉遲敬德如此張狂,他沒有硬頂回去,卻也沒有就此給尉遲敬德讓位。
  • 唐太宗弒兄殺弟的報應:十四個兒子,十三個死於非命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卓越,開創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不過有一點,唐太宗一直為後世所詬病,就是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得位不正,唐太宗一生妃嬪眾多,一共為他誕下十四個兒子,但非常不幸,除了九子唐高宗李治,其餘十三個兒子大都下場悽慘,基本都死於非命,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弒兄殺弟的報應。
  • 「天可汗」唐太宗那幾件不願為世人所提及的事兒
    要說起中國歷史上功績可大了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應該當得起其中之一。他在位23年,年號為貞觀,期間與民休息,開拓疆土,文治武功,國泰民安,因此他所統治的年代也被讚譽為「貞觀之治」。唐太宗對於北方各個少數民族也是採取和平相處的政策,贏得了「天可汗」的稱號。
  • 武則天時期禁止所有人殺生,為何這位大臣殺羊吃肉卻沒被嚴懲?
    也因為這樣,一度很多朝代都大興告密之風,說實話告密這個事挺傷人的,你好不容易把自己的一個秘密和盤託出,告訴你的朋友,調腚人家去舉報去了,把你這個醜事抖露出來了。他是升官發財了,你卻因為信錯了人而家破人亡,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能成為中國的皇帝,她的統治手段只能更加慘烈,要不然她也壓不住臣下這麼多人。所以武則天時期,一度告密之風非常嚴重,甚至武則天親自下令,誰如果告密,讓我查實了有功,我要重重的賞賜。
  • 盤點風流皇帝唐太宗的四位傳奇后妃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一位頗受爭議的皇帝,毋庸置疑,唐太宗是一位明君,在位期間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但他的私生活卻一直受人非議,風流好色一直是唐太宗的代名詞,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唐太宗的四位傳奇后妃。
  • 遼國的奇葩皇室家庭,丈夫謀反妻子告密,兒子謀反又誣陷父親
    前文介紹了幾位遼國歷史上著名的叛臣,今天要說的則是另外更為奇葩的契丹皇室家庭,父親二人先後參與謀反,結果均以失敗告終,而其中的過程更是意外不斷。這對父子便是耶律安端和耶律察割。耶律安端是契丹迭刺部頭領耶律撒剌的的兒子,他一共有四個哥哥,其中長兄便是大名鼎鼎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
  • 唐太宗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功臣的
    自古以來,有不少君王當上皇帝以後,會把自己層級在身邊輔佐他打仗的人殺死,就有狡兔死了,走狗烹這一說,不管你之前為他付出過多少的努力,和他嘗過多少艱辛,但是這些人都很難去與帝王享受榮華,其結局都逃不過一個死字,下面來說說曾經為李世民拼死拼命,幫助他登上皇帝的座位的幾位兄弟,最後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是否被李世民殺了,是否能挑出那個詭異的魔咒呢。
  • 貞觀離奇殺人案,唐太宗親自過問,牽出一樁孽緣
    楊貞一直喊冤枉,儘管他說自己一直在睡覺,沒有作案時間。但他一個外地人,沒有人為他做證明,他找不出自己沒有作案的證據,就這樣被判了死刑。按照規定,案件最後到了唐太宗手裡,他從卷宗中看出端倪:楊貞一個路過人,和小旅館的老闆素不相識,根本沒有殺人動機啊。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唐朝最興盛的時候當屬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在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被少數民族親切的稱之為天可汗,少數部族對大唐的朝貢也是最多的。並且還出現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名句供後世人欣賞。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
  • 禁軍將領被冤殺,他到死都不明白,原來是犯了唐太宗的忌諱
    唐太宗歷史對李世民的總體評價,他是一個明君。就算是凌煙閣的功臣侯君集,後來串通太子謀反,在罪證確鑿的情況下,還要留他一條性命。只好開恩給他留個兒子,這樣在清明節的時候就可以有人燒紙祭奠。李世民只是為了贏得口碑,才不殺功臣的嗎?恐怕不光如此吧。首先,他有充分的自信,他覺得自己本身已經足夠的強大。就文治武功來說,他不光有治國之才,就其本人的武功也是超一流的,他不但精通劍術,箭術更是獨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