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年間發生的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之間的儲位之爭中,太宗曾將魏王泰作為新儲君人選。
太宗之所以將魏王泰作為新儲君人選。主要是因為魏王泰是承乾的同母胞弟,均為長孫皇后所生,加之魏王泰「聰敏絕倫」,自然為「太宗特所寵異」。太宗鍾意魏王泰的意向越來越明顯,貞觀十年,太宗為了魏王泰在朝中指責二品以上朝臣,頗失君主身份。貞觀十二年,太宗又明確表示「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貞觀十七年(643年)承乾被廢後,太宗在幽禁魏王的詔書中仍然強調:「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此後的幾年中,太宗一直念念不忘魏王泰,常對近臣言:「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
太宗選擇魏王泰還與太宗的人生經歷、政治理想有關。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破壞了傳統的政治秩序,改變了政治的遊戲規則,這無疑在太宗心中留下很深的陰影,久久揮之不去。作為君主,太宗必須為自己破壞嫡長子繼承制尋找合適的理由,手段之一是篡改、歪曲高祖朝的歷史,製造合法繼位的假象。當然,還可以從制度上否定嫡長子繼承制,使自己的篡位具有合法性。太宗上臺的特殊經歷及其個性使其在重大問題上並不拘泥成式,相比皇位繼承的嫡長子原則,他更願意任人唯才。不過,玄武門之變的慘烈讓太宗顧慮重重,他很難名正言順地去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這也是為何他在承乾與魏王泰的儲位之爭中表現得並不果斷,態度摸稜兩可。
另外,太宗同魏王泰身份、處境的相似很可能也是太宗重點考慮魏王泰的原因。正所謂惺惺相惜,魏王泰同太宗一樣,均為皇后所生,才能出眾,但非長子,故而失去立儲資格。或許是太宗對自己在武德年間的際遇耿耿於懷,試圖在魏王泰身上得到心理補償;抑或是太宗借魏王泰的特殊待遇暗喻自己當年是在高祖的支持下登上皇位的,當然,這些只是揣測,無法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