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用人寧缺毋濫 貞觀年間朝廷僅643人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唐太宗治國風雲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一書以治國寶典《貞觀政要》為藍本,精妙剖析了史上最強帝王唐太宗締造史上最強帝國的全過程。

《唐太宗治國風雲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韓昇 著,中國方正出版社

本文摘自《唐太宗治國風雲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韓昇 著,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7月。

平民英才「三級跳」

貞觀年間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馬周,出身貧寒,父母雙亡。但是這個苦命的孩子並沒有因此沉淪,反而刻苦讀書,把儒家經典熟記於心,揣摩領悟,頗有所得。鄉裡人看他不能掙錢,嘲笑他,他全然不以為意。好不容易混了個教書匠,卻因不合志向,常常喝酒,屢屢受到校長的訓斥,後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他在外四處碰壁,備受刺激,於是乾脆奔向人才最多的首都長安去了。在長安這個大世界裡,像馬周這種自命不凡的青年人多的是,根本沒人拿他當回事。

可是,他運氣來了,在禁衛將軍常何家裡找到一份差事。常何是個粗人,能帶兵,不能讀書,見到馬周會寫文章,另眼相看,留在身邊處理那些叫他頭疼的文件。找到這份工作,馬周應該知足了。可不曾想他好運連連,又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要朝廷文武百官都上書直言,分析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給今後的發展提出建議。對於常何來說,寫文章比殺他還難受,所以這類事情全都推給了馬周去做。馬周認為天下平定之後,國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文德治國,培育全社會講誠信忠義的正氣,所以他非常留心朝政。這次上書,馬周因為有所準備,所以一口氣寫了二十多條建議。常何看不大懂,但是他覺得奏章寫得那麼長,肯定夠分量,便遞上去交差了事。當差的應付差事,唐太宗自己可不是作秀,他當真把滿朝文武的奏章都仔細閱讀了。讀到常何的奏章,唐太宗簡直驚呆了,難道自己看錯人了,這粗人什麼時候變成政治高人,還能引經據典,寫四六駢文,太神奇了。唐太宗馬上派人傳喚常何過來,常何納著悶,大大咧咧地奔了進來。唐太宗一看,常何還是那個常何,那奏章的事是怎麼回事兒呢?常何一聽皇上就為這丁點事召他,放下心來,滿不在乎地回答道:「這東西是我家打雜的馬周寫的。」什麼打雜的,明明是個人才,唐太宗沒再跟他解釋,而是讓他馬上去請馬周。馬周趕忙進宮,一路上遇到幾撥人,都是唐太宗派來請他的,常何看不懂了,怎麼請個下人要動如此排場,皇上今兒怎麼啦?

常何當然不懂了,人才難得,求都求不來,見到可以和他一起治理國家的大腕,唐太宗能不急嗎?

中國自古就有「求賢」的優良傳統。春秋時代,齊桓公想富國強兵,請教管子怎樣才能網羅天下英才。管子回答道:「對英才要禮敬褒獎,優待而不相欺。怎麼個優待法呢?值五的給六,值九的給十,不可斤斤計較。」做領導最忌諱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權力傲慢待人,對人才像對商品一樣錙銖必較,值一塊的非得講成九毛九不可。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從人格到智慧,而待遇往往是尊重與否的表現。英才和凡人的區別,在於凡人沒有很大的抱負,拿一份工資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氣傲,不容易駕馭。管子深深懂得這一點,所以勸齊桓公出手要大方,從優養士,讓他感到溫暖,人格上尊重,事業上關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懷,則天下英才無不嚮往而來,精忠報國。

所以用人不要多,而要精。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唐太宗是吝嗇到家,又大方出奇。怎麼個吝嗇法呢?他剛登基,讓房玄齡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備,惟其人」。也就是官不必多,不求齊備,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就這個原則,唐太宗從《詩經》、《尚書》一直引用到孔子,乃至《史記》,叮囑再三,甚至說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狸腋下的白毛最為珍貴,比千張羊皮都貴。房玄齡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組建的朝廷寧缺毋濫,減到不能再減,總共只有643人。

怎麼個大方呢?就說馬周,一個禁衛將軍家裡的幫手,唐太宗隆重接見,迎接的使者相望於道。一席深談,如獲至寶,馬上提拔,讓馬周到宰相府上班。一個沒有科考出身的貧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當差,夠大方、夠有氣魄吧。

經過在宰相府三年的歷練,唐太宗任命馬周為監察官,委以重任。馬周還有點「不識時務」,被提拔後,他不僅沒有感恩戴德,反而先監察起唐太宗來,上表批評道:

1.太上皇住在城外,宮室狹小,太子卻住在城內中央之地,不足以示天下以大孝。

2.分封宗室,寵愛皇子,要是子孫不肖,怎麼辦?應該磨鍊他們。

3.陛下提拔戲子、馬夫當官,違背了用人的原則。琴彈得好,馬餵得壯,可以給他們賞錢,卻不能賞官。

……

一口氣數落了五大條,唐太宗沒生氣,反而覺得馬周講得對,不久再提拔他。馬周一路升官,一路上表直陳,指出朝政弊端。哪怕到了大家都認為歌舞昇平的貞觀十一年,馬周再次上表,問唐太宗:為什麼剛建立唐朝的時候,大家吃不飽,糧價很高,可百姓沒有怨言。現在年年豐收,物價低廉,大家吃飽了,卻有很多意見,認為陛下不關心他們。這是因為我們建了許多和民生無關的工程,收了很多稅。國家興亡,不在於積蓄多少,而在於百姓苦樂。如果老百姓負擔沉重,朝廷還興役不斷,一旦有內憂外患,就會發生不測的變故。

這是盛世的警鐘啊!王朝從來不乏歌功頌德,缺的就是清醒的洞察根本。唐太宗再次把馬周的批評當作天籟之音,讓他負起更重要的職務,一提再提,馬周就成為宰相了。唐太宗對人說道:「我和馬周,一時半會兒不見,就想念他。」這對君臣一路相伴,可惜後來馬周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加上不惜身體日夜操勞,才四十八歲就倒下去了。病重時,馬周把他寫的奏章找出來,親手燒掉,說道:「管子、晏子留下文字,顯出君主的過失,我不做這種事情。」馬周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唐太宗。要不是唐太宗留下馬周的表文,我們哪能知道他們君臣之間的高風亮節,真真正正的「士為知己者死」。

人們可能會說馬周有命數,生逢明君。如果把所有看似偶然的事情都用命來解釋,那馬周顯然命好。可是,仔細想想,一個人的命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唐太宗是不世出的英雄,統率百萬雄師,閱人無數,如果馬周不是有過人的真本事,能被看上嗎?所以,第一條,做人要努力學習,磨鍊自己,要有真本事。第二條,要有公心,不能老盯著鼻尖上的個人利益。馬周替常何寫奏章,完全沒有想到為自己留一手,他把心底裡想到的好主意全盤端出,考慮的不是誰的功勞,而是治理好國家。馬周除了有個性,更重要的是有境界。

君臣相知相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為唐太宗,如果不是為國家殫精竭慮、勵精圖治,就不會當真去批閱所有的奏章,也就發現不了馬周這位難得的人才。他們兩個人走到一塊,所謂的命數說穿了就是一片公心情懷所致。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上始終堅持虛心納諫,賞罰公正,選賢任能,用人不疑,推誠相待的原則,最終唐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特點。(一)選拔官吏太宗主張選拔官員應該擴大用人範圍,這也是他用人思想的關鍵之處。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 唐太宗弒兄殺弟的報應:十四個兒子,十三個死於非命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繼位後,年僅7歲被立為太子,但天性頑劣,唐太宗對其多次教導和規勸無果,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因忌憚深得唐太宗寵愛,且懷有奪嫡之心的同胞弟弟李泰,派人刺殺,但沒有成功,隨即與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企圖起兵逼唐太宗退位,但事情敗露,唐太宗對其痛心疾首,最終決定廢掉其太子之位,流放充軍,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李承乾在抑鬱中去世,終年26歲。
  • 「貞觀之治」是虛假盛世?從長安米價來看,這僅是李世民的手段!
    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在他統治期間,唐太宗善於聽取賢臣建議,並且做到了知人善任等。因為這一系列的舉措,唐朝很快出現了繁盛的局面。而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貞觀之治」。那麼事實上「貞觀之治」真是一個繁盛的局面嗎?還是僅是史書杜撰出來的「虛假盛世」?
  • 唐太宗年間的儲位之爭中,太宗為何將魏王泰作為新儲君人選?
    唐太宗年間發生的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之間的儲位之爭中,太宗曾將魏王泰作為新儲君人選。太宗之所以將魏王泰作為新儲君人選。主要是因為魏王泰是承乾的同母胞弟,均為長孫皇后所生,加之魏王泰「聰敏絕倫」,自然為「太宗特所寵異」。
  • 貞觀離奇殺人案,唐太宗親自過問,牽出一樁孽緣
    這是貞觀年間衛州的一樁離奇的殺人案,士兵叫楊貞,帶刀去長安值班的路上,路過衛州,夜宿一家小旅館。半夜,楊貞被外面的吵鬧聲吵醒,推門出去,才知道小旅館的老闆死了。就在楊貞想關上門繼續睡覺的時候,有個眼尖的人指著他的刀叫了一聲:「血,快看!」
  • 黃樸民:「貞觀之治」的三大特徵
    道理很簡單,唐太宗組織編纂《氏族志》,中間儘管有趁機提高李姓皇族地位的私衷,但是,它在客觀上卻有力地抑制了士族地主勢力,為科舉制的健全發展掃清了道路,順應了庶族地主勢力迅速崛起的歷史演進大勢,從而確保了大批既有辦事能力,又願效忠朝廷的庶族地主政治家進入權力中樞,大大擴大了統治基礎。這種呼應時勢,強本固基的做法,當然屬於政治文化建設上的重大創新。
  • 《貞觀政要》的人本思想(大家讀書)
    在序言中,吳兢高度評價貞觀政治,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豈止有唐一代,整個中國古代後半期,凡是努力治國的政治家,多以《貞觀政要》作為必讀書目。明憲宗為《貞觀政要》作序,寫道:「三代而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觀之盛。誠以太宗克己勵精圖治於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與獻可替否以輔治於其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
  • 李世民的用人觀,至今仍受用無窮
    鑑於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誠」對社會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唐太宗在選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視「制度忠誠」原則,即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徇私情。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曾經是太宗為秦王時舊部的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汙被撤職,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免於處分,被太宗嚴辭拒絕:「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
  • 春洲:貞觀之治被神化了?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在令人驚奇的亞洲出現了……現在漢族人徵服了遊牧部落,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斯特恩絲在《世界文明》中這樣記錄:「唐朝建立了一個比此前的漢朝範圍大的多的帝國,其疆域遠超今天中國的面積。」韋伯更是毫不吝嗇的讚美「作為中國版圖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唐太宗在位期間,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 ,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 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
    知人難,難在未易盡知;用人難,難在才非所用。但與盡其才相比,前二者還要顯得容易些。欲使群臣竭其智,盡其能,畢其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必得有非常之手段。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他巧施方略,妙馭群臣,終使得臣下為其披肝瀝膽,勞神勞力,協助他共同開創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而他的秘訣卻也非常簡單一一個「愛」字一個「信」字而已。然而正是這不起眼的兩個字,使得李世民在用人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舉攬服了眾臣之心。房玄齡是齊臨淄縣人,曾在隋朝為官,任隰城縣縣尉,因犯法而被除名,後遷移到上郡。
  • 唐太宗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有人為他平定天下,有人救他性命!
    尉遲敬德:唐初大將,複姓尉遲,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屬山西朔縣)人;多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源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鏑,箭頭。瘢痍,傷痕瘡疤。 今譯:貞觀十三年,任用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唐太宗曾對尉遲敬德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怎麼回事?」敬德回答說:「說我謀反是真的!
  •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他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在位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因為他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並且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 長樂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這麼寵愛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621年-643年),名李麗質,唐太宗嫡長女。貞觀二年(628年),詔封長樂郡公主;貞觀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歲長樂公主之所以這麼受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母親長孫皇后。
  • 唐太宗在位期間,君臣關係融洽和諧,契若金蘭,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他誠心誠意地倡導和鼓勵下,貞觀時期諫臣盈廷,有記載向唐太宗進諫的就有30餘人。其中魏徵「所諫前後二百餘事」凡數十萬言。劉洎、岑文本、王珪、褚遂良、馬周、虞世南等多能面折廷爭,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見和批評。唐太宗更是虛心納諫,「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聯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聯懷也」。並且對諫言者常予以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
  • 為何唐太宗時期儘管戰爭頻繁,國內恢復與發展卻絲毫沒有被影響呢
    再如康熙五十四年徵準噶爾時,南北兩路大軍及隨軍役夫共六萬餘人,每年所需的石料達十四萬餘石,每年單是運費就近五百萬兩,徵準噶爾的八年,僅運糧費就可消耗近四千萬白銀。不過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太宗貞觀年間,雖然對外戰爭頻繁,卻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多負擔,並沒有影響國家的恢復和發展。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長孫無忌與舅父高士廉、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儘快行動。李世民遂決定發動兵變。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埋伏在玄武門,成功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妻子長孫氏為皇后,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後來,羅藝在幽州反叛,長孫無忌率軍徵討羅藝。
  • 《貞觀政要務農》︱貞觀之治年間唐太宗治農思想
    《貞觀政要》凡十卷四十篇,卷八第三十即務農篇,本篇記錄了太宗與左右侍從的四段談話,大約體現了貞觀之治的治農思想。務本重農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若要豐衣足食,就需不誤農時,讓百姓安心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