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關注 美術報,分享美的一切
眼下雖然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力推書法走進中小學生課堂,但在一些地方,特別是中小學校的書法教育相當薄弱,以至於學生的寫字課被中止,取而代之的是學習電腦等活動,不少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水平極差,寫出的字缺「胳膊少腿」的,許多學生家長感到憂慮。
學生學習電腦並無問題,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但在此之外,千萬別忘記了學寫漢字、寫好漢字這門傳統必修課。因為漢字及其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代表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無任何理由把它摒棄。
針對目前中小學生書法教育出現的問題,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清朝康熙皇帝的「書法用人觀」。小編也整理了許多難得一見的康熙書法作品,就讓我們邊看,邊讀,邊思考吧!
康熙皇帝的畫像
康熙一生愛好興趣廣泛,酷愛科學、酷愛編書、酷愛書法。從史書上了解到,他崇尚寫「館閣體」,堪稱書法大家,康熙皇帝有一座佑銘:
「無一日不寫字,無一日不讀書」
正因為康熙重視漢字書寫,在那個時期,殿試選官,書法成了一項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並且統一要求寫端端正正的「館閣體」。何謂「館閣體」,從書法角度講可稱之為「楷體字」。
行書 五言詩 軸
紙本 200×59cm
河北省博物館藏
▌玄燁在書法上極力推崇董其昌,並致力於臨摹學習,這件作品寫的比較文雅,中規中矩,但個別字不甚理想,如「成」字筆劃軟弱。玄燁號稱學董,其實並沒有學到董書的真諦。但作為一位清帝,在日理萬機中不忘翰墨,弘揚漢學,僅這一點就值得我們稱讚,況且字也寫的不壞。詩軸後署「駐蹕杭州」。蹕,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通行意。《周禮·夏官·隸僕》:「掌蹕宮中之事」。因即以指帝王的車駕,比如駐蹕。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在國家招考官員考試中其試卷所寫的「館閣體」「竟至一划之長短,一點之肥瘦,無不尋瑕垢評第妍媸。」使「士子舉筆偶書,關係平生榮辱。」
因此清代的進士也練就了過硬的楷書功夫。當時許多官員,因為在書法和詩詞上有好造詣而被重用;反之因字寫得太泛遭到訓斥。由於康熙如此重視「館閣體」書法,因此清朝歷代皇帝皆擅長書法,其文武百官,學子文人更對楷體書法情有獨鍾,使當時的書法人才層出不窮,湧現出一大批的「官僚書法家」而名垂清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行書 柳條邊望月 軸
落款:「柳條邊望月」
上印:「康熙宸翰」
下印:「敕幾清晏」
▌康熙帝一生臨寫董字甚多,此軸即為刻意模仿董氏筆意之作,筆畫圓勁秀逸,平淡雍容,字間與行間疏朗勻稱,典雅靜穆之氣充盈幅上。
我們從康熙的「書法用人觀」中可以得到許多啟發。
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康熙「書法用人觀」。康熙16年,他召開大學士會議。選出高士奇和張英兩位,常侍左右,講究文學。被選入南書房辦公,從此被皇帝所重用。
張英後來升到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可謂位級人品。也正應那句老話,字如其人。張英在京做官時,鄰居吳氏欲佔他家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到京想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的氣焰。誰知張英只回詩一首曰:「一紙書來只為牆,讓她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意思是:退讓。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深受震動也退後三尺,於是有了六尺巷之說,成了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行書 五絕詩 軸
灑金箋 紙本 135.8×58.2 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書以金箋的形式出現,使在本以豪邁勁健的字中又增添了幾份華麗和雅致。書為臨摹董其昌所書五絕詩,未署年月。
康熙20年,在京城殿試中,一位考生因文章字寫得潦草而被淘汰。康熙最喜歡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於是就有了三屆狀元書宗「二王」。不但錄取人員如此,在提拔人才上也由書法好壞來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雖然愛好書法,卻絲毫沒有玩物喪志;把國家治理的也很好。喜歡書法只是在批閱奏摺後,利用閒暇時間的一點樂趣。而非痴迷。正因如此,清代進士;隨便找出一個來,就是個二流書法家,當屬第一的當然是宰相劉羅鍋莫屬。
康熙御製詩
紙本 手寫本
▌此件康熙皇帝詩作十二首,「示諸皇子」,「賜高士奇」等,詠事述懷,歷史掌故,難得一見。
康熙一生書寫不輟,頻頻頒賜詩文、碑文、匾、榜、扇等。除了節慶和遊覽名勝的應景之作,大部分都帶有明確的政治傾向和意圖。 康熙中年後發現其不斷進步的書法技藝使群臣欽佩不已,而頒賜書法作品又能使他們感恩戴德,於是常利用賞賜書法作品密切君臣關係,以致在康熙四十一年五月召集大學士、九卿、翰林、詹事、科道官等140多人至保和殿,分別頒賜御書字幅。
他南巡和西巡時,走一路寫一路,召見官員輔之題詞,彰顯文治武功。比如,鮮明地體現崇儒重教思想的「清慎勤」、「存誠忠孝」、「萬世師表」等。同時,他通過御書碑文、匾額以及賜予手卷等方式,表彰忠臣,獎掖廉吏。
康熙南下時,賜給江寧知府于成龍手書:「朕於京師,即聞知府于成龍居官廉潔。今臨幸此地諮訪,與前所聞無異,是用賜爾朕親書手卷一軸。」這大概相當於樹立正面典型,弘揚官場正能量吧。
御筆溥仁寺碑文
水墨絹本 200×59cm
鑑藏印:大興馮恕奠藏曆代寶翰之印(朱文)
在中國歷史上,書法對文人社會的影響十分深遠。一個人字寫得好壞,是其思想深度和格調高低的重要參考。康熙帝發現,自己日益長進的書法技藝使群臣尤其是漢族文臣欽佩不已,而頒賜書法作品又能使他們感恩戴德,於是,書法作品便成為賞賜文臣的重要物品。
康熙帝與漢族臣僚也在頻繁的賞賜中建立起融洽和悅的君臣關係。依靠書法這門古老的藝術,康熙帝與漢族士人找到了一個新的契合點和溝通情感的橋梁,他很快贏得了漢族士人的普遍認可。
行書七言詩 立軸 灑金絹本
行書五言詩《冰渡》立軸 綾本
草書八言聯 對聯 水墨紙本
我們從康熙的「書法用人觀」中應該認識到當前書法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感。康熙乃滿族後裔,他能夠認真對待漢字書寫,並要求滿朝文武皆長於書法的態度的確難能可貴。康熙尚且如此,我們後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 ✚ —
文 | 盧劍利
編輯 | 沛然
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