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離奇殺人案,唐太宗親自過問,牽出一樁孽緣

2020-12-16 讀史坊

「大人,我是冤枉的,我沒有殺人。」一個士兵抱著一把帶血的刀,滿臉委屈地對地方官說。

「那你說,你刀上的血是怎麼回事?」地方官的反問,讓士兵啞口無言。

這是貞觀年間衛州的一樁離奇的殺人案,士兵叫楊貞,帶刀去長安值班的路上,路過衛州,夜宿一家小旅館。半夜,楊貞被外面的吵鬧聲吵醒,推門出去,才知道小旅館的老闆死了。

就在楊貞想關上門繼續睡覺的時候,有個眼尖的人指著他的刀叫了一聲:「血,快看!」

人們順著手指的方向望去,楊貞的刀上滿是血跡。

楊貞驚呆了!這是怎麼回事?自己的刀上什麼時候有血了?哪來的血跡?

楊貞還沒反應過來,剛才那人又說話了,他的刀上有血,肯定是他殺了老闆。

自己殺了老闆?怎麼可能。楊貞辯解,我一直在睡覺,根本不知道老闆在哪裡,更何況,我和老闆無冤無仇,為什麼要殺他呢。

楊貞一個外地人,沒有人聽他的解釋,最主要的是,所有的證據都表明,楊貞就是殺人犯。地方官把他抓起來。

楊貞一直喊冤枉,儘管他說自己一直在睡覺,沒有作案時間。但他一個外地人,沒有人為他做證明,他找不出自己沒有作案的證據,就這樣被判了死刑。

按照規定,案件最後到了唐太宗手裡,他從卷宗中看出端倪:楊貞一個路過人,和小旅館的老闆素不相識,根本沒有殺人動機啊。

唐太宗覺得這個案子不合理,就打回去讓人重審。皇帝親自打回來的案件,地方官還敢不認真審核?經過覆審,還真發現了問題。

原來,旅館的老闆娘有一個情夫,兩人早有殺死老闆的打算,只是沒有合適的機會。這一天,他們看到楊貞抱著刀來住宿,覺得是個好機會,就趁機殺了老闆,嫁禍楊貞。

唐太宗從卷宗中看出端倪,親自過問,牽出一樁孽緣,挽救了一個無辜者的生命。和唐太宗相反的是隋煬帝。

隋朝大業年間,地方發生盜竊案,隋煬帝讓人去查。特派員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查出2000多人與此有關。隋煬帝一揮手,2000人全殺了。

一個盜竊案殺死2000人,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會認為是天方夜譚,但隋朝卻真實地發生了。為什麼會這樣?和隋煬帝的思想有關。

隋煬帝有才情,有能力,也有抱負,但就是太自高自大。他覺得誰都不如自己,百姓更是可有可無。他曾經說,現在的百姓太多了,殺殺就好了。在皇帝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辦事官員也按照這個原則審理案件,就有了這種結果。

一個皇帝,認為百姓是他的累贅,這樣的皇帝不當亡國之君才怪。這和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直是天壤之別。

同樣是涉及2000人的案件,唐太宗時期,官員的處理和隋煬帝截然相反。

貞觀年間,地方出了一樁謀反案,唐太宗派專使處理。

專使到達後,對抓起來的兩千人從監獄裡提出來,先讓他們沐浴、更衣、吃飯,然後逐個審問。外圍的放掉,輕的也放掉,最後只剩下十個人。

這十個人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對被殺的結局不覺得冤枉。

一場謀反案,就這樣以殺了十個人為結局。和隋煬帝時期盜竊案殺死2000人,簡直是天壤之別。這兩個案件,反映的是兩個時期對老百姓的態度。

隋朝其實是一個法治時代,唐朝的法律就是從隋朝延續下來的。但隋煬帝獨斷專行,根本就不按法律規定辦事,他覺得自己就是法律,他的話就是聖旨。而唐太宗和他的手下寬大為懷,注重對生命的尊重,本著不放過一個壞人也不冤枉一個好人的原則,依法辦案。

唐太宗對生命的尊重體現在具體行動上。貞觀時期規定,所有的死刑都要經過皇帝親自審批,每年最後一個月,皇帝要親自到京畿地區的監獄裡視察囚犯,這時候,有冤的可以對皇帝直接申訴,以避免錯案冤案,避免冤枉好人。

貞觀六年,唐太宗按照慣例去監獄視察。監獄裡有300多個死囚,唐太宗逐個詢問,這些人都說沒有司法不公正現象。看到他們認罪態度良好,唐太宗很受感動,他決定給他們一年的時間出獄,等來年秋收後重回監獄接受制裁。一年後,三百多人一個不少都回來了。

唐太宗這種認真的態度,體現了對每一個生命的重視。這是唐朝法律的精華,也是大唐盛世能夠出現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 唐太宗用人寧缺毋濫 貞觀年間朝廷僅643人
    [摘要]《唐太宗治國風雲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一書以治國寶典《貞觀政要》為藍本,精妙剖析了史上最強帝王唐太宗締造史上最強帝國的全過程。平民英才「三級跳」貞觀年間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馬周,出身貧寒,父母雙亡。但是這個苦命的孩子並沒有因此沉淪,反而刻苦讀書,把儒家經典熟記於心,揣摩領悟,頗有所得。鄉裡人看他不能掙錢,嘲笑他,他全然不以為意。好不容易混了個教書匠,卻因不合志向,常常喝酒,屢屢受到校長的訓斥,後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 春洲:貞觀之治被神化了?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春洲】提及中國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從助父太原起兵,平定各路諸侯,再到定鼎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貞觀之治。他三徵高麗,抗擊東突厥,平定吐谷渾,統一高昌,是華夏一家的「天可汗」,為唐朝世界性帝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
  •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並以行書書寫的《溫泉銘》《晉祠銘》碑刻賞析
    唐太宗(599-649)隴西成紀人。姓李名世民,唐高宗李淵第二子。隋末從父起兵,屢立功勳,封秦王,任尚書令。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被立為皇太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李世民是一位文武兼備,開創"貞觀之治"的聖明君主。
  •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上始終堅持虛心納諫,賞罰公正,選賢任能,用人不疑,推誠相待的原則,最終唐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特點。(一)選拔官吏太宗主張選拔官員應該擴大用人範圍,這也是他用人思想的關鍵之處。
  • 貞觀之治,為唐朝巔峰鋪路,看唐太宗如何治理國家
    在唐太宗開始上位的時候,親眼目睹了隋朝的滅亡,也給百姓帶來了許多不好的痛苦,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痛苦,讓他痛感交心,沒有了百姓一個王朝怎麼才能強大的起來,這樣。他開始任用那些具有才能的人,開始聽他們的變法,但必須誠實守信,不能做危害國家的任何行為,這就是一個國家最終的基本體現,也可以集中一個人的意見,去處理國家的各種大小事情,讓國家能夠強大氣流來,這樣就使中央集權得到了最根本的發展,也讓國家進入兩人貞觀之治的歷史長河。
  • 武則天進宮侍奉唐太宗長達11年,為什麼沒有生下一兒半女?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駕幸洛陽宮,聽說十四歲的武則天「容止美」,立馬提起了精神,命人召其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娘」。入宮前,楊氏對女兒入宮分外不舍,哭哭啼啼難掩離別之情,可是年輕的武則天卻表現的非常灑脫自然,她對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到:「侍奉的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 孟憲實:貞觀之治的當代價值
    唐太宗在位一共23年(627-649),因為治理天下成效顯著,歷史上譽為「貞觀之治」。一千多年過去了,今天回顧貞觀時代,是否還有現實意義呢?唐太宗曾經過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從隋朝的覆亡中,唐太宗一班君臣也確實獲得諸多啟發。那麼,唐太宗的時代對於今天是否也有啟發的意義呢?答案是肯定的。
  • 唐太宗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
    唐太宗對此,非常不以為然。隋文帝、煬帝都喜好祥瑞迷信,唐太宗卻為此而譏笑他們。貞觀二年(628),皇宮內大殿前的老槐樹上,飛來了一對極為稀有的白喜鶓,並在樹上築了一個鳥巢。自古以來,人們只見過花喜鵲,何曾見過雪白的?所以都認為這是樣瑞的象徵,紛紛向太宗表示祝賀。唐太宗站在殿前的庭院裡,抬起頭來看著樹上那兩隻叫個不停的白喜鵲。
  • 《貞觀政要》的人本思想(大家讀書)
    唐太宗治理國家成績出色,因為他使用「貞觀」為年號,史稱「貞觀之治」。記載貞觀之治的史書有《新唐書》《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等,但就豐富性而言,都不如吳兢編撰的《貞觀政要》。如果從古代典籍中,尋找具有代表性的治國理政著作,《貞觀政要》應該不會落選。
  • 黃樸民:「貞觀之治」的三大特徵
    我個人認為,「貞觀之治」的顯著特色可以用六個字來表述:「創新」、「和諧」、「有節」。它們突出體現了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傑出政治智慧與高明戰略思維,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徵。01.應該說「貞觀之治」實現了這種民族觀念上的「創新」與突破,這就是唐太宗所明確宣示的:「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樣的理念引導下,唐太宗遂稟執「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極大地緩和了民族矛盾,消除了北方的邊患,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注入了強有力的活力,而派遣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更為漢藏兩族間的友好往來開闢了先河。
  • 「李靖」:唐朝二十四功臣之一,為何唐太宗說他比之韓信綽綽有餘
    後人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為古代兵學的代表作。貞觀三年,代州都督張公瑾上奏稱:突厥發生內亂,可以出兵討伐。於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兵部尚書李靖前往突擊。李靖遊戲像貞觀八年,李靖上奏因腳疾、行走不便而請退。唐太宗覺得歷來享受過富貴的人,大多貪戀權勢,即使身患疾病,也要勉強支撐。像李靖這種急流勇退之人實是不可多見。
  • 長樂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這麼寵愛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621年-643年),名李麗質,唐太宗嫡長女。貞觀二年(628年),詔封長樂郡公主;貞觀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歲長樂公主之所以這麼受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母親長孫皇后。
  • 部編版:七下歷史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貞觀」,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3、唐太宗時的治國成效唐太宗統治的貞觀年間(626—649年),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大唐人口從最初的200多萬戶增長至380萬戶,平均每年增長7萬戶,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 唐太宗尚儉(一)
    《貞觀政要·論儉約》記載著唐太宗的很多故事,以下舉兩則。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臣說:「自古以來,帝王凡是要大興土木,都必須要順應民心。從前大禹鑿九山,通九江,耗費人力巨大,卻沒有人抱怨。因為這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百姓的意願。秦始皇營建宮室,人民都反對,因為秦始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違背了民心的原因。
  • 讀《貞觀政要》隨記
    吳兢編寫《貞觀政要》的初衷是記錄總結治國安邦理念,豐富領導方法和決策藝術,提升人才選拔和修養水平,增強民族責任感和憂患意識,開啟民智和強國富民方略
  • 唐太宗丨最好的皇帝,不孝的兒子,失職的父親
    如果不是李世民本人英明神武,廣開言路,開創了貞觀之治,使得大唐萬邦來朝,想必唐太宗的名聲也不會比殺兄弒父的楊廣好多少。即使是這樣,也有不少人批評他殺兄弟侄兒,逼迫父親退位的行為。這點我不否認,骨肉相殘,躁血禁門,畢竟是一件貽笑千古的醜事,再怎麼洗白也枉然。
  • 最讓唐太宗傷心的是這件事,愛哭的他幾欲自殺,卻為何沒有落淚?
    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很重視盡孝,有一次甚至要親自抬轎送父親回宮。南薰殿畫像《唐高祖立像》貞觀九年,李淵病逝。唐太宗整整20天沒有上朝,期間群臣兩次勸他節哀,以國事為重。但史書上並沒有有關他哭父親的記述,不知為什麼。
  • 【實錄】唐太宗與魏徵
    正是因為有這種深刻的認識,唐太宗期間,出現了人才濟濟的局面。師:展示貞觀十七年的二十功臣圖師:康熙認為唐太宗時期是治世之君,國家治理達到了一個最好的狀態,歷史上對這一時期有一個特別的詞來形容,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師:讀材料,說說貞觀之治到底有什麼好?
  •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你知道多少?
    唐太宗繼位後,在貞觀二年,又改封為越王,授揚州大都督,隨後又改封魏王。隨後,在與太子鬥爭的過程中,廣建朋黨,最終雖然鬥膽倒了太子,但是自己也深受其害。太子被廢後,李泰也同時被幽禁了起來。隨後改封順陽王,遷居均州的鄖鄉縣。貞觀二十一年,又進封濮王,永徽三年薨於鄖鄉,年僅三十五歲。五子齊王李祐。第五子為李祐,在武德八年被封宜陽王,當年又改封楚王。貞觀二年,再次改封燕王及齊王,任齊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