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吹過,風穿過骷髏上的孔洞,如同陣亡的戰士發出悲哀和痛苦的呼嘯聲……」。——法國詩人阿爾方斯·德·拉瑪廷《遠東遊記》
京觀,是古代戰爭中經常發生的。勝利一方為了炫耀武力、震懾敵方、避免瘟疫蔓延,將戰敗一方的俘虜殺掉,用屍骨築成高冢。中國最早記載京觀的書籍是《左傳》:春秋時期楚莊王在邲這個地方(今河南焦作武陟東南)打敗晉國軍隊。他的手下勸他將晉軍屍體收集一起,築成京觀震懾晉國。最後被楚莊王拒絕,他認為:武力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安定,而非更大的武力戰爭!楚莊王有這樣的認識,不愧是春秋五霸之一!
之後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比較有名的築京觀比比皆是,比如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秦國將領白起一戰坑殺趙國40萬軍人、項羽坑殺20萬秦軍、王莽坑殺反抗者等等!但是,世界上有一個並不起眼且多災多難的國家,卻有世界上唯一用人頭骨築成的京觀!
說起這個國家,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塞拉耶佛事件——一名塞爾維亞青年刺殺斐迪南大公。塞爾維亞,這個不起眼的小國家,卻是世界上最有骨氣的國家之一。英勇、頑強、倔犟、不屈……是塞爾維亞的民族性格和傳承!耐何國力太弱!令人惋惜!
在塞爾維亞的第三大城市——尼什,有一座聞名中外的標誌性建築——頭骨塔,整個塔全部是用人頭骨築成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1809年,在塞爾維亞主帥斯蒂凡·辛傑利奇的率領下,1.6萬名塞軍在尼什與4萬奧斯曼侵略軍人決戰。最終的戰果是塞爾維亞軍隊陣亡4千人,敵方也有一萬人戰死。辛傑利奇將軍本人也身負重傷而死。塞爾維亞軍隊的反抗行為激怒了奧斯曼軍隊首領胡爾師德·帕夏,他下令砍掉所有陣亡塞爾維亞將士的頭顱,將部分頭顱嵌進由沙石和生石灰築成的一座高約3米塔的外表面,並且將辛傑利奇的頭骨放在了最高處,目的就是震懾塞爾維亞人——這就是反抗的下場!這樣的震懾不僅沒有嚇到塞爾維亞人,反而激起他們更大的反抗,最終他們滿腔怒火,含淚推翻了土耳其人的統治!
頭骨塔最初修建時,一共有952顆塞爾維亞將士的頭顱。期間一些將士的親屬,把自己親人的頭骨取走安葬,目前還有58顆頭骨靜靜地留在了頭骨塔,仿佛向世人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歲月……
每一個塞爾維亞人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頭骨塔前。含著淚水堅強地告訴自己得孩子:這些頭骨是自己的先輩,他們為了塞爾維亞的自由和族人的幸福,犧牲了自己,推翻了壓迫塞爾維亞500年的土耳其人,他們的精神應該代代傳承!
京觀,這種古代殘忍的戰爭手段隨著文明的發展,徹底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現代戰爭中,國際上都有優待戰俘這一規定。
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的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辛酸的歷史,因為伴隨著他們的就是一部戰爭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忘記意味著背叛。每一個民族都值得尊重!
對於京觀你怎麼看?有機會你會來塞爾維亞旅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