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年間的儲位之爭中,太宗為何將魏王泰作為新儲君人選?

2020-12-19 魚兒讀書會擺尾

唐太宗年間發生的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之間的儲位之爭中,太宗曾將魏王泰作為新儲君人選。

太宗之所以將魏王泰作為新儲君人選。主要是因為魏王泰是承乾的同母胞弟,均為長孫皇后所生,加之魏王泰「聰敏絕倫」,自然為「太宗特所寵異」。太宗鍾意魏王泰的意向越來越明顯,貞觀十年,太宗為了魏王泰在朝中指責二品以上朝臣,頗失君主身份。貞觀十二年,太宗又明確表示「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貞觀十七年(643年)承乾被廢後,太宗在幽禁魏王的詔書中仍然強調:「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此後的幾年中,太宗一直念念不忘魏王泰,常對近臣言:「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

太宗選擇魏王泰還與太宗的人生經歷、政治理想有關。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破壞了傳統的政治秩序,改變了政治的遊戲規則,這無疑在太宗心中留下很深的陰影,久久揮之不去。作為君主,太宗必須為自己破壞嫡長子繼承制尋找合適的理由,手段之一是篡改、歪曲高祖朝的歷史,製造合法繼位的假象。當然,還可以從制度上否定嫡長子繼承制,使自己的篡位具有合法性。太宗上臺的特殊經歷及其個性使其在重大問題上並不拘泥成式,相比皇位繼承的嫡長子原則,他更願意任人唯才。不過,玄武門之變的慘烈讓太宗顧慮重重,他很難名正言順地去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這也是為何他在承乾與魏王泰的儲位之爭中表現得並不果斷,態度摸稜兩可。

另外,太宗同魏王泰身份、處境的相似很可能也是太宗重點考慮魏王泰的原因。正所謂惺惺相惜,魏王泰同太宗一樣,均為皇后所生,才能出眾,但非長子,故而失去立儲資格。或許是太宗對自己在武德年間的際遇耿耿於懷,試圖在魏王泰身上得到心理補償;抑或是太宗借魏王泰的特殊待遇暗喻自己當年是在高祖的支持下登上皇位的,當然,這些只是揣測,無法深究。

相關焦點

  • 為挑選更合適的儲君,太宗成了貞觀年間儲位爭端的推動者和主導者
    唐太宗時期,爆發了太子承乾與魏王泰的儲位爭端,不過這種爭端並非太宗無意促成,太宗實為貞觀儲位之爭的關鍵人物,他是兩位皇子儲位爭端的推動者和主導者。太宗寵愛魏王是為了挑選更合適的皇位繼承人,以保證政權的平穩過渡,實現王朝的長治久安。
  • 唐朝武力為何強,看唐太宗對這幾位蕃將的態度,就懂了!
    【唐朝武力為何強,看唐太宗對這幾位蕃將的態度,就懂了!】繁榮強大、開拓疆域的唐代前期,為適應對外、對內用兵的需要,廣泛引進周邊少數民族的軍事人才,培養造就了一批勇敢善戰的蕃將,在統一中國 、防禦入侵的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唐太宗地府還魂最關鍵人物是誰?他是名凡人為何能干預地府之事?
    既然是這樣,那今天咱們就好好聊一下,「唐太宗地府還魂」這一故事情節,有這麼幾個疑問:為何唐太宗要地府還魂?後面還魂是誰幫的忙?又為何還魂之後才有西天取經?要弄明白這幾個問題,必須要知道問題的起因。話說涇河龍王因私自篡改玉帝聖旨,犯下死罪,該人曹官魏徵當斬。
  • 魏徵寫《諫太宗十思疏》時,李世民尚在,怎麼就知道他廟號是太宗
    那麼,曹睿為何會生前定廟號呢?而且是烈祖呢?曹丕篡漢稱帝的時候,尊曹操為太祖,等到曹丕去世的時候被尊為高祖,到了曹睿的時候,按理來說已經不能稱祖了,因為廟號中一般來說有開國之功才能稱祖,其他的都是宗,很明顯曹睿是擔心自己死後,別人給他評個宗,感覺沒面子。
  • 武則天進宮侍奉唐太宗長達11年,為什麼沒有生下一兒半女?
    唐太宗共有十四個兒子,最後一個兒子曹王李明,是他與吉王妃楊氏所生,生年不祥,推斷是他在玄武門之變後在位之初的幾年間所生,此後太宗便再也沒有兒子出生。而武則天14歲入宮,侍奉唐太宗11年,卻沒有生下一兒半女,除了太宗身體上的原因,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太宗對武則天並沒有多麼寵愛。
  • 李世民殺兄娶嫂,為何不敢殺李淵?太宗聰明、李淵也不傻
    唐高祖李淵是被低估的一位帝王,在隋朝末年亂世中能夠一統天下,李淵具有精明的政治頭腦和包舉宇內的戰略眼光,但史料多將功勞算在太宗身上。 原因三:李淵活著就是李世民立的牌坊 孝,在封建禮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非常講究倫理孝道,有「父子不同桌」的傳統。封建帝王為加強對百姓的管理約束,在禮制中加入「事君如父」的理念,這是將百姓籠絡在皇帝身邊,達到江山社稷永固昌盛的目的。
  • 古代史:唐太宗虛心納諫
    這裡還體現出唐太宗另一個重要品質:虛心改過。王珪為貞觀政治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是李建成的中允,建成敗亡後,他被李世民「召拜諫議大夫,每推誠折節,多所獻納」。太宗曾對王珪說「卿所論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程永安,然而不得者,只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
  • 漢太宗經天緯地,能力不輸李世民,廟號的知名度為何不如唐太宗?
    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除非特別短命,否則的話,都有一個太宗皇帝。漢太宗是劉恆,唐太宗是李世民,宋太宗是趙光義,元太宗是窩闊臺,明太宗是朱棣,清太宗是皇太極。其中的明太宗朱棣,後來被嘉靖皇帝改尊廟號為明成祖。唐太宗李世民劇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貞觀初年,太宗就曾經孜孜不倦地尋求賢能之士。唐太宗還注意士庶並舉,門閥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一些高門士族逐漸獨佔上品,壟斷高官,排斥寒門庶族子弟,這不僅激化了皇室與士族的矛盾,同時不利於擴大政權的統治基礎。
  • 唐太宗李世民年輕時身體那麼好,為何只活了52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同時也是唐朝建立及統一過程中的大功臣。但這位皇帝卻只活了52歲,這個壽命在那個時代不算太低,但也不算高,尤其是跟他同時代的功臣們比起來,李世民差的太遠了。
  • 順治廟號世祖,康熙廟號聖祖,為何皇太極的廟號是太宗?
    曹操廟號太祖,按理來說曹丕廟號了不起是太宗,可是曹叡給他上的廟號是高祖,曹芳有樣學樣給曹叡上的廟號是烈祖,祖號就是被曹叡給玩壞的!自此廟號就逐漸開始泛濫了,一泛濫「太高世中」就遠遠不夠用了,所以才有了後世英宗、成祖、聖祖、武宗等等廟號。
  • 唐太宗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
    唐太宗儘管推行儒家的仁政、仁義觀念,但卻一反過去的傳統,對「天人感應」的思想提出異議,這是值得給以足夠重視的歷史現象,也是唐太宗自我認識中最為深刻、最為清醒的方面。歷史上,人們常常把一些罕見的自然現象,看成吉利的徵兆,把這種徵兆稱之為祥瑞。一些人為了討取帝王的歡心,吹捧帝王的功德,便把某種現象指為祥瑞,向帝王報喜、祝賀。
  • 他本準備把自己最疼愛的公主嫁給魏徵的小兒子,為何又下詔取消了
    他本準備把自己最疼愛的公主嫁給魏徵的小兒子,為何又下詔取消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夫妻感情非常融洽,太宗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只有長孫皇后能讓他心情愉悅,可以看出他們倆人的感情有多深厚了,引來眾人的羨慕。
  •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八月,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妻子長孫氏為皇后,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後來,羅藝在幽州反叛,長孫無忌率軍徵討羅藝。 貞觀元年(627年),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他既是勳臣,又是國戚,深受太宗禮遇,能夠出入太宗臥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
  • 為何唐太宗時期儘管戰爭頻繁,國內恢復與發展卻絲毫沒有被影響呢
    不過有意思的是,唐太宗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太宗貞觀年間,雖然對外戰爭頻繁,卻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多負擔,並沒有影響國家的恢復和發展。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國勢和軍事狀況,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僅以五百騎兵作為伏兵,即擊敗十倍於己的敵軍,可謂戰爭史上的奇蹟。而李世民作為三軍統帥,竟率三人親至敵營誘敵,憑著高強的武藝和超凡的膽略,將敵兵一舉擊敗,尤為奇中之奇,李世民之文武兼資、智勇雙全亦可概見。此戰是虎牢關大戰前的一個序幕。李世民原想先偵察一下敵情,令李世蹬等伏於道旁,不過是為了以防萬一。
  • 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在令人驚奇的亞洲出現了……現在漢族人徵服了遊牧部落,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斯特恩絲在《世界文明》中這樣記錄:「唐朝建立了一個比此前的漢朝範圍大的多的帝國,其疆域遠超今天中國的面積。」韋伯更是毫不吝嗇的讚美「作為中國版圖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你知道多少?
    引言李世民作為古代非常著名的君主,其在位期間,開啟了唐朝的盛世。其功過是非也是多有爭論,但也絕對算得上一個明君。然而作為父親,卻真的是一位失敗的父親。李世民一生育有三十五個兒女,其中兒子有十四個,女兒二十四個,女兒咱們姑且不論,但是在十四個兒子中,卻沒有幾個善終的。
  •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
    唐太宗,與眾臣臨摹蘭亭集序的故事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他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在平定天下之後,唐太宗深深的明白文治的重要性,於是以身作則。先後任命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為執掌朝廷「秘書圖籍」的秘書監,「購天下書……繕寫藏於內庫」(《新唐書·藝文志》)。在皇帝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數年之間,秘府,粲然畢備」並且唐太宗還十分喜愛書法。