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時常有人感慨:混職場容易,混好職場很難。大部分人也都希望可以通過能力的提升,得到升職的機會。
但是當一個好的領導,只需要提升能力嗎?就像我們古代的很多帝王的成功,只有能力強嗎?曹操能稱霸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劉備能稱王主要是因為他能聽得進去勸告,能用「巧語」得到人才的忠心。所以,
作為一個好的領導,也需要具備管理團隊的能力,能處理好自己和員工的關係又能選拔、用好人才。今天,思響哥就以著名的唐朝CEO李世民為例,看看他是如何組建、管理團隊的。鑑於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誠」對社會所造成的嚴重危害,
唐太宗在選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視「制度忠誠」原則,即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徇私情。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曾經是太宗為秦王時舊部的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汙被撤職,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免於處分,被太宗嚴辭拒絕:「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
另一面則是他唯才是舉,量能授職。如魏徵原本是太子建成下屬,但是唐太宗見他才堪大任,便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魏徵也不負其望,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及時諍諫匡正太宗政令的誤差,對貞觀之治發揮了重要作用。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得失。中郎將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條意見和建議,條條切中時弊。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通經史,怎麼會有如此高明的見解?太宗不解,便問常何。常何告訴他這都是家臣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見馬周進宮,由於相見心切,在馬周未到之前,曾一連四次遣使催促。見面一談,發現馬周確有真知灼見,當即決定留在門下省任職,不久任監察御史,接著又提拔他擔任中書舍人、中書令。馬周見事敏捷,機智雄辯,謹慎周到,處事公允,深得太宗信賴和同僚們的好評。
在用人上,唐太宗還主張人盡其才、量才錄用。他說:「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貞觀名相房玄齡與杜如晦,是歷史上著名的決策組合。若細數貞觀時期的臺閣規制、典章文物,就會發現多出自二人之手。房玄齡處事孜孜,恪盡職守,但遇事常猶疑不決;而杜如晦雖不善思想,但他分析周密,精於決斷,二人性格行為互補,成為黃金搭檔,號稱「房謀杜斷」。戴胄不通經史,有人嘲笑他不學無術,但他為人正直,忠誠廉潔,辦事公道。唐太宗就讓他出任主管司法的大理少卿。在任上,戴胄公正執法,不阿權貴,政績斐然。貞觀名將李靖可稱文韜武略,出將入相。唐太宗讓他統管重兵,戰時御邊出徵,閒時入朝輔政,為政權鞏固立下殊勳。魏徵常將諫諍之事視為己任,恥於君主不及堯舜,於是唐太宗任用他為諫議大夫,專門負責向皇帝提意見。魏徵前後獻言三百餘策,其中多為太宗採納。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等人共參朝政,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構建起大唐的中樞管理團隊。唐太宗用人,十分注重考核官員的實際能力和政績。不論是科舉、門蔭、自薦等途徑選拔出來的人才,以及現任的官員,在授官、晉升時,都要接受考察。
唐太宗不僅重視對朝廷樞要大臣的選拔和考察,而且對地方官吏的選拔和考察也十分重視。他認為「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史」,都督、刺史各掌管一個地方的軍政大權,尤其需要選派稱職的人。鑑於此,他像記帳一樣,把全國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寫在寢室的屏風上,並隨時把他們的政績和過失記在上面,作為職務升遷的依據。對有大功而偶犯微過的人,唐太宗主張抓住主流,舍其支流,「唯錄其功,不計其過」。相反,對那些罪大於功的瀆職官員,唐太宗從不因小功而舍大罪,堅決予以懲處。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派孫伏伽等二十二人巡察天下,一次就處死七人,判處流放罪或罷免降職的數百人。由於唐太宗較好地運用了賞罰這個槓桿,因而贏得了大臣們的赤膽忠心,使許多人都願為朝廷捨生效命。毋庸置疑,唐太宗是一名成功的CEO和人力總監,他成功的用人和人才管理之道至今仍被後世學習效仿。
提高領導力,組建高效管理團隊,也要以史為鑑,領導者的首務在於重視人才,知人善任,使整個團隊發揮最大的效能。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