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察人育人篇

2020-12-22 山東中公教育

英俊豪傑,各以小大之才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製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漢·王符)

釋:對於英俊豪傑,依據他們的才能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使他們得到應有的權力和待遇。從上到下,以靜制動,國君一呼百應,國君一動而百姓緊隨,整個天下,就萬眾一心,摒棄貪婪和卑下,共同嚮往道義和真理。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

釋:尊重賢良,使用能人、英俊豪傑能安排在適當位置上,這樣天下的人都會高興,並且願意在這樣的國家裡做事。

明主之任人,饞諛不邇乎左右,阿黨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長,不疆其短;任人之工,不疆其拙。(晏嬰)

釋:聖明的君王用人,不讓專於諂媚、討好或說別人壞話的人呆在身邊,不讓結黨營私的人在朝中存在。用人要用其所長,不強行用其所短,讓他們去幹那些各自擅長的工作,不要強行讓他們去幹那些不會幹的事情。

所任者得其人,則國家治、上下和、群臣親、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則國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亂。(《淮南子》)

釋:如所任用的人得當,就會使國家安寧、上下和睦、群臣關係融洽、老百姓歸附;任用的人不得當,就會國家危難、上下不協調、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亂。

天下之賢,與天下用之,何必出於己。 (明·張居正)

釋:天下的賢良人才,給天下來使用,為何非要出來給自己辦事呢。

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漢·司馬遷)

釋:周文王曾在洗澡時,三次梳理好頭髮,吃飯時三次停下筷子,起來接待來見他的人,就這樣還恐怕失去天下賢良的人才。

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 (宋·劉克莊)

釋:並不是人間沒有好漢,只是誰能在使用上把標準、規制放寬一些。

任之雖重,信之未篤;信之未篤,則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則心懷苟且;心懷苟且,則節義不立。 (唐·吳兢)

釋:雖任以重要職責,但卻不充分信任他,而信任不充分,就會使人產生疑慮;人生疑慮,就會得過且過;即已得過且過,就不會樹立起好的節操義行。

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晉·葛洪)

釋:使用事物的長處,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會廢棄功用;避開事物的短處,那麼世上就沒有被廢棄的材料。

疑則勿用,用則勿疏。 (唐·白居易)

釋:懷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遠他。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

釋:不知人的短處,不知人的長處,不知人長處中的短處,不知人短處中的長處,這樣,就不能夠用人,不能夠教育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明·馮夢龍)

釋:人不能以貌相好壞來決定取捨,海水不能用鬥來計量。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清·譚嗣同)

釋:駿馬能經歷艱險,但在田裡幹活就不如牛;堅固的車子能載拉很重的東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明·馮夢龍)

釋:不能根據一兩次人們對某人的稱讚,就判斷某人為君子;不能根據一時的非議,就判斷這個人為小人。

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觀其志;二曰,窮之辭辨以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三國·諸葛亮)

釋: 觀察了解人的辦法有七條:一是要讓他們參與到事物中來辨別是非看他的志向;二是用窮追到底的方法辯論看他的應變能力;三是借商議計謀看他的知識;四是突然 告訴禍難臨頭的消息看他的勇氣,五是當他酒醉之後看他的本性;六是正當其時給以私利看他的廉潔品質;七是委託他辦事情看他的誠實與否。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孔子)

釋:凡提拔平民中人作官,必先對他的德能進行考核。考核完作出結論之後,給以任用。任用後,先交給他一些具體的政事,看他是否具有辦事能力,試用合格,再根據才能大小確定其官位;根據官位大小,再給以相應的薪俸。

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功。功成考,則治亂暴而明,善惡信則直。(漢·王符)

釋:知人用人最簡捷的途徑,沒有比考核貢獻更好的。如果貢獻、功勞確實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亂的情況也就表現的非常明顯,人的品質好壞、能力高低會實實在在地反映出來。

饞夫似賢。 (漢·陸賈)

釋:用饞言害他人的匹夫,外表裝得象聖人一樣。

不臨難,不見忠臣之心;不臨財,不見義士之節。(宋·林逋)

釋:不面對到難處,就不會看出忠臣的心意;不面對財物,就看不出義士的節操。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唐·杜荀鶴)

釋:現在的人們看不出是凌雲的樹木,直等到樹木凌雲才說它高大。

人才難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清·梁佩蘭)

釋:人才是難以得到卻很容易失去的,作為人主不能不明白這一點。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龔自珍)

釋: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規多種多樣地產生人才。

用人者,取人之長,闢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清·魏源)

釋: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長處,避開人的短處;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長處,去掉人的短處。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

釋:能夠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他們,是我的第三件樂事。

十人樹楊,一人拔楊,則無生楊矣。 (《戰國策》)

釋:十個人栽種楊樹,一個人去拔楊樹,這樣就沒有活著的楊樹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宋·胡瑗)

釋:導致天下太平安寧全在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全在教育培養。

人才衰靡方當慮,士氣崢嶸莫可非。 (宋·陸遊)

釋:人才衰竭或萎糜才是值得憂慮的,人們士氣崢嶸就不能夠責怪、反對。

一年之計,莫若樹谷;十年之計,莫若樹木;終身之計,莫若樹人。(管仲)

釋:一年的計劃,沒有比上種糧食重要的;十年的計劃,沒有比種樹木重要的;終身長久的計劃,沒有比培養人更重要的。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

釋:試驗玉的真假,要燒滿三日才知;辨別枕木和樟木,要等到長七年才能分清。

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三國·曹植)

釋:慈祥的父親也不能愛護沒有好處的兒子,仁義的國君也不能白養著沒有用處的大臣。

相關焦點

  • Shirley專欄 | 學術小點之適才用人及育人篇
    我們深入剖析孟母三遷算是體驗了「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的一個成功例子。孟母察覺孩子善於模仿和貪玩,或許當時身處的環境影響所致:去哭墳拜祭,模擬商販的錙銖必較的行為,箇中核聚焦點是模仿,亦是另一種的學習方式,是短中的長處也。所以孟母第三次搬家就去了位於學校之旁。
  • 行測備考:常識知識點之中國古代的選官用人制度
    公務員考試是當下國家選人用人的形式之一,那麼古代是如何選官用人的呢?今天中公教育輔導專家帶大家共同學習一下。古代選官用人的制度:1、世卿世祿制商周時期實行的世卿世祿制主要和「宗法制」、「分封制」緊密結合,以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世代相傳,雖然擔任大小官職的人都需要學習國學知識和相關的禮儀制度,但也形成了世代壟斷的官職,沒有起到選賢任能的作用,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 領導用人通常只看如下三點,雖然簡單但卻非常準
    身為領導在管理下屬的時候,除了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協調好部門內部的關係,領導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職能,那就是學會看人、育人和用人,特別是在用人方面,雖然說每個領導的經歷,學歷,素養等各不相同,但是通過觀察領導用人的準則基本一致,那就是在用人的時候,往往非常注重如下三個方面。
  • 察舉制與徵辟制,兩漢時期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
    【特點】自下而上推舉官吏【實行時間】漢高祖劉邦開察舉制先河;惠帝、呂后時察舉開始有了科目;文帝時有了考試科目(對策)和等第;漢武帝時發展完備並正式確立。【實施背景】政治環境相對穩定下來,軍功爵制已不適用當時的封建專制政體,於是在「尚賢」思想的基礎上,西漢統治者對官員選拔方法進行了變革,察舉制度應運而生。
  • 2021寧夏選調生考試常識積累:古代選官用人的制度
    【導讀】華圖選調生考試網同步網絡發布:2021寧夏選調生考試常識積累:古代選官用人的制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1、世卿世祿制   商周時期實行的世卿世祿制主要和「宗法制」、「分封制」緊密結合,以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世代相傳,雖然擔任大小官職的人都需要學習國學知識和相關的禮儀制度,但也形成了世代壟斷的官職,沒有起到選賢任能的作用,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與後期的選官制度有著很大的差異。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光武帝根本不信這一套, 把這人的奏章拿給馮異看。 馮異大為驚恐, 急忙上表請罪表白。 光武帝下詔書說:「馮將軍對國家和我來說, 恩德如父子, 有啥嫌疑, 何必害怕呢?」力排眾論, 始終信任馮異。 後人只知道樂毅, 馮異是史上名將, 然而如果不是昭王、 光武用人不疑, 付以重任使其成名, 這兩人怕是難逃讒言厄運的。
  • 漢朝的選官制度:主要以察舉制為主,由下而上推舉官吏
    漢朝的選官制度:主要以察舉制為主,由下而上推舉官吏古代選官和用人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社會興衰。兩漢時期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時間是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舉制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 漢代察舉制
    ①察舉制產生於西漢。察舉制是一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選官制度,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制的實行為中小地主及其他社會階層開闢了一條參政之路,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充實和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②軍功爵位制產生於戰國時期。
  • 論語|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如此,這個人怎能隱藏得了呢
  • 漢朝歷史:漢代的察舉制度——察舉制的科目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朝歷史:漢代的察舉制度——察舉制的科目。察舉制的科目主要有以下一些:茂才異等:也叫秀才異等,補文學禮義之官。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召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至者數千人」。(《通考·卷二十八」)由此亦可見當時察舉的規模。
  • 跟著丙察察去流浪
    在西部,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在所有進藏的道路中,丙察察是最神秘刺激最驚豔的。十五年前就開始帶驢友進丙察察的老司機瑪璜說,把命別在褲腰帶上玩了幾十年,真把自己玩成了一匹永遠在路上的老狼。丙中洛、察瓦龍、察隅,就是所謂的丙察察。
  • 察右後旗與北京兆通置地公司火山草原旅遊項目座談會在察右後旗召開
    1月24日,察右後旗人民政府與北京兆通置地公司火山草原旅遊項目座談會在察右後旗召開。旗政府主要負責人,旗政府辦、旅遊局、發改局、財政局、國土局、規劃局、住建局、農牧業局、環保局、工商質監局、白音察幹鎮、烏蘭哈達蘇木等單位負責人參加座談。
  • 源本60秒13:察舉
    到漢武帝時,比較完備的察舉制就形成了。2.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3.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廉。舉孝廉即推舉「孝子廉吏」。
  • 【脫貧攻堅】銀行業保險業結對幫扶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後旗紀實
    脫貧攻堅的戰役打響以來,中國銀保監會引領20家保險機構、7家會管單位在國貧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按照「一鄉一策」的原則,與兩旗20個蘇木鄉鎮建立了「一對一」或「二對一」的幫扶機制,打出了精準扶貧「組合拳」。近日,《農村金融時報》記者來到察右中旗、察右後旗,見證了金融力量為兩旗脫貧事業貢獻出的智慧。
  • 管人用人要有「手腕」:如何管人用人?管理者一定要有這4大手腕
    用人方式一直是熱門話題。一方面,千軍易得,另一方面,馮唐易老,李光難封。企業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難使用和管理的也是人。現代企業如何管理「人」還有待探索。選擇人的方法是利用他們的優點,避免他們的缺點。在實踐中,企業應該如何僱傭和管理員工?
  • 2019內蒙古察右前旗選聘生態護林員公告【招90人】
    二、選聘條件(一)選聘人員應符合以下條件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有良好的素養和品行,遵紀守法;2、察右前旗戶籍中常住一年以上的人口;3、列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範圍;4、身體條件能勝任野外巡護工作。
  • 做事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做事業,用人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要謹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8個字。01自己的合作夥伴要信任在做事業的過程中,第一個會遇到的事,就是要有合作夥伴。在選擇合作夥伴時,要充分考慮他的人品問題。被信任的人會從內心充滿感恩,也更容易對工作有熱情。而不被信任的人,則容易消極怠慢,做事情也提不起精神來。這是很正常的心理狀態。作為一個領導者,自然是希望手下的員工都有做事的熱情,你如果能給他們信任感,他們自然會幹得更有勁頭。所以,對員工,「用人不疑」,也是原則之一。
  • 社會的道德準則:科舉並不見得比察舉公平
    熟悉歷史的人,往往會將高考、國考等考試與古代的科舉聯繫在一起。在舊史觀中,科舉也被視為公正的典型,乃是下位者上位的唯一渠道。然而重新翻看古代的記載,我們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察舉制與推薦信制度在舊有史觀中,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是一對連襟。
  • 「用人之長」與「補人之短」
    但有一點是看出來了,說現在學校教育最大弊端之一,是教育理念上存在著不是「用人之長」、而是「補人之短」的弊端,是期望小概率的人的「全面發展」。那麼,「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真的那麼坑人嗎?也許是講課者在幾個「差」上出了差錯:      1、「視角差」:企業是用人之地,學校是育人之所。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
    我們生活在有許多人組成的社會,而每一個都是不同於別人的個體.有著不同於別人的思想.情趣.愛好.價值觀,每個人的層次有高有低,每個人的品德也有良莠.他們不可能按著我們的意志來進行一切社會活動,他們也不會按照我們的設計去規範他們的思想.但我們必須容納他們,這個社會是大家的,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個人的好惡而形成的.所以在這個大家庭似的社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