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用人觀,至今仍受用無窮

2021-02-23 領導幹部學國學

在職場中,時常有人感慨:混職場容易,混好職場很難。大部分人也都希望可以通過能力的提升,得到升職的機會。但是當一個好的領導,只需要提升能力嗎?就像我們古代的很多帝王的成功,只有能力強嗎?曹操能稱霸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劉備能稱王主要是因為他能聽得進去勸告,能用「巧語」得到人才的忠心。所以,作為一個好的領導,也需要具備管理團隊的能力,能處理好自己和員工的關係又能選拔、用好人才。今天,思響哥就以著名的唐朝CEO李世民為例,看看他是如何組建、管理團隊的。鑑於前代政治上的「私人忠誠」對社會所造成的嚴重危害,唐太宗在選官用人方面非常重視「制度忠誠」原則,即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徇私情。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曾經是太宗為秦王時舊部的濮州刺史龐相壽因貪汙被撤職,他求唐太宗看在自己曾是秦王府故人的份上免於處分,被太宗嚴辭拒絕:「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另一面則是他唯才是舉,量能授職。如魏徵原本是太子建成下屬,但是唐太宗見他才堪大任,便不計前嫌,委以重任。魏徵也不負其望,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及時諍諫匡正太宗政令的誤差,對貞觀之治發揮了重要作用。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得失。中郎將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條意見和建議,條條切中時弊。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通經史,怎麼會有如此高明的見解?太宗不解,便問常何。常何告訴他這都是家臣馬周出的主意。太宗立即召見馬周進宮,由於相見心切,在馬周未到之前,曾一連四次遣使催促。見面一談,發現馬周確有真知灼見,當即決定留在門下省任職,不久任監察御史,接著又提拔他擔任中書舍人、中書令。馬周見事敏捷,機智雄辯,謹慎周到,處事公允,深得太宗信賴和同僚們的好評。在用人上,唐太宗還主張人盡其才、量才錄用。他說:「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貞觀名相房玄齡與杜如晦,是歷史上著名的決策組合。若細數貞觀時期的臺閣規制、典章文物,就會發現多出自二人之手。房玄齡處事孜孜,恪盡職守,但遇事常猶疑不決;而杜如晦雖不善思想,但他分析周密,精於決斷,二人性格行為互補,成為黃金搭檔,號稱「房謀杜斷」。戴胄不通經史,有人嘲笑他不學無術,但他為人正直,忠誠廉潔,辦事公道。唐太宗就讓他出任主管司法的大理少卿。在任上,戴胄公正執法,不阿權貴,政績斐然。貞觀名將李靖可稱文韜武略,出將入相。唐太宗讓他統管重兵,戰時御邊出徵,閒時入朝輔政,為政權鞏固立下殊勳。魏徵常將諫諍之事視為己任,恥於君主不及堯舜,於是唐太宗任用他為諫議大夫,專門負責向皇帝提意見。魏徵前後獻言三百餘策,其中多為太宗採納。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等人共參朝政,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構建起大唐的中樞管理團隊。

唐太宗用人,十分注重考核官員的實際能力和政績。不論是科舉、門蔭、自薦等途徑選拔出來的人才,以及現任的官員,在授官、晉升時,都要接受考察。唐太宗不僅重視對朝廷樞要大臣的選拔和考察,而且對地方官吏的選拔和考察也十分重視。他認為「為朕養民者,唯在都督、刺史」,都督、刺史各掌管一個地方的軍政大權,尤其需要選派稱職的人。鑑於此,他像記帳一樣,把全國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寫在寢室的屏風上,並隨時把他們的政績和過失記在上面,作為職務升遷的依據。對有大功而偶犯微過的人,唐太宗主張抓住主流,舍其支流,「唯錄其功,不計其過」。相反,對那些罪大於功的瀆職官員,唐太宗從不因小功而舍大罪,堅決予以懲處。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派孫伏伽等二十二人巡察天下,一次就處死七人,判處流放罪或罷免降職的數百人。由於唐太宗較好地運用了賞罰這個槓桿,因而贏得了大臣們的赤膽忠心,使許多人都願為朝廷捨生效命。毋庸置疑,唐太宗是一名成功的CEO和人力總監,他成功的用人和人才管理之道至今仍被後世學習效仿。提高領導力,組建高效管理團隊,也要以史為鑑,領導者的首務在於重視人才,知人善任,使整個團隊發揮最大的效能。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相關焦點

  • 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
    知人難,難在未易盡知;用人難,難在才非所用。但與盡其才相比,前二者還要顯得容易些。欲使群臣竭其智,盡其能,畢其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必得有非常之手段。縱觀貞觀用人史,李世民可謂是深諳馭臣之道。然而正是這不起眼的兩個字,使得李世民在用人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舉攬服了眾臣之心。房玄齡是齊臨淄縣人,曾在隋朝為官,任隰城縣縣尉,因犯法而被除名,後遷移到上郡。李世民巡視渭水北岸一帶,玄齡持策在軍門前等候。李世民一見如故,封他為渭北道行寫記室參軍。玄齡遇到了知己之主,便竭盡心力為朝廷服務。
  • 康熙帝的「書法用人觀」
    針對目前中小學生書法教育出現的問題,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清朝康熙皇帝的「書法用人觀」。小編也整理了許多難得一見的康熙書法作品,就讓我們邊看,邊讀,邊思考吧!我們從康熙的「書法用人觀」中可以得到許多啟發。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康熙「書法用人觀」。康熙16年,他召開大學士會議。選出高士奇和張英兩位,常侍左右,講究文學。被選入南書房辦公,從此被皇帝所重用。張英後來升到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可謂位級人品。也正應那句老話,字如其人。張英在京做官時,鄰居吳氏欲佔他家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到京想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的氣焰。
  • 快評|「唯名校」是一種粗糙的用人觀
    通知指出,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語出唐太宗之口,這也是他的用人之道,連太子李建成的座上賓魏徵他都敢「招安」,為己所用,證明其「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並非戲言。
  • 觀唐習律二 唐太宗李世民這些七律每一首都很可疑
    文皇帝是唐太宗的諡號,「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的評價仿佛在說初唐時期的陳子昂,陳子昂生於公元659年,李世民生於599年,並649去世,10年後大舉"風骨""興寄"主張的陳子昂才出生。以前老街介紹過他的幾首絕句《觀唐絕句04-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掃蕩詩風 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今天看一看他的七律如何。
  • 李世民、皇太極的用人之道
    」 當然,李世民從帝王的角度來評價他人,不免片面,卻基本說中了他們的優缺點。正是憑藉著對這批傑出人物的熟悉,每位文膽和武將都被放到了最合適他們的崗位上,從而為日後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 【經文】 臣聞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聖人,誰能兼茲百行,備貫眾理乎?故舜合群司,隨才授位;漢述功臣,三傑異稱。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唯一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時間:2020-12-18 19:0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唯一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翦老的叮囑讓我終生受用無窮
    他還勸我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日記中有「他說用馬列主義治遼金史者,至今無一人」這樣的話。當我開口向翦老求幅墨寶時,他當即答應,說寫好後通知我來取。這時天空中忽然打雷,我趕緊告辭。說不準會讓你終生受用無窮。」由於對翦老尊敬和崇拜,我對他所說的「終生受用無窮」六字叮嚀深深地銘記於心。我當時即暗下決心,一定要按翦老的囑咐,義無反顧地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在隨後的研究生學習中,我開始注意收集有關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方面的資料。
  • 老祖宗的方法至今受用
    這麼一看真感覺祖宗的方法至今受用呢,最關鍵的是由於這種水是由凝刨花研製而成的,所以非常地健康,不會對身體產生什麼有害影響,不過遺憾的是至於具體的做法,小編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呀。最後,關於「古代女子沒有髮膠,是怎麼固定頭髮的?老祖宗的方法至今受用」的介紹就是這樣了,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政治家們對李世民也多有讚美,像康熙皇帝說過:「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比隆三皇五帝,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也是許多臣子對皇帝的諛詞,但李世民確實當得起這個說法。既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傳說唐太宗誕生滿三天,就有書生拜謁唐高祖李淵,說:「公是貴人,必有貴子。」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 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為何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沒錯,羅織罪名,陷害吳王李恪的正是長孫無忌,而李恪的這句話實際上揭露了李世民在用人上的一大失誤!李世民自始至終沒能看出長孫無忌的真面目!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李淵還是唐國公時,長孫無忌就與李世民相交莫逆,後來還與李世民成為「郎舅」,李淵起義後,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立功無數,後來又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深受李世民信任。
  • 兩面派長孫無忌,李世民在位時謙遜公正,李世民死後卻秒變嘴臉
    沒錯,羅織罪名,陷害吳王李恪的正是長孫無忌,而李恪的這句話實際上揭露了李世民在用人上的一大失誤! 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李淵還是唐國公時,長孫無忌就與李世民相交莫逆,後來還與李世民成為「郎舅」,李淵起義後,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南徵北戰,立功無數,後來又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深受李世民信任。
  • 同樣是篡位,為何後世對李世民和朱棣,評價卻截然不同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君王,而且兩人都是通過篡位坐上的皇位。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兄弟,然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 然而,同樣是篡位,後世對李世民的評價,就要比朱棣柔和多了。
  • 唐太宗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有人為他平定天下,有人救他性命!
    尉遲敬德救回李世民李世民能夠在亂世之中得天下, 並且開創「貞觀之治」, 與李世民的用人之能是密不可分的。李世民麾下的能人大多來自於敵營, 大名鼎鼎的魏徵就是來自於政治對手李建成的幕府。大將尉遲敬德也是降將,對這樣的非嫡系之人, 李世民只有四個字———用人不疑。
  • 李世民手下大將中,有一人最卑鄙,在《隋唐演義》中卻成了大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被譽為千古一帝,是歷代皇帝中英明之君的典範人物。李世民除了文採武略冠絕一時,他還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擅長識人用人。李世民識別人才、任用人才、駕馭人才的能力,堪稱無人可比。《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和大臣封德彝談論用人得失時,曾經說過:「用人就像選用器物,應該各自依據他們的長處,古代能把天下治理好的皇帝,難道是從別的朝代借人嗎?只怕我們不能識別人才,怎麼可以妄言世上沒有人才!」
  • 《易經》大智慧:君子學聚、問辯、寬居、仁行,讀懂受用無窮
    從我們出生時候起,許多事情都已經註定了,需要經歷社會險惡才能懂得人生的道理,需要用失敗來驗證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做人做事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其實老祖宗們已經早就給過我們忠告,《易經》中有一句話就是教導我們為人處世,讀懂受用無窮。
  • 死因揭開,學者:難怪李世民下令賜死
    唐初名將李君羨,逐蕩沙場悍勇無敵,效力李唐近三十載,李世民大為器重,曾盛讚「君羨如此勇猛,強虜何足憂慮」。李淵欣賞李君羨膽略,將其晉為「上輕車都尉」,發秦王李世民遣用。故而,李君羨也是李唐父子建功立業的功臣,徵討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期間,李君羨莫不衝鋒陷陣,得李世民賞賜甚巨。李世民即位後,將整個宮城最關鍵的太極宮玄武門,交給了李君羨把守,掌持禁軍戍衛。能駐守玄武門這一宮城咽喉,意味著李世民將自己的一命身家都交給了李君羨,非心腹肱骨莫不能勝任。
  • 這個廟號李世民和朱棣都不敢用,只有康熙不聽不信,至今還在被罵
    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比如李世民稱為唐太宗、劉恆稱為漢太宗。總之祖是最高的稱呼,祖是有開國之功的皇帝可以用,若有人用了,可是會被世人唾罵的!大家經常看到聽到的唐朝李世民,他是個賢君,帶兵打仗有著豐功偉績,他的廟號都不敢用祖,因為他不是開國皇帝,只有他的父親李淵才可以用祖來稱呼,李世民在厲害也只能稱為唐太宗。
  • 悟透《金剛經》裡這3句話,你就能掌握它的精髓,一生受用無窮
    我這些年來一直有潛心研讀,一直崇敬於其中無窮的大智慧。朋友興奮地跟我講述著,他多日來讀《金剛經》的心得。但他仍然覺得自己,沒有掌握當中的精髓,想讓我為他指點迷津。我猛然想起多年前,聽過一位高僧談起過《金剛經》。
  • 秦叔寶和尉遲恭是李世民封的門神嗎?
    說起秦叔寶和尉遲恭兩個人呢,就不得不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說起,話說李世民稱帝後,經常有惡龍在宮外咆哮嘶吼,導致他晚上總是睡不好覺,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是涇河龍王觸犯了天條要被玉帝斬首示眾,而負責斬涇河龍王的人正是自己的手下魏徵,涇河龍王為了能夠活命,於是便向李世民求救,李世民也答應了龍王準備救他一命,於是李世民便準備在魏徵問斬龍王的時候讓魏徵陪自己下棋將他給拖住,可沒想到的是魏徵居然元神出竅去將涇河龍王給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